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筆順:古人實踐出的真理,是書法學習基礎中的基礎!

2020-12-02 映雪書法

書法是中國字的藝術,想要寫好書法,首先就要寫出一手標準的中國字。可許多人的字,總是感覺差強人意,稍遜一籌,雖然橫平豎直,可就是缺少美感,原因到底在哪裡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許多人在書寫的時候忽略了一個簡單且重要的問題——筆順。

字是由筆畫組成的,筆畫的順序都掌握不好,字又如何會好呢?

什麼是筆順

筆順的含義是下筆的先後順序,哪筆前哪筆後,這是有一個明確的法度的,筆順也就是筆畫順序的簡稱。

筆順的意義有三種:第一個意義,就是簡潔;第二個意義,是準確;第三個意義,是形美。

第一個意義很簡單,就像甲骨文,雖然知道他是文字,但是十分複雜,一點也不利於社會的發展也沒有人知道,它的筆順;第二個則是通過筆順,來確定你是否寫錯字,而第三個,則是書法的靈魂含義,也是筆順最最重要的一個意義。

筆順,不是無中生有、憑空捏造的,而是從古代書家繼承出來的。筆順經歷了許多重要的發展,而在筆順的發展過程中,也是通過無數的實踐形成的。畢竟藝術,是實踐出來的,就比如,寫「二」字,你要先上後下,寫豎著的兩個字,就要先左後右,寫框起來的字,也有它自己本身的順序。這些筆順本來是簡單直白的,但是在楷書、行書、草書,形成之後,便出現了改變。

比如,寫一個橫一個豎,就要先寫橫,後寫豎。很少有人,先寫豎,後寫橫;而橫和撇,則是先寫橫,後寫撇,他們經過不斷的研究,以及反思這些都是古代書家經過無數次的實踐和發展得來的,因為這樣做,可以達到整體的美感,讓字,充分彰顯它的美感,也就是形美。在二王的時期,這些東西就已經很成熟了。

所以,為了達到不同字體的形美,不同的書筆,有不同的筆順。篆書有篆書的筆順,隸書有隸書的筆順,草書有草書的筆順,然而楷書和行書,卻是筆順相近,這是因為,行書和楷書,有一個基本的認識,行書是楷書的快寫。也正因為如此,在這其中有許多勾絲連帶,而這些勾絲連帶,才將筆順的魅力擴大出來。

如何讓筆順為自己所用

筆順是人所實踐出來的,那麼不同的人一定有不同的筆順。就像有些字體,其實是有兩種筆順的,但是這兩種筆順並不代表,有一種是錯的,而是因為,書家們都接受了這兩種筆順。都可以通過這兩種筆順,讓字跡看起來更加簡潔,更加美觀。所以,人們就會有兩種寫法,同時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字,和單獨的字,在寫起來的時候,筆順會有些出入。不過,筆順的大致順序,是不會改變的,單獨的特例,總是叫少數的,我們所要掌握的,是基於一切通行的一般規律。

在初學者當中,仍然有許多地方,是擁有爭議的,這些爭議,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也不是說這些爭議不好。只是,在初學者前面,更多的時候,要有一個基本的態度,否則,被這些爭議誤導了,就得不償失。畢竟那些爭議,都是一些大家提出來的,具有討論開發,改革創新意義的。

初學者在寫「九」字的時候,要先寫撇,後寫橫折鉤,這是不能改變的。成功的「成」字,也是先寫撇的,這裡的字形體現的是一種固定的作用,只有將這個字固定在紙上,才能知道下一筆寫到哪裡,寫在哪裡。而這個固定,便是初學者常常會犯的錯誤。

讓書法更上一層

筆順與筆畫是密不可分,在掌握了筆順之後,想讓書法更上一層,就必須從筆畫入手。

筆畫有力其實就是和手部肌肉問題。

寫的多重,寫的多實,寫得多大都是可行的,這些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畢竟用手執筆,是一種肌肉鍛鍊,有些人在拿筆的時候,筆會顫抖,拿不住,但是有些人拿筆的時候,卻可以在紙上運用自如,揮灑有度,這都是肌肉力量在起作用。

