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節課,喻建十老師為我們講解了山水畫基礎墨法中的破墨和潑墨技法。本節課,老師將教我們怎樣解決破墨與潑墨技法結合運用的難題,並講解基礎墨法中的積墨技法。
名家簡介
喻建十·1959年生,字九可。齋號不動容齋、小易簡樓。
1985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留校任教。1993年赴日留學,1996年畢業於日本大阪教育大學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2003年底回國。
天津美術學院美術創作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畫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教育部高等院校美術專業類教學指導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天津市文聯委員,天津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天津市中國畫學會副會長。
滄海遺珠
潑墨與破墨的結合方法
潑墨往往與破墨結合起來使用。這裡又會出現另一個問題,即如何往裡加破墨?在潑的時候如何破?很多缺少經驗的人往往加不好,使畫面出現膩乎的感覺。原因有多種多樣,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可能就在於用了溼破溼的方法。比如濃破淡時用溼破溼,那樣濃的也溼乎乎的、淡的也溼乎乎的,兩個溼加一塊,再加上滲化效果,塑造的形體就變成了一塊大黑斑,這顯然是失敗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筆觸來回、反覆地塗抹,如上一遍墨還是溼的情況下,就用重墨再一遍遍反覆塗抹,就會越畫越膩、越畫越死、越畫越不通透。在潑墨的時候,墨一定要空靈、透亮,不「肉」、不「死」、不「滯」。所以如果已經畫成平的,想再加些筆觸的變化,一定要用幹破溼。幹到什麼程度呢?就是拿筆在白紙上蹭,基本上蹭不出墨跡,這時在還溼著的筆跡上進行破墨,效果就正好了。
張大千晚年的潑墨大寫意作品,把中國畫傳統的、極工細的手法和潑墨技法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他晚年非常輝煌的一個創作高峰。他在潑墨時,通常是先畫感覺,再畫細節。即一開始不考慮構圖,而是先任意地進行潑墨的揮灑,只注重潑墨墨色的變化和墨跡本身的形狀,等墨色幹了或半乾的時候再往裡面加細節,即「大膽落墨,細心收拾」。大家在練習潑墨的時候也要有這樣的意識,即只考慮乾濕濃淡的變化,不考慮具體的物象,這樣就不會被物象所拘束,思想和用筆都是自由的。如果有先畫出物象再加潑墨的情況,也要把物象特徵的束縛暫時拋開,完全從視覺角度上來考慮,先充分考慮潑墨的外形,即畫面中黑白關係的處理。
此外,水彩的很多技法要求都和國畫的用水、用墨有相通的地方,但是在使用水彩時並不像中國畫那樣過多地強調筆法。比如徐悲鴻先生的《灕江春雨》,除了使用潑墨技法外,還借鑑了水彩的手法,所塑造的灕江煙雨呈現出迷茫、水墨淋漓的效果。
積墨技法的不同類型
積墨,即「層積而厚」,是與潑墨相對立的一種技術表現手段。如果說潑墨是通過筆鋒、墨色、水分的變化一次性完成整個形體的塑造,那麼積墨則是通過墨色和筆觸的層層疊加以達到形體塑造的目的。相對於潑墨的痛快淋漓、果敢灑脫,積墨則更多的是要表現一種厚重、蒼茫、渾然的視覺效果。
積墨根據其筆觸間重疊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重疊、錯疊、幹疊、溼疊、渴疊、潤疊。
重疊。即下一遍筆觸完全覆蓋在上一遍筆觸的位置上。如果在創作當中,筆觸出現同樣的方向、角度、寬度,那麼就一定要在長短上有所區別;同樣,如果筆觸長短一樣,就要在寬度上區別開,否則一定會出現僵死、呆滯的效果。
錯疊。即下一遍筆觸交錯覆蓋在上一遍筆觸的部分位置,以使筆觸產生豐富的變化,形成的墨色變化會很豐富。它有一定角度,如果掌握不好會容易顯得破碎、鬆散。
幹疊。即待上一遍筆觸完全乾後再覆蓋下一遍筆觸。要求上一層墨不能太溼,而要稍微幹一點,要有飛白的效果,以露出下層墨色的底紋,這樣就很容易清晰地保持第二遍的筆觸。第一遍和第二遍的筆觸可以產生1+1大於2的效果,但幹疊使用得不好時,就容易出現枯乾、浮躁的效果。
