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復甦與技藝的承傳——馮祥雲的青綠山水畫創作

2021-01-22 美術研究

【內容提要】青綠山水本是傳統畫的大宗,之後雖因文人畫崛起而稍顯沉寂,但仍代代無絕。一直到今人吳湖帆等仍多有創作,張大千更別創潑彩一格。不過因其耗時久、程功深,不免被有些人視為畏途,於此正可見馮祥雲創作的意義與價值。他專業出身,多方摩習,尤精於西方素描寫實和日人的詩化寫意功夫,故能調用密體繁筆,逼真地刻畫出山骨雲魄。而在儒釋道三家,尤其是宋人思想中涵茹道體、浚發心性,更使他能上探畫學源頭,由依仁遊藝而以形媚道,從而使其作最大限度地上承宋元正脈,真正恪守和光大了文人畫的傳統。

【關鍵詞】青綠山水;馮祥雲;宋元傳統;變革與創新

傳統山水畫先有設色,後有水墨。且設色畫中又先有重色,後再淡彩。故畫史論晉人畫,都講「筆彩」,不講「筆墨」。其空勾無皴,平塗而稍暈染,影響及於隋展子虔創青綠勾填的染高法,遂使青綠山水成為傳統繪畫一大宗。故清人張庚稱「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此後,唐李思訓、李昭道父子與宋趙伯駒、趙伯驌兄弟均善著色山水,有的金碧輝映,自為一家法;有的因時而變,雖精工之極,又不乏「士氣」。至王希孟《千裡江山圖》於青綠重色中變化出新,令墨色襯託下整個畫面光妍無比,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更成就了「大青綠」難以逾越的巔峰。

▼輕嵐浮野樹 90×48cm 2020 年▼

及至元代,受宮廷趣味拘限,沾染匠氣的院畫日漸式微。與之相關連,支撐這種程式化趣味的物質條件和充裕財力又非宮廷外一般人所能具備,不但其礦質顏料的製作與獲得大不易,創作過程中勾描設色,尤其設色講究又多,如為使絹能受色、紙不拉毛,須刷膠礬或者砑光,如此「三礬九染」實在耗時費力,故隨著志在暢神縱趣的文人畫的崛起,青綠一脈遂為水墨山水和淺絳山水所代替。不過儘管如此,此前即使是南派山水的開山董源仍好青綠,趙孟、錢選等人仍能在正格的「大青綠」之外,兼重筆墨意趣的「小青綠」;此後則董其昌雖倡言南北宗,也不廢此。至於仇英、張宏等人更多試作,並以實景青綠力開新局,再演為藍瑛的沒骨重彩和清代袁江、袁耀等人的界畫構圖。一直到今人吳湖帆、賀天健等仍多有作,張大千、劉海粟更別創潑彩一格,使畫體氣勢更趨整贍,風格更趨恢宏,用色也由明豔轉為紛麗和熱烈。

只是較之於水墨山水,尤其是潑墨寫意山水,此後青綠山水似聲光斂盡,顯得有些沉寂,卻也是不爭的事實。蓋許多人以為其用石青、石綠作主色,一味鉤廓而少皴筆,敷色濃重而少變化,有裝飾性而無感染力,即便是在水墨淡彩上薄罩重色的小青綠,也脫不了「以色作皴」的單調,故不甚喜之。更有人因其耗時久、程功深,展開過程又不似水墨畫,於輕點重染間可巧施補救,一旦上色很難更動,且經層層套疊,厚重或有之,光鮮則未必,滯塞黯沉反而每每有之,更不免視其為畏途。

