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的「一畫論」

2020-12-05 私享藝術

清 石濤自畫像種松圖(朱鶴年副本) 27.5 × 31.8 cm 美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石濤(1642年-1708年),清初畫家,原姓朱,名若極,廣西桂林人,祖籍安徽鳳陽,小字阿長,別號很多,如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號有元濟、原濟等。明靖江王、南明元宗皇帝朱亨嘉之子,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僧」。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繪畫實踐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藝術理論家。

石濤的「一畫論」

文/劉墨

1696年底,石濤定居於揚州,潛心於繪畫理論的著述。

1700年,著名的《畫語錄》完成了。全書共分十八章:第一章最為重要,石濤在法自我立和繪畫「從於心者」的基礎上推出了「一畫」作為繪畫的本體論;第二章「了法」,意為從法度或方法中解放;第三章強調「變化」,響應並吸收了晚明反覆古主義和個性主義的思想;第四章「尊受」,再次突出並強調了重視心源在繪畫中的創造性作用;從第五章到第十四章,石濤開始就具體的創作問題和方法問題展開了討論。在這些篇章中,石濤分析了山水的結構,提出可以使天地萬物氣韻生動的要則,描述了他的用筆系統與構圖法則,解析了自然與藝術之間的相互關係和作用;第十五章和第十六章《遠塵》與《脫俗》則涉及了關於繪畫創作中的心態修養問題。他特別強調了「思」的重要性;第十七章《兼字》,主要論述書畫同一的觀念;第十八章《資任》可以說是書中最重要的一章之一,然而「任」字的含義和他的「一畫」一樣使人費解,莫明其義。

清 石濤 山居圖108.6 × 52 cm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總而言之,石濤的《畫語錄》是自北宋以來中國繪畫理論中既完整又深刻的一部著作,雖然人們對他的「一畫」的確切的含義是什麼現在也沒有最終弄清楚。但儘管如此,從理論上說,他對中國畫論及美學的貢獻是太大了。這不僅是藝術實踐者的創作理論,而且也是精通儒、道、佛禪的哲言。

清 春江垂釣圖 立軸 水墨紙本 來源拍賣

我們先把他整篇《畫語錄》中涉及到「一畫」的文字引在下面,來看他的「一畫」倒底是指什麼:

太古無法,太樸不散。太樸一散而法立矣。法於何立?立於一畫。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見用於神,藏用於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畫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畫之法者,蓋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貫眾法也……未能深入其理,曲得其態,終未得一畫之洪規也。行遠登高,悉起膚寸。此一畫收盡鴻蒙之外,即億萬萬筆墨,未有不始於此而終於此,惟聽人之握取之耳。人能以一畫具體而微,意明筆透……用無不神而法無不貫也,理無不入而態無不盡也。信手一揮,山川、人物、鳥獸、草木、池榭、樓臺,取其用勢,寫生揣意,運情摹景,顯露隱含,人不見其畫之成,畫不違其心之用。蓋自太樸散而一畫之法立矣。一畫之法立而萬物著矣。我故曰:「吾道一以貫之。」夫一畫,含萬物於中。筆與墨會,是為絪縕,絪縕不分,是為混沌。闢混沌者,合一畫而誰耶?且夫山水之大,廣土千裡,結雲萬重,羅峰列嶂。以一管窺之,即飛仙恐不能周旋也;以一畫測之,則可參天地之化育也。一畫者,字畫先有之根本也;字畫者,一畫後天之經權也。能知經權而忘一畫之本者,是由子孫而失其宗支也。[1]

清 石濤 細雨虯松圖 上海博物館藏

那麼,「一畫」究竟是什麼呢?

