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畫的技法規則——用筆要點與設色方式

2020-12-03 濁酒一杯敬風塵

水墨畫的用筆要點

在五代時期荊浩首次提出中國畫的"筆墨"概念,自此之後,基本上它都被後來的畫家或者是理論家討論和論證過。想要透徹的理解水墨畫的審美構造,自然就少不了對它的研究。水墨畫家和美術理論家以為,人的情感和性格以筆墨為寄巧,因此筆墨不僅有雅、俗,還有正、邪之分。筆墨上的根本性問題不是靠技巧上的訓練就能夠得到解決的,每個人要以筆墨為寄託來傳達的寓意象徵,在不斷堅持與創新中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審美角度和圖形符號來。

談及水墨畫總是離不開筆墨的,在某種程度上,筆墨承載著水墨畫重要的精神要素。筆墨對於古人來說,其重要性是遠遠高於寫真性造型的。清代的汪之元在《天下有山堂畫藝》中說:"無筆墨即庖丁目無全牛之理……"甚至把筆墨放到了引領繪事全局的核心位置。清代蔣攫《讀畫紀聞》中說:"臨摹名人真跡,先求其用筆用墨之法。"著實道出中國畫精髓所在和學習的切入點。很多理論家認為畫需意氣,不可忽視筆墨,只注重造型。

清代沈宗賽在《芥舟學畫編論山水》中說:"筆為墨帥,墨為筆充"。他強調用筆的重要性。傅抱石先生把中國畫的技法歸納為"勾、皴、點、染",並且認為:"中國畫的獨特之處是對用筆用墨的要求極高。每幅畫的藝術情趣全靠筆墨來體現……中國畫的筆墨技巧與書法一樣,需經過長期嚴格的訓練才能掌握。"傅抱石先生在長期艱苦的探索創作了大批堪稱範本的寫意畫作,畫面富含時代精神下的筆墨傳統,這是老先生留給後人最珍貴的財富。

一些理論家在水墨畫的地位確立以前就己經提出了書畫同源和書畫用筆相同的理論。到宋代,水墨畫正式以紙本的形式出現以後,書法對它的影響更加深厚。在山水、人物和花鳥等諸多方面歷代畫家和理論家都總結了水墨畫用筆的方法。張彥遠甚至說"無線者非畫也"。因此以線為造型的漢字筆畫的書寫方式與寫水墨的用筆上特點上有著天然的、內在的、不可分割的聯繫。

水墨畫的筆法富有熱情,更加豐富和奔放,它的線條變化豐富,這些是王筆畫不可能達到的一種畫面感覺。正如唐伯虎所說:"工畫如楷書,寫意如草聖"。他們都受益於中國書法。在王筆畫的用筆中一般都是中鋒運筆。後來的工筆畫面上有了鐵線描和釘頭鼠尾描,但是畫家的情懷用這堅線條是不足以表達的。相比於工筆畫,水墨畫的用筆方法會比較多變。畫者可以用篆書、行書、草書、楷書任意一種筆法寫入水墨畫中。中鋒、側鋒、逆鋒這些豐富的筆法在宣紙上形成了千變萬化的點劃。

歷代畫家不斷地堅持與創新,以及他們經歷千年來累積下來的豐富的經驗,在清代己經形成了一種筆墨程式。筆墨作為一種技法的形式,其表現手段在清代更加成熟,被發展到了極致,形成了一種設計繪事各方面的完整表現和審美體系,這點為後人以後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黃賓化先生曾總結水墨畫的筆法時說"巧筆須平,如錐畫沙:用筆須圓,如折紋股,如金之柔;用筆須留,如屋漏痕;用筆須重,如高山墮石。水墨畫重要的技術給養和形式基礎是書法,豐富的書法筆法使得水墨畫線條得以延伸和拓展,有些甚至可以直接就移植為現成的繪畫手法,像"永字八法",就成為水墨畫中表現竹子的規畫法:以隸書筆法作竹節,以楷書筆法為竹葉,以行書筆法為竹枝。

在宋代,水墨畫的地位被確立下來,自此以後,人們更加重視水墨畫,其用筆方法在以前繪畫的技法的基礎上人們賦予筆法以人的體魄和性格,用筆說法很多,有筋、肉、骨、皮之說,也有正、邪之分。有人甚至巧人化的稱錯誤的用筆方法為"有病",這一方面說明水墨畫用筆技法的熟練程度並不能決定畫面的韻律,更大程度上取決於畫家們常說的全身屯、"精、氣、神"顯會貫通的生理和也理狀態,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畫家在著意尋求掌握用筆技法時企望達到操控自如、也手合一的迫切屯、態。