溼疊。即在上一遍筆觸未乾或未完全乾的時候覆蓋下一遍筆觸。使用時會因力道的大小和墨色的不同,導致洇的效果不一樣,使用得好會使畫面顯得很滋潤,使用不好會使畫面顯得呆滯、臃腫。
渴疊。不管上一層墨的乾濕,即以渴筆(幹筆)進行下一遍的覆蓋,幹筆遇到溼筆時會滲化,還會保留筆觸的效果。幹疊,兩個幹筆碰在一起,底層墨要幹,上層墨也要幹;溼疊,兩個溼筆碰在一起,底層墨溼,上層墨也溼;渴疊,不管底層墨的乾濕,上層墨一定幹,也就是破墨技法中的幹破溼。
潤疊。不管上一層墨的乾濕,即以潤筆進行下一遍的覆蓋,多會形成滋潤的效果,也就是破墨的技法中的溼破幹或溼破溼。當以上種種手法累加交替使用時,就會獲得許多完全不同的效果。
積墨技法的運用
由於積墨需要多遍疊加完成,在疊加過程中容易出現膩、僵、板的問題。這是因為:
第一,前後遍時間間隔太短。前一遍未乾,後一遍又以溼墨加之,火候沒有控制好,就容易造成膩的效果。所以積墨時一般都要等到八九分,甚至完全乾後再加。如果一定要在特別溼的時候加,就要用破墨的手法——濃破淡的幹破溼,筆觸的含水量一定要少,否則會洇成一片,沒有筆觸,達不到「層積而厚」的效果。同時還要注意,不要在上面來回地反覆揉搓疊加,那樣也會出現膩的問題。
第二,前後遍筆觸的方向、大小、位置重疊。用同樣的筆觸在同一位置反覆疊加,很容易出現膩的毛病。
第三,前後遍墨色相同或過於接近。用同樣的墨色,就算等幹了再積墨,也容易出現膩、僵的問題。這與工筆畫有很大不同,工筆畫多在熟宣紙或絹上進行渲染,需要相同墨色或顏色染若干遍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山水畫用的是生宣紙或半生宣紙,所以一定不能用同樣的墨色反覆積,這樣不但沒效果反而會起到反作用,會產生平、膩的效果。所以積墨的第一遍和第二遍,第二遍和第三遍的墨色一定要拉開距離。
第四,筆鋒著紙過實,致使筆觸輪廓過於清晰,也容易顯得板。在積墨中,筆觸應當都是虛的,要留飛白,給下一遍墨留有餘地。
為了避免類似的毛病,就要求我們在積墨的過程中注意:
每個物象的筆觸形態要保持基本一致,變化不要過多。比如畫山時,皴法的筆觸形態特徵要保持基本一致,不要一會兒用長的、一會兒用短的,這遍用方的、那遍又用圓的,否則不但不會「層積而厚」,反而會越積越亂。儘管其他步驟都正確,但在形態特徵上亂了,也是不行的。
筆觸應儘量減少完全覆蓋式疊加,多用交錯式的疊加,即錯疊。在整體保持統一的前提下,使每一遍筆觸的方向、位置有所變化,勿使在同一個位置上使用完全重疊的筆觸。如在畫第一遍的時候,筆觸之間的距離要拉得大一些,第二遍在第一遍的第一筆和第二筆之間展開,以此類推。這樣,筆觸就越加越厚、越加越豐富,而且每一遍的筆觸都能保持住、都能看得見。如果把筆觸都重疊在一起,就顯得膩乎了,不會達到理想的效果。
每一遍筆觸的間距不要過於緊密,以便透出底層墨色,通過交錯疊加,達到以少勝多的效果。要儘可能地使每個筆觸拉開距離,不要在第一遍的時候就排得很緊,要給第二遍、第三遍留有餘地。國畫大師黃賓虹在積墨領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們看他的繪畫半成品中,所有的線條和點都是筆斷意連的,筆觸和筆觸之間的距離拉得很開,就是為將來再往上積墨留出了餘地。如果一開始就把線條的空間佔滿了,使筆觸疊加的餘地都沒有了,再往上加時,墨就會越來越死。
同時,不要在相同的位置使用相同色度、相同溼度的墨色。不要勤於蘸墨,要儘可能將筆中的所有墨都用到紙上,亦即由開始的有筆觸的皴逐漸變為無筆觸的擦。由此,一方面可增加墨色變化,也可以增強渾厚蒼茫的感覺。不要畫兩筆就蘸墨,如果永遠保持筆觸特別清晰,再想達到渾然一體的效果就不太容易了。不但要「惜墨如金」,還要「惜水如銀」,大家在實踐中,要靈活掌握。
一個有經驗的畫家,在作畫甚至畫完一張畫的時候,他筆洗裡的水大多還是乾淨的。這是因為他不經常涮筆,是把筆上的墨色全都揉到紙上,然後才蘸水、蘸墨。另外,像龔賢、黃賓虹、李可染等都是在積墨上做出傑出貢獻的大家,我們在學習積墨時不妨多看看他們的作品,這對我們積墨的學習會有一定幫助。
本節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收看,我們下節課再見。
作品賞析
喻建十老師山水畫作品
本節回顧
潑墨與破墨的結合方法
積墨技法的不同類型
積墨技法的運用
下節預告
山石和山脈形態的構成
山石和山脈形體的構成
山石的基本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