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壽作品構圖解析

2021-01-08 光明思想理論網

明確的秩序 雄闊的力量

——潘天壽作品構圖解析

潘天壽《八哥崖石圖》及結構分析圖

潘天壽《映日圖》及氣脈流走圖

潘天壽《松石圖》及結構分析圖

潘天壽《梅花芭蕉圖》及結構分析圖

編者按

  對於一個未曾受過專業訓練,或對中國畫不曾有過長期接觸和了解的觀眾來說,中國畫的鑑賞和評價是一件困難的事。什麼樣的畫才是好畫?某位名家大師的作品究竟妙在何處?賞析畫作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中國畫的評鑑有自成體系的一整套複雜標準,而其背後又牽連著積澱深厚的文化背景。文人畫的高度發達,也使得中國畫與哲學、文學發生了極其密切的關係,這就意味著欣賞中國畫的觀眾也必須具備相同高度的修為。網際網路和移動媒體的勃興,使得碎片化的淺表性閱讀越來越取代全神貫注的細膩品味,像中國畫這樣需要沉浸式、個人化的欣賞,則愈顯「曲高和寡」。潘天壽紀念館今年策劃的「潘天壽繪畫作品解析展」從構圖入手對中國畫的解讀做出努力,旨在使觀眾能夠直觀理解中國畫的表現技法。我們刊發此展覽部分內容,希望藉此幫助讀者領悟中國畫所強調的境界和格調,進而達到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藝術的目的。

  潘天壽精於寫意花鳥、山水,兼工書法,尤擅指墨,畫風沉雄奇險,蒼古高華。他的畫大氣磅礴,具有懾人的力量感和強烈的現代意識。他對傳統繪畫進行了繼承和創新,從中國繪畫體系內部發現問題,提出明確的解決方案,真正從學術層面捍衛了民族傳統,並以傑出的藝術實踐豐富和發展了民族傳統,對現代畫壇影響深遠。

  在近現代畫家中,潘天壽的作品在構圖上具有鮮明的特色。構圖,傳統繪畫中稱為章法,即南齊畫家、理論家謝赫在其著作《古畫品錄》中歸納整理、被稱為「六法」之一的「經營位置」。繪畫,就時間而言是凝固的、有限的,就空間而言是二維平面的、有邊界的。因此構圖也就是將無限的立體結構轉換成有限的平面結構。這種轉換過程,本質上是一個創造過程。尤其是現代繪畫,這種轉換以純粹創造的外表顯示出來,生活與藝術之間的聯繫就更為抽象了。繪畫的畫面是有限的,它只截取了生活海洋中一個極小的部分,因而它是局部,但作為藝術品,它又是整體,它在自身中應該是圓滿的,從而包含著無限性。畫面自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天地,是和諧而統一的小宇宙。

  潘天壽作品的構圖顯然與前人拉開了距離,他在畫面上尋求的是明確的秩序。他通過對古代中國畫構圖規律的闡發,結合自己的創作體會,總結了從畫材的搭配安排、取捨組合,到構圖中的賓主、虛實、疏密、對比、呼應、交叉、參差、三點關係、三角形的運用、平行線的問題、重心、斜正、畫眼、背景、空白處理、四邊四角、氣脈、開合、不平衡與平衡等具體的構圖規律,以及題跋、印章在構圖中的作用,相當全面而具體。

  明確的秩序,雄闊的力量感,在靜態中蘊蓄著動的生命——這就是潘天壽構圖的獨到之處。這裡我們用作品實際分析潘天壽構圖的幾個特點。

變實為虛

  《八哥崖石圖》是潘天壽20世紀60年代初創作的一幅具有野逸情趣的花鳥畫大作。作品一望而知是從生活中觀察而來。山中的巖石是青黑色的,若是畫家如實寫生,畫成大塊黑色巖石,不僅容易板實,而且骨線的獨立性會減弱,與中國畫「骨法用筆」的要求也不相符。如何解決這個矛盾?潘天壽經過實踐,找到了「變實為虛」的方法。面對山中巨石,潘天壽只取其形,而全舍其色,只畫外輪廓,不加皴擦,原來滿實的畫面就變得空靈了。這就是所謂「變大實為大虛」。另外,方形構圖的一個問題就是容易悶塞板實。體塊太小不能造成氣勢,大了如眼前擋著一堵牆,不舒服。這種結構與中國畫歷來強調的空靈之感是一大矛盾。從純形式的角度看,體塊轉化成了框架,既能使人聯想到巖石的厚重,又可使人覺得空空闊闊,毫無板滯之感。此幅作品取景極具匠心,中央大塊巖石和周圍的竹葉、竹筍、芭蕉均以淡墨點化,重心放在巖石上部邊沿錯落有致的一列雀鳥身上,使作品在整體節奏上極富音樂感。

