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以為絢——當代水墨工筆人物畫的色彩呈現

2021-01-10 騰訊網

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

唐 韓幹 牧馬圖

摘要水墨工筆人物畫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主要受傳統道家藝術哲學思想觀念的影響,加上當代多元文化發展的格局,個人審美訴求不一,拓展了水墨工筆人物畫的發展空間。水墨工筆人物畫崇尚水墨黑白世界的精神表達,黑白的使用更加豐富多元,畫面講究氣韻、節奏及韻律,意境深遠。這種樸素簡約之美,隨著時代的發展必將得到發展。

關鍵詞水墨工筆 人物 色彩 黑白

當代工筆人物畫繁榮發展,從中國美協及各地方展覽機構舉辦的相關中國畫作品展中可見一斑。水墨與工筆的結合成為歷史的必然,水墨工筆人物畫作為工筆人物畫的一個分支,在立足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的推陳出新。道家諸多哲學思想觀念契合了水墨工筆人物畫的表現,演繹出黑白世界的豐富多元,不斷走向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水墨工筆人物新世界。

人物御龍圖

宋 趙孟堅 墨蘭圖卷

一、水墨工筆人物的歷史發展

工筆畫的歷史悠久,戰國時期出現第一幅人物帛畫《人物御龍圖》。五代時期出現工筆形態的「皇家富貴」與水墨形態的「徐熙野逸」兩種風格。最初在北宋時期出現花鳥水墨形態。南宋時期水墨形態與工筆形態合二為一,出現水墨工筆形態,水墨工筆重墨輕色,屬於「皇家富貴,徐熙野逸」中的野逸一路風格,進而水墨工筆花鳥畫出現,如:趙孟堅的《墨蘭圖卷》、《水仙圖卷》、《歲寒三友圖卷》,還有佚名《百花圖》卷。[1]水墨工筆是伴隨著宋代文人花鳥水墨形態的出現而出現,水墨工筆在元代曾經興盛一時,元代文人水墨工筆花鳥畫以王淵、邊魯等為代表,他們的作品大多先用筆勾線,然後再以墨進行渲染,並用點、絲、破等技法,加以濃淡表現,以體現質感,產生枯溼濃淡的用筆,使畫面具有了「寫」的味道。隨著歷史的發展,水墨工筆畫進一步發展,由花鳥題材蔓延到人物題材。水墨工筆以水墨視覺、工筆暈染為主展開造形生動、主題廣泛、構圖別致、意境脫俗的藝術表現,區別於工筆重彩畫色彩濃麗的表達。當代工筆人物畫在水墨視覺呈現上獨樹一幟,風格各異,別有韻味。代表畫家有盧輔聖、杭春暉、崔進、鄭慶餘、徐華翎、阿海等。水墨工筆人物畫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當代工筆人物畫呼喚水墨精神的融入,當代水墨工筆人物畫具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

宋 趙佶 聽琴圖

、水墨工筆人物畫產生的原因

水墨工筆人物畫伴隨著水墨工筆花鳥畫的產生而產生。宋徽宗將工筆花鳥畫推向極致,物極必反,絢爛至極而歸於平淡。任何事物在發展到頂峰時,勢必會走向相反的方向,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當代水墨工筆人物畫是宋代水墨工筆形態的一種復興,它的產生有著深刻的哲學根源。同時,東西方繪畫藝術的相互融合與借鑑,為水墨工筆人物畫形態的多元發展拓寬了發展空間。

(一)中國傳統道家哲學思想觀念影響

千百年來,根植於中國深層孔孟儒家思想、老莊道家思想、魏晉玄學思想影響中國畫的發展,並且呈現出鮮明的精神意象,深深的影響著中國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其中道家的哲學思想對中國畫影響尤甚。傅抱石在其書《傅抱石論藝》中曾說:「雖然儒家思想在政治上非常深厚,但是,促成中國藝術之發展,和孕育中國藝術之精神的應該是道家思想」。[2]道家思想以老子為開端,莊子將其精神繼承並發展到高峰,主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反璞歸真、樸素簡單的審美境界。而以水墨工筆人物畫思想為依託的則主要是崇尚自然世界的道家美學思想。

