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研究|蕭俊賢山水畫出色,常用皴擦筆法來寫山谷,筆力超卓!

2021-01-20 美術研究

一、蕭俊賢的山水畫

對於蕭俊賢的山水畫,前人多有評價。大村西崖《中國美術史》說蕭俊賢是「民國以來一大家」,橋川時雄《中國近代繪畫》說蕭俊賢「山水畫出色,常用皴擦筆法來寫山谷。筆力超卓。他的山水畫給人以近代印象。」[1]俞劍華說蕭氏山水畫「集宋元諸家之長而自成一家」「蒼古渾厚、淡遠秀逸兼而有之。」[2] 這些評說大致得當,惜過於簡略。蕭俊賢在世時安於寂寞,不像張大千、齊白石、吳昌碩那樣享重名,死後更加寂寞。他既選擇了「遺榮利以肆之」,堅守曲高和寡,就不在意別人怎麼看,對他而言,「蓮開蓮現,花落蓮成」,寂寞和被寂寞是無所謂的。#美術學#

前面說過,蕭氏初從蒼崖學王原祁,「凡三年,步趨師法,膠於物而不能化。」[3] 後轉師沈翰。[4] 沈氏宗王時敏,引導蕭由「蓬心而仰躋煙客」,即從王原祁曾孫王宸上溯王時敏。繼而師宋元明清各家,以通貫古今。《自敘》說,「僧中之英吾得二人,參之石溪以致其逸,放乎石濤以極其縱。儒雅之宗我的八人。雄厚規半千,疏爽挹道復,高遠攀仲醇,玄朗崇啟南,清氣絕塵若貞素,磊落嶔崎若長蘅、若八大,瀟灑生動、元氣淋漓若玄宰。」這是說,他博取求變,在畫僧裡面,取石溪之「逸」,石濤之「縱」,在儒雅畫家裡面,取龔賢之「雄厚」,陳道復之「疏爽」,陳繼儒之「高遠」,沈石田之「玄朗」,曹知白之「清氣」,李流芳、八大山人之「磊落嶔崎」,董其昌之「瀟灑生動、元氣淋漓」。

又說:「學仙之穎,吾得二人,若方方壺若冷起敬,渾有形入無形,仙乎非人力可及矣。若陳章侯之人物,徐文長之花卉竹石,邁吳李而軼邊、徐,均足以莊嚴丘壑,藻繪林泉,餘尤有取焉。」——在仙道畫家中,他學方從義和冷謙,但又覺得這兩位仙道之畫以「渾有形入無形」,「非人力可及」。此外,陳老蓮的人物,徐渭的花卉竹石,能超逸吳道子、李思訓、邊鸞和徐熙,有助於體悟丘壑林泉之意,也是他所借鑑的。當然,他師法的畫家遠不止這些。就筆者所知,還有臨仿許道寧(四本)、趙大年、趙松雪(三本)、倪雲林(四本)、王叔明、黃子久(七本)、吳仲圭、沈石田(二本)、文徵明、笪江上(重光)等等。笪重光《放翁詩意圖》竟摹習18本,有詩跋為證:「煙雨千峰擁髻鬟,忽看青嶂白雲間。卷藏破墨營丘筆,卻展將軍著色山。笪江上寫放翁詩意。俊賢摹第十八本。癸亥嘉平。」[5]

就認真學古、歷久學古而言,蕭俊賢與前代或同代畫家相近。所不同的,是他對古代繪畫的選擇,他的學習才能、態度、方法和結果。從「四王」一派上溯南宗各家,即由「清代諸王審視南宗授受之原」, [6] 是董其昌以來提倡的「正統」。但蕭氏強調從這些畫家學「逸」「縱」「雄厚」「疏爽」「高遠」「玄朗」「磊落嶔崎」「清氣絕塵」「元氣淋漓」等,皆非古人的表層形似,而是對作品氣息、筆墨風韻和內在精神的理解與把握。這源於對中國畫的深刻體悟,與淺學模擬不可同日而語。