氣脈與開合

  氣脈是指畫面上的形體或空白所標示和貫穿起來的脈絡走勢、感覺趨向。畫中形體,如同瓜葉長在藤上,一氣貫穿。畫中氣脈布置得好,就能統領全局,使畫面整體而有變化。氣脈在山水畫中常指山脈走勢,有時也指空白雲氣走向。潘天壽主張「意境求靜、氣韻求動」。畫中氣脈的布置,要有頭有尾,不可散亂侷促,而要變化貫通。氣脈的生發,就像寫文章,要有「起、承、轉、合」,這就是所謂「開合」,開即開放,合是合攏。一是開頭,一是收尾,中間有承轉曲折。氣脈開合是古人概括而成的構圖經驗,而潘天壽則將其深化發展了,使作品更為嚴整,也更為舒展。從《映日圖》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氣脈運行的路線。畫面氣韻從右下角開始生發,與之相連的巨大潑墨荷葉託承著氣脈並順勢沿著細長荷梗向左上方送去。盛開的紅荷將氣脈向右一轉,流向右邊的題款,題款自上而下將這延綿的氣脈收進畫中,形成完整的迴環。起承轉合均含在圖中,趨於完滿。

傾側動勢

  此幅《松石圖》可視作對八大山人簡筆樹石之心領神會而絕不雷同的作品。其筆墨上追求書法「屋漏痕」「折釵股」等效果,氣勢上追求構圖的完美。畫上的題款點明了潘天壽在筆墨方面對雄渾蒼古之氣的追求。從構圖上來分析,潘天壽作品中「傾側動勢」的特點在這幅畫中很好地表現出來,尤其「動勢」最為明顯。動勢,是指運動的趨勢,是將動而未動的瞬間,它不具有速度,是靜止中蘊蓄著運動。松樹整體向右傾斜,造成下傾的動勢,但下傾若無阻礙便會使畫面失去平衡,畫面結構的圓滿即遭破壞。因此潘天壽在作品中安排了另外的作用力,對第一種傾側的力起阻礙對抗的作用:一是畫面右邊對松樹的支撐,二即左下角裸露的松樹根深深扎在土壤中,而這株虯松也正是有了這堅實的根基,才得以屈曲生長,有了巨大的牽引力。其左邊半棵濃重的樹,使畫面分量向左分擔,也引著觀者視線向畫外延伸,看到這穩固的山坡上可以紮根茂密的叢樹。磊落的用筆使全圖脈絡分明,主體松樹因傾斜取斜勢得其張力,又與紙邊相接獲平衡,題款與分杈松枝呼應,不使氣漏。從小處著眼,此圖的巨石只有很小的石根插入土中,整個有向右的傾側之勢,下方的「強其骨」的印章起到了扛鼎之功,讓巨石趨於穩固。

平面分割

  平面分割,在中國傳統畫論中稱為「布白」。因為中國畫是白背景,所以中國畫對平面分割的講究比西方人更甚。尤其是八大山人,對這個問題的闡釋發揮到了極致。平面分割的要求,是差異中求統一。所謂差異,主要是指分割而成的面積大小懸殊,或謂「疏可走馬,密不通風」。在《梅花芭蕉圖》中,大空白與小空白的面積相差極大,但基本上以三角形為多,也有大塊的矩形,這就是它們的統一之處。畫面上部的芭蕉葉與梅枝交叉的部分,細枝、梅花繁密。而下面的幾根橫豎直線將畫面支撐,分割出幾個大空間。這樣,畫面上下分割,差異拉大,使節奏感增強,畫就顯得大氣與整體。反之,若分割凌亂,主調不明,畫就鬆散無力。無論是大幅作品,還是小幅冊頁,潘天壽對「布白」都是一絲不苟。

[責任編輯:劉冰雅]