肌肉力量在書法上面的具體體現在於筆畫本身的形體感。

就比如,寫一個豎,如果這個豎上粗下細,就看起來如刀劍一樣插在紙上,有力度並給人直觀的美感。但是有些豎,要麼是上下一樣,沒有絲毫的寸感;要麼就是像畫圓一樣,沒有整體感覺,上粗下粗,就好似一個胖頭魚。這就是肌肉力量的作用。

關於肌肉力量有一句古話叫做力透紙背。這句話的本意主要是說,寫字的時候,力度大到將紙張弄破,甚至是從紙的背面可以看到墨跡,如此才算力度。但是,實際上我們每個人寫字的時候,都有很大的區別。用筆習慣,用紙習慣,都是不同的。使用生宣還是熟宣,用硬紙還是牛皮紙,寫字的筆是狼毫還是羊毫,這都是有講究的,所以,力透紙背這句話,只是單純的解釋成通過紙的背面看到墨跡,是滑稽可笑的,甚至是異想天開,不切實際。

正確理解力透紙背,應該從意義上面去理解。力透紙背說的是,在自己寫字的時候,可以通過意念貫穿這張紙張,講究的實注意力的集中,好像要把字刻進去一樣。

這是一種形象的說法,而不是真的讓字透到紙張背面。如果只從字面理解,那麼就很容易造成歧義,引發許多尷尬和誤會,甚至會讓本來是傳神的書法,淪落到用形體觀察的粗俗地步。所以在研究書法之前,一定要弄懂書法的概念,否則很容易出笑話。

筆順是無數古人實踐出的經驗

許多筆順的奧秘都是古代書家實踐出來的,但是在現在發展的過程中,已經被大部分人遺忘了。

同樣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筆畫是分開的,但是其實有些筆畫,是一組的,是按組來分的,而不是按畫來分的。