清原濟《石濤論畫》中說;"寫畫一道,須知有蒙養。蒙者因太古無法,養者因太樸不散……筆如削鐵墨如冰,冷透鬟眉見小乘"。'老莊所言之"道",亦稱"太樸",佛家"小乘",教喻眾生"獨善其身",都是使信眾根絕俗念、修身養性之說。石濤把筆墨之術推介到有後蒙必智、涵養性情功效的地步,如道佛兩家的教化一般,確實也算是個獨闢蹊徑的見解。

筆墨承載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以及創作者的品格和修養,不僅僅只是一種技法。老莊固然提出了墨色是畫中"王色"的這個見解,而作者自身在用筆上的修養和技巧是能否應用"王色"使之成為一幅雅致的好畫的關鍵,還要依賴於清代張式《畫譚》說:"……而皮相者遂以水墨著色分雅俗,殊不知雅俗在筆,筆不雅雖著墨無多亦汙人目,筆雅者金碧丹青,輝映滿幅,彌見清妙。"可見在畫家的眼中,用筆比用墨更重要。用筆的雅、俗決定了用墨的雅、俗。清代的邵梅臣還在《畫耕偶錄》中提出了"寧可有筆無墨,不可有墨無筆"的激烈言辭。這表明了用筆在水墨畫中的靈魂作用。

水墨畫的設色方式

今天的水墨畫設色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以唐朝的王維、張操、王墨等人為代表的,以墨當色,用墨直接畫畫的,宋代的文人畫家們,他們也完全以墨當色。第二種方式是勾好墨線後,在中間填色,象前寫意時期的民間墓室壁畫很多都是巧這種方式的。明清時期,很多水墨畫家常常畫墨和色統一到一個畫面上。但是,送是一個難題,不容易解決好。清代方薰說:"唐、宋多院體,皆工細設色而少墨本。元、明之間遂多用墨之法,風致豔俗,然寫意而設色者尤難能。"至於完全用彩色設色的水墨畫是很少見的,除去花巧小品巧日牡丹、芙蓉等。即便有著色的彩繪水墨畫,也是墨色為基底,使彩色含隱在墨色中,有的以大塊墨色作為平衡,有的甚至在繪畫時就調入少許墨色,以降低豔麗浮華的色相。

水墨畫有時候往往是色和墨結合著畫,宋時人們往往遵循著清代王都的觀點:"色不礙墨,墨不礙色。又須色中有墨墨中有色。"至於作水墨畫時,也有相關的觀點:"墨不礙墨,作沒骨法,色不礙色。自然色中有色,墨中有墨。"從實踐上看,"色墨無礙"這種境界只要水墨畫家能夠捏拿好墨與色的分寸,施以正確筆法,是完全可能做到的。

如今的水墨畫的墨法己經有了很多的技法,它的設色可以利用紙的暈化作用來平衡墨、色以及墨色之間的互融變化,營造出亦真亦幻的畫面意境。水墨畫技法中最不能讓人容忍的缺陷,便是"潤墨無色"。

元代倪瓚作畫喜歡用枯毫渴筆,很少用顏色,而且用筆自然,飄逸瀟灑。在用色上也只用墨色,不用彩色。

明代的徐渭是很有氣韻風度的大師,他的水墨畫大多以墨色為主,只有少數作品才略施色彩。他的人生態度影響著他的繪畫方式。徐滑曾作《純陽子圖贊》說:"昔圖若彼,今圖若此,昔耶今耶,一純陽子。凡涉有形,如露如電,顏色求,終不可見……"。這段話源自《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因此,在徐渭的眼裡,客觀事物的本質自然要多用墨色來體現,彩色表現的僅僅是客觀世界的外表現象,不利於表現出事物的本質本性,五彩雜色皆屬浮光掠影。

喜歡用墨作畫的徐渭在大量的實踐中使水墨畫的筆墨技法大大豐富。徐渭使膠慘入墨中作畫的技法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雖然第一個以此法作畫的人並不是徐渭,但是他卻極大地豐富了膠墨作畫的應用技法。如徐渭用這種方法所畫的墨葡萄,一筆下來,畫中葡萄背光處色重墨濃,肉厚汁醇;高光處色墨皆無,清亮耀眼,且渾然天趣,毫無滯留停頓之跡。畫出了另一番意味。這是徐渭靈活運用膠質成分延遲色墨推暈的創新手法的具體結果。