有的人說,「一畫」就是一根線條;有的人說,「一畫」就是簡單的一筆,或者是畫一道線,等等。周汝式將它翻譯成「最初之線」(the primordial line),雖然也較模糊,然而可能較切近於石濤的含義。[2]

有的一些研究者還到禪宗裡面去找根據,而這個根據,就是石濤師父旅庵本月禪師與玉林通琇的一段對話。《五燈全書》卷七十三《本月傳》記載道:

清 石濤 獨樹老夫家 立軸 紙本 來源拍賣

玉林通琇曾問本師:「一字不加畫,是什麼字?」本月答曰:「文彩已彰。」琇頷之。

玉林通琇的疑問是,當「一」字只在概念上存在而還沒有出現形象的時候,它是什麼字呢?旅庵本月的回答是,既然概念先於形象而存在,那麼,即使形象沒有出現,也要算做是「文彩已彰」了。它來源於《古尊宿語錄》卷三十七:

太尉舉南陽喚侍者事,趙州云:「如空中書字,雖然不成,而文彩已彰。」[3]

石濤 對菊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無論是玉林通琇的「一字不加畫」,還是趙州的「如空中書字」,都是將注意力集中在形象出現以前的「無」上面——它是無對象的空無的狀態,因此這種空,是一種靜寂未起的本根狀態和一個最原始的層面,從佛學的角度說,它既是宇宙的本真存在,也是人的心靈狀態。如果我們仍然沒有忘記,在禪宗理論中,「心」所具備的特徵是清、虛、空和悟——它是經過透破理性的束縛而達到的純粹之超越。所以無論是人、社會還是宇宙,禪只承認在所有事物的背後所發生的一種不可思議境:「空」,即禪的終極存在。不過,作為禪僧的石濤可以理解,但是作為畫僧的石濤的「一畫」,恐怕與這則公案沒有多大的關係,雖然從表面上來看,在石濤那裡,「一」即是初始,同時又是終結,「一」之前一切皆無,「一」之後萬物皆生。

清 石濤 仿倪瓚秋山幽居圖 來源拍賣

我們再看一些研究者對「一畫」的解釋吧。

羅家倫在《偉大藝術天才石濤》一文中論到「一畫」時,曾將它與亞里斯多德的哲學理論相比較。在他看來,石濤認為宇宙的本質,在最初是渾元一氣,無所謂「法」,也無所謂「形」(Form)。這種渾元的一氣,石濤稱之為「太樸」,正與希臘亞里斯多德哲學裡的「本體」(Substance)相似。石濤在《畫語錄》開始就說,「太古無法,太樸不散。」但是這宇宙最後的本體,是不能永久渾元一氣的,它必須有種種形態來表現,所以石濤說是「太樸一散而法立矣。」亞里斯多德認為現住的宇宙,從最後本體裡生出「質」(Matter)與「形」(Form);亞里斯多德所謂「形」,就是「結構的法」(Structural law),也正是石濤所謂「法」。質與形是相輔而成的,是交互深入的;他們在某一個階段,有種種附麗於他們的品性(Qualities),因結構的不同,品性於是常有變動。畫由宇宙間之形而生,但是畫家不能專囿於已成之形,而要抓住其所以為形的原理,才能於變動不拘之中而又不失其常,以達到筆參造化的功用。這就是石濤所持「一畫」論的精義。所以他說「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所以一畫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畫之法者,蓋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貫眾法也。」羅氏此論,能從哲學的高度上著眼,並指出石濤的「一畫」是與渾元一氣有關,已經排除了與上述玉林通琇「一字不加畫」的聯繫。他又將石濤的論斷與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相比較,也益人神智。[4]

