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老師恩情,仿董其昌筆意創作,王鑑晚年繪青綠淺絳山水

2021-01-13 薩培喇談藝錄

如果按照年齡大小給清初四王排名次,王鑑位居第二。王鑑比王時敏小6歲,不過他很尊重王時敏,在二人的交往過程中王鑑遵循著子侄輩的禮儀。王鑑和王時敏二人同宗同族,都是蘇州太倉王氏家族成員。王鑑的祖父王世貞是明代中後期的文壇領袖,到了王鑑這一代已經開始沒落。在明亡之前王鑑是官場小吏,受不了仕途之中的腌臢之氣毅然辭官歸隱直到終老。王鑑辭官之後拜入董其昌的門下學習書畫,此時王鑑已經年逾不惑,而董其昌也已經是八旬老叟。王鑑拜師不久,董其昌就去世了,他和董其昌學習的時間並不是很長,不過董其昌的藝術理念和審美追求對他影響很大。王鑑一生畫了許多幅臨仿董其昌的作品,其中名氣最大的就是這幅畫於丙辰年的《仿董其昌山水》。

王鑑 仿董其昌山水

丙辰年是康熙十五年,距離王鑑離世的時間僅有一年,可以說這幅《仿董其昌山水》代表著王鑑晚年臨終前的藝術成就。繪畫創作對人的協調能力要求很高,講究心、眼、手合一。有許多畫家年齡大了以後身體素質下降,造型能力退步,只能選擇封筆養老。極少數的畫家,筆耕不輟日日精研筆墨技法,創作能力到人生的盡頭也沒有衰退,反而能夠老而彌堅畫出純熟古拙的面貌,王鑑就屬於後者。王時敏曾經感慨過,他自己忙於家族事務焦頭爛額,比不上王鑑閉門歸隱專心創作。

縱觀王鑑一生的創作,大部分作品都是臨古仿古,這樣的作品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那就過分強調繪畫的技法,忽視了創作者的情感。畫這幅《仿董其昌山水》時,王鑑已經認識到畫理與人情同樣重要。董其昌創立南北宗畫論,推崇文人畫技法,打壓職業畫家。王鑑創作時感念老師董其昌的恩情,為了表達老師在他心中崇高的地位,只能採用北宗技法來體現山勢之巍峨。有這樣的創作思想,說明他已經謀求突破了。

王鑑 仿董其昌山水 局部

《仿董其昌山水》採用全景式構圖,運用青綠淺絳技法設色,賦予崇山峻岭秀潤的面貌。畫中氣脈貫通,一道瀑布自山巔飛瀉,被山中霧靄雲煙遮擋後從屋舍旁流出,進而匯聚成湖,讓畫中生機不斷。近景處蒼松成片,遮掩著一座書齋,讓靜謐的山林之中有了人氣。從作品來看,此時的王鑑已經意識到繪畫不僅僅是繪畫,更是一種表達感情的手段。筆墨技法可以複製積累,畫家的情感才是讓作品具有獨特氣息的法寶。

王鑑 仿董其昌山水 局部

王鑑在畫中寫了很長的一段話,大概意思是說,董其昌的筆墨技法已經超越了文徵明和沈周二位大師。他自己畫這幅作品只是為了表達對老師的思念,他已到了衰年在筆墨技法上還不敢和老師比肩。坦率地講,王鑑這段話有些謙虛了,他已經在實際創作中從技法層面超越了董其昌。

