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山水畫的「膽」與「魂」

2020-12-03 江湖夜雨寄北辰

李可染(1907年-1989年),江蘇徐州人。13歲師從鄉賢錢食芝學習傳統山水畫,16歲入上海私立美專師範科學習。1929年以優異的成績入杭州西湖國立藝術院,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師從林風眠、法國名畫家克羅多兩位教授,研習西畫。1943年應聘為重慶國立藝專講師,從事中國畫教學、創作。1946年應徐悲鴻之聘,為國立北平藝專中國畫教授,同時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於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與創作。

新中國成立後,他進一步致力於中國畫藝術的革新。以「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為座右銘,使古老的山水畫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鮮明的時代精神和藝術個性,促進了民族傳統繪畫的嬗變與升華。可染先生自成體系的教育思想,形成了活躍於畫壇的「李可染學派」。他不僅是畫壇辛勤耕耘70餘年的一代宗師,而且在藝術觀念的開拓上也做出了重要貢獻。其影響早已越出美術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評價。

李可染(1907-1989)蜀山春雨

【題識】

1.蜀山春雨圖。一九六六年春可染作於從化溫泉。

2.殿忠同志粲正,可染於羊城迎賓館。

【印文】

可染、可染、陳言務去

創作於1966年的《蜀山春雨圖》,是李可染從「寫生探索期」到「整合升華期」的力作之一。李可染雖是蘇北人,卻曾長期生活在江南和巴蜀。他的寫生足跡,也多限於南國。溼潤青翠、嘉木繁蔭的南方山水給畫家帶來無窮盡的靈感。巴蜀和江南成了他山水創作中首選的主題。

李可染 蜀山春雨丨局部

在此幅《蜀山春雨圖》中,李可染把巍峨的蜀山與煙雨空濛的江南民居通過主觀的造境,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超想像力的詩意圖式。此圖中,李可染以積墨層層積染,潑出主體山峰,幾佔畫面一半以上,用筆老辣厚重。在大團濃重又空靈、淋漓又飽實山體下掩映著靜謐的山村。畫面布局將山體拉近,遠景之山,作中景處理,獨特的空間結構,使畫面純化,富整體感,從而和傳統的山水樣式拉開距離。

花與黑瓦白牆賦予了山體生命的韻味,蜀山的溼潤與桃花的紅豔相得益彰,同時又吸收西洋繪畫對光影描繪的優長,形成迥異時流的自家氣派。

李可染(1907-1989) 苦吟圖

【題識】

苦吟圖。夜吟曉不休,苦吟神鬼愁。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此賈島句。餘性愚鈍,不識機巧,生平尊崇先賢苦學精神,因作此圖以自勉。一九八五年歲次乙丑夏七月。可染於北戴河。

【印文】

白髮學童、李、可染、七十二難

《苦吟圖》是李可染繪製的帶有自畫像性質的佳作,系畫家晚年重要畫題。這一題材初創於1962年,至1980年代初,畫家重拾此題材以自勵,此幅即作於這一時期。畫面描繪一位黑衣詩人在夜晚作詩,他左手按紙,右手握筆支頤,正在艱難思索。整幅作品幾乎全以焦墨濃色繪就,人物的輪廓、面部的皺紋與桌椅的線條運筆緩而沈穩,黑色的袍服用濃墨平塗,整幅作品毫不取巧,唯有凝重與認真。畫家刻意弱化了筆觸的變化,以烘託出「苦吟」的主題。只有隨風搖曳的淡紅色燭光處理得稍顯靈活,反襯出整張作品的厚重感。畫面的上方和左側以李可染典型的書風長題,純以中鋒直下,筆筆見力,力求生拙,填充構圖的同時再次強調作品的主題。

縱觀可染先生的藝術人生,無時不在苦心鑽研,即使晚年仍舊孜孜不倦。《苦吟圖》既是可染先生當年自勉之作,如今觀之,亦是對晚輩後生的鞭策,令不由得為之肅然起敬。可染先生筆下《苦吟圖》雖有數本,有如此巧妙之處者,此作當是第一。

李可染(1907-1985)秋風吹下紅雨來

【題識】

唐杜牧詩云:霜葉紅於二月花;清石濤詩云:秋風吹下紅雨來。此二句神韻天成,茲並寫之。可染。

【印文】

可染、老李。

杜牧、石濤兩家詠秋景詩句,可染以其寫秋毫無蕭瑟之氣,甚好之,分別屢引入圖,始自四十年代後期。本幅則兩家兼集,合寫為一,圖中瑟瑟涼風,霜葉飛舞,童子牧牛,或伏或坐,意態悠然,入眼一片秋色,生機蓬勃。未署年款,惟藏者五五年得於畫家,或為可染以此為圖最早者,七十年代後,屢有出之,皆據此本。