中國數千年的陰陽太極哲學思想是中華民族寶貴遺產,影響中國人的審美。老子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認為「五色令人目盲」。故而選擇「知白守黑」思想,可以理解為內心光明行為潔白,要以沉默昏暗自守而做到和光同塵,黑由此成為了道教信仰之色。秦朝統一中國,尊崇黑色,以黑克火,漢文化簡約大氣,此後黑色的地位隨著朝代的更迭而漸退,唐宋時期黑色地位下降。直到元明時期又得到進一步發展。提起筆,寫的就是東方哲學,縱然天地儘是黑白,依舊能從筆墨雲煙中,讀出一個最絢爛的精神世界。[3]正是東方哲學精神浸潤著水墨工筆人物畫,奠定了水墨工筆人物畫的黑白哲思審美基礎。

何家英 秋冥

(二)社會文化多元發展的結果

當今社會文化大融合,世界經濟多元發展的背景下,當代工筆人物畫也是呈現異彩紛呈的局面。當代工筆人物畫的審美形態多種多樣,有重色輕墨、有重墨輕色,有重材質肌理表達,有重觀念表現……水墨工筆人物畫作為其中一種,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色彩純粹,將水墨表現的筆墨意蘊以工筆形態呈現。溫科爾曼曾說過「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水墨工筆人物畫由於色彩的單純,畫面總是能夠傳達出一種穩重、安靜、神秘、高級的感覺。雖然色彩表現上相對單一,但是色彩作為繪畫基本語言之一,在畫面圖式、造形、材質表達上還有著更大的拓展空間。在構圖上打破了傳統概念式的模式化構圖,更多的從構成出發,從畫面本身出發,融合光影、明暗、焦點透視,散點透視等手法,使作品具有更多的解讀空間。如徐華翎、鄭慶餘的作品。杭春暉的水墨工筆人物畫《王之殤》《詩人的倔強》等作品中,畫面帶有更多虛境、空靈、意象的視覺表現。造形語言大多採用意象的形式,具有超現實、象徵、變形、抽象、表現等多種多樣的形式,並將中國畫六法論之首的「氣韻生動」運用的微妙微翹。如盧輔聖、阿海的作品。同時,綜合運用當代不同的材料肌理技法,凸顯材料的美感,將當代水墨人物語言表達推向更富有新意的境地。如巖彩畫家朱進的《宅男之一》。正是開放包容的多元文化格局,為水墨工筆人物畫的發展迎來了一個又一個的春天,當代水墨工筆人物畫也必將多元發展。

(三)個人審美訴求不一

《論語》中記載:「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說文解字》記載:「素,白致繒也。」可以理解為以清白自首的處事態度面對心中所嚮往的事物。[3]從古至今,許多畫家對重彩設色都持有強烈的偏見,這源於中國古代文人對生活的態度,他們摒棄世俗,嚮往內心的平靜。色彩因而被看作是膚淺的、脂粉氣的、刺眼的元素。孔子為人們改變旗袍的顏色而痛惜,因為人們捨棄純正的顏色,提倡雜色的嵌入。為了更好的體現繪畫作品內在的精神情感,畫家也在作品設色時常常採用消極的態度,捨棄色彩,使畫面變得更加乾淨。[4]此外,趙孟頫提出「書畫同源」「作畫貴有古意」思想也深深影響著後世畫家。水墨工筆人物畫家更迷戀於作畫時的水墨遊戲,推崇水墨中的「筆意」。當代水墨工筆人物畫以墨色或淡彩為主,主要融合寫意、意筆的成分,強調畫家主觀情感的融入,表情達意。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畫家個人主觀情感的注入,為圖式、顏色、材質帶來更加廣闊的表現空間,不斷滿足大眾審美心理的訴求。

