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山水畫有高雅氣息,可以模仿他繪畫形式,模仿不了內涵和氣韻

2020-12-03 有文化的小哥

在清代畫壇之中,石濤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當時三十歲的他已經名滿天下,後人學習他的繪畫和藝術理論,影響深遠。石濤的畫作之所以受到後人的重視,其主要原因就是高雅大氣,高雅也成為後人的審美標準之一。

如果一幅畫中沒有高雅之氣,就算不上一幅好畫。「雅」與「俗」是傳統美學中一對審美範疇,但是畫中的「俗」一直被後人稱為繪畫中的缺點,所以庸俗之畫後人不會喜歡。而石濤的山水畫中絲毫沒有俗氣之感,他把文學修養、品格、繪畫技法相互融合,才有筆下動人的形象。

《芥子園畫傳》中言:去俗無他法,多讀書則書卷氣上升,世俗氣下降矣。石濤正是具備這樣的特點,所以才有畫面的高雅氣息,對於繪畫中的高雅氣息,石濤並沒有過多的論述,但是後人在綜合各種審美標準來衡量石濤的畫,才發現石濤的畫是文人畫,是具有高雅氣息的藝術作品。

陳衡恪、傅抱石等書畫家也有過對書畫高雅美感的界定,他們兩個人有著相似之處,綜合來說就是:人品要高、學識要深、思想要正、見識要廣、胸襟要寬,只有這樣,畫出來的畫才能有高雅範。

這種高雅之感並不是刻意為之,也不是裝出來的,而是一個人綜合實力的體現。畫面雖然是一種形式,但是它卻代表了一個畫家的修養,成為表達畫家綜合實力的一個媒介。

其實不僅僅是石濤,還有吳昌碩、八大山人等等藝術家,他們無一不是文學修養深厚,見多識廣之人,甚至有很多書畫家遊歷大江山川,增加自己的見識,把生活中的場景藝術化。

在這點上古人給我們帶來了啟發,繪畫並不是一種表面形式,與人品、讀書、胸襟等元素有著很深的關係。有很多人在學畫的過程中,並不注重讀書,甚至認為讀書與繪畫沒有多大的關係,其實並不是,讀書可以使自己知道不足之處,從古人的畫作中找到自己的缺點,從而改正。

其次,繪畫並不是模仿古人或者憑空想像而來,很多大畫家他們筆下的形象都來源於現實,大多採用生活中常見的場景作為自己的題材,同時進行融合創作,達到自己想要的藝術效果,齊白石曾說過:我不畫美見過的物體,這也說明繪畫既要來源於現實又要高於現實。

石濤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深厚的學識修養、見多識廣成就了他的畫作。當我們再次欣賞石濤畫作的時候,不僅僅欣賞他的構圖、筆法,還要感受畫面中的意境,從而也能感受到石濤當時的審美要求和思想境界。

看了石濤的畫作之後,你感覺他的畫作中是不是具有一種高雅的氣韻呢?是不是改變了你對石濤的認識呢?石濤的畫作被後人模仿很多,雖然在形式上大同小異,但是在氣韻上一眼就可以辨別出來真假,因為形式和筆法容易模仿,畫面中的氣韻和修養是模仿不了的。