相關焦點

  • 儒士潘天壽——兼論筆墨作為「表徵系統」及其未來學價值
    作家不因其作品而偉大,作品因於此作家而崇高也。」潘天壽在成長過程中所受的教育,從家教、私塾、小學到師範,均體現出「為人生而藝術」的傾向。幼年深受先賢方孝孺的人格感染,就讀師範之後又感受到經亨頤、李叔同等先生的人格力量並深受影響,因此在確立藝術道路之後,潘天壽這樣看待藝術與人生的關係:「然有人生而後有藝術,故最藝術之藝術,亦為人生」。
  • 齊白石晚年的作品老辣豪放,葡萄是其常見繪畫題材
    齊白石晚年的作品用筆老辣豪放,筆下題材多為傳統文人視為粗野之物的瓜果蔬菜、動物等,通過畫筆抒發對家鄉的懷念。潘天壽 寫意西湖邊所見潘天壽設色《寫意西湖邊所見》此為上個世紀60年代李蒂先生徵集而得。據記載此畫1963年從畫家潘天壽手中購得。
  • 聊攝影,賞作品-攝影作品的構圖,無非兩類,重要的是作品
    攝影作品在構圖方面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橫幅構圖。另一類就是豎構圖。這與相機的cmos,也就是成像底片兒有很大的關係。因為相機「成像底片兒「就是長方形的。要麼橫著拍,要麼豎著拍。所以產生的作品要麼是橫幅的,要麼是豎幅的。下面我們看兩幅作品,第一幅是橫幅作品。
  • 攝影構圖|微距攝影的構圖技巧,拍出精細小而美的作品!
    2、留白留白是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或者空間,避免畫面過滿。如果被攝主體在畫面中比例過大,四周缺少空間,會產生侷促壓抑之感。藝術大師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師,方寸之地亦顯天地之寬。在觀賞照片的時候,會將自己的思想帶到畫面中去,因此,善於留白往往能帶給人們更多的思考與想像空間。3、對比對比可以突出主體,讓畫面更加生動有趣。
  • 潘天壽作品,幾枝野草,數朵閒花,決不比姚黃魏紫遜色!
    潘天壽 芙蓉雛菊圖 局部《芙蓉雛菊圖》 縱138、橫35釐米,設色紙本。此圖上繪小園之一角,園內芙蓉、雛菊迎風怒放,是深秋時節最美的花朵。芙蓉又名芙蓉花、拒霜花、木蓮、地芙蓉、華木等,屬錦葵科、木槿屬。
  • 攝影構圖:什麼是明暗構圖法?了解明暗布局,拍出有情緒的作品
    攝影構圖的方式有很多,一般常見的有井字構圖、三角構圖,這類構圖都是很簡單的構圖方法,屬於新手常用的構圖技巧。還有一些比較難的構圖,這就要說「明暗構圖法」,這是攝影布局重要布局技巧之一,也是繪畫所常用的布局方式。
  • 圖解攝影構圖技巧,讓你的作品「腦洞大開」
    構圖是攝影過程中貫穿始終的一項基本功,在整個作品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好的攝影構圖能夠點亮主題,使主體更加突出,作品讓人眼前一亮。學習構圖可以分為這樣一個過程:多看美圖,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到不拘泥於形式,能夠展現自己的想法。
  • 攝影構圖:對稱構圖的類型與用法,教你打破呆板,提升作品表現力
    下面這張建築攝影作品就運用了橫對稱構圖,建築物左右對稱,透視效果一樣,表現出和諧穩定的美感,觀眾看到這樣的照片目光只會停留在正中心,越往邊緣,視覺感受越差,這是呆板的體現,只能看照片的中心位置。下面這張照片使用對稱構圖,但沒有顯出呆板,反而有一定的藝術感,這是因為有燈光的加持,光影和色彩讓對稱的呆板影響變小。因此,我們在使用對稱構圖時要巧妙地結合其他元素來減少呆板的影響。我採用的方式很簡單,就是利用對稱性結構之外的元素,來造成不完全對稱或提升藝術美感。
  • 攝影構圖——三角形法,穩定和諧的構圖法則
    拿波裡卡賽特皇宮該作品拍攝於義大利拿波裡卡賽特皇宮,通過對畫面前景的歐式建築採用正三角形構圖,輔助以路旁的松樹做線條構圖阿瑪爾菲港口該作品拍攝於義大利拿波裡阿瑪爾菲港口,畫面前景中停靠在岸邊的輪船採用了斜三角形構圖,遠處景的山脈也採用了斜三角形構圖
  • 晚年變法,賴少其的作品如何突破傳統,和自身藝術定式的藩籬
