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年齡大小給清初四王排名次,王鑑位居第二。王鑑比王時敏小6歲,不過他很尊重王時敏,在二人的交往過程中王鑑遵循著子侄輩的禮儀。王鑑和王時敏二人同宗同族,都是蘇州太倉王氏家族成員。王鑑的祖父王世貞是明代中後期的文壇領袖,到了王鑑這一代已經開始沒落。在明亡之前王鑑是官場小吏,受不了仕途之中的腌臢之氣毅然辭官歸隱直到終老。王鑑辭官之後拜入董其昌的門下學習書畫,此時王鑑已經年逾不惑,而董其昌也已經是八旬老叟。王鑑拜師不久,董其昌就去世了,他和董其昌學習的時間並不是很長,不過董其昌的藝術理念和審美追求對他影響很大。王鑑一生畫了許多幅臨仿董其昌的作品,其中名氣最大的就是這幅畫於丙辰年的《仿董其昌山水》。
丙辰年是康熙十五年,距離王鑑離世的時間僅有一年,可以說這幅《仿董其昌山水》代表著王鑑晚年臨終前的藝術成就。繪畫創作對人的協調能力要求很高,講究心、眼、手合一。有許多畫家年齡大了以後身體素質下降,造型能力退步,只能選擇封筆養老。極少數的畫家,筆耕不輟日日精研筆墨技法,創作能力到人生的盡頭也沒有衰退,反而能夠老而彌堅畫出純熟古拙的面貌,王鑑就屬於後者。王時敏曾經感慨過,他自己忙於家族事務焦頭爛額,比不上王鑑閉門歸隱專心創作。
縱觀王鑑一生的創作,大部分作品都是臨古仿古,這樣的作品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那就過分強調繪畫的技法,忽視了創作者的情感。畫這幅《仿董其昌山水》時,王鑑已經認識到畫理與人情同樣重要。董其昌創立南北宗畫論,推崇文人畫技法,打壓職業畫家。王鑑創作時感念老師董其昌的恩情,為了表達老師在他心中崇高的地位,只能採用北宗技法來體現山勢之巍峨。有這樣的創作思想,說明他已經謀求突破了。
《仿董其昌山水》採用全景式構圖,運用青綠淺絳技法設色,賦予崇山峻岭秀潤的面貌。畫中氣脈貫通,一道瀑布自山巔飛瀉,被山中霧靄雲煙遮擋後從屋舍旁流出,進而匯聚成湖,讓畫中生機不斷。近景處蒼松成片,遮掩著一座書齋,讓靜謐的山林之中有了人氣。從作品來看,此時的王鑑已經意識到繪畫不僅僅是繪畫,更是一種表達感情的手段。筆墨技法可以複製積累,畫家的情感才是讓作品具有獨特氣息的法寶。
王鑑在畫中寫了很長的一段話,大概意思是說,董其昌的筆墨技法已經超越了文徵明和沈周二位大師。他自己畫這幅作品只是為了表達對老師的思念,他已到了衰年在筆墨技法上還不敢和老師比肩。坦率地講,王鑑這段話有些謙虛了,他已經在實際創作中從技法層面超越了董其昌。
拓展閱讀·古代繪畫作品欣賞
詩的意境與畫的景色完美融合,清初畫聖王翬繪《松溪茅屋圖》
一舟一人一鶴飄蕩在山水之間,惲壽平繪山水畫精品《載鶴圖》
既要富貴華美,也要天然雅致,鄒一桂繪沒骨花卉《長春富貴》
書畫同源,趙體書法配江南柔潤山水,戴本孝繪《千頃煙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