相關焦點

  • 墨之濺筆也以靈,筆之運墨也以神,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
    這一點恰恰與中國藝術歷來重神輕形,藝術與現實要有差距的思想相吻合。古人作畫從來不求真實的模仿對象,有虛幻感。「畫貴在似與不似之間」。「似」即造化自然,太似則媚俗。「不似」為純粹主觀,不似有欺世之嫌。「似與不似」之間,才是藝術創作的最高境界。可見,山水畫發展到「吳派」,繪畫還在寫實,還在寫境,而到了董其昌「松江派」時,繪畫逐漸成為筆墨意趣的表達。
  • 翕兮·陳傳席專欄|談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發展的趨勢
    清初山水畫三大勢力——以「四王」為代表的「仿古派」,也叫「守法派」,作畫嚴格的遵守古人之法。而且畫石用某法,畫樹用某法,「且仿某家則全是某家,不染一他筆。」(王時敏《西廬畫跋》)更不得「妄以己意衒奇,流傳謬種。」(同上)所以,這一派可以在技法上深入或規正化,但在藝術精神上則不可能有所得。所以,它不能進化,只有退化。
  • 水墨酣暢,氣韻生動——劉衛兵繪畫作品欣賞
    水墨酣暢,氣韻生動   文/張筱栩   劉衛兵既擅長山水,又精於人物、花鳥畫創作,但他無論畫山水還是人物、花鳥,均能獨樹一幟,創造出不同尋常的筆墨韻致。其作品設色淡雅,構圖簡括,用筆乾淨凝練,充滿神韻。他在審美取向和審美心態上,既有古典的情趣,又有現代的情調。
  • 從「文人畫」到「山水畫」,吳門畫派是如何產生並影響繪畫界的?
    作為從民間出來的皇帝,卻對繪畫有著自己獨特的了解,有史料記載,朱元璋常常自己跑去畫院,有興趣的時候還自己用筆再添上幾筆,山水畫更為靈動。但朱元璋有著典型的兩面性的人格,他一邊既喜歡畫家,一邊又常常暴露出濫殺無辜的本性,稍有不慎,畫家就避免不了招來殺頭之禍,像元末時期的張士誠,王蒙等一大批優秀的畫家,以致當時的很多畫家的才藝都無法展示。
  • 心有桃花源 筆戲雲水間—知名山水畫家弘瑞畫展將於11月15日舉行
    其畫風既輕靈高雅,又樸實無華。紮實的功底和謙虛的為人,深藏若虛,不事張揚的品性同他為人的樸厚一樣給了我很特別的印象。認識弘瑞老師時,他正在峨眉山指導大家寫生,只見他面帶微笑跟大家講解寫生的注意事項,說面對同樣一個景色,可以畫出很多不一樣的畫。這就要搞明白中國畫的散點透視法。
  • 帥好:紙上河山與老村境界——老村研究及山水畫新參照
    但是,在漫長的中國王朝堆積起的繪畫之谷,既有絢麗的巨壁遠川,也有無數循環往生的俗談贅論。山水畫在玄談與深邃、雅集與漁隱、行旅與博古、唱和與送別之間綿延而至當代,卻從沒有與中國思想史一起,跌宕沉浮,明暗交織。也因此金觀濤和他的弟子們,才在尋找和矯正中試圖打通中國山水畫史與思想史的某些節點。而此刻,在燕山腳下,我遇到了畫家老村。老村帶著他的紙上河山和長者、童子、小犬一起,來到了當代中國——山水畫裡。
  • 石濤的「一畫論」
    全書共分十八章:第一章最為重要,石濤在法自我立和繪畫「從於心者」的基礎上推出了「一畫」作為繪畫的本體論;第二章「了法」,意為從法度或方法中解放;第三章強調「變化」,響應並吸收了晚明反覆古主義和個性主義的思想;第四章「尊受」,再次突出並強調了重視心源在繪畫中的創造性作用;從第五章到第十四章,石濤開始就具體的創作問題和方法問題展開了討論。
  • 都說翡翠山水牌是山水畫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它到底有什麼寓意?
    都說翡翠山水牌是山水畫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它到底有什麼寓意? 山水牌借鑑古代山水畫的構圖等元素 以一面琢磨山水、花鳥 人物、瑞獸等圖 另一面雕刻詩文、書法、印章等樣式承世 其中展現文人思想、情趣和意境最完善 依靠著充滿靈氣的翡翠玉石
  • 書畫氣 雅趣內涵
    收藏市場中的每一個分類都有很大的收藏群體,當然出於熱愛會主動去收藏字畫,也有不少人是因為字畫收藏的價值高才去收藏,還有極少一部分人是附庸風雅。 書畫作品的價值在鑑賞家的眼裡,是取決於畫家的思想境界與人生境界的,因為他們認為,書畫是內外兼修的,透過字畫,可以觀其性,觀其行,還能了解他在文學上的修養。
