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粟 黃山散花塢 135×65.6cm
紙本水墨設色 1954年 中國美術館藏
《黃山散花塢》作於劉海粟58歲之時,是一幅表現煙雨朦朧中黃山霧凇奇石景色的佳作,具有其本人鮮明的代表性風格。劉海粟一生鍾愛黃山,一生十上黃山,其重要作品也多以此為題材,他曾說,「昔日黃山是我師,今日我是黃山友」。上世紀50年代為其黃山題材創作的高峰之一,作品不落俗套,每每抒發新意,此圖繪黃山散花塢煙雨風景。他在《黃山談藝錄》中寫道:「黃山為天下絕秀,千峰萬嶂,千雲直上,不贅不附,如矢如林。幽深怪險,詭奇百出,晴嵐煙雨,儀態萬方。其一泉一石,一松一壑,不僅觸發你的詩思,惠你畫稿,提供無限美境,或使你心曠神怡,或使你無言對坐,寢食皆廢,終日忘飢。」劉海粟學貫中西,並將油畫與國畫創作互通互融,他提出「我們要發展東方固有的藝術,研究西方藝術的蘊奧」。此作用筆勁健,用線用墨皆不失傳統,而筆觸又借鑑西洋用色方法,丹青敷色中顯光影之效,尤在表現近處松樹與遠山之霧時,煙霧之體積感使畫作別具一格。
觀此作品,四尺空間內,黃山奇松傲然挺立,遠山近峰漸露崢嶸,煙嵐霧雨中別顯黃山韻致。黃山多雨霧,蒙蒙秋雨如細絲,灑落在青松玉峰之上,雨霧繚繞,猶如仙境。畫家以獨特視角,擇黃山散花塢霧撒奇峰、青松滴翠的美景入畫,構圖予平衡中以節奏感,傳統山水畫的技法結合西方繪畫寫實手法,敷色結合溼筆暈染,筆觸細膩,渲染出煙雨黃山的虛實有致,以及近山遠霧,近樹遠雲的空間感,畫家以深厚的筆墨功力和藝術修養精妙地展現了「山色空濛雨亦奇」的黃山美景。
「黃山之美始於松」,黃山松依山勢和風向紮根於高山峭壁夾縫之中,四季常青,生命力頑強,其姿態優美挺拔,俯仰有致,氣韻雄渾,也十分入畫,自古以來常為畫家和詩人頌讚。五百裡黃山,處處青松染翠,翠枝舒展,畫中青松高低交錯,棵棵挺拔,紮根盤結,千姿百態,散發著蓬勃的生命力。在墨色的層層渲染中,景物被隱褪去耀眼的顏色和光芒,雖設色淡雅,但黃山奇松的鮮活靈透和強大的生命躍然紙上。黃山的奇峰異石在大自然的造化下,本身就如同一件件奇異俊美的雕塑傑作,畫家運用曲直剛柔、富於變化的用筆,以虛實蒼潤的皴染手法,營造出山峰錯落的空間感。主體部分的山石奇峰刻畫得尤為細膩,吸收了西方繪畫中光影處理手法,皴染刻畫出山體在光線下的微妙明暗變化,一縷微弱晨光穿過雲霧透射過來的空間感和光線感便被真實地塑造了出來。蓬勃茂密的青松銜接點綴了整幅畫面,線條的質地雄厚和表現的隨意自由使畫面生機勃勃、意境幽遠。山水畫一貫主張「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畫家在空間意象上營造出了黃山秀美的景色,也將對黃山的喜愛和感悟一併融入了畫中,營造出清麗自然的畫境。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是中國文人士大夫內心的嚮往和追求,從「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到「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人與山水之間,有了太多的故事和情感。奇峻幻變的黃山是劉海粟一生鍾愛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勝地,也是他畢生錘鍊筆墨的對象。從1918年到1988年的數十年內,劉海粟十上黃山,留下的速寫稿、冊頁畫稿和油畫小稿不勝枚數,開啟了以黃山繪畫為主體的個人風格創造,如黃賓虹先生所言:「吾人唯有看山入骨髓,才能寫山之真,心手相應,益臻化境」。他捕捉黃山清晨的光芒和落日的餘輝,也被雲海奇觀、雄奇幽深處的雨霧晦明所震撼,任萬千物象在眼前變幻,在一次又一次的觀察中不斷生成新的感悟和藝術語言,在「青綠山水」、「水墨淺絳」、「潑墨」等傳統繪畫技巧基礎上和西方油畫技法融會貫通,乃至探索創造潑彩繪畫。從以黃山為師到以黃山為友,一步步走進黃山的「心」中,《黃山獅子峰》、《黃山一線天奇峰》、《黃山雲海奇觀》、《黃山白龍橋》等等一系列的黃山繪畫作品應運而生。此幅《黃山散花塢》的創作,正介於他個人創作的成熟期和鋪墊潑彩風格形成的醞釀期,相對於後期用色明豔大膽的潑彩作品,此作品更強調傳統青綠山水的設色、氣韻和畫境的營造,以及與他本人擅長的西方繪畫語言的介入和融合。
在數十年不斷登臨黃山、寫生、創作的過程中,畫家已將眼中黃山、筆下黃山和胸中黃山融為一體,實現了藝術精神和自然物象的重合。咫尺畫作成為劉海粟傲立不屈、智慧通達的心靈寫照,也成為他在藝術上不斷探求的實物寫照。
【來源:新華網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