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建十《山水畫基礎概論》——山水畫的基礎墨法(下)丨三品課堂

2020-12-11 三品名家官方頻道

上節課,喻建十老師為我們講解了山水畫基礎墨法中的破墨和潑墨技法。本節課,老師將教我們怎樣解決破墨與潑墨技法結合運用的難題,並講解基礎墨法中的積墨技法。

名家簡介

喻建十·1959年生,字九可。齋號不動容齋、小易簡樓。

1985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留校任教。1993年赴日留學,1996年畢業於日本大阪教育大學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2003年底回國。

天津美術學院美術創作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畫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教育部高等院校美術專業類教學指導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天津市文聯委員,天津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天津市中國畫學會副會長。

滄海遺珠

潑墨與破墨的結合方法

潑墨往往與破墨結合起來使用。這裡又會出現另一個問題,即如何往裡加破墨?在潑的時候如何破?很多缺少經驗的人往往加不好,使畫面出現膩乎的感覺。原因有多種多樣,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可能就在於用了溼破溼的方法。比如濃破淡時用溼破溼,那樣濃的也溼乎乎的、淡的也溼乎乎的,兩個溼加一塊,再加上滲化效果,塑造的形體就變成了一塊大黑斑,這顯然是失敗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筆觸來回、反覆地塗抹,如上一遍墨還是溼的情況下,就用重墨再一遍遍反覆塗抹,就會越畫越膩、越畫越死、越畫越不通透。在潑墨的時候,墨一定要空靈、透亮,不「肉」、不「死」、不「滯」。所以如果已經畫成平的,想再加些筆觸的變化,一定要用幹破溼。幹到什麼程度呢?就是拿筆在白紙上蹭,基本上蹭不出墨跡,這時在還溼著的筆跡上進行破墨,效果就正好了。

張大千《益都遊》

張大千晚年的潑墨大寫意作品,把中國畫傳統的、極工細的手法和潑墨技法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他晚年非常輝煌的一個創作高峰。他在潑墨時,通常是先畫感覺,再畫細節。即一開始不考慮構圖,而是先任意地進行潑墨的揮灑,只注重潑墨墨色的變化和墨跡本身的形狀,等墨色幹了或半乾的時候再往裡面加細節,即「大膽落墨,細心收拾」。大家在練習潑墨的時候也要有這樣的意識,即只考慮乾濕濃淡的變化,不考慮具體的物象,這樣就不會被物象所拘束,思想和用筆都是自由的。如果有先畫出物象再加潑墨的情況,也要把物象特徵的束縛暫時拋開,完全從視覺角度上來考慮,先充分考慮潑墨的外形,即畫面中黑白關係的處理。

此外,水彩的很多技法要求都和國畫的用水、用墨有相通的地方,但是在使用水彩時並不像中國畫那樣過多地強調筆法。比如徐悲鴻先生的《灕江春雨》,除了使用潑墨技法外,還借鑑了水彩的手法,所塑造的灕江煙雨呈現出迷茫、水墨淋漓的效果。

徐悲鴻《灕江春雨》

積墨技法的不同類型

積墨,即「層積而厚」,是與潑墨相對立的一種技術表現手段。如果說潑墨是通過筆鋒、墨色、水分的變化一次性完成整個形體的塑造,那麼積墨則是通過墨色和筆觸的層層疊加以達到形體塑造的目的。相對於潑墨的痛快淋漓、果敢灑脫,積墨則更多的是要表現一種厚重、蒼茫、渾然的視覺效果。

積墨根據其筆觸間重疊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重疊、錯疊、幹疊、溼疊、渴疊、潤疊。

重疊。即下一遍筆觸完全覆蓋在上一遍筆觸的位置上。如果在創作當中,筆觸出現同樣的方向、角度、寬度,那麼就一定要在長短上有所區別;同樣,如果筆觸長短一樣,就要在寬度上區別開,否則一定會出現僵死、呆滯的效果。