蕭俊賢學古但不拘於宗派。近現代畫家學習古人,大抵可歸為三類,即以董巨、元四家、董其昌到四王為代表的「南宗」,以李郭、馬夏、浙派和部分吳門畫家為代表的「北宗」,以「四僧」、龔賢、新安為代表的「個性派」。三類也有相通處,這裡不論。無論學哪類哪派,都有活學、死學之分,能超越和止於臨摹之分。過去常說學「正統派」流於「八股」,其實學四僧或北宗也有同樣的結果——前者易流於「江湖」,後者易走向「市井」。近百年主張學宋畫的不少,但真正學而能新、獲得大成就者也很少見。蕭俊賢說「以古為今,因襲而創造。」與以西畫改造中國畫的主張相反,而其「約以致精,更博以窮變」之說,才是學傳統的大道。「約以致精」是選擇、提煉、擇取精華,「博以窮變」是轉益多師,在廣博、深厚的基礎上求其變化,也即是古人所說的「通古今之變」,在通曉古今、深得古意今情的前提下「成一家之體」。

蕭俊賢於「諸王」下了功夫,但其成熟時期的作品,完全沒有王畫的外貌,沒有風格化的甜熟,沒有黃賓虹批評王畫的「柔靡」。蕭俊賢也上溯元四家和董、巨、二米、高尚書等,但其畫也看不見他們的影子,如董、巨式的披麻,黃子久式的清曠,王黃鶴式的繁密。他學龔賢之「厚」,但其「厚」不是龔氏溼潤的層層厚積;他學石濤之「縱」,但從沒有石濤上人式的縱逸;他學石溪的「逸」,但沒有石溪的粗頭亂服……。這內中的訣竅,皆可從「約以致精,博以窮變」八個字去體察。「約以致精」,如何「約」,致怎樣的「精」,是大有學問的。前引蕭氏《題舊作雨景小幅》詩「無古無今無去住,顧陸張王旦暮遇,有時掀起墨池波,散作千山萬山雨。」這「無古無今無去住」的境界,也正是「博以窮變」追求的境界。「博」者多也,古今之多,派別之多,風格之多,畫法之多,從「多」中窮其變,貫通今古,融會物我,自然變化。這最重要也最難。

董、巨、二米、元四家、文、沈、董其昌、四僧、四王等等,皆名垂畫史,後人宗之,少數成為大家,多數凡庸平常。但這不是古人的責任,而是後人天分有限,條件有限,或不得其法。「大家不世出」,此之謂也。徐悲鴻說董其昌等「建立一種風氣,乃畫家可不解觀察造物,卻不可不識古作家作風與派別,否則便成鄙陋。此則不僅以聲望地位傲人,兼以富厚自驕,惡劣極矣。於是遂有四王,遂有投機事業之《芥子園畫譜》。」[7] 這批評有些不講道理。首先,董其昌提倡「行萬裡路」,並不反對觀察造物;其二,董氏區分唐以降山水畫風格流派乃中國畫史之創舉,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學術意義。其不足是對派別與人物的褒貶有所失當。

他重視筆墨的獨立價值,提倡高雅的文人畫,受到了明末以來畫家、畫論家的普遍肯定。四王在師造化和求新方面有欠缺,但上承董氏之意,身體力行臨學宋元諸大家,為山水畫通古今之變作出了貢獻,也留下一批傑作。對四王的激烈否定大抵始於不熟悉畫史的陳獨秀,至於「芥子園畫譜」,與徐悲鴻說的「投機事業」毫無干係。齊白石、潘天壽、陸儼少都是從臨寫《芥子園》入門的,黃賓虹、蕭俊賢,蕭謙中、吳湖帆、賀天健、陸儼少、李可染等等,都學過董其昌、四王並受益。

學校教育提倡寫生沒錯,但以西式寫生取代學古,視臨摹為魔鬼,把蕭俊賢為首的北京藝專中國畫教師群體指為「保守派」「頑固派」,連通四王、董其昌等古人也必欲「罵臭」「打倒」而後快,顯然是20世紀激進主義、虛無主義思潮的產物。徐悲鴻等的批評固然簡單粗暴,但尚無超出學術紛爭的界限,到後來,學術是非以「政治正確與否」衡量,批評學古充滿了強權性和摧殘性,危害益甚。對這段美術史,我們還沒有真正的反思。

