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的著名筆法「折釵股」及「屋漏痕」,是什麼意思?

2020-12-06 晨之論史

唐代是書法史上的一座高峰,「楷書四大家」中唐代佔了三位: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草書中出現了「草聖」張旭,以及與張旭並稱為「顛張醉素」的懷素和尚。其它大家諸如虞世南、褚遂良等亦造詣不凡。

顏真卿《勤禮碑》

在燦若群星的唐代書法家之中,張旭是非常厲害的一位,它的創作理論及實踐都很豐富,且教出了眾多的門人弟子,如傅滉、徐浩、魏仲犀、蔣陸、野奴、崔邈等人。顏真卿是張旭的親傳,懷素則是張旭的再傳弟子。(《臨池訣》:「旭之傳法,蓋 多其人,若韓太傅滉、徐吏部浩、顏魯公真卿、魏仲犀。又傳蔣 陸及從侄野奴二人。予所知者,又傳清河崔邈……」)

懷素和尚四海雲遊之際,見到了顏真卿。這次見面猶如太陽與月亮的相逢,它的輝煌照亮了唐代書法界的天空。兩位書法大師,各以自己所領悟到的書法之道進行交流。顏真卿將從張旭那裡得來的「十二筆意」等技法相贈,懷素也將自己從「夏雲」中所悟的筆法對顏真卿詳談。

待得知懷素的啟蒙老師是張旭的弟子——「金吾兵曹錢塘鄔彤」時,顏真卿一時激動,想知道自己這位同門師兄在書法上有沒有什麼獨特的領悟。於是,顏真卿問:「夫草書於師授之外,須自得之。張長史觀孤蓬、驚沙之外,見公孫大娘劍器舞,始得低昂迴翔之狀。未知鄔兵曹有之乎?」

懷素將鄔彤所悟的「折釵股」筆法(「似古釵腳,為草書豎牽之極」)和盤託出。但顏真卿聽了卻不以為然,他笑而不語,甚至此後「經數月不言其書」。

那麼,什麼是「折釵股」筆法?為什麼顏真卿會瞧不起這種筆法呢?

「折釵股」的筆法,指轉折處的雖彎曲盤繞仍圓潤飽滿,將轉折節點隱藏起來的點畫。釵原系古代婦女頭上的金銀飾物,質堅而韌,因為經常使用,釵的股腳會彎曲,從直線變成弧線。所以古人用「折釵股」來形容轉折處彎曲有力而沒有稜角的線條,這裡的「折」就是彎曲圓轉。南宋姜虁稱:「折釵股者,欲其屈折,圓而有力。」(《續書譜》)明代李日華說:「折釵股,釵股彎曲,無圭角而有勁氣,此於轉筆處得之。」(《竹懶書論》)

清代朱和羮《臨池心解》曾讚揚「折釵股」說:「然便捷須精熟,轉折須暗過,方知折釵股之妙」。然而,顏真卿為何瞧不起這種筆法,大概有兩個原因:

第一,「折釵股」出於人工而非自然。

「天地大美而不言」,中國古代哲學向來推崇自然天成,反對人工造作。李白說作詩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陸遊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些話都是對於自然之境的推崇。詩歌如此,書法也如此。據說,張旭當初教書法時,每天帶顏真卿遊山玩水,搞得他一臉懵逼。後來,顏真卿才知道,老師這樣做是教他學會從山水中悟筆法,並懂得了書法「於師授之外,須自得之」的道理。

正因如此,顏真卿推崇從「夏雲」中悟得筆法的懷素(「貧道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夏雲因風變化,乃無常勢,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忍不住讚揚他:「噫!草書之淵妙,代不絕人,可謂聞所末聞之旨也!」但他卻對從「折釵股」中悟筆法的鄔彤師兄卻有些不屑了。概前者更多天然之趣,後者則多人工之痕。

第二,顏真卿已經悟得了更厲害的筆法——「屋漏痕」。

「折釵股」是轉折處的用筆,雖圓潤飽滿,卻乏天趣。顏真卿在轉折處所悟的筆法是「屋漏痕」。屋漏痕用筆如破屋壁間之雨水漏痕,形態上複雜多變,風格上凝重自然,力道上極具張力。「屋漏痕」行筆,要求筆鋒如雨水緊附牆壁一般「緊咬」紙面,或徐或疾、或澀或暢、或輕或重,儀態萬方,自然前行。南宋姜夔《續書譜》稱:「屋漏痕者,欲其無起止之跡。