錯疊。即下一遍筆觸交錯覆蓋在上一遍筆觸的部分位置,以使筆觸產生豐富的變化,形成的墨色變化會很豐富。它有一定角度,如果掌握不好會容易顯得破碎、鬆散。

幹疊。即待上一遍筆觸完全乾後再覆蓋下一遍筆觸。要求上一層墨不能太溼,而要稍微幹一點,要有飛白的效果,以露出下層墨色的底紋,這樣就很容易清晰地保持第二遍的筆觸。第一遍和第二遍的筆觸可以產生1+1大於2的效果,但幹疊使用得不好時,就容易出現枯乾、浮躁的效果。

溼疊。即在上一遍筆觸未乾或未完全乾的時候覆蓋下一遍筆觸。使用時會因力道的大小和墨色的不同,導致洇的效果不一樣,使用得好會使畫面顯得很滋潤,使用不好會使畫面顯得呆滯、臃腫。

渴疊。不管上一層墨的乾濕,即以渴筆(幹筆)進行下一遍的覆蓋,幹筆遇到溼筆時會滲化,還會保留筆觸的效果。幹疊,兩個幹筆碰在一起,底層墨要幹,上層墨也要幹;溼疊,兩個溼筆碰在一起,底層墨溼,上層墨也溼;渴疊,不管底層墨的乾濕,上層墨一定幹,也就是破墨技法中的幹破溼。

潤疊。不管上一層墨的乾濕,即以潤筆進行下一遍的覆蓋,多會形成滋潤的效果,也就是破墨的技法中的溼破幹或溼破溼。當以上種種手法累加交替使用時,就會獲得許多完全不同的效果。

積墨技法的運用

由於積墨需要多遍疊加完成,在疊加過程中容易出現膩、僵、板的問題。這是因為:

喻建十課堂演示圖

第一,前後遍時間間隔太短。前一遍未乾,後一遍又以溼墨加之,火候沒有控制好,就容易造成膩的效果。所以積墨時一般都要等到八九分,甚至完全乾後再加。如果一定要在特別溼的時候加,就要用破墨的手法——濃破淡的幹破溼,筆觸的含水量一定要少,否則會洇成一片,沒有筆觸,達不到「層積而厚」的效果。同時還要注意,不要在上面來回地反覆揉搓疊加,那樣也會出現膩的問題。

第二,前後遍筆觸的方向、大小、位置重疊。用同樣的筆觸在同一位置反覆疊加,很容易出現膩的毛病。

第三,前後遍墨色相同或過於接近。用同樣的墨色,就算等幹了再積墨,也容易出現膩、僵的問題。這與工筆畫有很大不同,工筆畫多在熟宣紙或絹上進行渲染,需要相同墨色或顏色染若干遍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山水畫用的是生宣紙或半生宣紙,所以一定不能用同樣的墨色反覆積,這樣不但沒效果反而會起到反作用,會產生平、膩的效果。所以積墨的第一遍和第二遍,第二遍和第三遍的墨色一定要拉開距離。

第四,筆鋒著紙過實,致使筆觸輪廓過於清晰,也容易顯得板。在積墨中,筆觸應當都是虛的,要留飛白,給下一遍墨留有餘地。

為了避免類似的毛病,就要求我們在積墨的過程中注意:

每個物象的筆觸形態要保持基本一致,變化不要過多。比如畫山時,皴法的筆觸形態特徵要保持基本一致,不要一會兒用長的、一會兒用短的,這遍用方的、那遍又用圓的,否則不但不會「層積而厚」,反而會越積越亂。儘管其他步驟都正確,但在形態特徵上亂了,也是不行的。

筆觸應儘量減少完全覆蓋式疊加,多用交錯式的疊加,即錯疊。在整體保持統一的前提下,使每一遍筆觸的方向、位置有所變化,勿使在同一個位置上使用完全重疊的筆觸。如在畫第一遍的時候,筆觸之間的距離要拉得大一些,第二遍在第一遍的第一筆和第二筆之間展開,以此類推。這樣,筆觸就越加越厚、越加越豐富,而且每一遍的筆觸都能保持住、都能看得見。如果把筆觸都重疊在一起,就顯得膩乎了,不會達到理想的效果。