但馮祥雲不同,其專業出身,多方摩習,尤其是西方素描寫實和日人詩化寫意雙重影響造成的長久積養,使他擅長用傳統筆墨模山範水,尤其能調用密體繁筆,逼真地刻畫山骨雲魄。在他看來,大自然的一切,從窮原廣壑、絕漠大荒,到近村茅茨、遠水平沙,乃至巖下竹木、斷橋湍瀨,均各具稟賦、各有佳勝,只要悉心投入,多方觀察,都能成就絕妙的畫境。而人物之寂坐、臥讀、臨流、拂石,一經畫者主觀志趣的投託,或豐沛鬱勃,或雋永深長,更能造成或清新綿邈或空靈幽邃等不同的意境,並使所謂丹青寫真,真的成為人精神世界最恰好的載體。正是基於這樣的認知,馮祥雲經常走出畫室,徜徉於自然山水間,因四時丘壑之變化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回到案頭,則用心含咀傳統,尤能從宋元諸名家中悟入。如此既「即景生情」,又「因心造境」,努力平衡取象與造意兩端,在尊重講出處、重程式這一傳統畫基本特質的同時,儘可能賦予形式世界以更真久的精神價值,是真正突破了符號的拘限,做到了景與境相合,再現與表現互補,從而賦予了繪畫以純正的體調和逸雅的品格。

然而,馮祥雲並沒有因此止步,相反,常欿欿然知所不足。近些年,更於儒釋道三家思想中涵茹道體、浚發心性,並由此上探畫學源頭,依仁遊藝,以形媚道,開始了青綠山水的創作。所作重彩勾斫的正格「大青綠」如《江遙水合天》《流水趣何長》《遠水兼天淨》等,群峰盤互,巖巒嵂崒,山從斷處生雲氣,壑到交時出水聲,如此嵐空而氣豁,石頑而樹靈,山靜水動之間,大自然活潑潑的生機盡顯無遺。有的畫如《舒捲隨風》《祥雲潤物》,取象繁富,勾線遒密,極富裝飾效果;有些畫如《谷靜秋泉》《山氣日夕佳》《流水隔雲》,因為用泥金,另有一種貴氣盈溢於紙素。包括《雲中行》這樣的手卷,咫尺間似有無限的風光掩映,密緻中居然兼有曠遠的高致,誠可謂大手筆。

細細品讀這些畫,體會其命意脫俗與布局不凡,欣賞其構圖的平正與奇峭兼備,氣象或旖旎典雅或雄偉宏大,可以看到畫家駕馭青綠山水的能力,確已到了相當老熟的境地。特別要指出的是,在爽利遒勁的線條勾勒外,他能駕輕就熟地調用多種皴法,再敷以青綠重彩,使得筆墨融合無間,整幅畫古拙與蒼潤相互輝發,絕無俗豔滯塞之病。記得清人王昱《東莊論畫》說過:「青綠法與淺色有別而意實同,要秀潤而兼逸氣。蓋淡妝濃抹間,全在心得滓化,無定法可拘。若火氣炫目,則入惡道矣。」用重色泥金能無涉「火氣」,不墮惡道,殊為難得。而究原初畫者常不自覺地陷此俗境,除了天分不夠與識力欠佳之外,一味重色,進而弄險逞奇,不能不說是重要原因。其實,如錢杜《松壺畫憶》早就指出:「凡山石用青綠渲染,層次多則輪廓與石理不能刻露,近於晦滯矣。」輪廓指示的是山之骨,當然包括水之淪,焉能被湮沒。為此,他甚至認為「青綠染色只可兩次,多則色滯,勿為前人所誤」。笪重光《畫筌》進而以為「丹青競勝,反失山水之真容,筆墨貪奇,多造林丘之惡境。怪僻之形易作,作之一覽無餘;尋常之景難工,工者頻觀不厭」。他主張「墨以破用而生韻,色以清用而無痕」,前者很好理解,後者則不容易做到。馮祥雲的畫很大程度上做到了這一點。

▼山色不厭遠 66×70cm 2018 年▼

當然,最能體現墨破生韻、色清無痕的,是馮祥雲那些著意水墨渲染,只在局部敷彩的「小青綠」,如《雲樹流泉》《飛瀑下雲中》《空山秋氣清》等。在這些畫中,他以水墨為骨,將石青、石綠、淡赭和潤墨融為一體。由於有深厚的水墨畫創作的功底,能將色彩的裝飾性與寫意性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並與水墨融合一處,且轉換妥洽到位,使春山如睡、秋壑深邃,使他的畫大都具有色不礙墨、墨不掩色、色墨相和的優長。古人所謂備極人工而幾奪造化,即此意也。

