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雲的繪畫構圖是那種滿構圖,這種形式具有強烈的張力,在視覺上有一種宏大的氣勢。在繪畫的用筆上,祥雲走得比較大膽,他不局限於傳統的用筆方法,而是運用了一切他所擅長的技術手段和他認為合適的技術方式。
在傳統的、基本的勾畫點染之外,他還充分、大膽地運用了衝、潑、流、撒等非用筆手法,使技法既能控制在畫家的意圖之中、又能時出意外效果,令畫面的層次顯得更為豐富和多變。在用色方面,祥雲也表現得與眾不同。通常畫家在用色時,大體上會避免單調、重複,令色彩豐富而和諧。而祥雲則反其道而行,他大量運用同基調的色彩進行鋪衍、堆砌,以不變為變,以單純和重複求得逼人心目的視覺效應。
——陳大中
寫生中的取捨,是在具體表現主要的景物時,一般畫得實一些,而次要的景物則可以處理得虛一些,有空有實,「畫貴含蓄」,境貴曲折,惟其曲,才靈動生趣,才能通「幽」。同時,將平日創作中養成的筆墨習慣也要實施取捨,面對大自然實景寫生時對自己的某些習慣做一些減法,即舍取一些舊形式,以讓出空間,將實景中的入畫要素融入寫生中,使寫生語言呈現寫生作品的特殊創作格局。
寫生中的虛實關係,虛處不是空虛,還得有景,密處還須有立錐之地,即虛中須有實,實者須注意有虛也。中國山水畫以受道、釋、儒家文化之影響,特別注重虛與實之關係,「虛實相生相變」,使其從「實處著力、虛處著眼」虛實相生,相得益彰,變化有致,於撲朔迷離中顯出山重水複。
——馮祥雲
他曾經寫道:「藝術的表現語言雖具魅力,但卻是有限的。如中國水墨畫,怎樣表現花瓣的閃亮陽光,或是清溪下隨波蕩漾的碧綠水草,或是暗夜中一株更加黑暗的樹木?凡此種種,用心感受,化為鮮活的感悟,存於個體精神之中。」
馮祥雲在這裡所說的個體精神便是他以穿越古今中外的勇氣和智慧,觸摸著傳統繪畫程式走向當代表現力的微妙節點,是對傳統繪畫程式的創造性解讀和重構,抒發出當代的人文情懷。馮祥雲悉心營造的蒼茫乾坤,穿插其間如舞如歌的自然萬象則是跨越時空的心靈神遊,不諦是當代人的精神棲居地。
——潘力
作品欣賞
馮祥雲
1960年7月生於上海市。先後畢業於上海市工藝美術學校繪畫專業;日本東京藝術專科學校(TSA)研究科專業;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獲碩士學位。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農工民主黨上海書畫院副院長,上海市政協書畫院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