每一遍筆觸的間距不要過於緊密,以便透出底層墨色,通過交錯疊加,達到以少勝多的效果。要儘可能地使每個筆觸拉開距離,不要在第一遍的時候就排得很緊,要給第二遍、第三遍留有餘地。國畫大師黃賓虹在積墨領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們看他的繪畫半成品中,所有的線條和點都是筆斷意連的,筆觸和筆觸之間的距離拉得很開,就是為將來再往上積墨留出了餘地。如果一開始就把線條的空間佔滿了,使筆觸疊加的餘地都沒有了,再往上加時,墨就會越來越死。

黃賓虹《春日山水圖》

同時,不要在相同的位置使用相同色度、相同溼度的墨色。不要勤於蘸墨,要儘可能將筆中的所有墨都用到紙上,亦即由開始的有筆觸的皴逐漸變為無筆觸的擦。由此,一方面可增加墨色變化,也可以增強渾厚蒼茫的感覺。不要畫兩筆就蘸墨,如果永遠保持筆觸特別清晰,再想達到渾然一體的效果就不太容易了。不但要「惜墨如金」,還要「惜水如銀」,大家在實踐中,要靈活掌握。

一個有經驗的畫家,在作畫甚至畫完一張畫的時候,他筆洗裡的水大多還是乾淨的。這是因為他不經常涮筆,是把筆上的墨色全都揉到紙上,然後才蘸水、蘸墨。另外,像龔賢、黃賓虹、李可染等都是在積墨上做出傑出貢獻的大家,我們在學習積墨時不妨多看看他們的作品,這對我們積墨的學習會有一定幫助。