石濤 雲山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日本的福光永司引用了「太古無法……以有法貫眾法」一段之後解釋說:太古之時,人所立法則尚不存在,太樸即無為自然的「道」,尚未散失。太樸一失,則人為的法則就建立起來了。此法立於何處?立於「一畫」即一條線,這是由《易》的一畫而成。畫的一條線――《易》的一畫,是所有有形之物的根本,是全部有形之物存在的根源。它在靈妙不可思議的境地顯露威力。對人們則深隱這種作用,世人一般不知道它。所以,「一畫之法」,即畫一條線的法則,就是由「我」即領悟道的人所建立的。建立畫一條線的法則的人,想來是從法則不存在的地方建立法則存在的世界。這個確立的法則即是以一畫貫穿所有的法則。[5]福光永司此論,先是將石濤與道家思想相聯繫,因為石濤使用了在老子的著作《道德經》第二十八章中出現的「樸散則為器」一語,王弼的注是:「樸,真也,真散則百行出、殊類生,若器也。」但是揣摸老子的語義,更多的是保存人類的原始天性的意思,而較少形上學的意味。然而福光永司將石濤的「一畫」與《易經》的「爻」(陽:──;陰:--)相提並論,也不是沒有他的道理,因為石濤在他的《畫語錄》之中,的確還使用了來自《易經》中如「蒙養」之類的概念,以表達石濤想要闡述的最重要的思想。

清 石濤 蘭竹當風 立軸 紙本 來源拍賣

美國厄爾·科爾曼(Earle Jerome Coleman)的博士論文《石濤繪畫中的哲學:對〈畫譜〉的翻譯與評介》的導言部分,對石濤的「一畫」首先列舉了三種基本的解釋。首先,「一畫」可以看作石濤評價一幅畫優劣高下的標準。所以就藝術手法與製作水平而言,「一畫」是取得繪畫自由與解放的源泉。要成為有造詣的畫家,必須遵循「一畫」法則而不可偏離它;其次,對「一畫」概念的解釋則是屬於玄學領域。「一畫」提到了普遍與個別而不是單數與複數。在這個範圍之內,「一畫」可以作為本體論經驗的證明,即證明存在著現實的統一體。因為遵循「一畫」法則就是最接近「道」這個統一體了,就如石濤在第十八章所言:「以一治萬,以萬治一」;第三種解釋,它是一種宇宙發生論:「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這裡的「象」是形象或表現之意。「一畫」顯示出最初的一划,最初的創造。就好象說,這單單的一畫產生出萬象萬物。石濤注意到藝術創造與自然造物之間的相似之處,就如同喜龍仁(Osvald Siren)所指出的,繪畫被理解為微觀宇宙的創造即整個宇宙的縮影。石濤強調「一畫」是創造過程可能受到《易經》的影響。另外科爾曼還提到日本的久松真一在《禪宗與美術》的所說的一段話:

清 石濤 山水清音圖 上海博物館藏

新禪宗畫的最突出的特點乃是,一畫首先就構成了整體--一氣呵成、無須顧及細節。整體展現,然後各個部分才展現。換句話說,並非是多構成一,而是一先構成自身並在一裡展示多;不是以多表現一,而是一作為創造主體在多中表現自身。同樣,不是以形態表現無形態,而是以無形態作為創造主體在形態中表現自身。這與禪宗的頓悟是完全一致的。[6]

清 石濤 蘭竹石圖 165.8 × 72.3 cm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儘管這段話實際上並不是針對石濤的「一畫」而發的,然而科爾曼顯然也看出了它們之間的聯繫:「如果筆觸一划等於一,那就顯示出無形態的形態。具體的每一划構成不同的形態,但所有筆劃的統一總體則產生無形態的效果與感受。儘管無形態應當是沒有視覺形象的,然而整體統一的筆劃至少表明或暗示出它的存在。」[7]綜合以上的幾種解釋,科爾曼作了如下的闡釋:石濤的「一畫」是將禪宗和道家思想融匯一體的,《道德經》第三十九章的「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社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禪宗的「一寓萬法,萬法歸一」,便構成了石濤藝術哲學的基礎:在所有雜多當中有個基本的統一體,全部差異的多樣性都發源於「道」裡面的一,最後又都復歸於一。石濤的「一畫」就是這種多樣性統一的原則在中國畫中的直接運用。接著他引述了石濤在《一畫章第一》裡的如下論述:

行遠登高,悉起膚寸。此一畫收盡鴻蒙之外,即億萬萬筆墨,未有不始於此而終於此。

清 石濤 梅石水仙圖 立軸 水墨紙本 來源拍賣

科爾曼提醒人們說,這使人想起「道」中的一,萬物發源於一而復歸於一。因此他推導出,「一畫」包含了比最初單獨的一筆更多的內容,它所體現的整體統一效果是由後來所有的筆劃共同承擔的。「畫」富有生氣、具能動性。它比「線」或者「點」更加符合石濤的美學原則。