李可染(1907-1989) 人在萬點梅花中

【題識】

人在萬點梅花中。昔年遊無錫梅園,梅花萬株,鐵桿縱橫,花如繁星。春光中燦若霞起。可染寫意。

【印文】

李、可染、陳言務去

「人在萬點梅花中」是李可染十分喜愛的題材,類似的構圖模式最早見於20世紀60年代初,畫家運用藝術想像力,將多種景物移植在一起:無錫梅園盛開的紅梅進入蘇州拙政園內,園內的假山亦變成桂林的奇峰怪石。

李可染 人在萬點梅花中丨局部

此幅畫面構圖飽滿,梅花被安排在前景,先以濃墨中鋒寫枝幹,其間順鋒逆鋒兼備,筆斷意連,梅枝搖曳得勢,梅枝的豐富造型不僅表現了梅樹的形態變化,還與樹下點景涼亭的直線形成對比,頗具形式感,梅花以胭脂點染,筆肚稍留水分,筆尖沾色,順樹枝結構依勢點染,基本上不調整用筆方向,只做大小、疏密、濃淡、枯溼的變化,花點又被水或者淡色化開一些,竭盡變化;山石則用濃淡水墨層層渲染,壓一壓火氣,與梅花的豔麗形成鮮明對比;點景的涼亭、人物雖簡,但也用筆精心,筆筆到位,掩映於滿園梅花中,富有生活氣息,可稱點睛之筆;畫面上方的題跋以行書寫之,長短錯落,筆勢多變,與虯曲的梅枝相映成趣。整體而言,此幅章法新穎巧妙,筆墨老辣恣放,在極簡的素材中表現出了意境的獨特性和造型的豐富性。