尤其值得一說的是,這些畫體調豔不傷雅,美不涉俗,緊密而不纖弱,工整而無匠氣,似映像了畫家本人的趣味和人格,最是難得。同是王昱,又曾說過「青綠畫之妙處,不在華滋而在雅健,不在精細而在清逸。蓋華滋精細可以力為,雅健清逸則關乎神韻骨骼,不可強也」這樣的話。笪重光也說:「蓋青綠之色本厚,而過用則皴淡全無,赭黛之色本輕,而濫設則墨光盡掩。」察兩人所論,都意在突出水墨皴法的重要,以為不如此不足以確立畫之根骨,判別畫的雅俗。因為在他們看來,「畫中設色之法與用墨無異,全論火候,不在取色。故墨中有色,色中有墨。古人眼光直透紙背,大約在此。今人但取傅彩悅目,不問節腠,不入窾要,宜其浮而不實也」(王原祁《麓臺題畫稿仿大痴》)。馮祥雲作畫最忌浮妍,故特別注意處理色與墨的關係,小心拿捏敷色的分寸,追求一種體嚴重而氣輕清的整體效果,以渲暈取厚,不多皴擦,間或一二點苔,也只是稍增其豐腴華滋而已,是真正做到了王石谷所說的「氣愈清愈厚」(《清暉畫跋》)。

▼祥雲潤物 136×69cm 2017 年▼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過求「設色之法與用墨無異」「用色與用墨同」,有時此類青綠山水會走向色法被墨法同化的另一個極端。對此,馮祥雲非常警惕。因深體古人「設色好者無定法,合色妙者無定方,明慧人多能變通之。凡設色須悟得活用,活用之妙,非心手熟習不能。活用則神採生動,不必合色之工而自然妍麗」(方薰《山靜居畫論》)之意,他於色彩運用一途下足了功夫。墨稿用筆一絲不苟,飽滿有力,樹幹分染、山石皴擦和水紋坡岸甚是謹細,赭石打底與汁綠、花青染色分遠近非常講究。又因石青、石綠平塗易生呆滯,故每假渲染,使前景石色盡顯其滋厚,以與略略暗薄的後景拉開空間距離。最後整理階段,可以想見他在調整色彩關係方面一定特別地留心。其間帶色幹筆的皴擦使山石更富質感,復勾、醒線和點墨使山形樹姿愈發顯得蒼潤、飽滿,且由於明部和暗部都是逐遍罩染的,故畫幅通體,了無火氣。總之,在確保用筆精細不瑣碎的同時,做到了用色瑰麗而不火燥,筆墨到處,表裡俱徹,刻入縑素,顯得明豔華贍,亮麗中透著清潤與簡淡,可謂既有傳統青綠畫的厚重富麗,又富有後起文人畫雅潔的韻致。

而察其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如前所說,是與長期浸淫傳統文化,時時將古人畫跡與畫論相比勘質證,故而雅好「靜」「淡」「遠」諸境界有關的。而這正與兩宋以降畫壇新崛起的審美趣味相對應。蓋宋代處在古代社會由盛轉衰的中點,士人外在拓展的能力普遍減弱,內心的自省卻因此得以增強,這造成了一個偏好冷靜思考的時代的到來。由於深感心靈靡涯搜討無盡,時人再不像唐人那樣熱衷於向外拓展,並缺乏熱烈開張的氣度與心態,而更注意回光內鑑。基於一種普遍內傾的心理,他們嚮往的是一種更幽邃沉靜的精神境界。由此用心靜,著意淡,置物遠,精神面貌由此變得日趨簡淡甚至疏曠。正如時人葉煒《煮藥漫鈔》所說,「少年愛綺麗,壯年愛豪放,中年愛簡煉,老年愛淡遠」。