科爾曼幫助我們注意到了這樣一個區分:「一畫」和「一划」——有的研究者說石濤的「一畫」就是一個筆劃,應該是後者即「一划」而不是「一畫」。

從字源的解釋上來看,「畫」的古文字義是這樣的:《廣雅》:「畫,類也」;《爾雅》:「畫,形也」;《說文》:「畫,軫也,象田軫畔所以畫也」;《釋名》:「畫,掛也,以彩色掛物象也」……它都是作為總體的稱謂而不是指某一個具體的東西,所以,以一個線條或一個筆劃來解釋「一畫」,都是不能得其要領的。因為在中國思想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色就在於認為過程雖然是從把握某種現象的外部形式開始,然而只有克服一切個別的、模糊的以及賦予某種本質以不同形式的東西的障礙,才能揭示事物的涵義及其本質。

清 石濤 雨中探訪畫家戴本孝 162.5 × 57.1 cm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上面所引的那些關於「畫」的古文字方面的解釋,是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開宗明義的一段。前蘇聯扎瓦茨卡婭在《中國古代繪畫美學問題》一書中在論述了張彥遠所以要這麼做的目的之後,就把石濤的著作視為《易經繫辭傳》和《歷代名畫記》的絕妙注釋。她說,石濤的「一畫」亦即「卦象」,按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這不僅是一條線,而且能夠表現出各種複雜的現象——造物的本原,天地的分離。但她更多地是從老子的角度來解釋石濤的「一畫」之「一」的。然而值得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她提到了石濤的「一畫」既有具體的技術方面的涵義,又有類似於《易經》裡天體演化論的哲學方面的涵義——在石濤的用法中,也確實可以看到這兩種含義。如《運腕章》所說:「一畫者,字畫下手之淺近功夫也。」這裡的「一畫」,顯然是指書法和繪畫中的作為造型或表現之基礎的線條。[8]

清 石濤 溪山亭子 立軸 水墨紙本 來源拍賣

綜合以上的幾種看法,我們大致可以肯定,石濤正是以一位藝術家的直覺,領悟到這個創造萬物「一」與繪畫的創造十分近似,因而將它作為一種本體論,並貫穿在自己的理論之中來了。「一」,是未成形的道、自然與宇宙。因此在石濤那裡,繪畫如果遵循著「一畫」這一法則,就是接近於「道」這個最為重要的既是宇宙的內在法則同時也是藝術的內在法則。所以,「一畫」在繪畫中的體現,在它落在紙上的一瞬間,就意味著原初的道以及萬物的誕生。石濤題畫時說:

天地渾融一氣,再分風雨四時。

石濤 金陵山水圖冊之一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繪畫於是可以像劉勰所說的文學一樣,被理解為整個宇宙的縮影——「道」決定了事物的本質,而「氣」則決定了其形態——這或者就是建立在元氣論之基礎上的石濤的「一畫」的含義吧。繪畫能夠完成洞察人的內心世界的秘密,以及洞察宇宙的秘密,乃存在於一位畫家對此「一畫」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一畫」是使一位畫家接近精神與先驗世界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具有如此深刻含義的一畫論中,「一畫」這一範疇已經遠遠地超出了個人境界,開始具有一種普遍意義——「一畫」之法,是畫家本身棣通宇宙及精神世界的津梁。

石濤 金陵山水圖冊之二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簡單地說,以畫理解宇宙,並使自我與宇宙的創化在畫中統一起來,其全部的秘密,是如何將自我與宇宙的根本之道相一致![9]

否認石濤的「一畫」與佛教禪宗有聯繫,並不等於說石濤的藝術哲學就與禪宗是無關的,而恰恰相反,禪宗與石濤的藝術創作論是大有關聯的,這便表現在《了法章第二》、《遠塵章第十五》、《脫俗章第十六》方面。