蕭俊賢的繪畫和他在北京藝專的中國畫教學,遵循著先師古人、後師造化並進而兩者兼顧的傳統。在這一點上,他和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張大千、吳湖帆等等傳統畫家是完全一致的,所不同者,是他們對畫家、派別、風格、畫法的選擇、變化的方式,各自有別。在北京藝專執教的十餘年,蕭俊賢和他的教員同事培養了眾多的中國畫人才,著名者如王雪濤、周掄園、顏伯龍、侯子步、王青芳、王友石等。惜筆者對那一時期藝專的教學所知不多,還無法作出具體描述。

蕭俊賢的山水畫作品,大致可分為湖南時期、南京北京時期和上海時期。湖南時期(19-35歲,1883-1899年),以從師臨摹為主,臨摹對象主要是王原祁、王宸、王時敏。王派繪畫的長處,一是規矩平正,畫法豐富,宜於初學打基礎;二是多含古法,可作為上溯宋元明人的橋梁;四是格趣清雅(如王時敏)或厚重(如王原祁),有自己獨到的筆墨個性。其不足是,一是筆意多柔秀,弱於力度;二是強調師古,忽視師造化與獨創,不少作品趨於風格化,至其末流,多缺乏個性。大約同一時期,金陵、新安、揚州諸派興起,重視個性,大有逆王派之勢。平心而論,這兩種藝術傾向,各有所長,近人否定四王派而崇個性派,有歷史與現實的緣由,但其偏頗過激是顯而易見的。我們觀察個別畫家如蕭俊賢,也需要從這樣的角度審視。

南京-北京時期(36-64歲,1900-1928年)蕭俊賢一方面深化轉益多師,一方面行路遊歷,尋求自己的風格。民國建都前的南京,還不是中國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也沒有上海那樣繁榮的商業和報刊。但南京是文化古都,以南京為中心的長三角和江南地區,是歷代文人薈萃之地,有豐富的人文古蹟、可懷念的歷史人物,可瀏覽的地域景觀與文化景觀。蕭俊賢在南京生活20餘載,自然會深深感知這裡的文化氛圍。其《自敘》說:「宅居金陵,為董、巨舊遊之地,青溪元湖綺分鐘阜,南朝佳麗、四方豪傑,攜來同尊俎,前人絕作,往往遇之。之鎮江,攬金焦北固諸名勝,東坡、元章、香光翰墨,時得之於蘭若間。喜無錫惠麓清厚,具一峰、黃鶴兩家之長。留杭郡,湖光山色,仿佛見米、高三家空濛瀲灩,松雪、仲姬春波霜葉之真本焉。觀錢塘驚濤,恨無枚乘之筆。入富春則山重水複,知子久之超妙,得是為多。」江南的人文環境和秀麗景色,對蕭俊賢心靈和山水畫的滋養,難以作清晰的描述。我想,從其獨特的沒骨青綠,也許可以獲得難以言說但印象深刻的感知。其古豔和明麗,內含著他對江南文化的理解與感受。北京十餘年,蕭俊賢正趕上古物陳列所的開放,故宮博物院的成立與作品陳列,趕上了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思想界的大解放與大論爭,以及北京畫壇的空前活躍和人才濟濟的盛況。雖然他的《自敘》只說到景色如「幽燕太行,襟帶左右」「西山爽氣,朝來襲人」「居庸嚴險,雄傑奇麗」,但他不覺然間得益於北京歷史文化淘冶者,比自然景色更甚而深。