陳治 武欣 尖峰食刻

色彩呈現特徵

「隨類賦彩」作為品評繪畫優劣的標準之一,並不是客觀物像的真實再現,而具有更加豐富的精神內涵,是主客觀的統一,是內心情感的一種抒發,講究以意賦彩。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就是這個意思。清代笪重光強調「墨以破用而生韻,色以清用而無痕。」[5]當代水墨工筆人物畫沒有過多的設計色彩,強調畫面水墨意味的情感傳達,使得水墨工筆人物畫富有更多的寫意性,給人視覺審美以更多的心靈慰藉。

黑白為主

黑色與白色是永不落伍的顏色,屬於經典色。在東西方代表的含義各不相同。胡明哲《色面造形:巖彩繪畫形式骨架》一書中指出:「在中國,黑色象徵幽玄、陰暗、神秘的不祥之惑。古人將看不清的事物皆稱為玄。如:黑幕、黑店、黑心、黑錢、黑手黨、黑社會、黑名單。在日本,黑色同樣象徵沉重、神秘,也寓意權力、威嚴以及保持距離。在歐洲,黑色暗示沉默、死亡、莊嚴、哀悼,葬禮的主調一般均為黑色。白色在中國總是含著負面寓意:死亡、虛無、枯竭、失敗、無效果、敗壞者、不健康。如:白臉奸臣、白色恐怖、白匪白軍、白面書生、白丁、白奔。在歐洲,白色總是含著正面寓意:純真、神聖、高雅、幸運、美好、天真無邪、誠實正直。」[6]老子對色彩主張「素樸玄化」。莊子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因此,道家反對世俗美。「純潔、明亮、素淨、哀傷……始終迴避不了白色的一個含義,就是虛空。中國古老的智慧中認為空才是滿,是空的,又能容納整個天地,是無色,也是全色。」 以水墨為主或者在水墨基礎上施加一些輔助性色彩的水墨畫早在唐代或者更早的時期就已經出現。唐代有「墨色如兼五彩」之說。唐代王維《山水訣》云:「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中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出了「運墨而無色具」。[3]直至後期,水墨是文人雅士所喜好的顏色,一直影響到現在。

詹勇 非洲在路上

(二)黑白的使用更加豐富多元

傳統的工筆人物畫注重畫面的留白,留白處也並不就是無,一無所有,往往引申出畫以外的情境,以小見大,拓展畫面空間,傳達意境。畫面的白是紙張本身固有的顏色,不需要另外再用白色的顏料去塗抹,保持畫面清晰雅致的畫面氣息。黑色往往是墨汁,利用墨色的濃淡來渲染畫面。黑色和白色在顏料的使用上相對單一,沒有更多的拓展。

現代工筆人物畫發展迅猛,人們所能想到見到能用的一切材料都可以拿來所用,為畫面服務。白色的顏料除了中國畫中的鈦白、蛤白以外,水彩顏料中的白色,丙烯顏料中的白色,巖彩顏料中的礦物質白,色粉顏料,胡粉、白堊粉、高嶺土、雲母等都能拿來所用。同理,黑色也不例外,巖黑、丙烯黑、木炭黑等黑色相顏色也都能夠在畫面上使用,在畫面中製造出一些細顆粒與粗顆粒,薄與厚,光滑與粗躁,閃光與烏光等質感對比,凸顯材質的美感。

黑色和白色顏料的拓展豐富了畫面材質質感表現,相對粗重的顆粒需要尋找更好的物質載體,傳統的宣紙已經不能滿足日益豐富的顏料所帶來的壓力,不得不尋找新的承載物。於是,皮質、高麗紙、麻紙、油畫紙、布等登上歷史舞臺演繹畫面,熱鬧非凡。黑白兩色在材質質感上的拓展除了巖石、礦石,還有纖維、植物、金屬。進而引發了表現技法上的豐富,如不同材質紙的拼貼、布的拼貼等,利用材質進行各種現代肌理的實驗,如拓印、衝洗、刮刻等。拓展了當代水墨工筆人物畫的視覺審美,彰顯材質本身的美感,使當代水墨工筆人物畫不斷探索新的發展空間,走向當代,走向世界。