相關焦點

  • 水墨畫的技法規則——用墨方法
    隨著水墨畫的發展,原本被用來寫字和畫畫的工具——墨,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技法。潑墨法和潑墨法形成於唐朝,墨法在以後的發展中越來越豐富。水墨畫中墨法豐富多變,水墨畫用墨方法是不同於工筆畫法。雖然在民間很早就出現了水墨畫這種形式,但沒有被流傳下來,人們當時也沒有在意用墨方法。到了唐朝才有關於論述水墨畫用墨方法的著作。因此寫意畫用墨的方法是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的研究累積才漸漸完善起來的。從唐朝起色彩就開始逐漸被墨代替。荊浩曾在《筆法記》中記載"水暈墨章,興吾唐代。"這簡單八個字說明了唐朝時期就己經有了水墨技法,且有很多人用這種方法作畫。
  • 山水畫:如何畫出最美的「水墨暈章」
    山水畫:如何畫出最美的「水墨暈章」山水畫的水墨暈章,首先得熟練於五彩用墨(濃、淡、焦、幹、溼)、用筆的技法和技巧。這樣的隨心筆墨,適合於小寫意,大寫意,破墨,潑墨……等。用筆用墨技法:小寫意是細膩鉤繪,細心染墨,大寫意是筆韻有粗細大小墨韻,破墨是以焦墨破水破淡,潑墨是筆調濃淡,大量水分,求潤澤韻味,在技法熟練的情況下,可引用書法用筆的手法。高水平畫家,所表現的手法是各有長處的,也就是有各自的藝術符號。
  • 他曾指導過日本畫聖雪舟等楊,明代李在畫《闊渚遙峰圖》
    日本著名的畫家雪舟等楊曾經坐船來華學習中國畫技法,大概在成化初年雪舟等楊在中國遇到了李在,他十分佩服李在的國畫技法。雪舟等楊大概在中國學習了三年,學成之後他返回日本潛心創作,把中國的水墨山水與日本的民族繪畫相結合成為一代大師。如果沒有這段訪華學習的經歷,雪舟等楊也許就是一個日本畫僧,不會有他今時今日在日本畫史上的地位。有人曾經評價過雪舟等楊的藝術成就,沒有中國文化的滋養,就沒有雪舟等楊的一切。
  • 延續傳統經典 湘鄉80後女畫家編繪發行《水墨芥子園·花卉草蟲譜》
    紅網湘鄉市分站訊(全媒體記者 吳笛)11月21日,湘鄉籍女畫家曾欣新書《水墨芥子園·花卉草蟲譜》出版發行雅集活動在湘潭市一晨書院舉行。1982年出生的曾欣是湘鄉人,致力於水墨畫的創作與教學。此次出版的《水墨芥子園·花卉草蟲譜》是作者多次細讀原版畫論部分,並深入核心進行研究,加以自己對勾勒設色、沒骨等技法上的積累、理解和演繹,最終呈現給讀者一本清新淡雅格調不俗的國畫教程。《花卉草蟲譜》是《水墨芥子園》系列編繪之一。《水墨芥子園》系列編繪一共八冊,由八位80後畫家分別創作,現已出版四冊,為《山石譜》《樹譜》《花卉翎毛譜》《花卉草蟲譜》。
  • 倪瓚《水竹居圖》設色
    倪瓚《水竹居圖》之設色子晞《水竹居》作於至正三年(公元 1343 年),是倪 瓚在紙本上設色的山水畫。元代繪畫用的紙,纖維密 度介於生紙和熟紙之間,毛筆中水分多時,畫於紙上 便有色墨氤氳的效果,水分較少時則能形成流暢的線條。
  • 傅抱石:中國畫技法實際上就是用筆用墨的獨特方法
    中國民族很早就創造性地運用線條來造型,如遠古的彩陶,晚周的帛畫、墓室壁畫和磚畫等。後來繪畫水平不斷提高,發展成用彩色和水墨傷畫,但作為造型基礎的線描,在中國畫中一直沿用、發展、提高,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現代中國畫對線條的運用要求更高,通過毛筆的靈活運用,如中鋒、側鋒的變化,運筆的快慢、轉折、頓挫,壓筆力量的輕重以及墨的乾濕濃淡,巧妙生動地表現出繪畫對象的體積、空間、重量、質地、形狀、動態。
