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結構中存在著一個法則「中宮收緊」。所謂的「中宮」,指的是九宮格中的中間一宮。相傳「九宮格」是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為演示書法結構規律而創。
包世臣《藝舟雙楫》中說:「字有九宮。九宮者,每字為方格,外界極肥,格內用細畫界一「井」字,以均布其點畫也。」
那麼,什麼是「中宮收緊」呢?
中宮泛指字的中心,它有時候偏上偏下偏左偏右,但是得成為這個字的重心,保持穩定。如是,整個字就會顯得平衡。這正如舞者不管四肢怎樣搖擺分散,但重心得穩定。這樣才能將多樣性與平衡性結合起來,更有和諧感。中宮,相當於人的軀幹,四肢比軀幹舒展,所以大多數字的中宮要比外圍收緊。
上圖中左邊兩個字的中心部位(紅框內),筆畫密度高,中心之外的四周稀疏,就做到了「中宮收緊」;而右側兩個字,和左邊的對比起來,中宮就空了不少,這樣的話整個字就不能收放有致,缺乏美感。
「收緊」,是與「放開」相對而言的。以「故」字為例,如果收筆處的撇捺一樣長,字就呆板生硬。所以字中具有伸展性的橫和捺,可以放開,而中間的豎、撇則要收緊中靠。如此,能收緊的收緊,能放開的放開,比例調整好了,就能破除筆畫太均的平庸狀態。
因為「收緊」是相對於 「放開」而言的,所以只有具有放開潛質的筆畫(或部分)的字如撇捺等,才需放開,伸縮飄逸。而相當於軀幹的橫豎(包括豎撇等有橫豎部分的筆畫),則要穩定。姜夔《續書譜》中說:「點者,字之眉目,全藉顧盼精神,有向有背,隨之異形。橫直畫者,字之體骨,欲其堅正勻靜,有起有止,所貴長短合宜,結束堅實。撇捺者,字之手足,伸縮異度,變化多端,要如魚翼鳥翅,有翩翩自得之狀。鉤趯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實。」
當中宮穩定時,撇捺的位置和角度有一定靈活性。一幅字整體上如果看起來不正,多半是中宮出現了問題。不過「中宮收緊」也不是絕對的,有時也存在著「中宮空靈」的情況。如「以字」就是如此,它的中宮像是一個引力特別大的漩渦,像黑洞似的牢牢地吸引住周圍的部件。
又如,顏真卿為了追求一種雄渾廓大的風格,一反「中宮收緊」之道,而是外緊內松,讓字的「中宮」變得舒朗起來。從而增加了敦厚大氣的風格,如身體壯碩的大漢,不同於歐楷四肢修長的的俊秀挺拔,有一種宏大的氣象。所以,顏楷多方正,歐楷偏瘦長。欣賞顏楷的人,審美傾向於雄壯,喜歡歐楷的人偏向於俊美。
當然,作為一個風格多樣的書家,書風也並非局限一體。趙宦光《寒山帚談》中說:「因勢取裁,其法不定。不定為法,翻合書法。」歐陽詢的書法中也有類似顏楷的寫法。如「架」字,便沒有中宮收緊,只是保持「均」的狀態就很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