書法是活的,不像其他的東西是死的,我們要將它的活的地方展現出來,只有這樣,才能讓書法活靈活現,才會更有生氣與靈氣。

如果書法死氣沉沉,那麼書法可能就不再是書法,就要毀滅,變成別的東西了。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書法的筆順?為什麼在寫字的時候要講究筆順呢?
    如果沒有了漢字,書法就是無根之木,只能成為一種理論上存在的藝術,更不會流傳千年。如果沒有了書法,漢字就只能稱之為記錄語言的符號,沒有任何的美感和藝術價值,也無法去承載中國悠久的歷史。筆順的學習,無論是從漢字上還是從書法上來講,都是基礎中的基礎。
  • 書法口訣全集,值得收藏
    書法口訣全集一、贊書法藝術好書法歷史很悠久  條件充足多遊覽傳統藝術不可丟  觀古蹟來看大川書法藝術魅力大  多看匾額和招牌美化環境全靠它  欣賞碑帖和書箋又養心來又養身  勤訪書家多切磋陶冶情操能延壽  交流學習和心得
  • 書法創作的八條錦囊妙計
    很多書法學習者在學習的路途中,會不斷遇到各種瓶頸。而其中之一就是,當臨帖臨到一定水平後,卻發現很難擺脫帖對自己的影響,特別是在書法創作中,要麼困於古人,成為古帖集字的工具,要麼不知如何下筆,隨意揮灑,將多年臨帖成果毀於一旦。遇到如此問題,該如何突破,成為書法大家,信手毀毫而不被內行人所恥笑呢?
  • 如何寫好書法初學者如何學習書法?
    在書法鑑賞過程中,要充分發展聯想,將書法形象與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事物進行比較,使書法形象具體化。然後從與書法意象相似的事物的審美特徵出發,進一步聯想作品的審美價值,從而了解作品的意境。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書法,應該感受到原因。由此可見,無論是作家的人格修養、創作情緒還是創作環境對作品的情緒都有相當大的影響。此外,書法作品受特定時代書法風格和審美傾向的影響,使書法作品體現出多元文化氛圍。這無疑增加了書法鑑賞的難度,使書法鑑賞更加有趣。書法鑑賞部分分析。一。文字法。字法是對字的結構安排,即「設點畫字」。
  • 多元汲取 卓然一家——孫玉田書法藝術解析
    當代書壇有「南沈(上海沈尹默)北吳(天津吳玉如)」 之說,玉田先生因仰慕吳玉如老先生之切,學書初期跟 吳玉如老先生學習,打下基礎。吳玉如的書法深得王羲之、 顏真卿至精髓,具有龍騰虎臥之勢和晉唐之風,這使玉 田先生的書法運筆流暢、結體優雅之外,又得學問與才識, 書風更見氣勢之宏大瘦勁,涵養氣韻盡顯其自家風貌。
  • 「吼書」曾翔:書法博士只會「複印機式」臨摹古人,有些令人遺憾
    日前,著名的「吼書」倡導者曾翔先生,在他的「木木堂吼書」社交平臺上分享了一些關於書法研究生、書法博士生的話題,對當前的書法研究生教育提出了個人的一些看法。曾翔認為:「書法研究生、書法博士生如果只會臨摹古人,相當於浪費國家教育經費,至少有些令人遺憾」。
  • 漢字的美學三角形和現代書法教育
    清晰性要求簡單明了,層次分明,易於青少年理解;一般性要求提取漢字美普遍的特徵,才能廣泛應用於書法教育教學設計。  三、漢字的美學特徵  依照上述目的和方法,可以提煉出漢字三個層次的美學特徵。鼓勵學生在自然美和架構美的基礎上寫好自已的字,並不等於不讓學生接觸優秀的書法作品。優秀的書法作品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品味和建立審美力很有幫助,應該讓學生觀摩。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注意作品中的自然美和架構美,欣賞作品的形態美或個性美。這樣的觀摩對學生寫好自己的字有幫助,也不會成為枷鎖。
  • 現代書法就是無恥書法和白痴書法!
    達未能兼濟天下,窮也不能獨善其身,中國的知識階層或許當哀書法之亡、筆墨之絕時,方能覺醒麼?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世界文化遺產。「書法」一詞最早可見於宋、梁間古人談藝或書論著作。隨著書寫藝術性的提高,漢唐時,已把單純的寫字這一技藝,上升到很高的境界了。
  • 什麼是書法的「墨法」?墨法用得好,書法才有魔力
    好的書法作品,不僅僅體現在用筆、章法等方面,用墨也是很關鍵的一個因素。古人在創作書法作品時,都是用墨塊研墨,墨和水的比例全憑個人喜好及經驗,所以每個人用墨的效果有很大差別。現代人大多使用現成的墨汁,雖然簡單便捷了,但也讓人在用墨上少了很多創造力。
  • 如何寫好書法中的獨體字,培養審美是關鍵
    中國的書法藝術興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因此,產生了文字。漢字書法為中國文化的獨特藝術表現形式,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而漢字則是一種奇妙的語言符號,要想寫好一個字,就要掌握它的基本結構,筆順及筆畫。只有寫好每個部分,才能寫好一個字。
  • 漢字的書寫藝術——淺議中國書法的起源及其實質