東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局部

(三)講究畫面氣韻、節奏與韻律

自古以來中國畫將「氣韻生動」擺在最高的地位。謝赫六法論中將其擺在第一位。北宋郭若虛曾說過:「六法精論,萬古不移」。雖然只以黑與白演繹畫面,但是,畫面講究氣韻生動的組織與處理。氣韻生動作為中國畫審美的最高境界。需要體現在畫面的各個環節,包括造形、構圖、色調、趣味、意境等。它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而是各環節都要去經營,是相互聯繫的一個綜合體。「『氣韻』乃是一個與『道』、『氣』、『韻』等一體相通的本原性『全美』範疇。」[7]如:顧愷之《女史箴圖·馮婕妤擋熊》在造形上通過視線曲線引導來體現畫面的氣韻生動。人物的姿態及畫面的動靜對比營造來體現氣韻生動。人物飄動的衣帶也加強了畫面的氣韻生動,擴大了視覺空間。音樂有音樂的節奏,繪畫有繪畫的節奏,詩歌有詩歌的節奏。節奏貫穿於任何一門藝術中,繪畫中的節奏體現在造形的安排、線條的組織、黑白灰及色彩的組織等,《馮婕妤擋熊圖》畫面的黑白灰節奏安排響亮,使得氣形成了跳躍式的重音節。因此,氣韻生動是畫面的生命力。畫面有了節奏才會孕育韻律。他們三者是相互聯繫的有機體,是內在含蓄的統一體。

李玉旺 使命

(四)意境深遠

關於空間意境營造,清代笪重光指出:「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5]不需要藉助具體物像的布置就可以顯示空間,使無景處都可以成為妙境。虛實是中國美學思想的核心問題,以少勝多、以虛襯實的畫面氛圍才能更空靈。「黑」通「實」,「白」通「虛」,以虛代實,以實帶虛,虛中包含著實,實中透著虛,「虛」和「實」只有完美的結合,辯證統一,才能更好的完成藝術的表現,才能形成藝術的美。水墨工筆人物畫正是這種虛實結合,道法自然的墨境。如:中國畫中常採用折枝構圖,或一角一邊構圖,枝上站立一隻鳥,或畫面遠處只有一輪月亮,別無所有,但畫面中同樣能夠讓人想像聯想到無垠的空間,和天地群星相接,別有意境。

同時,藝術作品講究調式,或者黑佔主導或者灰或者白色成為主導。所以一幅作品可以至少可以有三種調式,黑調畫面墨色較為濃重,給人以神秘、寧靜的感覺,灰調畫面以淡墨、灰墨為主,給人以朦朧、柔和之美,白調畫面墨色清淡,給人以空靈、虛無縹緲、明快、歡愉的感覺。不同的調式給我們帶來的視覺審美感受不同,也會給人不同的審美意境。

當代水墨工筆人物形態豐富,或融合民間藝術,或融合西方名家藝術風格,或者借鑑修辭手法,或者融合宗教神秘色彩……立足於發掘社會和生活內在隱藏的結構,借物傳情,借古開今,表達內心的情感世界。這是一種宣洩,符合現代人精神表達的訴求。如:盧輔聖、崔進、潘瓔、陳子、鄭慶餘、阿海、王仁華、楊宇等。盧輔聖試圖將中國中古以前的藝術元素與現代的審美取向融合起來,形成一種自我的藝術形式。如他的《日烏》《適其適》等作品。這些獨特的藝術語言,構成了當代水墨工筆人物畫發展的新面貌。

王聰 中國行

、當代水墨工筆人物畫創作的思

綜上所述,當代水墨工筆人物畫有著無限發展的空間,有著幾千年思想文化的根基,必然會得到發展。境隨時遷,水墨工筆人物畫作為一種當代工筆人物畫的表現方式,在表現語言、構圖、色彩及視覺審美上呈現出不一樣的面貌,它可容納的東西特別多,也可以拋棄固有的程式法則,有著無限創作的可能。當代工筆人物呼喚水墨精神的融入,當代工筆人物畫的「水墨情結」歸根到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情結,中國人的血液裡流淌著傳統文化的基因,是工筆人物畫家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作者簡介:王慧,女,1986.10生於江蘇連雲港,碩士研究生,現任教於南通大學藝術學院,講師。

注釋:

[1]孔六慶.中國畫藝術專史·花鳥卷[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240-247.