石濤 金陵山水圖冊之三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在《了法章第二》中,石濤如是寫道:

古之人未嘗不以法為也,無法則於世無限焉。是一畫者,非無限而限之也,非有法而限之也。法無障,障無法。法自畫生,障自畫退。法障不參,而乾旋坤轉之義得矣,畫道彰矣,一畫了矣。

石濤 金陵山水圖冊之四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所謂「了法」的「法」,有法度、方法的意思。因此從字面上來說,「了法」就是從法度或方法中的解放。只有這種解放,才能在繪畫中體現真正的自我,意識到真正自我的美,以及體現「道」。所以這種解放,實際上是一種從所有束縛當中解放出來,而「一畫」正幫助畫家從各種束縛當中解放出來。然而重要的一步,並不僅僅是從技巧當中解放出來,而是要在「遠塵」和「脫俗」當中,修養自己空靈的心懷,而靜攝宇宙萬物的變幻。所以,對於石濤來說,繪畫的道體現在「一畫」,而「一畫」則必須由一個人對其內在自我有一種真實的自發反應才能保證它的實現。當這種自發的反應促使畫家去作畫的時候,他就不會屈從於外界種種陳俗的束縛,也不迷惑於自己內心的混亂與局限。潛能開始獲得解放和自由,無須人為的努力,它自己就可以非常好地做到你平時做不到的事情。在《變化章第三》裡,石濤還說過「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這是源自於佛祖釋迦牟尼的語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石濤仍然從佛教禪宗那裡吸收了不少內容。

石濤 金陵山水圖冊之五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他注入作品中的東西又從作品中流出來,並且進入我們的心靈;而且我們認識到某種不能單單稱之為知識的東西,或是單單稱之為感官的東西,抑或是感情的東西;自由而無所顧忌地流溢到整個宇宙中去的乃是整個精神——他的這部論著使得中國繪畫美學變得極為豐富與完善,也使中國的繪畫理論達致了一個新的高度。

石濤 金陵山水圖冊之六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1] 本文中所引《畫語錄》,均據《中國書畫全書》(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第八冊。

[2] 引自方聞:《心印》(中譯本,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第189頁。

[3] 賾藏主:《古尊宿語錄》(中華書局,1994),下冊第701頁。

[4] 見傅抱石:《石濤上人年譜》,第9-10頁。

[5] 見今道友信《東方的美學》(中譯本,三聯書店,1991),第52-53頁。

[6] 引自《外國學者論中國畫》(湖南美術出版社,1986),第209頁。

[7] 同上。

[8] 《中國古代繪畫美學學問題》(中譯本,湖南美術出版社,1987),第200-201頁。

[9] 朱良志教授認為,石濤的「一畫」「不是道,不是線,而是法,是一種高揚純粹體驗境界的大法。」這是因為在朱教授眼中,石濤的「一畫」是依照佛教的術語而將「一畫」稱為「法」的,也就是他的「一畫之法」。這是一個有益的提示。見《石濤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第12頁。

長卷作品,請橫直手機欣賞

清 石濤 桃源圖卷 25 × 157.8 cm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清 石濤 西園雅集圖 上海博物館藏