如果說唐人自信而奔放,近乎青春年少;處在古代社會轉捩期的宋人相對來說趨於老成,思致深細纖敏,就更接近於中年甚至老年。這樣的人好講「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周敦頤《太極圖說》),多崇尚「淡」,所謂「平淡而山高水深」(黃庭堅《與王復觀書二》),好追求「遠」,以有「遠韻」為創作的極詣(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後》),是很可以理解的。而莊禪思想的影響,更使得其時不僅是哲學與文學,乃至一切的人文藝術,都染上了因追求淡然無為而愈發閒遠空靜的色彩。馮祥雲從來好讀宋人的書與畫,學院的氛圍、個人的氣性,以及歲月與年命的加持,所賦予的人生到此的慧覺與徹悟,都使他更多選擇上述的創作進路。他好講「心性」「念頭」,正是宋人問學論道最常見的話頭;愛畫遠山寒林,也正是從李成到範寬,宋人自來的傳統。而由此構成的如《寒林圖》《寒林平遠圖》和《雪景寒林圖》這類名作的意境,不僅經由他此前創作的設色紙本如《疏林寒岫》《山容清澹》得以二度復活,今次,更藉由上述青綠的畫法得以創造性地呈現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畫上承宋元正脈,是對文人畫傳統真正的恪守和發揚光大。

這樣的人好講「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周敦頤《太極圖說》),多崇尚「淡」,所謂「平淡而山高水深」(黃庭堅《與王復觀書二》),好追求「遠」,以有「遠韻」為創作的極詣(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後》),是很可以理解的。而莊禪思想的影響,更使得其時不僅是哲學與文學,乃至一切的人文藝術,都染上了因追求淡然無為而愈發閒遠空靜的色彩。馮祥雲從來好讀宋人的書與畫,學院的氛圍、個人的氣性,以及歲月與年命的加持,所賦予的人生到此的慧覺與徹悟,都使他更多選擇上述的創作進路。他好講「心性」「念頭」,正是宋人問學論道最常見的話頭;愛畫遠山寒林,也正是從李成到範寬,宋人自來的傳統。而由此構成的如《寒林圖》《寒林平遠圖》和《雪景寒林圖》這類名作的意境,不僅經由他此前創作的設色紙本如《疏林寒岫》《山容清澹》得以二度復活,今次,更藉由上述青綠的畫法得以創造性地呈現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畫上承宋元正脈,是對文人畫傳統真正的恪守和發揚光大。

▼祥雲載山 138×69cm 2020 年▼

猶憶上世紀 80年代以來,受西方表現主義和日本繪畫的影響,重視材料、色彩但不削弱線條的畫風開始受到美術界的關注,工筆畫隨之得以復興。但青綠山水的再起,還需等待一段時間。直到 2013年 9月,北京全國第一屆青綠山水畫展揭幕。但即使是今天,我們仍不能認為青綠山水畫已經度過了它的低谷,再次獲得其蔥翠的生命。如何咬定青山,耐得寂寞,同時注重筆墨功夫的錘鍊和積養,仍是擺在畫者面前一門重要的課業。

至於從觀念到審美,如何接續宋元人的傳統,積極探索無愧於時代的新畫法、新畫風,從而真正實現畫界一直呼籲的「青綠山水文人化」的大變革,更是每一個有擔當的藝術家無計迴避的責任。因期待這樣的時刻,我於馮祥雲有厚望焉!作者:汪湧豪