上海時期(64歲-85歲,1928至1949年)蕭氏雖已是晚年,但經歷豐富,風格成熟,身體康健,進入創作的高峰期,傑作迭出,成為民國時期山水畫大家之一。所見其成熟風格作品,大多出自上海。20年代中後期,隨著陳師曾、金城、姚華等的謝世,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活躍於北京畫壇的蕭俊賢、湯定之、凌直支、餘紹宋、林風眠等,相繼南移,至30年代,上海遂成為中國畫家聚集最多、繪畫社團最多、藝術活動也最繁盛、最富影響的城市。蕭俊賢不再到學校任教,雖也參加上海的一些雅集或展覽活動,但始終以閉門作畫為主。

這一時期的作品,主要特點是:

一、高雅的格趣。20世紀山水畫的格趣,大致可分四類,第一類是求貌似之擬古,亦步亦趨,沒有新意,其格趣隨著古人和模擬者而有所不同,但由於時代和畫家素養的限制,不同程度趨俗乃基本傾向。這種擬古現象主要發生在世紀前半葉。第二類是追求通俗大眾化,服務於政治和主流意識形態,重視題材選擇、教化作用,反對「不食人間煙火」的「山林藝術」,「貴族」化的「形式趣味」。這一傾向集中發生在50至70年代。第三類是追求雅俗共賞,力圖把傳統文人畫的畫法格趣與新興市民階層、農民階層的欣賞趣味結合起來,或融入民間藝術、重寫實的西方風景畫,形成一種通連古今中西新舊雅俗的新山水畫。這一趨向,20世紀各個時期都存在,也比較普遍,只是融會程度不同而已。第四類是堅持高雅文人畫的傳統,追求超世俗的詩性表現,詩書畫印的結合,筆墨的高格調與自律性等等。

蕭俊賢的山水畫,屬於第四類,即它不親近世俗,追求野曠超逸。畫裡少見人跡,至多有一山居幽坐的高士,或一空置的小舟,著意營造超然世外之境,寧靜、空闊而高曠。這是一種意趣在仙道之間、獨具個性的雅格。許多作品以擬古為題,對古境進行再造,賦予它新的面貌和意味。這是一個清淨世界,但蒼茫渾厚,與一般文人畫追求的清雅之趣有別。其《題畫扇》詩云:「夜夢到靈山,乃識靈山意。琪樹萬萬株,枝葉相交翠。上有菩薩泉,流潤遍天地。巖下見虛舟,好待眾生濟。曉來畫作圖,便是花源地。」「靈山」,或指道家之蓬萊,或指佛教聖地靈鷲。在蕭俊賢筆下,夢中濟眾生的「靈山」,畫作圖便成了「桃花源」,在他的心裡,仙境與佛地,都是超越俗世的精神境界。唐代詩人劉禹錫有句雲,「彭澤因家凡幾世,靈山與會是前生」,把桃源與靈山視作一因一果,與蕭俊賢之意庶幾相近。總之,山水好景並非士大夫追求的「荒寒」之境,而應是枝葉交翠,飛泉流潤的眾生福地。這在蕭俊賢的山水、特別是沒骨青綠山水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二、兼重筆墨與丘壑。中國的山水畫,唐五代兩宋,以山水形象(古人所謂「丘壑」,今人或成為「空間結構」)為第一,筆墨從屬於形象;元明兩代,提升了筆墨的地位,筆墨與形象難分伯仲;自董其昌以後,文人作者的山水畫走向分化,一些畫家堅持形象第一,一些畫家兼重兩者,一些畫家則視筆墨為第一、主宰。蕭俊賢始終兼重兩者,既重丘壑的營造,也重筆墨的風格與表現,而不同於黃賓虹晚年的筆墨第一。對於丘壑,他不象齊白石的簡而拙樸,潘天壽的簡而蒼勁,吳湖帆的形色精緻,他多以高遠的構圖營造山重水複的山巒,用筆多粗拙的皴擦,畫出土石的厚重感——既不同於披麻系統的線性皴法(如長披麻皴、牛毛皴、解索皴等),也有別於斧劈系統的塊面性皴法(如大斧劈、小斧劈、託泥帶水皴等)。不突出筆線顯示的土質與植被,也不突出塊面顯示的堅硬而裸露的石質,似石似土,厚重單純,沒有炫技之筆,不求外形的奇特,其意在平奇之外,拙厚而松,內含半千之積墨,石濤之放逸,石谿之蒼渾。以南為體,為北為用。是寫出,不是描畫出。