相關焦點

  • 這五位近現代山水畫大師筆下的「巴山蜀水」各有千秋,絕美!
    在中國近現代畫壇,有五位畫藝至高的山水畫大師,他們都有描繪祖國的大好河山,特別是那遠在西部的「巴山蜀水」,而且他們筆下的「巴山蜀水」各有千秋,令人讚嘆!他們就是藝術大師黃賓虹(1865-1955)、張大千(1899-1983)、傅抱石(1904-1965)、李可染(1907-1989)、陸儼少(1909-1993)。巴山蜀水是指巴、蜀指四川盆地一帶,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帶的山山水水,包括重慶。
  • 翕兮·陳傳席專欄|談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發展的趨勢
    中國山水畫從明末至二十世紀初,無甚改變,雖然其間也出現過一批大家,但未能形成主流。直至黃賓虹、傅抱石、李可染、賴少其等有成就的山水畫家出現,又各自帶動一大批,最終形成了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的主流陣勢,這正反映了山水畫由「物種進化」到「變種進化」之過程。 「物種進化」和「變種進化」是達爾文學說中兩個重要觀點。「物種進化」指在自然狀態中引起的物種進化的過程。
  • 李可染筆下的秋,真牛!
    李可染 霜葉紅於二月花 李可染的牛畫是一絕,極富生活情趣,或行、或臥、或鳧於水中;牛背上,稚氣的牧童悠然自得,或觀山,或引吭,或競渡,寥寥數筆,便勾出一幅質樸而生機盎然的田園小景。
  • 山水畫:筆墨傳承,民族之魂!變中不變,取長揚長!(見議收藏)
    筆墨傳承,民族之魂!變中不變,取長揚長!中國山水畫傳統中國山水畫傳統更新,是在融合西方畫法之長上,可以說沒有任何爭議。這……不僅中國山水畫的核心,也是中國山水傳承民族文脈的初心。墨法之妙、全從筆出!山水畫家如何能做到「韻趣之墨」,從而達到「蕭灑風韻"和「盡變窮奇"的筆墨形式美呢?首先:對墨的五色(焦、濃、淡、溼、幹)要以形式化完美展現在畫面中。
  • 千年文化的精粹——中國山水畫
    中國山水畫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不了解這些個形式,很難欣賞其作品的藝術性。山水畫,簡稱「山水」,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是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題的繪畫。
  • 「中國畫海第一人」病逝,享年88歲,李可染等畫家如何評價他?
    中國傳統山水畫,水的概念及表現對象只是江、河、湖。中國歷史上沒有專事畫海的畫家,更談不上相關的歷史文獻和作品。上世紀七十年代起,李海濤先生將中國海洋繪畫作為主攻方向,從山水畫轉入海洋繪畫科目的研究創作。他創造性形成一套完整的畫海技法,填補了中國美術史國畫畫海的空白。
  • 喻建十《山水畫基礎概論》——山水畫的基礎墨法(下)丨三品課堂
    上節課,喻建十老師為我們講解了山水畫基礎墨法中的破墨和潑墨技法。本節課,老師將教我們怎樣解決破墨與潑墨技法結合運用的難題,並講解基礎墨法中的積墨技法。名家簡介喻建十·1959年生,字九可。齋號不動容齋、小易簡樓。
  • 「藝惠藏」畫家楊寶樹的山水畫似夢境猶如蓬萊仙境
    出版個人畫集有《寶樹山水畫》,《楊寶樹山水畫集》等。在國家、省、市報刊、雜誌、書畫作品集發表作品近千餘幅,數十次獲全國大展賽金獎。夢境?仙境?幻境?像霧?像雲?像水?據李可染回憶,齊白石畫畫不是畫得很快,而是很慢,是十分嚴肅的。越是大筆墨的畫,越是小心經意。中國山水畫要表現出很大的空間,而要用在簡單的筆墨中,表現出幾十裡的深度,這真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 家裡掛旭日東升山水畫真的好嗎?你可別犯渾!
    在家庭客廳裝飾字畫中,旭日東升山水畫因為吉祥美好的風水寓意成為眾多家庭裝飾的首選。  家中或辦公室懸掛一幅旭日東升山水畫祝家庭幸福,和平安康;生意紅紅火火,財源滾滾而來。今天易從字畫商城小編給大家展示幾幅旭日東升山水畫,供其大家欣賞、選購!
  • 陳鋼奇石山水畫研討會:以山形石為素材創作是中國畫史上一種新的...
    這20幅中國山水畫做到「源於山形石」與「高於山形石」兼備,實現和諧的、完美的統一,讓這一獨有的中國山水畫大放異彩,因而在拜石博物館展出後獲得廣泛的、熱烈的讚譽。    在中國畫中,山水畫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 李可染畫的牛憨態可掬、意境深遠,牛年裡祝君牛氣沖天、扭轉乾坤
    李可染是中國近代著名的畫家、詩人,畫家齊白石的弟子,原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他自幼喜歡繪畫,精於畫山水、人物,尤其擅長畫牛。他筆下的牛,或閒庭信步,或側臥反芻,或鳧於水中,憨態可掬、意境深遠;牛背上的牧童,童趣盎然,或俯首逗鳥,或跨騎折柳,或河中競渡……寥寥數筆,他便勾出一幅質樸而生機勃勃的鄉野童真圖。李可染把自己的畫室也命名為「師牛堂」,表達了他以牛為師,刻苦進取的藝術追求。
  • 宋代山水畫再現風格的形成
    宗炳的這種夢想似乎在宋代山水畫作品中得到了實現。我認為宋代山水畫再現風格的形成有著以下幾方面原因。 山水畫自身的發展 山水畫獨立之前,還不是真正的山水畫,只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山水畫作為獨立的畫科門類是宋代山水畫再現風格形成的最為主要的原因之一。
  • 非遺匠人用鐵錘出全景立體山水畫!
    近日,安徽蕪湖鐵畫非遺傳承人儲鐵藝,發布了一段用鐵製作全景立體徽派皖江山水畫的視頻,吸引網友的關注。這幅巨型鐵畫長15.77米,寬7.35米,總面積將近116平米,描述了數百年前蕪湖的繁榮景象,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鐵畫。
  • 山水畫幾種常用透視法
    一、仰視法:此畫為北宋時期範寬的代表之作,《溪山行旅圖》(見圖1)是山水畫的經典之作。該作品用一種仰視的角度去表現眼前和心中的大山,因此使觀者在面對作品時馬上有一種敬畏,這種紀念碑式的創作方法多採用仰視透視方法。當代很多的主旋律美術作品也採用這種創作方法。
  • 宗炳山水畫理論的六大要素
    宗炳對山水畫及其理論的獨特性,也來自於他常年置身其中!居住在巫山、洞庭湖、衡山、廬山、嵩山和華山環抱的江陵,著實有地理的優越性。宗炳《山水畫序》在中國繪畫史上被稱為第一山水畫論也是實至名歸,他對佛、道、儒、仙的研究,也對他的畫論有了深度影響!
  • 探討:對於山水畫的緣起因素
    他們面向山水,目遇神會,如痴如醉,而對現代化的高樓大廈,許多畫家卻手足無措,力不從心,這足以證明山水的「入畫性」特徵對山水畫藝術產生的重要意義。 主觀原因 上面談的是山水畫興起的客觀因素,但這種客觀因素沒有人的發現和審美觀照永遠只能是自在之物,而不會成為繪畫的表現題材。
  • 艾國|中國山水畫空間視角流變
    文 | 艾國 中國山水畫從魏晉時期至唐代成熟時期的金壁輝煌和「三百裡嘉陵一揮而就」的水墨風格,至五代時期逐漸形成了以北方荊浩、關仝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經營位置的空間角度特點, 開創了「 全景山水」新貌, 結合皴法的使用,使山水畫走向真正意義上的成熟,「 全景山水」的經營是以留有天地、強調中心、物象繁複、空間開闊、視角高低綜合的構圖樣式
  • 帥好:紙上河山與老村境界——老村研究及山水畫新參照
    山水畫中「人」的喪失,尤其是文人的喪失,是近代中國畫最重要的喪失。那麼,這些與老村的繪畫關係為何,與中國山水畫的本體有什麼聯繫?這是本文應該思考並回答的。2、老村藝術的起點2-1、盤點山水畫與自然的關係回望山水畫的源頭,如果說,道,是山水畫發端的支撐原點。老子原創的核心觀念——「自然」,在各個朝代卻大相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