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畫的主要4種構圖方法,西方藝術家都效仿
中國畫構圖特別講究形式美,雖然古代並沒有系統的形式美課程的傳授。山水畫構圖不受西方焦點透視的束縛,畫面的黑白關係及空間關係的處理都與西方藝術迥然不同,如同中醫和西醫的差異。山水畫多採用散點透視法,使構圖更加靈活自由,畫中的形象可以根據作者及畫面需要任意安排,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性,西方藝術家在印象派之後才逐漸認識到中國繪畫在透視和表現上的魅力並效仿。從畫面樣式上看,中國畫構圖的基本樣式有以下幾種:(1)水平線構圖法就是將畫面以長短不一、數量不等的水平線進行橫向或豎向分割。
-
中國山水畫的創作要素
在墨色方面也要有幹、溼、濃、淡變化,根據表現對象的不同合用不同的線條,以最能表現對象的質感、屬性為宜。用筆是一幅畫的基礎。 在構圖方面,畫面的景物要高低、錯落有變化,避免直線出現,處理好畫面的均衡要有整體感,先虛後實逐漸深入調整
-
邢亞洲的山水畫給人的印象是大山水、大氣勢,尺幅之間高山聳立
邢亞洲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水畫作品一邢亞洲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水畫作品二邢亞洲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水畫作品三邢亞洲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水畫作品四邢亞洲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水畫作品五邢亞洲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水畫作品六邢亞洲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水畫作品七邢亞洲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水畫作品八
-
中國青綠山水畫的開山之作《遊春圖》
就藝術方面來說,繪畫受到重視,山水畫出現獨立畫作,展子虔的《遊春圖》即是代表。展子虔,約生於550年,604去世,渤海也就是現在的河北河間縣人,歷經北齊、北周和隋朝三個朝代,與東晉顧愷之,南朝陸探微、張僧繇並稱為「唐前四大畫家」。
-
中國山水畫透視方法解析,移動視點、遠視距、俯視、平視、仰視
宋沈括《論畫山水》中寫道:「大凡山水之法,蓋以大觀小,如人觀假山耳……」,但這只是講了一部分,「以大觀小」的方法,分析起來,它包含著俯視與遠視距兩個內容。宋郭熙《林泉高致》中說:「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
-
陳鋼奇石山水畫研討會:以山形石為素材創作是中國畫史上一種新的...
以天然生成的山形石為素材,去創作一幅幅中國山水畫,這在悠久的中國山水畫史上未曾有過,在當今的中國未曾有過,是藝術上一個難能可貴的創新。著名山水畫家陳鋼以資深媒體人、奇石收藏家賈長華收藏的山形石為素材,創作20幅中國山水畫。
-
千年文化的精粹——中國山水畫
山水畫的時間觀 山水畫並不是沒有時間的一種變化,山水畫的表現是流動的、永恆的。山水畫雖然看起來是靜止的,但是卻有一種留居永恆的形態。 比如我們著名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某一個時間的人物景象。但卻是一種永恆的記錄,在變動不居的時間中開展筆墨藝術形態。
-
李可染山水畫的「膽」與「魂」
13歲師從鄉賢錢食芝學習傳統山水畫,16歲入上海私立美專師範科學習。1929年以優異的成績入杭州西湖國立藝術院,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師從林風眠、法國名畫家克羅多兩位教授,研習西畫。1943年應聘為重慶國立藝專講師,從事中國畫教學、創作。1946年應徐悲鴻之聘,為國立北平藝專中國畫教授,同時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於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與創作。
-
艾國|中國山水畫空間視角流變
文 | 艾國 中國山水畫從魏晉時期至唐代成熟時期的金壁輝煌和「三百裡嘉陵一揮而就」的水墨風格,至五代時期逐漸形成了以北方荊浩、關仝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經營位置的空間角度特點, 開創了「 全景山水」新貌, 結合皴法的使用,使山水畫走向真正意義上的成熟,「 全景山水」的經營是以留有天地、強調中心、物象繁複、空間開闊、視角高低綜合的構圖樣式
-
潘天壽作品構圖解析
潘天壽作品的構圖顯然與前人拉開了距離,他在畫面上尋求的是明確的秩序。他通過對古代中國畫構圖規律的闡發,結合自己的創作體會,總結了從畫材的搭配安排、取捨組合,到構圖中的賓主、虛實、疏密、對比、呼應、交叉、參差、三點關係、三角形的運用、平行線的問題、重心、斜正、畫眼、背景、空白處理、四邊四角、氣脈、開合、不平衡與平衡等具體的構圖規律,以及題跋、印章在構圖中的作用,相當全面而具體。
-
攝影構圖:什麼是明暗構圖法?了解明暗布局,拍出有情緒的作品
明暗構圖法明暗構圖是通過明暗層次表現物體的形體結構,一般情況下,是以場景中不同亮度進行對比的一種構圖手法,明度較弱的物體是陪體,高亮的物體是主體,照片以暗襯明,當然也有特殊情況,以剪影表現時暗部為實。除了亮與暗的對比以外,還有一種反差對比,反差高的是主體,反差低的是陪體。
-
元代山水畫精髓,全在這裡!