三、沒骨青綠。蕭俊賢的青綠山水,獨創一格。姜丹書稱之為「南宗沒骨青綠山水」,是「以彩代墨,不用勾勒,隨筆點染,倍覺清麗,氣韻生動,為從來所未有。」這不是過譽之言。蕭氏青綠之作,似可用「古豔」二字形容。「古」不是古舊,而是古雅,寓濃豔於高雅。所謂「雅」,一是純用寫意點染手法,以彩代筆,而不以墨勾勒。以渴筆長鋒羊毫,純色石青、石綠、硃砂等勾畫點染,力松、意拙、色豔,別具一種粗服亂頭式的古雅絕豔,或如姜丹書說的「氣骨醇厚」。 [8] ——奇麗而醇厚,有如仙幻之境,為畫史上的獨造。

蕭的花鳥,與惲南田一派有些關係,但無惲氏的娟秀嫵媚。此外,亦無揚州派的放縱,吳昌碩一派的粗豪。它介於大寫、小寫之間,筆筆寫出,落落大方,有很高的格調。限於篇幅,不多述。作者;郎紹君

注釋:

[1] 轉引自龍林《蕭俊賢小傳》,同前引。

[2] 俞劍華《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第1411頁。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

[3] 同上引。

[4] 沈翰,俞劍華《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曰:「字詠蓀,浙江紹興人。同、光(1862-1908)間候補湖南通判,不得意,以賣畫授街徒為生。

[5] 青島天麒閣拍賣有限公司2008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6] 蕭俊賢《自敘》,《蕭厔泉畫稿第二集》,上海有正書局發行,中華民國二十二年(1933)。

[7] 徐悲鴻《新藝術運動之回顧與前瞻》《徐悲鴻藝術文集》下冊,第428頁。臺灣藝術家出版社。1987年。

[8] 姜丹書《蕭俊賢先生傳》,《姜丹書術藝術教育雜著》第238頁。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杭州。