[2]傅抱石.傅抱石論藝[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170.

[3]青簡.古色之美[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9: 113.115.146.161-163.

[4]謝柏軻.中國畫之風格:媒材、技法與形式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74.

[5]笪重光.畫筌[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18.48.

[6]胡明哲.色面造形:巖彩繪畫形式骨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31-332.

[7]韓剛.謝赫「六法」義證[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90.

參考文獻:

[1]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1987.6.

[2]楊會影.中國當代工筆人物畫的幻境研究[D].渤海大學.2018.

[3]隋金池.從宋代《百花圖卷》看中國水墨工筆花鳥發展[D].2013.5

相關焦點

  • 當代著名葡萄畫家,羽墨工筆葡萄畫賞析
    [導讀]當代書畫名家羽墨,原名劉鵬,北京人。
  • 在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推廣水墨藝術
    鄭重賓藝術展是其呈現的首個個人藝術展,在此之前,為期兩月的「雋永墨韻」大華銀行上海水墨藝術展在畫廊正式落幕,向公眾展示了十餘件匠心獨運的藝術品。寫實的街景,抽象的城市,氣韻生動的筆法……從新加坡大師的經典作品,到高中女生的天才創意,全面呈現水墨藝術在當代的演進與流變。
  • 「美術大事記」王奕妍——工筆孔雀第一人
    王奕妍的作品風格綺麗,其學院派功底過硬,技法正統經典,創作題材祥和美好,構圖巧妙,不僅傳承了東方古典的博大匠心,又吸收了西方當代的藝術精髓,那深邃的畫面偶爾慢熱,卻在你目光所及之後,一點點觸動內心,滋潤靈魂,治癒被世俗所汙染的生活,產生上善若水,無限蔓延的強大魅力。
  • 人物畫「十八描」
    明代畫家梳理傳統人物畫線描技法,歸納總結為「十八描」:鐵線描、高古遊絲描、曹衣出水描、行雲流水描、琴弦描、蚯蚓描、釘頭鼠尾描、柳葉描、戰筆水紋描、折蘆描、螞蟥描、橛頭釘描、棗核描、橄欖描、枯柴描、減筆描、竹葉描、混描。
  • 南有嘉魚 烝然罩罩——讀何曦當代水墨畫
    何曦的水墨畫,當可視作承載著歷史和文化使命,在注重其個人精神對當代審美的投射中,強調繪畫語言對時代文化精神的深層感悟,尋找個人與傳統和當代的聯結點,著力於筆墨觀念的變革和表述形式的創新,實現作為藝術媒介的筆墨的當代轉型。
  • 臺灣著名畫家張克齊:以工筆呈現靈秀之氣
    臺灣著名畫家張克齊:以工筆呈現靈秀之氣 2014-08-21 22:08:54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惠州8月21日電 題:臺灣著名畫家張克齊:以工筆呈現靈秀之氣
  • 淺析古典工筆畫的用線法則!
    古典工筆畫屬於造型寫實、線條嚴謹、色彩靚麗、描繪細膩的畫種,工筆畫法是國畫藝術中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工筆畫既然屬於國畫範疇,那麼線條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但是很多工筆初學者甚至中級學者往往將精力過多的放於畫面的色彩、構圖等方面,對線的運用不甚嚴謹,對線條的質感、空間、陰陽等方面也知之甚少,一張作品完成以後因為線條的質量不過關,總覺得畫面不夠完美,尤其是神採方面欠缺不少。有感於此,筆者特撰此文,從基本技巧層面上就古典工筆畫中的用線要點、以及線條的審美意義,和大家探討一下古典工筆畫中「線條的藝術」。