  • 松鶴國畫有什麼寓意 彰顯高雅品味與內涵
    松樹,百木之長,是長壽、有志有節的象徵;鶴,鳥中長壽者,是優雅、神聖的代表;松鶴相結合,有延年益壽、松鶴延年的意思。在國畫中,松鶴圖代表了一種藝術創作的境界,松鶴圖不僅是給長輩祝壽時的最佳賀禮,也是家居裝飾中高雅吉祥的品味之選。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松鶴圖掛在家中的效果如何吧!
  • 名家講座| "以大觀小",看山水之法的繪畫空間
    蕭海春中國山水畫「以大觀小」的遊觀觀照與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都為人類視覺領域裡創造出偉大的視覺景象,為人類作出貢獻。中西繪畫在空間藝術處理上,視覺差異是不相同的。從大量的中西繪畫作品上用直觀的視覺圖像進行分析,能明顯體現出不同視角圖像和心理空間意識上的差別。現在試圖通過觀與看的視覺和方法來觀看中西繪畫空間形式的異同和關注點。
  • 「皴」是什麼意思,中國山水畫中還有哪些著名的繪畫技巧
    光靠仔細的觀察和豐富的想像力還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紮實的畫工。想當日,五代時候的董源,畫了一幅《瀟湘圖卷》,由於他著重表現的是江南一帶的山水,所以,為了充分表現出江南圓潤的山水變化,他便用了一種「披麻皴」的方法來表現。
  • 倪瓚山水畫的空疏美
    倪瓚 安處齋圖 29×60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倪瓚山水畫的空疏美文丨王伯敏畫裡空疏處,箇中儘是詩。倪瓚山水,畫面空疏,故其所作,向有「疏體」之 稱。他與同時代的王蒙「密體」山水形成強烈的對照。倪瓚的畫空,空中有靈氣;畫疏,疏的有秀氣。他的這種空疏景色,是象夕陀美。畫家放象夕瀉 之,觀者於象外得之。
  • 內涵段子你是sei的文字版 太搞笑網友開始各種模仿
    內涵段子你是sei的文字版 太搞笑網友開始各種模仿時間:2018-02-09 23:2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內涵段子你是sei的文字版 太搞笑網友開始各種模仿 最近在網絡上也是非常火的一個段子,叫做你是sei這個老哥也是非常的搞笑,在疑似喝醉的狀態下來了一段rap
  • 雲田畫論:淺析中國山水畫中「樹」的寄情寓意
    這種「神秘色彩」慢慢地被轉換成自然山水的寓意性,並隨著繪畫寫實技法的提高始終伴隨著山水畫的發展,而且自然界中的樹木這種寓意性通過通借、諧音等文學藝術手法的轉換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寄託著人們對自然、對生活的美好願望和志向。山水畫不只是在客觀地表現對象的形態,它既能引起觀者的某種聯想,也意味著畫家通過山水畫中樹木寄託的主觀情思得到觀者的認同。
  •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在陳伯奎山水畫中感受清幽意境
    專攻國畫山水,兼工筆、寫意、花鳥、人物,努力探索,潛心創作,持之以恆,在原有繪畫基礎上大膽創新,多年來樂此不疲,為自己的繪畫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其作品具有非凡的繪畫功力和個人風範,筆墨勁健,意境靈奇,格調清晰,深受廣大書畫愛好者的喜愛,作品入選多種畫集。
  • 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觀黎越常山水畫有感
    在黎越常先生的繪畫創作中,觀者更多看到的是「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的境界呈現,他的藝術追求與探索創新皆融入於畫面的自然美景之中。黎越常先生並沒有為了創新而創新,但其作品卻展現出了不同於古人、不同於旁人的自家風貌。這或許正是因為他生活於湖南這一有著豐厚文化底蘊,特別是傳統山水畫氛圍濃鬱的地域,使他能夠將深深地紮根於傳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