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筆法是跟「草聖」張旭學的。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說:「幸蒙長史九丈傳授用筆之法」。張旭曾官居「金吾長史」,史稱「張長史」。
張旭曾對顏真卿講,其舅陸彥遠從褚遂良處得到「印印泥」的理論之後,最初不懂,後來悟到了「錐畫沙」筆法後,豁然開朗。(「吾昔日學書,雖功深,奈何跡不至殊妙。後問於褚河南,曰『用筆當須如印印泥。』思而不悟,後於江島,遇見沙平地靜,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而書之,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自茲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功成之極矣。)
這就是書法中的著名筆法「錐畫沙」的來歷。那麼什麼是「錐畫沙」呢?大體來說,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特徵:
第一,軟中有硬,硬中有軟。
「錐畫沙」的「錐」,及「印印泥」的「印」都是「硬」的,但筆毛的筆頭卻是個軟的「錐體」。所以,要想將「軟錐子」寫出如「印」如「錐」的效果,就要恰當地使力,學會控筆用軟,頂紙而行!對毛筆來說,要做到「錐畫沙」,先要能夠化軟為硬,把「軟錐子」當鞭使,再能將其當棍使,一直到能使出「金剛杵」般的感覺,此所謂「軟中有硬」。潘天壽先生說:「用筆忌浮滑。浮乃飄忽不遒,滑乃柔弱無力,須筆端有金剛杵乃佳。」
當然,毛筆是軟筆,它也不可能真的當硬錐子使用,否則字體就會缺乏靈活變化,顯得重拙難看。梁武帝說:「純骨無媚,純肉無力。」軟中無硬則飄,硬中無軟則墜!運筆時軟硬結合,「軟中有硬,硬中有軟」,寫出的字就如「綿裹鐵」,既隱藏鋒芒,厚重雄渾,又流暢自如、意氣飛揚。陳簠齋(介祺)先生說:「古人文字,其渾厚者杵書,其清剛者刀書。」
第二,中鋒行筆,「提按」得法。
「印印泥」及「錐畫沙」意思相近,它們都涉及到「中鋒」行筆的筆法。「印印泥」是指將印章蓋在物品的封泥上(起封條作用)。蓋章時只有將印在印泥中間垂直下按,印泥才會沿著印章上線條的中心自然溢向兩邊;用錐子在沙地上劃下時,只有方向持正、用力垂直向下,兩側的沙子才會自然凸起,在中間呈現一個凹槽。書法亦同此理,要想讓墨痕飽滿、有力,就要讓筆鋒垂直紙面,在點畫正中前行,這正是「中鋒」行筆的兩大特點。蔡邕說:「常令筆尖在點畫中行。」
「錐畫沙」還有「提按」得法的意思。想在沙灘上寫字,太輕則不見沙痕,太重則拙滯不便,需要有一個合適的力度及速度才能書寫流暢。這就需要行筆時提按得法,做到「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恰當地控制筆和紙面之間的摩擦力,使點畫明媚利好、瘦勁爽利。劉熙載在《藝概》中說:「用筆重處,正須飛提,用筆輕處,正須實按,始能免墜、飄二病。」如果不解,可在平坦的幹沙上,用錐子向下劃,如果用力不對,方向不垂直於沙面,錐子雖深入沙中,卻留不下什麼痕跡(上面的沙子等錐子抽離後會自動向下覆蓋)。
第三,立鋒殺紙,用力均勻。
「錐畫沙」的筆法還要求「立鋒殺紙,用力均勻」,增強筆力。所謂「立鋒殺紙」指要使筆鋒「站立」起來頂紙而行,顯出「擊殺」紙面的力量感,這與中鋒行筆也有類似之處。筆鋒是筆毫的末梢,也是墨水集中下注、筆力集中到達的地方,它若偃臥就無法取得「錐畫沙」的效果。 書法家梁三日說:「筆鋒立得起來而不是偃臥平拖,才殺得入紙,才有『澀勢』,寫出來的線條如鑄如刻,凝重,沉著。」
「用力均勻」,是指要把握好書寫時上下左右的平衡感。如「側鋒」下按時,筆鋒能借力反彈,一倒即起,就由側鋒轉中鋒,繼續行筆。故有人將此種「側鋒」也一併歸於「中鋒」的範疇,書法家魏啟厚用「騎自行車不倒」比喻甚妙。騎自行車是要左右平衡中前進,遊泳要上下浮動中前進,筆鋒也要自然前行,能夠在中鋒與側鋒之間自由轉換,盡得「中鋒取勁,側鋒取妍」之妙。若一味強調使筆尖在筆畫中間前行,何異於裹足少婦。
總之,「錐畫沙」及「屋漏痕」都是書法中著名的筆法。掌握了好的筆法,有助於提高線條的質量,使書法作品更富神採。當然,要做到錐畫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必須在使力的輕重緩急、欹正虛實等方面下一番功夫,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