  • 講中國故事 古骨新風——蕭和人物畫作品展開幕
    江蘇籍畫家蕭和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江蘇省美術家協會人物畫藝術委員會顧問,江蘇省民建書畫院院長。他此次展出的人物畫作品涵括了童趣系列、佛教系列、青花系列、民國系列和古風系列等。 蕭和嘗試以微見著,以人文精神去看待歷史,去重新詮釋歷史人物,他的畫作背後闡述著自己對於中國文化的思考。
  • 阿鴿的水墨畫,異於傳統國畫,以點線面和色彩構成為主的形式美
    特別是她的水墨畫打破了傳統中國畫的藩籬和程式化筆墨,呈現出一種異於傳統國畫,並以點線面和色彩構成為主的形式美。密語-100×92cm畫面顛覆性地以意象的線條、色塊、肌理為主要表現對象,有著酣暢淋漓的書寫性、水墨暈化的氤氳感、點線面的構成感、乾濕濃淡的筆墨效果和簡潔凝練的剪紙元素。
  • 「江南風情志——謝友蘇工筆人物畫精品展」在北京大學開幕
    2017年4月26日,在北京大學全球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江南風情志——謝友蘇工筆人物畫精品展」在此開幕。江南溫馨的市井生活畫面給燕園美麗的春天又增添了幾分靚麗的風景和人文的別趣。畫展現場謝友蘇先生,1948年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友蘇美術館館長。謝友蘇先生成長於藝術世家,父親謝孝思與母親劉叔華均為著名書畫家。
  • ...水墨畫大展」載譽回歸 五百水墨佳作明年5月匯萃香港 現正展開...
    另外還有多位藝術界傑出人士,包括北京畫院藝術委員會主任王明明先生、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楊曉陽先生、中國工筆劃學會名譽會長馮大中先生、中國著名藝術家石齊先生、中國國家畫院常務副院長盧禹舜先生、中國畫學會會長田黎明先生、中國漢畫學會會長陳履生先生、北京畫院副院長及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先生等,一眾第一屆「全球水墨畫大展」入選畫家亦有出席。
  • 充滿祥和氣息的畫作—張洪山工筆花鳥畫作賞析
    當代實力派工筆花鳥畫家—張洪山 張洪山工筆花鳥畫新作《花香鳥語》作品來源:易從網
  • 中國新工筆葡萄創始人,聶峰老師中國新工筆葡萄推薦會
    2018年12月12日,「聶峰老師中國新工筆葡萄推薦會」在九鼎國粹書畫院成功舉辦,會場上聶峰老師給大家展示了他最新創作的部分新工筆葡萄作品,每幅作品都蘊含著聶峰老師豐富的繪畫思想和創新,從構圖和技法上,聶峰老師突破了傳統的束縛,開創了中國新工筆葡萄繪畫技法,利用色彩的變化與留白,寫意兼工筆繪畫手法使整個畫面獨具藝術魅力。
  • 水墨畫的技法規則——用墨方法
    隨著水墨畫的發展,原本被用來寫字和畫畫的工具——墨,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技法。潑墨法和潑墨法形成於唐朝,墨法在以後的發展中越來越豐富。水墨畫中墨法豐富多變,水墨畫用墨方法是不同於工筆畫法。"這種水墨畫法利用墨色墨跡的變化形成了新的有異於工筆的技法,一改往工筆畫的板正,畫面意境空靈深遠。在水墨畫的用墨方法中有一個墨帶色"的特殊原則。這是源於老莊哲學思想的。畫家在作畫時墨被水,調成深淺不同的層次,一般說來,墨色可分為焦、濃、重、淡、清五個層次。雖然在民間很早就出現了水墨畫這種形式,但沒有被流傳下來,人們當時也沒有在意用墨方法。
  • 「EN•零距離計劃」當代新水墨畫展在南京開展
    5月21日,由新興藝術勢力EN Space舉辦的「零距離計劃——當代新水墨畫展」在南京掃帚巷8號EN空間正式揭幕。參展的80後藝術家有:李娜、朱小坤、陳姍、趙怡文、楊新收、魏全儒、王云云、黃岑、李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