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觀黎越常山水畫有感

2020-12-05 黎越常藝術

文|劉珊

編輯|立青

湖湘地區有著深厚的人文積澱,歷史上產生過許多仁人志士。這裡既有天下聞名的瀏陽河,又有鍾靈毓秀的洞庭風光,為畫家們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創作條件。黎越常先生深深紮根於這塊文化厚土之中,他在院校學習期間,師從李天玉教授學習花鳥畫、李立教授學習篆刻、陳白一教授學習人物、董紹茂教授學習山水、唐吉介教授學習色彩學與水粉畫。並在反覆臨摹黃賓虹、黎雄才、關山月、陸儼少等名家佳作的同時,注重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踏遍了故鄉的山山水水,豐富的「師造化」經歷,為他後來的藝術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黎越常 借得彩墨寫青山 69x138cm 2017年)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畫家們一直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對抗與融合中,探索著一條屬於自己的前行之路。在黎越常先生的繪畫創作中,觀者更多看到的是「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的境界呈現,他的藝術追求與探索創新皆融入於畫面的自然美景之中。黎越常先生並沒有為了創新而創新,但其作品卻展現出了不同於古人、不同於旁人的自家風貌。這或許正是因為他生活於湖南這一有著豐厚文化底蘊,特別是傳統山水畫氛圍濃鬱的地域,使他能夠將深深地紮根於傳統之中。經過長期的思考總結與不斷的創作實踐,黎越常先生創造性地把握了墨與色的相互關係,使水墨與重彩在畫面中層次清晰而又暈染和諧,墨與色相輔相承,渾然一體,在其筆下幻化出色與墨交融的自然神韻。

(黎越常 多彩春天 138x69cm 2016年)

黎越常先生的畫作中蘊含著他自身的美學理念、對世界的認識,以及對人生的感悟。他通過對山水自然的深入觀察與體驗,以沉穩、酣暢的筆墨不斷抒寫自身的胸臆和情感,最終進入到「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之境,氣象萬千的山川景致,在他筆下被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黎越常先生作畫常以濃墨、淡墨、焦墨、積墨、破墨法為之,有時數法並用,極盡變化之能事,在行筆用墨中自然而然地流溢出別樣的機趣。

(黎越常 歡樂山川 140x69cm 2019年)

黎越常先生山水畫的一個重要特徵,在於其突出的意象性。九曲瀏河、青山雲靄、千峰曙色,皆是他創造出的理想與現實交融的意象場景。這種情景交融的意境呈現,一方面源於其作品結構嚴謹、苦心經營,從而使畫面產生出了一種真實的形象感;另一方面,更在於黎越常先生正確地把握了寫生與創作的關係,既不憑空捏造山水景致,也不使畫面受制於客觀物象的束縛,而是在真實景物的基礎上加以概括和提煉。正如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所言:「傳神者必以形,形與心手相湊而相忘,神之所託也」,形、心、手三者的完美結合使黎越常先生的山水畫作品具有了強烈的形式感和濃鬱的時代氣息。

(黎越常 遊樂圖 69x140cm 2019年)

除氣勢磅礴、蒼茫雄渾的山水景致之外,黎越常先生作品中表現的小橋漁翁、農家田舍、林泉高士,也無不清新又別具情趣,將他骨子裡的文人情懷展露無疑。黎越常先生把對傳統的感悟、對時代精神的把握以及深厚的學識修養和具有個人特質的文人情懷融入繪畫創作之中,這也使他的畫作中充斥著一股淡泊平和的氣韻。

(黎越常 瀏河揚帆 139x69cm 2016年)

在當下這個浮躁而匆忙的社會,唯有將心安定,才不至於迷失自我。黎越常先生是一位沉靜的藝術家,他數十年如一日的潛心於繪畫,淡定的人生態度與執著的藝術追求都令人欽佩。在創作中,他把生於斯長於斯的瀏陽美景繪於筆端,瀏陽的美景也使他的山水畫開創出了新的藝術境界。

(黎越常 瀏陽河之源 244x123cm 2018年)