相關焦點

  • 馮祥雲山水畫
    在繪畫的用筆上,祥雲走得比較大膽,他不局限於傳統的用筆方法,而是運用了一切他所擅長的技術手段和他認為合適的技術方式。在傳統的、基本的勾畫點染之外,他還充分、大膽地運用了衝、潑、流、撒等非用筆手法,使技法既能控制在畫家的意圖之中、又能時出意外效果,令畫面的層次顯得更為豐富和多變。在用色方面,祥雲也表現得與眾不同。
  • 藍瑛山水畫深得宋元人筆意,單憑「青綠荷葉皴」,就能傲立畫壇
    文|夏紹毅【摘要】:藍瑛的山水畫從宋元人築基,並深得其筆意,但未被束縛,自創「青綠荷葉皴」,在山水畫發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烙印。本文通過藍瑛的存世山水畫,試分析他的的「青綠荷葉皴」有何特點,他是如何入古出新的?
  • 中國青綠山水畫的開山之作《遊春圖》
    上一篇我們講到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提到唐代張彥遠對其的評論,其中有一句「人大於山,水不容泛」,說明了當時在山水畫技法上尚處於起步階段,那麼接下來要講的這幅展子虔所作的《遊春圖》,則代表著中國山水畫進入了完全不同的一個階段。
  • 來故宮看山水畫特展
    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千裡江山圖》(近12米),正在故宮博物院午門的「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上展出,不失為國慶期間值得一去的好地方。在你觀展前,今天就先帶你詳解一下這次的「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
  • 陳國勇爛漫詭譎的彩墨山水畫,是傳統山水與色彩構築的現代奇觀
    也許這法度在很大程度上只適用於他本人的藝術創作,我們卻可以通過其藝術圖式發現世界,並且依據我們日益增長的美學經驗和成熟的價值判斷重新估價我們時代的藝術標準和美學精神。把陳國勇的彩墨畫藝術提到一種對意義的渴求層面,其中隱含的一個前提是,藝術世界本身是無秩序、無規律可言的。至少它的可知性是值得懷疑的。
  • 千年文化的精粹——中國山水畫
    中國山水畫講究對自然世界的山水認識,具體的色彩並不是國畫的主要創作因素。換句話講,國畫山水畫講究神似。 而西方繪畫的創作主要以色相的具體表現為準,真實的場景。比如世界名畫《魯昂大教堂》,分別畫出一天之內不同時間的教堂景色。從這可以看出中西方的繪畫還是有比較明顯的差別。
  • 中國山水畫的創作要素
    內容來源:網絡;插圖:趙春秋山水作品 要畫好中國山水畫 山水畫除了用好筆外還要掌握好水墨。一般是前景墨色最深,越往後墨色越淡越虛。
  • 懷念老師恩情,仿董其昌筆意創作,王鑑晚年繪青綠淺絳山水
    繪畫創作對人的協調能力要求很高,講究心、眼、手合一。有許多畫家年齡大了以後身體素質下降,造型能力退步,只能選擇封筆養老。極少數的畫家,筆耕不輟日日精研筆墨技法,創作能力到人生的盡頭也沒有衰退,反而能夠老而彌堅畫出純熟古拙的面貌,王鑑就屬於後者。王時敏曾經感慨過,他自己忙於家族事務焦頭爛額,比不上王鑑閉門歸隱專心創作。
  • 墨中有色:淺談山水畫中的色彩應用
    文|張尚編輯|立青傳統山水畫的筆墨,無論在表現符號還是表現手法上都是相當豐富的。古代文人由於受隱逸文化和老莊的五色另人目盲的影響,對色、墨的偏好異常明顯,使色彩的發展在金碧和青綠之後就陷入低谷。要做到「墨不礙色,色不礙墨;又需色中有墨,墨中有色」、「以色助墨光,以墨顯色彩」談何容易。色彩該如何運用才能使色墨協調,畫面統一,這是當代中國畫發展所面對的重要課題。
  • 宋代傑出畫家趙伯駒青綠山水欣賞
    趙伯駒的青綠山水正是這樣一幅構思、構圖、勾勒、設色「周密不苟」的佳作。宋 趙伯駒《山水》手卷 尺寸:長:245cm 寬:32.9cm青綠山水是中國山水畫的典型代表。通常用線條勾出輪廓,然後用赭石色來表意山體裸巖。石綠和石青用色於樹木青苔。顏色厚重華麗。
  • 他為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館創作巨幅山水畫作