相關焦點

  • 好山好水多逸趣,朱梅邨繪《石濤詩意圖》
    這些名士中有一個特殊的畫家叫石濤。對了,就是清四僧中的那位石濤。當時石濤寓居揚州平山堂一帶,他感覺受到了皇帝的重視,從此可以平步青雲。於是他寫了兩首詩,名為《客廣陵平山道上見駕恭紀》,在詩中他描述了見駕時的喜悅心情與對未來的美好嚮往。 詩中有兩句「松風滴露馬行疾,花氣襲人鳥道攀」。馬蹄疾行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春風得意馬蹄疾,花氣襲人很容易讓人想到好事臨近。
  • 石濤山水畫有高雅氣息,可以模仿他繪畫形式,模仿不了內涵和氣韻
    在清代畫壇之中,石濤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當時三十歲的他已經名滿天下,後人學習他的繪畫和藝術理論,影響深遠。石濤的畫作之所以受到後人的重視,其主要原因就是高雅大氣,高雅也成為後人的審美標準之一。如果一幅畫中沒有高雅之氣,就算不上一幅好畫。
  • 2005年4月浙江自學考試中國畫論真題
    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並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題幹的括號內。每小題2分,共28分)1.「解衣般礴」論出自( )。A.《韓非子》B.《莊子》C.《左轉》D.《淮南子》2.「庶免馬首之絡」出自( )。
  • 一幅畫是怎樣誕生的?面面從無到有的過程應該考慮什麼?
    一幅畫是怎麼誕生的呢?畫家在作畫時都會考慮什麼?怎麼構思?大家都知道在畫一幅畫的時候要考慮構圖、光線、色調、色相、虛實等等。繪畫的過程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在從無到有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的是畫者的個人意識。繪畫的意識很難通過語言來完全解釋和說明,只能通過行動示範證明其存在。繪畫的寶貴之處正是不可複製的個體差異性,基礎好提高,意識難把握,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放入到自己的繪畫過程中去,每一個繪畫過程都是一個「創世紀」。
  • 水墨畫的技法規則——用墨方法
    清代的徐沁《明畫錄論畫墨梅》中寫道:"……古來畫梅者率皆傅彩寫生,自北宋華光僧仲仁,始以墨暈創為別趣。"這種水墨畫法利用墨色墨跡的變化形成了新的有異於工筆的技法,一改往工筆畫的板正,畫面意境空靈深遠。在水墨畫的用墨方法中有一個墨帶色"的特殊原則。這是源於老莊哲學思想的。畫家在作畫時墨被水,調成深淺不同的層次,一般說來,墨色可分為焦、濃、重、淡、清五個層次。
  • 畫論| 唐宋時期——《山水純全集》(宋)韓拙
    韓拙,北宋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出身於書香仕宦之家,善畫山水窠石。《山水純全集》是一部繪畫論著,又名《山水純全論》。成書於宣和三年(1121)夏。一共有十篇:論山、論水、論林木、論石、論雲霞煙霧靄嵐光風雨雪、論人物橋杓關城寺觀山居舟車四時之景、論用筆墨格法氣韻之病、論觀畫別識、論古今學者、論三古之畫過與不及。
  • 【國畫周刊】筆墨中的長安精神 ——論王金嶺的大寫意畫
    >筆墨中的長安精神——論王金嶺的大寫意畫文/王珠珠王金嶺是當代陝西長安畫派的代表,是繼石魯先生之後將中國的大寫意畫的理與法從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時期金嶺先生對於繪畫形式語言的探索以及對於傳統的創新性研究,他在文章《論模糊技巧》中提出對章法、用筆的意象化處理,他用空靈、潤透的淡墨表現蒼茫、厚重的陝北高原夜色下的朦朧與厚重,以瑩潤空靈的筆墨營造出燈火闌珊的意象之美。從王金嶺早期的作品可以看出,長安畫派藝術家特別是石魯先生對於王金嶺的影響極大。
  • 石虎:恣意縱橫畫山水