  • 如何畫出一幅經典的淺絳山水畫?
    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淺絳山水畫法特點是素雅青淡,明快透澈。筆墨技法筆墨的勾、皴、染、點、擦:「勾」是勾出物體的輪廓線;「皴」是用長短寬窄不同的筆觸表達物體的明暗和空間;「染」是用淡墨烘染;「點」是點苔。點染可以增加景物的蒼茫氣氛,也可以加強畫面景物深淺遠近的對比,使之層次分明、豐富、生動。
  • 「四王」研究丨借色顯真:王原祁設色山水述論
    王原祁不遺餘力地主張:設色即用筆用墨,設色就是筆墨,兩者是互為補充又相得益彰的關係,關鍵在「觸處相宜,是在心得」。他又強調指出:「畫中設色之法,與用墨無異,全論火候,不在取色,而在取氣。故墨中有色,色中有墨。古人眼光直透紙背,大約在此。今人但取傅彩悅目,不問節奏,不入窾要,宜其浮而不實也。」
  • 歷代名家牡丹畫得好,原來都有一套
    此作牡丹花頭用蘸墨法點花瓣,花瓣內端深外端淺,花頭中部淺周邊深。花頭點成後,趁溼用重墨點花蕊。整幅作品無論布局、筆墨,均潑辣豪放,氣勢逼人,立意鮮明,水墨潤澤,極有生意。雖是水墨畫成,卻有富貴莊嚴之相,屬徐渭代表作之一。惲壽平惲南田(1633——1690),原名格,字壽平,後以字行,改字正叔,號南田。作為明末清初著名的書畫家,是常州畫派的開山祖師。
  • 怎樣畫葡萄:畫寫意葡萄,只需掌握這幾點技法,葡萄圖很好畫
    小幅作品力求筆精墨妙,大幅作品應注意整體表現,局部變化不可過大,否則會有雜亂不整的感覺。本章將從葡萄的特點、技法、立意,以及具體案例的描繪為大家詳細講述寫意葡萄的繪製技法。 1 走進寫意葡萄畫 葡萄屬落葉藤本植物。木本枝幹因是多年生,表皮粗且多有皺,生長彎曲而少折,因此表現時可以用墨或墨加赭石。
  • 水墨酣暢,氣韻生動——劉衛兵繪畫作品欣賞
    著有藏區畫旅集《查理》(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川西民居記《林盤》(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2016年在成都杜甫草堂舉行「繪影——劉衛兵畫展」。   水墨酣暢,氣韻生動   文/張筱栩   劉衛兵既擅長山水,又精於人物、花鳥畫創作,但他無論畫山水還是人物、花鳥,均能獨樹一幟,創造出不同尋常的筆墨韻致。其作品設色淡雅,構圖簡括,用筆乾淨凝練,充滿神韻。他在審美取向和審美心態上,既有古典的情趣,又有現代的情調。
  • 工筆花卉技法|花蕊的結構及上色方法
    墨尖族專注國畫內容的創作,更多國畫技法、視頻內容可查閱墨尖族網站!希望下面這篇「工筆花卉技法|花蕊的結構及上色方法」對你有所幫助!花蕊為花的中心,有雄蕊、雌蕊之分。雌蕊位於一朵花的中央,雄蕊生於雌蕊的周圍。花朵初開時花蕊豐滿、排列整齊,呈中黃色。
  • 小央美兒童美術加盟:古代50副名畫,山水墨畫欣賞
    《友松圖》畫用竹籬所圍的幾間茅屋,屋內中堂有二人並坐,屋外樹木茂密,庭院外幾棵蒼松掩映,相對處山巒重疊,樹木蔥蘢,流水曲徑,一派山澗美景。畫面既有清雅優美的自然景物,又有嫵媚秀麗的庭園趣味。此畫工寫兼施,賦色清雅和諧,淡而不薄,輕重適宜,整幅作品用筆秀逸灑脫。
  • 花鳥畫怎麼畫,怎麼賞?構圖、設色有秘訣
    設色 花鳥畫必借色而益彰 設色,同樣是花鳥畫的重要環節,花鳥畫必借色而益彰,不僅著色技法須要精煉,而配色方法更應理解。 雖說:「設色妙者無定法,合色妙者無定方」,色彩的運用,確是極其微妙的。