李可染 《林區放筏》

本節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收看,我們下節課再見。

作品賞析

喻建十老師山水畫作品

《懸崖蒼翠雲水心》
《夢繞青冥綠水間》

本節回顧

潑墨與破墨的結合方法

積墨技法的不同類型

積墨技法的運用

下節預告

山石和山脈形態的構成

山石和山脈形體的構成

山石的基本皴法

相關焦點

  • 陳鋼奇石山水畫研討會:以山形石為素材創作是中國畫史上一種新的...
    原天津市人大副主任、天津市慈善協會會長散襄軍,原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天津市慈善協會高級顧問曹秀榮,今晚報社原社長、總編輯賈長華,天津畫院副院長王衛平,天津美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喻建十,著名畫家張壽庠、姚景卿、馬寒松、張運河,著名畫家陳鋼,文博山西智庫專家、原大同報社社長李爾山
  • 宋代山水畫再現風格的形成
    這種以裝飾性手法進行寫實的設色的山水畫是中國山水畫最早的風格和形態」,唐代中晚期又出現了一種水墨山水畫的前身「破墨山水」,但可惜的是未有一張傳世,我們只能通過同時期的畫論與墓室壁畫來推測這種繪畫的再現性程度。我個人非常同意薛永年先生所說的,事實上唐代時期在山水畫領域裡就已經出現了再現風格的作品,只是這種再現自然的程度還不是很強烈。可以說隋唐代山水畫為宋代山水畫的再現風格的形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 艾國|中國山水畫空間視角流變
    ,其中的經營圖式獨闢蹊徑,變化了北宋以來以主峰為中心的全景式經營布局,出現了初期的「近景式」和在此基礎上發展的 「一角」、「半邊」之「局部式」。 北宋南渡的畫家李唐是承上啟下的角色,在處於向南宋過渡的轉折時期,他在山水畫變革中開宗立派,對南宋以及後世畫壇影響深遠。在經營位置方面對前人進行繼承,並把高遠的角度視點改為平視,拉近了取景角度,著重近景與局部的表現襯託整體的效果,開啟了南宋山水畫近景經營圖式的格局。這種布勢後來成為南宋院體畫局部式構圖的基礎。
  • 探討:對於山水畫的緣起因素
    他們面向山水,目遇神會,如痴如醉,而對現代化的高樓大廈,許多畫家卻手足無措,力不從心,這足以證明山水的「入畫性」特徵對山水畫藝術產生的重要意義。 主觀原因 上面談的是山水畫興起的客觀因素,但這種客觀因素沒有人的發現和審美觀照永遠只能是自在之物,而不會成為繪畫的表現題材。
  • 宗炳山水畫理論的六大要素
    不過在後來哥哥宗臧的強烈反對下,離開佛寺!宗炳對山水畫及其理論的獨特性,也來自於他常年置身其中!居住在巫山、洞庭湖、衡山、廬山、嵩山和華山環抱的江陵,著實有地理的優越性。宗炳《山水畫序》在中國繪畫史上被稱為第一山水畫論也是實至名歸,他對佛、道、儒、仙的研究,也對他的畫論有了深度影響!
  • 千年文化的精粹——中國山水畫
    中國山水畫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不了解這些個形式,很難欣賞其作品的藝術性。山水畫,簡稱「山水」,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是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題的繪畫。
  • 山水畫幾種常用透視法
    一、仰視法:此畫為北宋時期範寬的代表之作,《溪山行旅圖》(見圖1)是山水畫的經典之作。該作品用一種仰視的角度去表現眼前和心中的大山,因此使觀者在面對作品時馬上有一種敬畏,這種紀念碑式的創作方法多採用仰視透視方法。當代很多的主旋律美術作品也採用這種創作方法。
  • 「溪山行侶——湯士瀾·何慶林山水畫作品展」即將在在常熟美術館...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一個充滿鄉情和鄉愁的展覽——「溪山行侶——湯士瀾·何慶林山水畫作品展」 將於2019年6月27日在常熟美術館開幕,展覽共展出常熟籍藝術家湯士瀾和其先生何慶林近年來創作的中國畫精品100餘幅。
  • 中國山水畫的創作要素
    內容來源:網絡;插圖:趙春秋山水作品 要畫好中國山水畫用筆是一幅畫的基礎。 山水畫除了用好筆外還要掌握好水墨。一般是前景墨色最深,越往後墨色越淡越虛。
  • 李可染山水畫的「膽」與「魂」
    13歲師從鄉賢錢食芝學習傳統山水畫,16歲入上海私立美專師範科學習。1929年以優異的成績入杭州西湖國立藝術院,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師從林風眠、法國名畫家克羅多兩位教授,研習西畫。1943年應聘為重慶國立藝專講師,從事中國畫教學、創作。1946年應徐悲鴻之聘,為國立北平藝專中國畫教授,同時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於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與創作。
  • 外國大學生發明AI模型 生成的中國山水畫真假難辨
    在畢業論文中,Alice Xue介紹了他開發的一款名為SAPGAN(Sketch-And-Paint GAN)的AI模型,利用這一模型,可快速生成人類難以分辨真假的中國山水畫。Alice Xue按照傳統中國山水畫的繪製過程,先勾勒出大致輪廓,再進行上色,將繪製山水畫的整個流程輸入到AI模型中,以此做出以假亂真的中國山水畫。