正因為顏真卿悟到了更高明的筆法,所以它才瞧不起「折釵股」。當懷素即將辭去時,顏真卿將自己這一秘法對他公布,說:「豎牽學古釵腳,何如屋漏痕?」懷素也是明白人,一聽這話高興地起身握住顏真卿的手說:「得之矣!」(另一說「素抱顏公腳,唱嘆久之。」)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顏真卿瞧不起「折釵股」,並不是狂妄自大,而是他已然登上了唐代書法的巔峰。當然,「吃水不忘打井人」,顏真卿的成就也離不開老師張旭的苦心培養。張旭從「孤蓬、驚沙之外,見公孫大娘劍器舞」中悟得筆法,顏真卿則從「屋漏痕」中悟道,終於青出於藍,成為王羲之後最偉大的書法家。

相關焦點

  • 古典筆法失傳久矣!
    衛夫入時代已經開始重視筆法的傳承,她在《筆陣圖》中說: 「今刪李斯,更加潤色,總七條,並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貽諸子孫,永為模範,庶將來君子,時復覽焉。」 晉衛恆對我國書法的起源和早期傳承也有一定的記載,提到李斯、曹喜等善篆書,指出: 「漢末又有蔡邕為侍中、中郎將,善篆,採斯、喜之法,為古今雜形...鍾、胡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而鍾氏小異,然亦各有其巧,今盛行於世。」
  • 書法中的「錐畫沙」究竟是什麼意思?它主要包括三大法則!
    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筆法是跟「草聖」張旭學的。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說:「幸蒙長史九丈傳授用筆之法」。張旭曾官居「金吾長史」,史稱「張長史」。張旭曾對顏真卿講,其舅陸彥遠從褚遂良處得到「印印泥」的理論之後,最初不懂,後來悟到了「錐畫沙」筆法後,豁然開朗。
  • 柯九思行楷書《老人星賦》,有歐陽詢筆法之味,更有魏晉人書法之韻
    後因朝中官僚的嫉忌及文宗去世,柯九思束裝南歸,退居吳下,流寓松江(今屬上海市)。柯九思博學能詩文;善書,四體八法俱能起雅去俗。素有詩、書、畫三絕之稱。他的繪畫以「神似」著稱,擅畫竹,並受趙孟頫影響,主張以書入畫,曾自云:「寫幹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或用魯公撇筆法,木石用折釵股、屋漏痕之遺意。」
  • 什麼是「文人畫」?繪畫大師劉海粟:「紙抄紙!」
    中國傳統繪畫中,有一個很有名的術語——「文人畫」,它是宋代蘇東坡提出來的。《東坡題跋·跋宋漢傑畫》中說:"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乃若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秣,無一點後發,看數尺許便倦。漢傑真士人畫也。"那麼什麼是「文人畫」呢?
  • 書法「高考」100題
    12、什麼是章草? 章草是西漢中晚期形成,並逐漸成熟,至東漢蔚然成風的一種草書,是隸書快寫的結果。傳世章草著名作品有皇象及史遊的《急就章》、陸機的《平復帖》、索靖的《月儀帖》等。 13、什麼是今草?
  • 書法的筆法——運筆
    書法的筆法——運筆張維民筆法就是使用毛筆的方法和技巧,古人亦稱用筆或運筆,即用筆毫在紙上運行。毛筆在紙上究竟應該處於怎麼樣的狀態來書寫比較理想?這是書法技法的關鍵,也是筆畫寫得好壞的最基本的法則規律。筆法是我國書法理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據傳早在東漢時期,蔡邕(yong)就著有《筆訣》傳世,並一直被書家視為至寶引用至今。
  • 什麼是書法中的墨法?它和筆法誰更重要?過度運用墨法是今人之病
    比如國畫側重的是墨法,墨分五色其實其實就是墨法在國畫中的應用;而書法側重的是筆法。我沒有說國畫不需要筆法,書法不需要墨法,我只是說側重點不同。如果反過來就不行了,比如書法側重墨法,國畫側重筆法,這就本末倒置了。什麼是書法中的墨法?它和筆法比誰更重要?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書法精神與禪宗思想美學
    智永、懷素等是以印度佛禪式的苦行、戒律禁慾禪定的過程排除七情六慾,在刻苦的書法實踐中,來求揮寫與自然規律契合的漸悟,它直接影響了學書的人們從現實、從書法實踐中領悟客觀規律。直到如今,「師夏雲」,從「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坼壁之路」悟「一自然」之理,求「如屋漏痕"的書寫線條,仍是學書者必須領悟之理,必須繼承的財富,這不能不說是佛禪精神在書法上的具體表現。
  • 顏真卿的學生時代,吾將上下而求索(書法筆法珍貴資料)