    1982年春,賴少其創作了一幅描繪太平湖月夜景象的山水畫作品《太平湖》,畫面採用平遠法構圖,呈現三個層次,近處山石樹木用幹筆勾勒,再用潤筆皴染,山石樹木中多留「氣眼」,黑白分明,密而不塞,位置經營得當。中鋒用筆,平滑中見變化,行筆時既勻且慢。
  • 設計構圖技巧!優秀設計作品的根基
    文/李曉寧 平面設計就要將文字、色彩、圖形等要素進行合理、巧妙的組合,首先要做的就是構圖,以便更好的實現設計的意圖,創作出符合設計主題的表現形式。這麼多內容都要在有限的空間裡有主次地表現出來,構圖的處理就顯得十分重要。
  • 你中槍了嗎 三分法構圖必看的10大誤區
    誤區一:三分法構圖使畫面看來悅目?  不少看似三分法構圖的照片都十分悅目,但那真的是因為三分法構圖嗎?Glover提出完形心理學(Gestalt)去解釋,指出不少作品都用了圖形-背景關係(FGR)去令主體從背景分開,從而讓主體明確。Glover還提出很多作品是採用了引導線法則(LOC)或者用了主題反差(GAC)的原則去突顯主體。
  • 影像空間的「十種構圖」
    作為一個編導專業從業者或一個在校編導生,我們雖不像攝像專業那般講究嚴謹的構圖,但相關的構圖的知識,我們還是需要知道的。影像是一種形象語言,作者的形象思維、作品意圖必須通過圖式這個載體才能表現出來,所以我們的意圖實現首先要落實在構圖上。
  • 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等中國畫大家作品亮相南京博物院
    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等中國畫大家作品亮相南京博物院 2019-11-26 21:09:22 泱波 攝 觀眾被黃賓虹的作品吸引。 泱波 攝觀眾被張大千的作品吸引。 泱波 攝觀眾被展出的作品吸引。 泱波 攝本次展覽由南京博物院主辦,中國美術館、北京畫院、徐悲鴻紀念館、李可染藝術基金會等8家機構共同協辦。
  • 攝影構圖你了解多少?圖說攝影十大經典構圖法
    來跟大家聊一下攝影中的構圖問題,構圖在攝影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有了好的構圖,作品就成功了一半。其實我們攝影和美術是相同的,都是在作畫,只不過美術是用筆來畫,攝影呢是用相機來拍。形式不同,但是最終的目的是一樣的。美術在上萬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非常多的構圖技法。
  • 人像攝影的構圖技巧:掌握場景的五種構圖方法
    5、特寫構圖。1遠景組成。在肖像攝影中,選擇的是長距離構圖,以拍攝景物為主,人物作為照片的點綴部分,所佔比例相對較小。透視構圖主要表現一種意境,這種構圖視野開闊,能產生表現的大氣場景。在選擇遠程構圖拍攝時,我們可以根據構圖的三、兩部分,把人物放在畫面的一個點上,使人物在畫面中佔據很小的比例。2全景構圖。在肖像攝影中,當拍攝一個人的全身時,我們採取的是全景構圖,即人物在照片中完全展現出來,而人物是畫面的主體。全景構圖主要用於表現營造氣氛。
  • 三角構圖法是街頭攝影中最常用的構圖方法之一
    我在這個街頭攝影部落格中很少提到構圖的問題。老實說,我並不像其他的攝影師那樣注重構圖,但構圖在攝影中還是很重要的。所以我想開始寫一系列關於街頭攝影構圖的文章,其中的一些方法可能是我以前提到過的,也有一些是新的,同時我會用歷史上最著名的街頭攝影作品來解說構圖技巧(當然我也會用一些自己的照片)。
  • 給人留下聯想空間的構圖技巧
    上述提到的極左構圖和畫中畫構圖方式,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的體現了敘事性,也就是故事感。如何讓觀眾看到照片之後,產生到當時拍攝這張照片之時,畫框外面究竟發生什麼,如何給人留下一定的聯想空間,我總結了以下三種構圖方式。
  • 德國造景師Serok一個漂亮的青龍石構圖為主的小缸作品
    造景作品來自德國造景師Serok,這個作品是一個漂亮的青龍石構圖為主的小缸,水草搭配也相當清爽,大面積使用迷你矮珍珠,搭配前景的辣椒榕+松茸莫斯,後景的紅頭趴趴熊也是一大特色。但是漂亮歸漂亮,這樣的作品需要造景維護有一定經驗的草友才能得心應手!所以,你敢挑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