  • 晴嵐煙雨入畫來——讀劉海粟《黃山散花塢》
    劉海粟 黃山散花塢 135×65.6cm紙本水墨設色 1954年 中國美術館藏《黃山散花塢》作於劉海粟58歲之時,是一幅表現煙雨朦朧中黃山霧凇奇石景色的佳作,具有其本人鮮明的代表性風格。此作用筆勁健,用線用墨皆不失傳統,而筆觸又借鑑西洋用色方法,丹青敷色中顯光影之效,尤在表現近處松樹與遠山之霧時,煙霧之體積感使畫作別具一格。觀此作品,四尺空間內,黃山奇松傲然挺立,遠山近峰漸露崢嶸,煙嵐霧雨中別顯黃山韻致。黃山多雨霧,蒙蒙秋雨如細絲,灑落在青松玉峰之上,雨霧繚繞,猶如仙境。
  • 抓緊收藏,工筆畫藍蜻蜓設色技法!
    步驟一、 眼部用線要細淡,翅膀用線要靈動,背部用線要厚重,腿爪用線要多變。翅脈遊絲描勾勒,只需勾勒主要部分,細碎的翅脈等設色完成後再行勾勒。步驟二、 先用淡墨整體分染,尾部稍重,胸部黑色斑紋中墨鉤填,複眼部分罩染淡墨紅色,翅膀根部及尖端用更淡的墨紅色統染。頸部黑斑重墨平塗。步驟三、 身體藍色部分酞青藍整體分染,黃斑部分平塗濃粉黃色。翅膀根部繼續分染絳紅色(朱磦加墨加胭脂)。尾部整體罩染中墨。眼睛下方清墨分染,腿爪勒染淡墨。
  • 【國畫周刊】筆墨中的長安精神 ——論王金嶺的大寫意畫
    石魯先生對於中國畫傳統形式語言的創新以及對當代題材的意象思維方式在王金嶺先生身上得以延續。這一階段他的作品主要源於對生活的感悟以及對形式語言的反覆錘鍊,生澀蒼茫的主題、酣暢淋漓的用筆、透明潤澤的淡墨形成了王金嶺80年代的主要藝術風格。雖然王金嶺的用墨並不凝重、運筆也不洶湧激蕩,但其雋永的線條充滿流動感和生命的張力,筆墨所表現的氣象與畫家個人所具有的精神合而為一,使畫面在平和、穩定的氛圍中充滿意蘊。
  • 素以為絢——當代水墨工筆人物畫的色彩呈現
    [1]水墨工筆是伴隨著宋代文人花鳥水墨形態的出現而出現,水墨工筆在元代曾經興盛一時,元代文人水墨工筆花鳥畫以王淵、邊魯等為代表,他們的作品大多先用筆勾線,然後再以墨進行渲染,並用點、絲、破等技法,加以濃淡表現,以體現質感,產生枯溼濃淡的用筆,使畫面具有了「寫」的味道。隨著歷史的發展,水墨工筆畫進一步發展,由花鳥題材蔓延到人物題材。
  • 上海書展首發這本山水畫技法書告訴你
    2020上海書展上,上海書畫出版社推出《設色山水技法有問必答》,為有心的中國畫愛好者和入門學子逐一「解密」。 「墨不礙色,色不礙墨」是中國山水畫的古典之美、高妙之境。追溯山水畫的設色方法,如兩宋「三趙」——趙令穰、趙伯駒、趙孟頫之青綠,明代唐伯虎和仇英之青綠,元代又有黃公望之淺絳,所謂「各領風騷」,才能造就後世之集大成者,如近代的張大千、吳湖帆等。
  • 圖文教程:寫意畫雞技法
    本素材摘錄自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水墨雞技法》,楊海濱編著,節選網絡共享內容僅供參考,如需深入學習,請從正規渠道購買正版圖書。作為局部表現同整隻雞的筆墨色彩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往往是當雞的背部畫完後,再畫翅膀。畫時,先用赭石調墨勾二級飛羽的第一個羽毛,然後用筆尖蘸稍濃一點的墨依次畫二級飛羽及翅膀偏外的羽毛,再用更濃的水墨畫出一級飛羽,其中每一筆都應果斷利落,不可重複修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