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書法史上的一座高峰,「楷書四大家」中唐代佔了三位: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草書中出現了「草聖」張旭,以及與張旭並稱為「顛張醉素」的懷素和尚。其它大家諸如虞世南、褚遂良等亦造詣不凡。

在燦若群星的唐代書法家之中,張旭是非常厲害的一位,它的創作理論及實踐都很豐富,且教出了眾多的門人弟子,如傅滉、徐浩、魏仲犀、蔣陸、野奴、崔邈等人。顏真卿是張旭的親傳,懷素則是張旭的再傳弟子。(《臨池訣》:「旭之傳法,蓋 多其人,若韓太傅滉、徐吏部浩、顏魯公真卿、魏仲犀。又傳蔣 陸及從侄野奴二人。予所知者,又傳清河崔邈……」)
懷素和尚四海雲遊之際,見到了顏真卿。這次見面猶如太陽與月亮的相逢,它的輝煌照亮了唐代書法界的天空。兩位書法大師,各以自己所領悟到的書法之道進行交流。顏真卿將從張旭那裡得來的「十二筆意」等技法相贈,懷素也將自己從「夏雲」中所悟的筆法對顏真卿詳談。
待得知懷素的啟蒙老師是張旭的弟子——「金吾兵曹錢塘鄔彤」時,顏真卿一時激動,想知道自己這位同門師兄在書法上有沒有什麼獨特的領悟。於是,顏真卿問:「夫草書於師授之外,須自得之。張長史觀孤蓬、驚沙之外,見公孫大娘劍器舞,始得低昂迴翔之狀。未知鄔兵曹有之乎?」
懷素將鄔彤所悟的「折釵股」筆法(「似古釵腳,為草書豎牽之極」)和盤託出。但顏真卿聽了卻不以為然,他笑而不語,甚至此後「經數月不言其書」。
那麼,什麼是「折釵股」筆法?為什麼顏真卿會瞧不起這種筆法呢?
「折釵股」的筆法,指轉折處的雖彎曲盤繞仍圓潤飽滿,將轉折節點隱藏起來的點畫。釵原系古代婦女頭上的金銀飾物,質堅而韌,因為經常使用,釵的股腳會彎曲,從直線變成弧線。所以古人用「折釵股」來形容轉折處彎曲有力而沒有稜角的線條,這裡的「折」就是彎曲圓轉。南宋姜虁稱:「折釵股者,欲其屈折,圓而有力。」(《續書譜》)明代李日華說:「折釵股,釵股彎曲,無圭角而有勁氣,此於轉筆處得之。」(《竹懶書論》)
清代朱和羮《臨池心解》曾讚揚「折釵股」說:「然便捷須精熟,轉折須暗過,方知折釵股之妙」。然而,顏真卿為何瞧不起這種筆法,大概有兩個原因:
第一,「折釵股」出於人工而非自然。
「天地大美而不言」,中國古代哲學向來推崇自然天成,反對人工造作。李白說作詩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陸遊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些話都是對於自然之境的推崇。詩歌如此,書法也如此。據說,張旭當初教書法時,每天帶顏真卿遊山玩水,搞得他一臉懵逼。後來,顏真卿才知道,老師這樣做是教他學會從山水中悟筆法,並懂得了書法「於師授之外,須自得之」的道理。
正因如此,顏真卿推崇從「夏雲」中悟得筆法的懷素(「貧道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夏雲因風變化,乃無常勢,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忍不住讚揚他:「噫!草書之淵妙,代不絕人,可謂聞所末聞之旨也!」但他卻對從「折釵股」中悟筆法的鄔彤師兄卻有些不屑了。概前者更多天然之趣,後者則多人工之痕。
第二,顏真卿已經悟得了更厲害的筆法——「屋漏痕」。
「折釵股」是轉折處的用筆,雖圓潤飽滿,卻乏天趣。顏真卿在轉折處所悟的筆法是「屋漏痕」。屋漏痕用筆如破屋壁間之雨水漏痕,形態上複雜多變,風格上凝重自然,力道上極具張力。「屋漏痕」行筆,要求筆鋒如雨水緊附牆壁一般「緊咬」紙面,或徐或疾、或澀或暢、或輕或重,儀態萬方,自然前行。南宋姜夔《續書譜》稱:「屋漏痕者,欲其無起止之跡。
正因為顏真卿悟到了更高明的筆法,所以它才瞧不起「折釵股」。當懷素即將辭去時,顏真卿將自己這一秘法對他公布,說:「豎牽學古釵腳,何如屋漏痕?」懷素也是明白人,一聽這話高興地起身握住顏真卿的手說:「得之矣!」(另一說「素抱顏公腳,唱嘆久之。」)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顏真卿瞧不起「折釵股」,並不是狂妄自大,而是他已然登上了唐代書法的巔峰。當然,「吃水不忘打井人」,顏真卿的成就也離不開老師張旭的苦心培養。張旭從「孤蓬、驚沙之外,見公孫大娘劍器舞」中悟得筆法,顏真卿則從「屋漏痕」中悟道,終於青出於藍,成為王羲之後最偉大的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