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曾有詩評曰:「郭公餘事書千紙,虎臥龍騰自有神。意造妙摻無法法,東坡元是解書人。」這首詩評中的「郭公」指的就是民國時期和魯迅齊名的大才子郭沫若。自清末開始就有一大批為世人所熟知的文豪,相繼登上歷史的的舞臺。他們中有人以筆桿為槍,揮斥方遒。
魯迅就是這類人物的代表,在那個戰火紛飛,人人自危的年代,唯有魯迅敢用筆墨訴說著最真摯的話語。但反觀郭沫若,卻沒有在世人的口中留下極好的口碑,雖與魯迅齊名,但也留下不少讓人詬病的地方。
沈尹默以詩作評,單純只看郭沫若的書法,不看其他。郭沫若的人生不同於魯迅,他的人生軌跡在早期卻與魯迅十分相似。早年間的郭沫若選擇前往日本留學,在日本學術氛圍極佳的校園裡,郭沫若以醫學起家。魯迅在學習醫學時發現醫學治不了中國人的頑疾,故而丟棄手術刀,轉戰文學。
反觀郭沫若也是如此,郭沫若在學醫之後不久就選擇研究文學,在文學的海洋之中,郭沫若似乎尋到了人生的真諦。如果他就這麼一路走下去,恐怕也會和魯迅一樣,用筆來成就自己「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聲。但郭沫若顯然不甘心此生只學文學,他慢慢開拓眼界,從文學開始拓寬自己的研究方向,從戲劇開始自己掌握的文學形式越來越多。之後郭沫若更是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方面付出了很大的精力,頗有些跨界歷史學家的意味。
郭沫若對於中國文化的熱愛不是玩票性質的,而是真情實感的投入了自己很大的心血在其中,勤勤懇懇的數十年如一日般的研究,尤其是是在甲骨文和金文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現如今研究甲骨文和金文都繞不開郭沫若所做出的成就。
郭沫若的文學成就和研究成果使其能夠在文化界立足,更是成為了一些領域的權威性人物。他更有話語權,在不同的領域如科學、教育都有著很高的地位,這是郭沫若用自己的能力一步步得來的,也是多年潛心研究的成績。
有著如此非凡成就的郭沫若其實被人們所詬病的認為其沒有風骨,與魯迅相比就顯得更為諂媚。文人界都以風骨自稱,古有魏晉之風下的竹林七賢不滿朝政,選擇隱居度日,以無聲的抵抗作為自己人生的態度。如今面對政府的黑暗,多數文人選擇用手中的筆抨擊,可是郭沫若就顯得非常異類了。
「諂媚文人」、「崇拜權力」這些標籤打在郭沫若的身上就再也沒有摘下來。可見當時這些標籤給郭沫若的形象造成了多大的衝擊。在世人的眼中,文人風骨應該有,前有聞一多,後有魯迅,在如此參照之下的郭沫若顯得就是那麼的不堪。
聞一多
但人生之路十分漫長,無法用一個標籤就給一個人的人生之路下定義。人無完人,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郭沫若不是,魯迅也不是,諸多文人更不是。只不過在那個混亂的年代,郭沫若身處高位,一些缺點就被人無形的放大,人人口誅筆伐之下就把他的成就慢慢忽視,這對於郭沫若而言顯得十分不公。
後人獵奇般的心態又不斷挖掘郭沫若的汙點,尤其是婚姻這一塊成為人人唾棄的對象。可見一個人的複雜性是諸多因素造成的,郭沫若的人生豐富多彩,拋開這些生活上和人品上的論斷,就其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就就能夠甩開了好一批人。尤其是為中國近代文學、藝術發展做出的貢獻,更不應該被遺忘。
郭沫若的書法以行書以及草書見長,不同於其他專業書法家的筆法,郭沫若的筆力瀟灑渾厚,筆法轉變之間流暢自然,整幅畫面給人的觀感享受是無窮的。並且很多人學習書法都是參照古人的書法形式,難有創新。但郭沫若在以學習古人書法形式的基礎之上,大加創新,融入了自己的風格,其書法形式自稱一家,能被世人贊其「郭體」,可見郭沫若的書法成就相當了得。
如果單從字面上很難去理解郭沫若書法的渾厚,那不如看一看故宮博物院的正門牌面之上的五個大字,這五個大字懸掛於故宮正門之上,映照著來往的行人,歷經幾十年的時間依舊熠熠生輝。這五個大字就是出自郭沫若之手,在1971年的7月5日,故宮博物院歷經修繕,決定向世人開放,這座曾經帝王居住的紫禁城成為了遊客觀光旅遊的地方。
在開放前,故宮博物院的院長和郭沫若一行人遊走在故宮博物院,院長提出要給故宮的牌匾換一換,上面的字也要重新寫,於是這個重擔就落在了郭沫若的身上,郭沫若也沒有推遲,大筆一揮在一張臨時準備的廢紙上寫上「故宮博物院」這五個大字。如今這個重量級的題字還懸掛於故宮正門之上。
郭沫若的書法為世人所認可,基本上很多學校和名勝古蹟都向其一求墨寶,郭沫若也沒有惜字如金,反而是樂於接受這項美差。這些郭沫若的手書現如今存在於祖國的大江南北之間。
但如果從金錢方面去衡量郭沫若的書法作品,也會發現其價值斐然。郭沫若的書法作品一直是很多人收藏的心頭好,在2011年12月,北京保利書畫拍賣場上,郭沫若的書法作品《沁園春·雪》最後以977.5萬元的天價一錘定音,驚嘆世人。
而後郭沫若的書法作品更是水漲船高,在四年後的2015年的6月18日廣州崇正的拍賣會上,郭沫若書法作品以1610萬元的價格成交,一副書法作品拍賣出天價並不常見。可見郭沫若的書法成就為後人所追捧。
「回鋒轉向,逆入平出」為郭沫若學習書法牢記的八字要訣。這也可以理解成為郭沫若為人處世的八字要訣,書法很像人生走向,平平仄仄之間難掩真理,千迴百轉之間風採顯現。
鋒芒畢露要不得,軟骨筆墨更會沁透紙張。他如同他的書法一樣,勤勤懇懇做好自己的事,瀟灑處之流言蜚語。後世評說在郭沫若的心中也許並不重要,牢記本心,自己如何看待自己才是真。
文/墨瓏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