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1907年-1989年),江蘇徐州人。13歲師從鄉賢錢食芝學習傳統山水畫,16歲入上海私立美專師範科學習。1929年以優異的成績入杭州西湖國立藝術院,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師從林風眠、法國名畫家克羅多兩位教授,研習西畫。1943年應聘為重慶國立藝專講師,從事中國畫教學、創作。1946年應徐悲鴻之聘,為國立北平藝專中國畫教授,同時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於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與創作。
新中國成立後,他進一步致力於中國畫藝術的革新。以「可貴者膽,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為座右銘,使古老的山水畫藝術獲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鮮明的時代精神和藝術個性,促進了民族傳統繪畫的嬗變與升華。可染先生自成體系的教育思想,形成了活躍於畫壇的「李可染學派」。他不僅是畫壇辛勤耕耘70餘年的一代宗師,而且在藝術觀念的開拓上也做出了重要貢獻。其影響早已越出美術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評價。
李可染(1907-1989)蜀山春雨
【題識】
1.蜀山春雨圖。一九六六年春可染作於從化溫泉。
2.殿忠同志粲正,可染於羊城迎賓館。
【印文】
可染、可染、陳言務去
創作於1966年的《蜀山春雨圖》,是李可染從「寫生探索期」到「整合升華期」的力作之一。李可染雖是蘇北人,卻曾長期生活在江南和巴蜀。他的寫生足跡,也多限於南國。溼潤青翠、嘉木繁蔭的南方山水給畫家帶來無窮盡的靈感。巴蜀和江南成了他山水創作中首選的主題。

在此幅《蜀山春雨圖》中,李可染把巍峨的蜀山與煙雨空濛的江南民居通過主觀的造境,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超想像力的詩意圖式。此圖中,李可染以積墨層層積染,潑出主體山峰,幾佔畫面一半以上,用筆老辣厚重。在大團濃重又空靈、淋漓又飽實山體下掩映著靜謐的山村。畫面布局將山體拉近,遠景之山,作中景處理,獨特的空間結構,使畫面純化,富整體感,從而和傳統的山水樣式拉開距離。
花與黑瓦白牆賦予了山體生命的韻味,蜀山的溼潤與桃花的紅豔相得益彰,同時又吸收西洋繪畫對光影描繪的優長,形成迥異時流的自家氣派。

【題識】
苦吟圖。夜吟曉不休,苦吟神鬼愁。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此賈島句。餘性愚鈍,不識機巧,生平尊崇先賢苦學精神,因作此圖以自勉。一九八五年歲次乙丑夏七月。可染於北戴河。
【印文】
白髮學童、李、可染、七十二難
《苦吟圖》是李可染繪製的帶有自畫像性質的佳作,系畫家晚年重要畫題。這一題材初創於1962年,至1980年代初,畫家重拾此題材以自勵,此幅即作於這一時期。畫面描繪一位黑衣詩人在夜晚作詩,他左手按紙,右手握筆支頤,正在艱難思索。整幅作品幾乎全以焦墨濃色繪就,人物的輪廓、面部的皺紋與桌椅的線條運筆緩而沈穩,黑色的袍服用濃墨平塗,整幅作品毫不取巧,唯有凝重與認真。畫家刻意弱化了筆觸的變化,以烘託出「苦吟」的主題。只有隨風搖曳的淡紅色燭光處理得稍顯靈活,反襯出整張作品的厚重感。畫面的上方和左側以李可染典型的書風長題,純以中鋒直下,筆筆見力,力求生拙,填充構圖的同時再次強調作品的主題。
縱觀可染先生的藝術人生,無時不在苦心鑽研,即使晚年仍舊孜孜不倦。《苦吟圖》既是可染先生當年自勉之作,如今觀之,亦是對晚輩後生的鞭策,令不由得為之肅然起敬。可染先生筆下《苦吟圖》雖有數本,有如此巧妙之處者,此作當是第一。
李可染(1907-1985)秋風吹下紅雨來
【題識】
唐杜牧詩云:霜葉紅於二月花;清石濤詩云:秋風吹下紅雨來。此二句神韻天成,茲並寫之。可染。
【印文】
可染、老李。
杜牧、石濤兩家詠秋景詩句,可染以其寫秋毫無蕭瑟之氣,甚好之,分別屢引入圖,始自四十年代後期。本幅則兩家兼集,合寫為一,圖中瑟瑟涼風,霜葉飛舞,童子牧牛,或伏或坐,意態悠然,入眼一片秋色,生機蓬勃。未署年款,惟藏者五五年得於畫家,或為可染以此為圖最早者,七十年代後,屢有出之,皆據此本。
李可染(1907-1989) 人在萬點梅花中
【題識】
人在萬點梅花中。昔年遊無錫梅園,梅花萬株,鐵桿縱橫,花如繁星。春光中燦若霞起。可染寫意。
【印文】
李、可染、陳言務去
「人在萬點梅花中」是李可染十分喜愛的題材,類似的構圖模式最早見於20世紀60年代初,畫家運用藝術想像力,將多種景物移植在一起:無錫梅園盛開的紅梅進入蘇州拙政園內,園內的假山亦變成桂林的奇峰怪石。

此幅畫面構圖飽滿,梅花被安排在前景,先以濃墨中鋒寫枝幹,其間順鋒逆鋒兼備,筆斷意連,梅枝搖曳得勢,梅枝的豐富造型不僅表現了梅樹的形態變化,還與樹下點景涼亭的直線形成對比,頗具形式感,梅花以胭脂點染,筆肚稍留水分,筆尖沾色,順樹枝結構依勢點染,基本上不調整用筆方向,只做大小、疏密、濃淡、枯溼的變化,花點又被水或者淡色化開一些,竭盡變化;山石則用濃淡水墨層層渲染,壓一壓火氣,與梅花的豔麗形成鮮明對比;點景的涼亭、人物雖簡,但也用筆精心,筆筆到位,掩映於滿園梅花中,富有生活氣息,可稱點睛之筆;畫面上方的題跋以行書寫之,長短錯落,筆勢多變,與虯曲的梅枝相映成趣。整體而言,此幅章法新穎巧妙,筆墨老辣恣放,在極簡的素材中表現出了意境的獨特性和造型的豐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