王鑑 仿董其昌山水 局部

拓展閱讀·古代繪畫作品欣賞

詩的意境與畫的景色完美融合,清初畫聖王翬繪《松溪茅屋圖》

一舟一人一鶴飄蕩在山水之間,惲壽平繪山水畫精品《載鶴圖》

既要富貴華美,也要天然雅致,鄒一桂繪沒骨花卉《長春富貴》

書畫同源,趙體書法配江南柔潤山水,戴本孝繪《千頃煙波圖》

相關焦點

  • 清初「四王」與吳歷青綠山水精品欣賞
    清代早期,以清初「四王」、吳歷及宮廷畫家為代表的畫師注重以色筆代替墨筆,開拓了文人青綠山水的新境界。 清 王時敏 仿古山水圖冊之「仿趙令穰江鄉清夏圖」 紙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清初四王是指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
  • 中年創作,晚年潤色,吳湖帆繪《雲瀑圖》
    這幅《雲瀑圖》是吳湖帆中年的作品,他臨仿南宋名家閻次平的作品進行創作。畫中題跋記錄了「癸巳春日重閱潤色」,此時距離創作時間已經過去19年了。吳湖帆中年和晚年的畫風變化較大。中年的吳湖帆痴迷於摹古、臨古,關於這件事還有一個掌故。張大千曾經勸吳湖帆離開書房到處走走看看,根據壯美山河畫一批有新意的作品。吳湖帆的觀點是傳統技法博大精深,夠他學習一輩子,他在沒有學好、學夠的情況下,不會輕易改變畫風。
  • 藍瑛山水畫深得宋元人筆意,單憑「青綠荷葉皴」,就能傲立畫壇
    文|夏紹毅【摘要】:藍瑛的山水畫從宋元人築基,並深得其筆意,但未被束縛,自創「青綠荷葉皴」,在山水畫發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烙印。本文通過藍瑛的存世山水畫,試分析他的的「青綠荷葉皴」有何特點,他是如何入古出新的?
  • 董其昌大展 上海揭開面紗
    展覽由「董其昌和他的時代」、「董其昌的藝術成就與超越」及「董其昌的藝術影響和作品辨偽」三個部分組成,在展覽中您將看到:董其昌各階段重要代表書畫,包括傳世所見其最早畫作(35歲《山居圖》扇)至絕筆(82歲《細瑣宋法山水圖》卷),跨度長達48年間的創作。
  • 傳統的復甦與技藝的承傳——馮祥雲的青綠山水畫創作
    【內容提要】青綠山水本是傳統畫的大宗,之後雖因文人畫崛起而稍顯沉寂,但仍代代無絕。一直到今人吳湖帆等仍多有創作,張大千更別創潑彩一格。不過因其耗時久、程功深,不免被有些人視為畏途,於此正可見馮祥雲創作的意義與價值。他專業出身,多方摩習,尤精於西方素描寫實和日人的詩化寫意功夫,故能調用密體繁筆,逼真地刻畫出山骨雲魄。
  • 北京慈成首拍一品雅集專場之淺絳山水
    四面分別繪有山水、人物、花鳥,法度自然,雋秀雅逸。此人物師法華秋嶽之筆意,運筆簡括凝練,色調明潔淡雅,人物刻畫生動,神形兼備;山水仿王原祁筆法布局,平淡簡遠,意境高古;兩側花鳥,師法華秋嶽,設色柔和高雅,用筆輕鬆灑脫,鳥語花香,動靜相宜。詩情畫意,相得益彰。從「品卿寫於昌江之官廨,芸閣監製」識之,也應為當時官宦豪門定燒之器。作者簡介:金品卿,生卒年不詳,名誥,號寒峰山人。齋號環翠亭。
  • 宋代傑出畫家趙伯駒青綠山水欣賞
    趙伯駒的青綠山水正是這樣一幅構思、構圖、勾勒、設色「周密不苟」的佳作。宋 趙伯駒《山水》手卷 尺寸:長:245cm 寬:32.9cm青綠山水是中國山水畫的典型代表。通常用線條勾出輪廓,然後用赭石色來表意山體裸巖。石綠和石青用色於樹木青苔。顏色厚重華麗。
  • 「四王」研究丨借色顯真:王原祁設色山水述論
    而此前五年所作的《仿大痴富春山圖》卷(康熙癸未,1703年,62歲,天津市博物館藏),純水墨的長卷範本,被他自運發揮為一層墨色、一層赭石、一層墨青的對比色暈呈現,層林盡染,形成一派恢弘的山川景象。色與墨互映成輝,相得益彰,畫幅透出沉弘渾穆與明麗清醇的韻味。越到晚年的設色山水,他越是喜用濃厚的汁綠,徑直以點塊狀塗抹於赭石或者墨青色上,有時乾脆就用石綠——不透明的顏色,使色度得以強化。
  • 上海博物館董其昌大展開門迎客!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表示,此次大展為一個「研究型」的展覽,是一個突破董其昌藝術創作範疇的展覽,「目的在於呈現董其昌藝術創作的來龍去脈、時代土壤,展現他這一套江南文化的學術觀點,進而確立董其昌在藝術史、文化史上的地位。整個策展的思路、脈絡背後是上博多年來對董其昌的學術研究成果。」
  • 美術研究|蕭俊賢山水畫出色,常用皴擦筆法來寫山谷,筆力超卓!
    若陳章侯之人物,徐文長之花卉竹石,邁吳李而軼邊、徐,均足以莊嚴丘壑,藻繪林泉,餘尤有取焉。」——在仙道畫家中,他學方從義和冷謙,但又覺得這兩位仙道之畫以「渾有形入無形」,「非人力可及」。此外,陳老蓮的人物,徐渭的花卉竹石,能超逸吳道子、李思訓、邊鸞和徐熙,有助於體悟丘壑林泉之意,也是他所借鑑的。當然,他師法的畫家遠不止這些。
  • 上海終於舉辦董其昌大展了!上博2018展覽計劃今晚公布
    董其昌書畫冊頁董其昌擅畫山水,師法五代及宋元大家,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蕩;青綠設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傑出代表。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甚大。百年前及新文化運動前後,由於對於傳統文化的偏激態度,對董其昌的看法也曾有過巨大變化。
  • 中國畫三大類·山水、花鳥、人物,你知道它們的由來嗎?
    山水畫在魏晉南北朝逐漸發展,但仍以人物畫為背景;隋唐開始獨立,如章子謙的設色山水、李思勳的絢麗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歷代北宋山水畫蓬勃發展,眾多作家,如景浩、管彤、李成、董元、朱蘭、樊轟埠、徐道寧、Yan Wen、桂、宋、土、、、米、尤等的墨山水,分別為南北之間的競爭形成了兩大派系,達到了頂峰。唐代以來,各個時期都有專門從事山水畫創作的著名畫家。
  • 吳湖帆特展第二期明天開始,滬臺同展董其昌「雙胞畫」
    上博共展示董其昌精品書畫7件 第二期中展出董其昌書畫精品、代表作共計5件,分別是《北山荷鋤圖》軸、《畫禪室小景圖》冊、《行書蘇軾重九詞》軸、《山水圖扇》、《秋興八景圖》冊。其中《畫禪室小景圖》冊為「梅景書屋所藏董畫第一」,前面有著董其昌畫像的《秋興八景圖》冊則為享譽畫史的董氏傳世代表作。
  • 張大千:潑墨潑彩不但融匯他創作的成果,也匯通東西方差異的特質
    摘要:張大千晚年的潑墨潑彩畫風使用了豐富的東方性色彩顏料,將其潑灑渲染於墨色打底的山水之上,層次豐厚而又清麗妍雅,不但表達出山水自然之遠近晴雨的物理空間,也表現了色彩質感本身的層次空間。其後的追隨仿效者,則往往很難達到其水墨與色彩相融的璀璨炫麗境地,由是可知張大千的潑墨潑彩絕非隨興而無章法節制的率性之作,而有其特殊的設色程序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