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郭瑞東、劉培源 集智俱樂部
集智斑圖頂刊論文速遞欄目,收錄來自Nature、Science等頂刊的最新論文,包括複雜系統、網絡科學、計算社會科學等領域的前沿進展。掃描上方二維碼,即可了解最新頂刊研究成果。
導語
美術研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是,不同年代和流派的繪畫作品,在組織架構上,是否有著相似之處?2020年10月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論文中,研究者通過資訊理論和網絡分析,對來自61個國家,1476名畫家總計14912幅西方風景畫的研究,證實了該假說。
論文題目:
Dissecting landscape art history with information theory
論文地址: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10/06/2011927117#sec-5
理解藝術表現形式和設計原則怎樣隨著時間演變,是藝術史、美學和文化研究的核心問題。
以繪畫為例,繪畫在人類表達中扮演重要角色,繪畫藝術的演變,伴隨著與習俗、社會互動、歷史進程的複雜相互作用。我們可以從藝術家的代表作品中捕獲到宏大敘事,但難以客觀評價。由於數據缺乏,以及定性分析在藝術史中長期佔統治地位,人們對繪畫藝術始終缺少定量的理解。這就引發出問題——繪畫中是否存在超越文化和時間的設計原則?這些原則是怎樣演變的?
在視覺藝術中,藝術家通過一些隱藏變量的相互作用來決定藝術作品的主要特徵。在傳統的藝術分析中,用線條、形狀、色調、紋理等形式主義的概念,來歸納藝術家創作時的變量,但這樣的歸納並不完美。一系列定量分析方法,包括網絡分析和信息提取等,正在進入藝術評鑑領域,名曰「信息美學」的新領域正在形成。
近期,由韓國和愛沙尼亞研究者組成的團隊,把風景畫作為研究切入口。從西方文藝復興到當代藝術,風景畫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近500年來積累了大量風景畫作品,而近年來針對繪畫的數字掃描技術快速普及,這使得大規模的數據分析成為可能。
同時,西方風景畫往往由清晰的水平或垂直部分(樹木、地面等)組成,並且不同景觀的顏色也有較大差異,這有助於信息分隔和信息提取,因此研究團隊選擇風景畫作為研究對象。
研究者從Wikiart和Web Gallery of Art兩個網站收集作品,最終形成了一個包含來自61個國家、1476名畫家的14912幅作品的數據集。此外,研究者還手機了5780幅抽象派繪畫作品,作為對照數據。
圖1:該研究中用到的不同年代的繪畫數量
1)分割風景畫——在圖片中定義信息熵
研究者利於基於組合信息的圖像分割算法來分析繪畫。
信息熵計算公式如上所示,其中的C為圖中的每個像素點。
條件信息熵公式如上所示,R代表計算的像素點屬於某個分隔中。
圖2:將繪畫作品拆分後計算信息熵
在圖2中,左圖是一幅373×500像素的風景畫。如果以圖中的白線將繪畫分成上下兩部分,根據信息熵和條件信息熵,可以通過兩者的差,得出該圖由於這次分隔帶來的信息增益——即某種上下劃分,在多大程度上降低了該圖中的信息不確定性。
而右圖展示了在水平的劃分為227時,信息增益 I(C,R)最大。這意味著左圖的白線,將該圖分為了上下兩部分,兩部分的描述的內容與著色不同,上半部分的藍天色彩更淺,而下半部分的海濱色彩偏深。
圖3:逐步將圖畫進行分割示意圖
不斷重複能最大化信息增益的分隔,可以逐步將上圖分為很多部分,圖3所示。
2) 風景畫和抽象畫有不同的劃分方式
圖4:風景畫與抽象畫不同步驟(橫軸)的劃分對應的概率(縱軸)
如圖4所示,對於風景畫,信息增益最大的劃分(第一次劃分),有很大概率是水平劃分(圖中藍線)。較小概率為豎直劃分豎直的劃分(圖中黃線)。這意味著水平劃分的信息增益明顯更大,但對於抽象派的畫作,卻沒有這麼明顯的規律。這是符合我們對藝術品的一般認知的,即風景畫有上下區分的構圖,而抽象畫則沒有這樣的構圖。
圖5:不同劃分方式(左圖)和流派(右圖)信息增益的概率密度,圖中虛線代表中位數
如果考察不同的信息增益出現的概率,可以看出明顯的模式,如圖5所示。對於風景畫,水平劃分帶來的信息增益更大;而豎直劃分,則有更大的可能只是減少了圖中的信息不確定性。而對比風景畫和抽象畫,由於風景畫的布局更加有規律,因此在信息增益較大的部分,風景畫對應的劃分出現的概率更大。
3)不同年代和流派的畫作,構圖劃分方式大不相同
對風景畫進行多次劃分,就有了不同的類型。
圖6:四種風景畫布局劃分方式枚舉
如果一幅圖中(左上)中對應的劃分方式是連續兩步都是水平分割,將其稱為H-H型,既該圖可以分為三層。如果第一次水平分割,第二次豎直分割,稱其為H-V型,即該圖上半部分中左右邊描述的圖像差異顯著。
依次類推,可以將風景畫分為四種類型。本文首先比較了不同類型(風景畫和抽象畫)在這四種分類中出現的概率分布。
圖7:不同類型在抽象和風景畫中的概率分布明顯差異,抽象畫四種分類出現機率相對均勻,風景畫大多是H-H型和H-V型
圖8:不同類型劃分在不同年份的佔比折線圖
研究者計算了不同年代的劃分出現概率,發現H-H型的構圖,在數百年間所佔比例顯著上升,而H-V型的分類的佔比則有所下降,如圖8所示。
4)「重新發現」藝術史
這項研究還針對不同藝術家和不同的藝術風格,計算兩兩之間的相似度,並進行聚類,建立相似性網絡。聚類結果發現,相近風格的藝術家,往往出現在相近的時間段。
這項研究,證實了不同風格,年代的藝術,在構圖原則上存在差異。這意味著藝術史中的流派劃分,的確抓住了構圖原則的變化本質。
同時這項研究也說明,資訊理論方法,具有「重新發現」藝術史的潛力。這項研究中所用的作品,主要是自西方油畫。未來有望對中國水墨畫、攝影作品等,進行類似研究。在繪畫真偽鑑別、社交媒體圖片分析等問題上,藉助資訊理論也大有可為。
原標題:《計算美學前沿速遞:用資訊理論「重新發現」風景畫藝術史》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