    張旭-古詩四帖我不想離開洛陽,對這裡很留戀,於是就在這裡遊覽(顏真卿不想離開洛陽的主要原因可能還是留戀張旭的筆法,暫時留下也是為了想辦法接近張旭吧)。我問過裴儆,你跟隨長史很久了,有沒有學到筆法,有什麼心得體會呢?
  • 書法有法:筆法、章法、墨法
    文/一者書法的表現對象是漢字,經過一點一畫的書寫構成一個漢字,書寫這個過程由一定的方式方法,逐步有了筆法一說。書寫每一個點畫皆有起筆、行筆、和收筆過程,期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筆法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自楷書產生,由使轉開始有了提按,最能說明筆法問題的是楷書。
  • 墨中有色:淺談山水畫中的色彩應用
    從董源,巨然的披麻皴、郭熙的捲雲皴、李唐的斧劈皴、馬遠和夏圭的大小斧劈皴,米芾的米點皴這些常用的皴法,再到骷髏皴,荷葉皴,馬牙皴,牛毛皴等較為少見的表現手法,這些從自然中揣摩而成的符號元素在表現山水的過程中體現出中國繪畫獨有的「以形寫神」。對山水並非如實的再現,而是帶有人性化的描繪。通過畫家的用筆,平淡的線條有了生命,從而也使中國畫的筆墨技法在繪畫領域獨樹一幟。
  • 書法中的墨法是什麼?淡墨傷神,濃墨滯筆怎麼破?竅門就這兩個字
    學書法,一般人很重視筆法,而忽視墨法,這是不對的。明代書法家董其昌重視墨法甚至超過筆法。他在《畫禪室隨筆》中說,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可見,墨法在書法中的重要性。書法中的墨法是什麼?墨法就是墨色在濃淡乾濕枯之間變化,使書法作品表現出「五色」的層次,達到一個「色彩」豐富的藝術效果。墨法在書法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墨淡容易傷神(神採),墨濃容易滯筆(筆毫粘絞在一起)。
  • 淺談:林散之書法中的墨法「一團墨氣眼前來」
    包世臣把書法中的墨法置於和筆法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己。而林散之最偉大的貢獻就是把繪畫中的墨法運用到草書創作當中,他的草書墨法豐富,酣暢淋漓,意境高遠。他強調:「寫字要有墨法。 濃墨、淡墨、枯墨都要有。」
  • 書法中的墨法是個什麼貨色?
    最近我看很多網友在討論書法的時候都在講筆法、結構、章法,我覺得這三部分確實值得一講,但是有人就說我們還不能忘記一個東西,那就是墨法。關於墨法,乍聽上去,似乎有些道理,畢竟書法都有筆法,為什麼不能有墨法呢?但是如果細細推敲,這裡面大有問題。
  • 圓桌|關於清代學人書法:從金石審鑑到筆法概念
    「清代學人書法研討會」近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研討會邀請近20位學者參與研討,與會學者就清代學者書法的宏觀考察和個案研究兩大主題開展深入探討,如清代書家對筆法概念的「誤讀」、小莽蒼蒼齋收藏清代學人書法、《清代學者象傳》與學人書法、翁方綱的金石審鑑與書法成就、張裕釗與鄧石如之比較等。
  • 姜昆書法:筆法尚可,墨色不佳 網友:這是不會用墨,一路寫到黑
    姜昆書法:筆法尚可,墨色不佳。網友:這是不會用墨,一路寫到黑。姜昆相聲嘻嘻哈哈,語速過快,是「嘻哈派」,筆者不太喜歡他說的相聲,主要問題是語言過於輕飄,不扎穩,有咋呼感覺,讓人聽著透不過氣來。但是姜昆在相聲界,很有名望,可能各有各愛的原因吧。咱不喜歡他的相聲,想必就會有喜歡他相聲的人。
  • 筆法和結字是什麼關係?總結:四度三原則
    明白清楚的看透筆法到底是什麼,對書法的臨學和創作,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自古至今,尤其是唐以後,對書法技法的認識上,有一味的講求筆法,過分強調筆法,拔高筆法的傾向。 一些書論甚至強調字法(結構及造型)和章法由筆法生發。
  • 天性豪邁,筆法如刀,章法嚴明,書協大師:欒金廣書法作品賞析
    正如他的家鄉黑龍江一樣,北方人性格中與生俱來的豪爽,也在他的書法作品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欒金廣老師的書法作品多以魏碑取勝,初光大氣,天性豪邁,章法嚴明,筆法如刀!下面我們來欣賞欒金廣的書法作品:在獎項方面,欒金廣先生不是一等獎就是二等獎,總是能拔得頭籌: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獎)皖北煤電杯全國書法大展(一等獎)贛粵高速杯全國書法大展(一等獎)冼夫人獎全國書法大展(二等獎)紀念傅山誕辰400周年全國書法大展(二等獎)紀念紅軍長徵勝利70周年全國書法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