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珊
編輯|立青
湖湘地區有著深厚的人文積澱,歷史上產生過許多仁人志士。這裡既有天下聞名的瀏陽河,又有鍾靈毓秀的洞庭風光,為畫家們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創作條件。黎越常先生深深紮根於這塊文化厚土之中,他在院校學習期間,師從李天玉教授學習花鳥畫、李立教授學習篆刻、陳白一教授學習人物、董紹茂教授學習山水、唐吉介教授學習色彩學與水粉畫。並在反覆臨摹黃賓虹、黎雄才、關山月、陸儼少等名家佳作的同時,注重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踏遍了故鄉的山山水水,豐富的「師造化」經歷,為他後來的藝術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黎越常 借得彩墨寫青山 69x138cm 2017年)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畫家們一直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對抗與融合中,探索著一條屬於自己的前行之路。在黎越常先生的繪畫創作中,觀者更多看到的是「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的境界呈現,他的藝術追求與探索創新皆融入於畫面的自然美景之中。黎越常先生並沒有為了創新而創新,但其作品卻展現出了不同於古人、不同於旁人的自家風貌。這或許正是因為他生活於湖南這一有著豐厚文化底蘊,特別是傳統山水畫氛圍濃鬱的地域,使他能夠將深深地紮根於傳統之中。經過長期的思考總結與不斷的創作實踐,黎越常先生創造性地把握了墨與色的相互關係,使水墨與重彩在畫面中層次清晰而又暈染和諧,墨與色相輔相承,渾然一體,在其筆下幻化出色與墨交融的自然神韻。
(黎越常 多彩春天 138x69cm 2016年)
黎越常先生的畫作中蘊含著他自身的美學理念、對世界的認識,以及對人生的感悟。他通過對山水自然的深入觀察與體驗,以沉穩、酣暢的筆墨不斷抒寫自身的胸臆和情感,最終進入到「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之境,氣象萬千的山川景致,在他筆下被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黎越常先生作畫常以濃墨、淡墨、焦墨、積墨、破墨法為之,有時數法並用,極盡變化之能事,在行筆用墨中自然而然地流溢出別樣的機趣。
(黎越常 歡樂山川 140x69cm 2019年)
黎越常先生山水畫的一個重要特徵,在於其突出的意象性。九曲瀏河、青山雲靄、千峰曙色,皆是他創造出的理想與現實交融的意象場景。這種情景交融的意境呈現,一方面源於其作品結構嚴謹、苦心經營,從而使畫面產生出了一種真實的形象感;另一方面,更在於黎越常先生正確地把握了寫生與創作的關係,既不憑空捏造山水景致,也不使畫面受制於客觀物象的束縛,而是在真實景物的基礎上加以概括和提煉。正如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所言:「傳神者必以形,形與心手相湊而相忘,神之所託也」,形、心、手三者的完美結合使黎越常先生的山水畫作品具有了強烈的形式感和濃鬱的時代氣息。
(黎越常 遊樂圖 69x140cm 2019年)
除氣勢磅礴、蒼茫雄渾的山水景致之外,黎越常先生作品中表現的小橋漁翁、農家田舍、林泉高士,也無不清新又別具情趣,將他骨子裡的文人情懷展露無疑。黎越常先生把對傳統的感悟、對時代精神的把握以及深厚的學識修養和具有個人特質的文人情懷融入繪畫創作之中,這也使他的畫作中充斥著一股淡泊平和的氣韻。
(黎越常 瀏河揚帆 139x69cm 2016年)
在當下這個浮躁而匆忙的社會,唯有將心安定,才不至於迷失自我。黎越常先生是一位沉靜的藝術家,他數十年如一日的潛心於繪畫,淡定的人生態度與執著的藝術追求都令人欽佩。在創作中,他把生於斯長於斯的瀏陽美景繪於筆端,瀏陽的美景也使他的山水畫開創出了新的藝術境界。
(黎越常 瀏陽河之源 244x123cm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