    創作背景:知名畫家唐道一懷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一顆火紅之心,前不久,在任務急、時間緊的情況下,焚膏繼晷、嘔心瀝血為全州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館高質量地創作了《萬山紅》、《清漓攬勝》兩幅巨幅山水畫,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道一是一位極具承擔社會責任與高度歷史擔當的畫家。
  • 陳鋼奇石山水畫研討會:以山形石為素材創作是中國畫史上一種新的...
    以天然生成的山形石為素材,去創作一幅幅中國山水畫,這在悠久的中國山水畫史上未曾有過,在當今的中國未曾有過,是藝術上一個難能可貴的創新。著名山水畫家陳鋼以資深媒體人、奇石收藏家賈長華收藏的山形石為素材,創作20幅中國山水畫。
  • AI 盯上山水畫!騙過超半數觀察者,開發者居然沒學過機器學習
    AI 與中國傳統藝術結合,居然讓中國人難辨真假用 AI 創作畫作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英偉達的 GauGAN、MIT 和 IBM 聯合發布的 AI Portraits Ars 都是現在被廣泛使用的 AI 圖像生成工具。利用 GauGAN,你隨便畫幾條線都可以得到一幅美麗的風景圖。
  • 上海書展首發這本山水畫技法書告訴你
    「墨不礙色,色不礙墨」是中國山水畫的古典之美、高妙之境。追溯山水畫的設色方法,如兩宋「三趙」——趙令穰、趙伯駒、趙孟頫之青綠,明代唐伯虎和仇英之青綠,元代又有黃公望之淺絳,所謂「各領風騷」,才能造就後世之集大成者,如近代的張大千、吳湖帆等。
  • 傳統國畫顏色5:石綠 石黃 群青
    孔雀石 在青綠山水畫中,石綠和石青是十分重要的姊妹色,石綠和石青一樣,分頭綠、二綠、三綠、四綠等色,其製作技藝和石青一樣。
  • 宋代山水畫再現風格的形成
    隋至唐,山水畫由人物背景逐漸轉變為獨立的畫科,起到襯託人物的作用轉變為具有獨立欣賞趣味的作品,山水畫作為獨立的畫科門類有其自身相對的嚴肅性,要求畫家在表達自然山水時發展該畫科獨立的繪畫語言,在畫面中表現更為寫實的自然之境,「宋人稱之為『青綠山水』或『金碧山水』。
  • 張大千:潑墨潑彩不但融匯他創作的成果,也匯通東西方差異的特質
    潑墨潑彩畫風不但融匯他個人一生創作脈絡的成果,將傳統山水之精髓與現代藝術特質作了適切的結合,也高度地匯通東方與西方有所差異的美感特質,成為可相互溝通的國際性藝術語言。張大千的潑墨潑彩風格使用了豐富的東方性色彩顏料,將其潑灑渲染於墨色打底的山水之上,層次豐厚卻仍顯清麗雅妍,不但表達出山水自然之遠近晴雨的物理空間,也表現了色彩質感本身的層次空間。
  • 以創造創新引領傳統技藝新風_福州要聞_新聞頻道_福州新聞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統技藝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瑰寶。福州擁有豐富的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始終以「兩創」方針為基本遵循,振興傳統技藝,倡導技藝新風,推動福州非遺走上了傳承創新之路。
  • 清初「四王」與吳歷青綠山水精品欣賞
    清代早期,以清初「四王」、吳歷及宮廷畫家為代表的畫師注重以色筆代替墨筆,開拓了文人青綠山水的新境界。 四人畫風接近,按傳統審美模式的心理定式,形成「四王」畫派,當時以正統地位雄踞於畫壇。「四王」屬於正統畫派,同時也屬文人畫家,他們倡導南宗的繪畫風格,創造出了另一種新風格。將中國畫的筆墨水平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山水畫有3大要素,水墨最難掌握,除了勤奮天賦體悟必不可少
    水墨山水畫創作中有3大要素分別是:筆墨、構圖和色彩。春樹不可畫墨葉,須佐條枝,似有搖曳之狀。再將淺色草綠汁加於枝梢,以成新綠。其橋邊籬側,或參以小樹,用胭脂和粉點綴枝頭,以成桃杏,望之新紅嫩綠映滿溪山,非春而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