此畫以工筆為主,而又有多種變化,運思布局細密精整,法度嚴謹,筆墨豐潤,有雄偉的氣勢。畫面取近景布局,林木參天,窠石流泉,人物刻畫細緻,樹石筆法遒勁秀潤,皴染細潤、筆法堅法,山石質感極強,呈現較多郭熙畫法遺風。
-
山水畫幾種常用透視法
一、仰視法:此畫為北宋時期範寬的代表之作,《溪山行旅圖》(見圖1)是山水畫的經典之作。該作品用一種仰視的角度去表現眼前和心中的大山,因此使觀者在面對作品時馬上有一種敬畏,這種紀念碑式的創作方法多採用仰視透視方法。當代很多的主旋律美術作品也採用這種創作方法。
-
他為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館創作巨幅山水畫作
創作背景:知名畫家唐道一懷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一顆火紅之心,前不久,在任務急、時間緊的情況下,焚膏繼晷、嘔心瀝血為全州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館高質量地創作了《萬山紅》、《清漓攬勝》兩幅巨幅山水畫,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道一是一位極具承擔社會責任與高度歷史擔當的畫家。
-
馮祥雲山水畫
祥雲的繪畫構圖是那種滿構圖,這種形式具有強烈的張力,在視覺上有一種宏大的氣勢。在繪畫的用筆上,祥雲走得比較大膽,他不局限於傳統的用筆方法,而是運用了一切他所擅長的技術手段和他認為合適的技術方式。中國山水畫以受道、釋、儒家文化之影響,特別注重虛與實之關係,「虛實相生相變」,使其從「實處著力、虛處著眼」虛實相生,相得益彰,變化有致,於撲朔迷離中顯出山重水複。——馮祥雲他曾經寫道:「藝術的表現語言雖具魅力,但卻是有限的。
-
山水畫的兩種點綴,雲水描繪該如何入筆?韻律節奏在於此
山水畫的兩種點綴,雲水描繪該如何入筆?韻律節奏在於此文/錢毛毛觀大家山水畫作,往往並非孤零零的群山矗立在畫卷中,而是選擇各種點綴,而雲和水則是其中較為常見的兩種,在描繪時應該如何入筆?01形態多變,畫風迥異宋代大畫家郭熙說:「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髮,以煙云為神採。
-
宋代山水畫再現風格的形成
唐以前人物畫的背景有些是裝飾的,如《洛神賦圖》,有些是接近於寫實的,如《女史箴圖》,在《晉唐宋元捲軸畫史》一書中薛永年先生是這樣表述的「這座高山在日月的照耀中,也生長些樹木,然而不是畫家要著意描寫的部分。畫家的注意力所在,似乎是怎樣用簡練的墨線勾畫出山石的結構與形體,線的組織並無任何裝飾意匠,淡墨淺色的渣染,也只是為了加強結構與光暗的表現。也許這種比較寫實的山水在當時還很微弱,但仍然值得注意。」
-
齊白石《花卉蔬果冊》,墨海靈光五色開
」一派的成熟之精作,冊頁共分為十二開,其中花卉有荷花、牡丹、牽牛、梅花、蘭草、菊花、海棠,蔬果則繪梨、葫蘆、枇杷、谷穗、荔枝,這一時期的畫風早已不為旁物所束,隨心所繪,純淨而凝練,實可謂一花一葉掃凡胎,墨海靈光五色開。
-
透視構圖實操二:一點透視在攝影中的具體應用
雖然說市面上有很多關於攝影構圖方面的「小技巧」或「構圖公式」,我稱之為菜譜式教學方法。這種學習方法的優勢就是簡單易學,但是不建議所有人都去直接套公式構圖,因為「構圖公式」更加適合於12歲以下、65歲以上的人學習,小孩知識架構不完善,理解力不夠,老年人記憶力差,思維觀念比較僵化,所以這兩類人比較適合「構圖公式」的這種死板板的菜譜式教學方法,不需要動腦子。而年輕人學習攝影,我建議學習原理式教學方法,只有這樣你才會舉一反三,把別人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