  • 翕兮·陳傳席專欄|談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發展的趨勢
    【清】石濤 丹崖巨壑圖軸 山水畫在明末董其昌的「南北宗論」控制下以及「四王」的籠罩下,依舊死氣沉沉。直至二十世紀初,山水畫仍無甚改變。吳慶雲學習之後,應用到他的山水畫中去,故略有新意。但吳慶雲才力不足,加之日本畫本同於中國畫,「變種」的成分不多,吳慶雲變法不足,反而失去了中國畫的筆法。骨力不足,類水彩,更不被當時的畫家承認。所以,他的變法是微不足道的。其藝術成就還趕不上在傳統基礎上即在自然狀態下進化的畫家。 二十世紀有成就的山水畫家應是:黃賓虹、傅抱石、李可染,其次還有一位賴少其。
  • 山水畫:如何畫出最美的「水墨暈章」
    山水畫:如何畫出最美的「水墨暈章」山水畫的水墨暈章,首先得熟練於五彩用墨(濃、淡、焦、幹、溼)、用筆的技法和技巧。這樣的隨心筆墨,適合於小寫意,大寫意,破墨,潑墨……等。用筆用墨技巧:山水畫創作技巧,講究的是立意雋永,氣韻生動。畫面要形成整套以水墨為主體的表現方式。在筆法上,要以勾斫、皴擦、點染為主導,長於結構和質感的表現;在墨法上,要於以墨的濃淡乾濕為用法。整體畫面,要以潑破積烘為主導。這樣,創作的山水畫面,才是最美的「水墨暈章」。展現的是「如兼五彩」的效果,和厚重和氣韻的珍現。
  • 中國青綠山水畫的開山之作《遊春圖》
    上一篇我們講到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提到唐代張彥遠對其的評論,其中有一句「人大於山,水不容泛」,說明了當時在山水畫技法上尚處於起步階段,那麼接下來要講的這幅展子虔所作的《遊春圖》,則代表著中國山水畫進入了完全不同的一個階段。
  • AI 盯上山水畫!騙過超半數觀察者,開發者居然沒學過機器學習
    技術編輯:芒果果丨發自 思否編輯部外國人畫中國山水畫不稀奇,AI 作畫也不新鮮。但是外國學生用 AI 生成中國山水畫可是新鮮事。她收集了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哈佛大學美術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史密森尼弗裡爾美術館的 2192 幅高質量的中國山水畫訓練自己開發的 AI 模型 SAPGAN(Sketch-And-Paint GAN)。不過,AI 的作品總會與人類的創作有所不同,尤其是繪畫這種需要獨特技藝的創作。
  • 雲田畫論:淺析中國山水畫中「樹」的寄情寓意
    淺析中國山水畫中"樹"的寄情寓意夏紹毅【摘要】:縱觀中國繪畫史,為什麼在隋唐以後山水畫藝術獨立成科,經過五代的發展,到宋代走向成熟並出現繁榮。至此,山水畫作為獨立的畫科而長盛不衰。其箇中原因,一方面,由於繪畫自身發展規律的制約,與人們的審美趣味有關;而更重要的一面是由於山水畫中,其樹木寄情寓意的特殊功用,使之與個人的志向喜好相結合,從形成有別其他畫家的獨特筆墨語言,並不斷得到強化和完善。本文就山水畫的樹木寓意性作一粗淺的探索,以求教於行家。關鍵詞:山水畫;寄情寓意;蒼松;枯木寒林;一、中國山水畫的發源。
  • 傳統山水畫以筆墨為基,紮根於意境塑造,三大要素構成畫面生命
    傳統山水畫以筆墨為基,紮根於意境塑造,三大要素構成畫面生命文/秋香受儒家哲學思想影響深遠的中國傳統畫卷,有著文人骨子裡的那份底蘊,經過千年歲月磨礪經久不衰,展現出人與自然的關係。其情感與意向雜糅,飽含精神色彩,如果作畫時沒有情感,便容易讓畫作失去靈魂,稱不上中國山水畫,更談不上畫有意境。傳統山水畫以筆墨為基,紮根於意境塑造,在此程式化的基礎框架中,又有三大傾向構成畫卷生命,讓其能勃發於歷史之中,在時代更替中傳承與創新。
  • 藍瑛山水畫深得宋元人筆意,單憑「青綠荷葉皴」,就能傲立畫壇
    文|夏紹毅【摘要】:藍瑛的山水畫從宋元人築基,並深得其筆意,但未被束縛,自創「青綠荷葉皴」,在山水畫發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烙印。本文通過藍瑛的存世山水畫,試分析他的的「青綠荷葉皴」有何特點,他是如何入古出新的?
  • 雲淡風輕——高薦 山水畫作品欣賞
    在面對自然、客觀事物的物情、物理和物態,記錄下自己的觀察所得,把它提煉成繪畫語言,最後使自己超越物理羈絆,超然於物象與自我形骸之外,達到內心的豁然貫通。 作 品 欣 賞 趙建軍評語 2019.7 高薦的山水畫在筆墨華滋的表現裡呈現出幽然的人文氣息、格調高逸。畫中的靜氣衝融之象,意味深遠,有種洗盡鉛華的凝練、迥出塵表的清奇,可以感受到他於筆墨間的那份從容與自在以及張弛有度、收放自如的隨性遊心的精神理念!
  • 倪瓚山水畫的空疏美
    倪瓚 安處齋圖 29×60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倪瓚山水畫的空疏美文丨王伯敏畫裡空疏處,箇中儘是詩。倪瓚山水,畫面空疏,故其所作,向有「疏體」之 稱。他與同時代的王蒙「密體」山水形成強烈的對照。倪瓚的畫空,空中有靈氣;畫疏,疏的有秀氣。他的這種空疏景色,是象夕陀美。畫家放象夕瀉 之,觀者於象外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