相關焦點

  • 小央美兒童美術加盟:古代50副名畫,山水墨畫欣賞
    《友松圖》畫用竹籬所圍的幾間茅屋,屋內中堂有二人並坐,屋外樹木茂密,庭院外幾棵蒼松掩映,相對處山巒重疊,樹木蔥蘢,流水曲徑,一派山澗美景。畫面既有清雅優美的自然景物,又有嫵媚秀麗的庭園趣味。此畫工寫兼施,賦色清雅和諧,淡而不薄,輕重適宜,整幅作品用筆秀逸灑脫。
  • 水墨畫的技法規則——用筆要點與設色方式
    水墨畫的用筆要點在五代時期荊浩首次提出中國畫的"筆墨"概念,自此之後,基本上它都被後來的畫家或者是理論家討論和論證過。想要透徹的理解水墨畫的審美構造,自然就少不了對它的研究。水墨畫家和美術理論家以為,人的情感和性格以筆墨為寄巧,因此筆墨不僅有雅、俗,還有正、邪之分。
  • 山水畫:如何畫出最美的「水墨暈章」
    山水畫:如何畫出最美的「水墨暈章」山水畫的水墨暈章,首先得熟練於五彩用墨(濃、淡、焦、幹、溼)、用筆的技法和技巧。這樣的隨心筆墨,適合於小寫意,大寫意,破墨,潑墨……等。但……筆墨共同點是:濃淡都兼於水交融,畫面力求以形、以墨韻見筆,是濃淡有韻,大氣磅礴,意境幽遠。用筆用墨技巧:山水畫創作技巧,講究的是立意雋永,氣韻生動。畫面要形成整套以水墨為主體的表現方式。在筆法上,要以勾斫、皴擦、點染為主導,長於結構和質感的表現;在墨法上,要於以墨的濃淡乾濕為用法。整體畫面,要以潑破積烘為主導。
  • 行書筆法解析實用教程
    下面先來研究行書筆法的主要特點: 1.改變楷法 形成這種呼應,不是人們憑空得來的意念,而是通過筆法所表現出來的筆畫形態、筆勢,在人們的意念中所造成的聯想。 圖12 行書筆斷意連字例(一)~ 圖13 行書筆斷意連字例(二)~在行草書中,用筆的斷和連所形成的聯繫,是行草書中的重要筆法技巧。
  • 墨染風韻筆寫細膩,路軍花鳥畫古中有新,點線交織見功夫
    墨染風韻筆寫細膩,路軍花鳥畫古中有新,點線交織見功夫圖/路軍 文/華勇花鳥畫為國畫中的一種,和山水畫氣勢磅礴不同,花鳥畫往往凝練,其筆墨細膩,於章法中見靈動,於墨色處顯氣韻。▲路軍作品在花鳥畫的畫法中,有工筆、寫意和工寫兼具三種形式,工筆往往細膩,寫意則更為簡練,工寫兼具則位於二者之間
  • 美術研究|淺析吳冠中油畫對中國畫表現方法的借鑑!
    他的作品風格大都清雅素淨,通古承今,他是中國現代美術史上大膽強調形式美感的人。他敢於創新,每一次大膽質疑的觀點都能引起畫壇沸反盈天的爭論。他潛心鑽研,將中國藝術的精神熔煉於油畫中,最終成為一名卓越的融合中西繪畫之法的大家。一,筆法之美筆法是中國寫意畫的元素之一。中國傳統繪畫講究筆法和骨法。
  • 如何畫出一幅經典的淺絳山水畫?
    淺絳山水,山水畫的一種。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淺絳山水畫法特點是素雅青淡,明快透澈。筆墨技法筆墨的勾、皴、染、點、擦:「勾」是勾出物體的輪廓線;「皴」是用長短寬窄不同的筆觸表達物體的明暗和空間;「染」是用淡墨烘染;「點」是點苔。點染可以增加景物的蒼茫氣氛,也可以加強畫面景物深淺遠近的對比,使之層次分明、豐富、生動。
  • 「四王」研究丨借色顯真:王原祁設色山水述論
    越到晚年的設色山水,他越是喜用濃厚的汁綠,徑直以點塊狀塗抹於赭石或者墨青色上,有時乾脆就用石綠——不透明的顏色,使色度得以強化。比如像《西嶺雲霞圖》卷(康熙庚寅,1710年,69歲,遼寧省博物館藏),鮮明的石綠色點塊,協調地交融於赭石、墨青色之間,將它們與抑揚頓挫的用筆、濃淡枯溼的用墨一併讀來,真可謂「逸致橫生,天機透露」。
  • 歷代名家牡丹畫得好,原來都有一套
    用筆也不訴諸蠻力,有溫文爾雅的君子氣度。牡丹圖中寫生畫一枝牡丹,綻蕊怒放。墨法純熟,以極淡墨寫花枝,墨色中加入汁綠寫葉,淡墨寫花,形象生動。上方有作者長篇題詞。 唐寅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後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人,明代畫家、書法家、詩人。
  • 美術研究|王來文:為中國畫的筆線注入生命與靈魂!