    石濤所言,在以四王為主導的藝術環境中,頗為「另類」。但歷史是具法眼的,致使後來石濤倚仗「搜盡奇峰打草稿」的藝術精神衝破了傳統的定論,逾越了四王乃至他所生存的年代,成為畫史上的一座巍巍雄峰。石虎先生亦提出了更為洗鍊的「神覺」二字,並在《象論》中說:「我使之思,我發之喜,我覺之傷悲,如上般般皆客體存在之實,按夫子後字的涵義它們皆屬於前我,前我非真我也,只有我的靈魂才是後我。
  • 中國畫的筆墨風骨——著名書畫家、指墨畫大師朱祖國淺談中國畫藝術
    中唐以後,「骨法用筆」在文人畫與書法中得以不斷強化,「骨法用筆」成為匯通繪畫與書法的橋梁,是中國畫與書法最為獨特的基因,也是區別於西方繪畫最為重要的元素,被潘天壽先生喻為「東方繪畫的精髓」。然而,這個中國畫最為基本的常識,似乎被當下的許多畫家所忽略了,存在著三種明顯的傾向:一是「重墨輕筆」。
  • 水墨畫的技法規則——用筆要點與設色方式
    黃賓化先生曾總結水墨畫的筆法時說"巧筆須平,如錐畫沙:用筆須圓,如折紋股,如金之柔;用筆須留,如屋漏痕;用筆須重,如高山墮石。水墨畫重要的技術給養和形式基礎是書法,豐富的書法筆法使得水墨畫線條得以延伸和拓展,有些甚至可以直接就移植為現成的繪畫手法,像"永字八法",就成為水墨畫中表現竹子的規畫法:以隸書筆法作竹節,以楷書筆法為竹葉,以行書筆法為竹枝。
  • 劉化雨:當畫出老虎的每一根毛和鬍鬚時,我仿佛能聽到它的呼吸
    我畫虎是因為它的美麗,那是一種自然的、瀟灑的美,沒有什麼能替代的美。他愛虎,總是在一種忘我的追求中,刻畫著虎畫藝術的「寫意」之境,這裡包括著工寫兼備的內容和技法層面,也包含著意境的升華,同時追求經典的渴望。「求得天然,歸於自在」亦是我每天的功課,學無止境的創作感覺,使我的畫虎更講究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
  • 中央美院歷年考研試題整理版 (一)【京研教育】
    提出「一畫論」的畫家是清代的石濤。 9.顧愷之的畫論著作有《論畫》、《畫雲臺山記》。石濤在《苦瓜和尚畫語錄》中提出了「一畫」論和蒙養生活的藝術觀。蒙德裡安撰寫了《論藝術的精神》一書。「以形寫神」的概念是東晉的顧愷之在《論畫》中提出的,強調的是形與神的關係,這也是中國畫論的基本範疇。
  • 少白湯發周揭秘:原來齊白石畫《萬竹山居圖》的原因是這……
    此後,在北京買他畫的外國人多了起來,琉璃廠的古董商也紛紛登門訂畫,他的生活有了好轉。《萬竹山居圖》作於此年秋,是一件精心之作。中景畫兩座大山,山腳下有一片竹林,掩映著黑瓦白牆的農舍。再近處,是土岸、水塘、小沙洲。幾隻鸕鷀遊憇其間,更增加了畫面的寧靜氣氛。
  • 畫論| 清代時期――《南田畫跋》(清)惲格
    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生情。古人論詩曰:「詩罷有餘地。」謂言簡而意無窮也。如上官昭容稱沈詩:「不愁明月盡,還有夜珠來」是也。畫之簡者類是。東坡云:「此竹數寸耳,有尋丈之勢。」畫之簡者,不獨有其勢,而實有其理。清如水碧,潔如霜露。
  • 達爾文進化論遭挑戰?古印第安石畫顯示,人類與恐龍生活在一起!
    在關於人類起源的探索中,目前最為著名的就要屬達爾文的《進化論》了。達爾文一生都在鑽研生命的奧秘,他認為我們人類就是由原始的猿人進化而來的。而根據當下我們的考古學家及生物學家的探索,我們人類的歷史文明初步形成時,也是在近三百萬年前,而原始猿人的誕生也僅在五百萬年前左右。
  • 文以明道丨陳鈉工作室讀書會——第十一期: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畫決)一
    三品:元夏文彥《圖繪寶鑑》卷一:「默契神會,不知然而然也。故氣韻生動,出於天成,人莫窺其巧者,謂之神品。墨筆超絕,傅染得宜,意趣有餘,謂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規矩,謂之能品。」古人論畫有云:「下筆便有凹凸之形。」此最懸解。吾以此悟高出歷代處,雖不能至,庶幾效之,得其百一,便足自老以遊丘壑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