吳巖 科技日報記者 劉志偉 通訊員 鄭婷
當嫦娥五號探測器從月面起飛,帶著月球「土特產」順利升空,踏上返航之旅的時候,我留下來了!
我是誰?
我是月球上第一面織物五星紅旗。和「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及玉兔月球車上的國旗採用噴塗方式不同,「嫦娥五號」國旗是一面真正的旗幟。
12月4日央視《新聞聯播》報導截圖
12月1日晚,我搭乘嫦娥五號探測器到達月球;兩天後,探測器起飛回家,點火前,第一次驚豔亮相。熾熱的紅、燦爛的黃,我的高光時刻足以讓全國人民振奮。
長30釐米、高20釐米,重量僅11.8克。別看我體格不大,但本領超強,從零下150攝氏度極低溫到零上150攝氏度超高溫、紫外線直射,都能應對。出自「名門」,才能練就這一身硬功夫。
徐衛林教授(左二)和團隊成員曹根陽、王運利、盛丹、潘恆研討國旗研製技術問題
我是由中國航天三江集團範開春總師團隊和武漢紡織大學徐衛林教授團隊共同研製,華茂集團一同參與研製及生產,歷時8年,闖過一個一個難關,經歷多次失敗,汲取團隊的智慧,得以誕生。
要登月,首先必須讓我耐高低溫、紫外線。接到任務後,徐衛林教授團隊從選面料開始,每一步都是「高級定製」。實驗選材近一年時間,確定採用以高性能芳綸纖維為主,但芳綸初始模量大,很難加工高品質紗線。再研究再實驗,最終採用高效短流程嵌入式複合紡紗技術生產紗線,我才有了雛形。
武漢紡織大學研製的嫦娥五號「織物版」五星紅旗飛向太空前留影
我的旅行環境極端惡劣,為了讓我保持五星紅旗的鮮豔本色,團隊又得繼續攻關。記得第一次接受太空環境模擬實驗時,就出現了紅黃串色問題。為此,徐衛林教授團隊成立攻關小組,幾經周折,最後採用實驗室科技成果——天然材料微納米化技術,讓顏色固化,串色問題迎刃而解。
作為中國航天歷史上,第一面沒有溫控調節的太空外懸掛織物五星紅旗,我十分自豪。在此,我想感謝範開春總師團隊、徐衛林教授團隊每一位成員和為我付出的每一個人,謝謝他們將最美好的青春奉獻給我。
編輯:宋慈(實習)
審核:王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