    ,美感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感覺,社會性的勞動活動是美感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人的精神感覺是在其實踐活動發展過程中形成和豐富的。這種實踐包括生產實踐、藝術實踐、文化生活實踐等。人類按照美的規律生產,通過對世界的藝術把握,改造著自然,同時形成人們的社會生活。自然經過人化,變成人化的自然,包括作為藝術對象的自然,人類在自己所創造的世界裡觀照自己。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先祖在按照美的規律生產實踐活動中產生和發展的。 在中國古代社會,人們並沒有純粹的書法藝術觀念。
  • 好書法「一氣呵成」,看古人是如何做的?
    表面看來,書法雖只是紙上墨痕,然而古代書家從來就沒有視之為死物,而認為是活生生的生命體。如唐人張懷瓘道:「夫草木各務生氣,不自埋沒,況禽獸乎?況人倫乎?猛獸鷙鳥,神彩各異,書道法此。」書法之氣必不可少。  書中之氣,從書寫者來。懷素《自敘帖》云:「興來小豁胸中氣。」書寫者在書寫的過程中,用筆墨把自身之氣帶入點畫字跡中,成為書氣。一篇書法,因氣而生動有神。
  • 郭沫若風骨不如魯迅聞一多,其書法卻拍出上千萬,他留下八字要訣
    這首詩評中的「郭公」指的就是民國時期和魯迅齊名的大才子郭沫若。自清末開始就有一大批為世人所熟知的文豪,相繼登上歷史的的舞臺。他們中有人以筆桿為槍,揮斥方遒。魯迅就是這類人物的代表,在那個戰火紛飛,人人自危的年代,唯有魯迅敢用筆墨訴說著最真摯的話語。但反觀郭沫若,卻沒有在世人的口中留下極好的口碑,雖與魯迅齊名,但也留下不少讓人詬病的地方。
  • 佛道教給中國書法帶來了什麼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書法有著極為深厚的中 華文化思想基礎,是中華民族文化思想最凝練的物化形態。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對中國書法藝術的審美創作及書寫者人格塑造都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 毛筆書法中的墨法原理
    眼下人們學習或創作書法,為了便利起見,往往採用墨汁,省事而又有同樣效果。墨汁中上乘的有一得閣、曹素功等品牌。雖然是墨汁,但為了使用的合理起見,也應當要注意「三生」,就是每次都要使用新鮮墨汁,是為「三生」;每次墨汁太濃需要加水時,都要注意注入少許清水,而不要加熱水和茶葉水,是為「生水」;每次寫字後都要洗乾淨硯臺或其他盛器,不要讓硯臺積滿宿墨,是為「生硯」。
  • 書法與繪畫語言:黃賓虹的作品中,以書如畫,是何意思?
    黃賓虹曾說:「大抵作畫當如作書,國畫之用筆用墨,皆從書法中來。」他又說:「筆法成功,皆由平日研求金石、碑帖、文詞、法書而出。」這兩句話充分說明繪畫中的筆法線條是源白於書法的筆法的,兩者的用筆方法是相通的。在很多場合,不僅是在書論上他都強調書法筆法對畫家作畫的重要性。
  • 關於新手學習書法的一些見解分享
    天然派—以道家思想為基礎的美學,認為天然的、出於自然的是美的,最高的作品 超越人為判定的美醜善惡。禪意派—最代表佛家書法的當推禪意派,禪宗否定文字,當然也否定書法,但這並 不妨礙禪僧寫字,禪意的字可稱否定書法的書法。
  • 張永基:書法藝術的傳承與創新要師古不泥
    於是,臨習古帖,揣摩字體結構和筆勢,漸漸的,他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書畫學習方法,就是習古人之法,創自己之作。張永基書法作品藝術創作,師古不泥書法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讀帖煉帖是一項系統工程,張永基堅信只有不斷臨帖、揣摩學習古人之法的同時,要不恥下問、恭請名師指點,才能提高自己的藝術創作能力。
  • 《書法美學》之四——書法的空間美、有力美
    黑因白出,白隨黑留,虛起實結,實起虛結,互為制約而又相得益彰,方可形成顧盼多姿,讓就傳情,黑白對應,虛實相生的藝術妙趣。所以,空白絕不是空虛,它是經過書家匠心布局所造成的章法上的一種為靈氣所往來的特殊的審美感知。如同樂曲中的停止,戲劇中的靜場,電影中的空鏡頭一樣,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表面靜默世界,令人感到筆已盡而意仍在,目力雖窮而情脈不斷。
  • 分清書法的主筆和終筆,是掌握書法字形的關鍵
    我們平時說話,會有重音,在書法當中,也有重點筆畫,簡稱主筆。比如說日常交流的時候,「您吃了嗎?」「吃完了嗎?」,其中「吃」字肯定是重音,於此要找到書法中的主筆,是有一定技巧的。古人書法作品什麼是主筆每個字的主筆都不盡相同,如果把漢字平列的擺開,去衡量每個筆畫中的每個重量,來尋找主筆肯定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