    因此,王來文顯然不是依靠題材的擴大來突破傳統花鳥畫的審美意境,而是始終在傳統花鳥畫的題材範圍內進行筆法與墨法的探索與延展,同時很少在畫面中融入色彩表現,堅持在水墨的本體語言中強調韻味與格趣的變化以及水墨繪畫所獨具的精神涵義。此外,從中國傳統花鳥畫的發展進程來講,王來文也佔據著獨特而重要的一席,尤其是在福建地域深厚的傳統文人畫基礎上堅守著承傳。
  • 凡有美術,皆足以徵表一時及一族之思維,固亦即國魂之現象!
    在為第一次個展寫的信札中,他已申明「與時賢所習相背」。「近時尚修飾、塗澤、謹細、調勻,以浮華為瀟灑,輕軟為秀潤,而華滋渾厚,全不講矣」。這類「時尚」,是文人積習之一,他的反感溢於言表。1952年,他在致高燮信中更直截了當指出,「清代自四王八怪蹈入空疏,法度盡失」。即便對於清初的石濤,他也頗有異於常人的微詞:「用筆少含老處,是其所短」;「石濤用筆有放無收,於古法道勁處,尚隔一塵耳」。
  • 他曾指導過日本畫聖雪舟等楊,明代李在畫《闊渚遙峰圖》
    雪舟等楊大概在中國學習了三年,學成之後他返回日本潛心創作,把中國的水墨山水與日本的民族繪畫相結合成為一代大師。如果沒有這段訪華學習的經歷,雪舟等楊也許就是一個日本畫僧,不會有他今時今日在日本畫史上的地位。有人曾經評價過雪舟等楊的藝術成就,沒有中國文化的滋養,就沒有雪舟等楊的一切。
  • 書法的筆法——運筆
    書法的筆法——運筆張維民筆法就是使用毛筆的方法和技巧,古人亦稱用筆或運筆,即用筆毫在紙上運行。毛筆在紙上究竟應該處於怎麼樣的狀態來書寫比較理想?這是書法技法的關鍵,也是筆畫寫得好壞的最基本的法則規律。筆法是我國書法理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據傳早在東漢時期,蔡邕(yong)就著有《筆訣》傳世,並一直被書家視為至寶引用至今。
  • 輕鬆學國畫山水扇面,步驟清晰明了
    扇面畫的內容包羅萬象,有山水、人物、花鳥等,畫面雖小卻可精妙入微。 《初夏》分解畫法示範 雙勾法畫樹 中墨、幹筆雙勾樹的主幹,沒骨分出小枝。
  • 看點丨樹皮也能當筆,景泰這種畫讓人刮目相看
    運筆工整細膩嚴謹,筆鋒剛勁有力,畫面更有質感,尤其是花卉,能更好地體現出立體感和鮮活姿態,畫山水風景也具有很強的真實感。由於市場上無法買到樹皮筆,藝人們所有的樹皮筆都是自己親手製作的。從選樹皮到製成筆的過程比較繁瑣,首先要選好樹皮,一般樹皮筆使用的樹皮是沙棗樹或老榆樹的樹皮。其次去掉其粗糙的表皮,留下韌皮部,再經過多次刮削、打磨並侵泡,最後將其曬乾便可。
  • 「津門網」李春鋒國畫山水給人以詩情畫意、心曠神怡的自然美感
    1999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系,獲學士學位。2005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碩士學位。2010-2011年為中央美術學院唐勇力教授工作室國內訪問學者。2011-2012年在中國美術家協會首屆少數民族青年美術家高研班學習。部分作品被中國美術館、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國內外藝術機構與私人收藏。
  • 春風得意·蕭蕭班馬鳴《畫為心聲——濟南市博物館藏近現代名家...
    此幅奔馬羸馬瘦骨、背景簡約,神態宛然如生,馬的形體結構掌握得極為精準,寥寥數筆勾出了鬃毛馬尾飛舞的動感與輕盈,將毛髮的質感與飛舞的動感表現的淋漓盡致。2.尹瘦石 奔馬圖軸釋文:香之同志囑畫,丁巳歲蘭,瘦石。印:瘦石之畫尹瘦石(1919-1998),江蘇宜興人,著名書畫藝術家。
  • 宋代山水小品畫中的亭臺樓閣
    正如東晉顧愷之在《魏晉勝流畫贊》中所寫:「臺榭一定器耳。難成而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為什麼說畫臺榭難成易好?這是因為臺榭之類的建築物畫起來的步驟複雜,過程較難,例如建築的比例、結構、透視等內容都要計劃妥當後方可描繪,但其筆法卻相對簡單,基本都是變化較少的直線故而「易好」。古人在畫亭臺樓閣時為了更好地表現建築物平直方正,在作畫時常常會使用界尺來畫直線,所以此類作品又被稱為「界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