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現代畫壇,有五位畫藝至高的山水畫大師,他們都有描繪祖國的大好河山,特別是那遠在西部的「巴山蜀水」,而且他們筆下的「巴山蜀水」各有千秋,令人讚嘆!他們就是藝術大師黃賓虹(1865-1955)、張大千(1899-1983)、傅抱石(1904-1965)、李可染(1907-1989)、陸儼少(1909-1993)。
巴山蜀水是指巴、蜀指四川盆地一帶,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帶的山山水水,包括重慶。李白在《蜀道難》裡很好的敘述了巴蜀的地理環境,其巴山亦曰大巴山,又曰巴嶺,在陝西西鄉縣西南,支峰綿互數百裡,跨南鄭、鎮巴及四川之南江、通江諸縣,冬夏積雪,中包孤雲、兩角、小巴、米倉諸山,旁臨漢江,東接三同峽,山南即古巴國,今天的地質學家稱漢水長江之間諸山為巴嶺山脈,又小巴山,亦名小巴嶺,在巴嶺東南。
巴山夜雨是巴蜀地區一種氣候現象,夜雨就是晚上八時以後,到第二天早晨八時以前下的雨。這些地方的夜雨量一般都佔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小編在重慶曾工作過一段時間,那裡的天氣經常是灰濛濛的,霧氣很重。每天空氣很潮溼,夏日悶熱,冬日陰冷。李商隱的名作《夜雨寄北》就有提到巴山夜雨這個天氣現象。大師傅抱石先生擅於畫雨,在重慶避難的那些年畫了不少《巴山夜雨》。
既然五位大師都喜歡畫「巴山蜀水」,各有風格,小編就為大家精選每位大家的畫作,感受大師筆下的巴蜀山水之風韻:
★黃賓虹得蜀山之蒼莽厚重:
晚年黃賓虹先生曾有巴蜀之遊,這是他繪畫上產生飛躍的契機。這次蜀遊,得畫稿近千幅,詩作也頗豐,深感不虛此行。他由蜀中的草木繁榮、月夜的林嵐氤氳、雨後山巒的蒼鬱渾厚,體察到奇山秀水的美,真正悟到了知白守黑,從實務虛,在濃烈的筆墨意韻中表現出清淡與超逸。黃賓虹將摹古與師法造化熔為一爐,用積墨、漬墨、破墨、潑墨、宿墨等畫出了有自己獨特感受的山水,進入一個全新的「黑賓虹」藝術階段。
▲黃賓虹 《江山臥遊圖》四屏鏡心 拍賣成交價4830萬元
★張大千得峨眉青城之幽深:
張大千是四川內江人,他在晚年贈給老友的一幅畫作上題詩道:「峨劍夔巫,孕四天下。出雲導風,誰歟匹者?」巴山蜀水不僅是張大千一生都痴愛不已的繪畫題材,也是他抒寫情感、寄託鄉思的重要藝術載體。巨幅長卷《長江萬裡圖》足以證明他的非凡功力,其中可見他對祖國及巴山蜀水的熱愛!
▲張大千《長江萬裡圖》
★傅抱石得巴山煙雨之淋漓:
傅抱石先生寓居巴蜀八年之久,居住在「金剛坡下山齋」,是一幢極簡陋、凋零朽敗的農舍。就是在這裡,孕育並誕生了其「打破筆墨約束的第一法門」--「抱石皴」以及「雨景」技法。他用大筆破鋒,快速運筆,掃出的雨絲,蒼蒼茫茫,恢恢蒙蒙,飄灑逸宕,氤氳和融。雨景是傅抱石山水畫的「絕招」,他是寫雨景的山水畫的一代大師。
▲傅抱石《瀟瀟暮雨》
▲傅抱石 《巴山夜雨》1943年作
▲傅抱石 《萬竿煙雨》
★李可染得山川草木之渾厚:
李可染先生在上世紀50年代,曾多次遠遊,走遍祖國大江南北。1956年李可染再次長途寫生,歷時八個月,行程數萬裡,作畫近二百幅。從峽江入川寫生,對李可染山水畫的創作是至關重要的經歷,畫出了巴山蜀水的山骨與水魂。
▲李可染 《峽江圖》
▲李可染 《巫山雲圖》
▲李可染《萬縣山水城》
★陸儼少得三峽險變之奇幻:
山水畫大師陸儼少早在一九三九年,31歲時就遊歷青城山、峨眉山等地。陸儼少「入蜀方知畫意濃」,黃賓虹則「青城坐雨」「瞿塘夜遊」,皆是巴山蜀水成就他們變法的契機。1948年他親自乘筏險經三峽,沿途險灘相接,回波伏流,洶湧澎湃。有感而發地創作了《峽江險水》系列畫作。陸儼少的山水畫把巴山蜀水、峽江巫雲的奇綺變化,通過多種筆墨技法的展現的淋漓盡致。
▲陸儼少《 峽江險水圖卷》
▲陸儼少《峽江秋濤圖》
《峽江秋濤》畫面取立軸形式,取景高俊、刻意營造江峽之險。畫中半山腰裡蜿蜒著數條首尾相銜的「白帶子」,而這些白帶子又與江面上大塊面留白連通一片,畫面頓時顯得霧靄浮動、雲水相連,不多費筆墨暈染,而蒼茫氣象已成。留白的運用,充分體現了中國山水畫虛實相生、以靜寓動的特點。陸儼少的畫作盡現巴山蜀水的奇幻與險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