相關焦點

  • 千年文化的精粹——中國山水畫
    中國山水畫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不了解這些個形式,很難欣賞其作品的藝術性。山水畫,簡稱「山水」,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是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題的繪畫。
  • 艾國|中國山水畫空間視角流變
    ,提出了 「高遠法」、「平遠法」,「深遠法」的「三遠法」和「 可居可遊」的繪畫理論,使山水畫的經營位置上升到可把握的理論層次,在運用上有跡可循。 如馬遠的《 踏歌圖》,夏圭《西湖柳艇圖》,劉松年《秋窗讀書圖》,法常《魚村夕照圖》等。
  • 墨之濺筆也以靈,筆之運墨也以神,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
    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裡;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流,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則物無隱貌;關鍵將塞,則神有遁心。是以陶鈞心思,貴在虛靜澡雪精神。」魏闕,指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行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是說,中國人無論在什麼地方都以國家民族的根本大業為本。
  • 觀楊文畫有感,我愛你,香山湖的水光山色
    觀楊文之畫,皆可行、可望、可遊、可居者也,至於有可居者,真可謂無閒遐之時也。此香山湖之系列畫,可見楊文其人其畫的意境,畫家楊文就是想邀請讀者與其一道進入畫中、進入實景,蕩著小舟,品茗2020年的新茶。自然山水進入楊文的畫中,是一種心靈的觀照和交融。自然之美心中之美,人如其畫是也。畫山水有體,看山水亦有體也。楊文之香山湖系列,採取全景式構圖,"橫墨數尺,體百裡之迥。"
  • 觀唐輝山水畫構圖:一點靈光,變黑為亮,氣勢不凡
    觀唐輝山水畫構圖:一點靈光,變黑為亮,氣勢不凡 2020-11-17 19: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山水畫究竟畫的什麼?山水要有筆墨情,畫山水要通曉山水之性情
    山水畫究竟畫的什麼?山水要有筆墨情,畫山水要通曉山水之性情文/文涓單純從名字上看,山水畫中的主體其實是山水之景,但是中國傳統的山水畫卻對畫中的景致有著很高的要求,並不是眼中所見的山水之景,而是一種情景交融的載體。山水不出筆墨情,想要將山水畫好,除去筆墨勾勒出真實景象之外,也要將個人對於山水畫的思考融入,通過對山水的透徹理解,從山水中感知樂趣。
  • 觀《感動中國》黃大年有感
    觀《感動中國》黃大年有感 發布時間: 2020-07-12 09:23:49   來源:中國電力網  作者:李娟
  • 楊志華超級記憶力——古詩詞七年級上冊「觀書有感」倒背如流
    《觀書有感》 南宋·朱熹《繪圖必看》首先我們來讀一遍這首詩:【《觀書有感》南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完課文之後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圖,背景是池塘邊。
  • 墨中有色:淺談山水畫中的色彩應用
    從董源,巨然的披麻皴、郭熙的捲雲皴、李唐的斧劈皴、馬遠和夏圭的大小斧劈皴,米芾的米點皴這些常用的皴法,再到骷髏皴,荷葉皴,馬牙皴,牛毛皴等較為少見的表現手法,這些從自然中揣摩而成的符號元素在表現山水的過程中體現出中國繪畫獨有的「以形寫神」。對山水並非如實的再現,而是帶有人性化的描繪。通過畫家的用筆,平淡的線條有了生命,從而也使中國畫的筆墨技法在繪畫領域獨樹一幟。
  • 「習作」劉欣怡:觀《地球脈動》有感
    作者:劉欣怡【阿左旗明德小學三年級(4)班】圖文編輯:阿拉善未來文化藝術傳媒觀《地球脈動》有感 今年放暑假謝老師給我們推薦了一部紀錄片《地球脈動》。
  • 探討:對於山水畫的緣起因素
    他們面向山水,目遇神會,如痴如醉,而對現代化的高樓大廈,許多畫家卻手足無措,力不從心,這足以證明山水的「入畫性」特徵對山水畫藝術產生的重要意義。 主觀原因 上面談的是山水畫興起的客觀因素,但這種客觀因素沒有人的發現和審美觀照永遠只能是自在之物,而不會成為繪畫的表現題材。
  • 宗炳山水畫理論的六大要素
    宗炳對山水畫及其理論的獨特性,也來自於他常年置身其中!居住在巫山、洞庭湖、衡山、廬山、嵩山和華山環抱的江陵,著實有地理的優越性。宗炳《山水畫序》在中國繪畫史上被稱為第一山水畫論也是實至名歸,他對佛、道、儒、仙的研究,也對他的畫論有了深度影響!
  • 元代山水畫精髓,全在這裡!
    《幽澗寒松圖》元 倪瓚 紙本墨筆 縱59.7釐米 橫 50.4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倪瓚的山水畫秀麗、清幽。他作畫喜用幹筆皴擦, 以側峰著紙, 稚嫩中見蒼老, 簡淡中見厚重。曾做過「理間」官職,系清閒小官,因「遇亂」,歸隱黃鶴山(今浙江省餘杭縣東北),入明後,下山出仕,「洪武初,為泰安州知州」。不久因胡惟庸案株連入獄,洪武十八年九月死於獄中,享年80餘歲。此畫設色山澗樹林,木屋亭臺與淙淙溪流,畫面意境清幽宜人,高士隱身於此,其樂融融。
  • 原神鹽花深鎖之跡石柱怎麼打 鹽花深鎖之跡石柱解鎖技巧
    原神遊戲中今天開啟了鍾離的傳說任務鹽花深鎖之跡,那麼這個任務中的石柱該怎麼解鎖呢?下面一起來看看石柱解鎖以及打法攻略吧。
  •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這和上一章是相連貫的事情。史記說,子貢色作。孔子曰:「賜,爾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曰:「然。非與?」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邢疏:此章言善道有統也。「子曰:賜也,女以子為多學而識之者與」者,孔子問子貢:女意以我為多其學問記識之者與?與,語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