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風骨不如魯迅聞一多,其書法卻拍出上千萬,他留下八字要訣

2021-01-16 南宮欽

沈尹默曾有詩評曰:「郭公餘事書千紙,虎臥龍騰自有神。意造妙摻無法法,東坡元是解書人。」這首詩評中的「郭公」指的就是民國時期和魯迅齊名的大才子郭沫若。自清末開始就有一大批為世人所熟知的文豪,相繼登上歷史的的舞臺。他們中有人以筆桿為槍,揮斥方遒。

魯迅就是這類人物的代表,在那個戰火紛飛,人人自危的年代,唯有魯迅敢用筆墨訴說著最真摯的話語。但反觀郭沫若,卻沒有在世人的口中留下極好的口碑,雖與魯迅齊名,但也留下不少讓人詬病的地方。

沈尹默以詩作評,單純只看郭沫若的書法,不看其他。郭沫若的人生不同於魯迅,他的人生軌跡在早期卻與魯迅十分相似。早年間的郭沫若選擇前往日本留學,在日本學術氛圍極佳的校園裡,郭沫若以醫學起家。魯迅在學習醫學時發現醫學治不了中國人的頑疾,故而丟棄手術刀,轉戰文學。

反觀郭沫若也是如此,郭沫若在學醫之後不久就選擇研究文學,在文學的海洋之中,郭沫若似乎尋到了人生的真諦。如果他就這麼一路走下去,恐怕也會和魯迅一樣,用筆來成就自己「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聲。但郭沫若顯然不甘心此生只學文學,他慢慢開拓眼界,從文學開始拓寬自己的研究方向,從戲劇開始自己掌握的文學形式越來越多。之後郭沫若更是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方面付出了很大的精力,頗有些跨界歷史學家的意味。

郭沫若對於中國文化的熱愛不是玩票性質的,而是真情實感的投入了自己很大的心血在其中,勤勤懇懇的數十年如一日般的研究,尤其是是在甲骨文和金文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現如今研究甲骨文和金文都繞不開郭沫若所做出的成就。

郭沫若的文學成就和研究成果使其能夠在文化界立足,更是成為了一些領域的權威性人物。他更有話語權,在不同的領域如科學、教育都有著很高的地位,這是郭沫若用自己的能力一步步得來的,也是多年潛心研究的成績。

有著如此非凡成就的郭沫若其實被人們所詬病的認為其沒有風骨,與魯迅相比就顯得更為諂媚。文人界都以風骨自稱,古有魏晉之風下的竹林七賢不滿朝政,選擇隱居度日,以無聲的抵抗作為自己人生的態度。如今面對政府的黑暗,多數文人選擇用手中的筆抨擊,可是郭沫若就顯得非常異類了。

「諂媚文人」、「崇拜權力」這些標籤打在郭沫若的身上就再也沒有摘下來。可見當時這些標籤給郭沫若的形象造成了多大的衝擊。在世人的眼中,文人風骨應該有,前有聞一多,後有魯迅,在如此參照之下的郭沫若顯得就是那麼的不堪。

聞一多

但人生之路十分漫長,無法用一個標籤就給一個人的人生之路下定義。人無完人,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郭沫若不是,魯迅也不是,諸多文人更不是。只不過在那個混亂的年代,郭沫若身處高位,一些缺點就被人無形的放大,人人口誅筆伐之下就把他的成就慢慢忽視,這對於郭沫若而言顯得十分不公。

後人獵奇般的心態又不斷挖掘郭沫若的汙點,尤其是婚姻這一塊成為人人唾棄的對象。可見一個人的複雜性是諸多因素造成的,郭沫若的人生豐富多彩,拋開這些生活上和人品上的論斷,就其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就就能夠甩開了好一批人。尤其是為中國近代文學、藝術發展做出的貢獻,更不應該被遺忘。

郭沫若的書法以行書以及草書見長,不同於其他專業書法家的筆法,郭沫若的筆力瀟灑渾厚,筆法轉變之間流暢自然,整幅畫面給人的觀感享受是無窮的。並且很多人學習書法都是參照古人的書法形式,難有創新。但郭沫若在以學習古人書法形式的基礎之上,大加創新,融入了自己的風格,其書法形式自稱一家,能被世人贊其「郭體」,可見郭沫若的書法成就相當了得。

如果單從字面上很難去理解郭沫若書法的渾厚,那不如看一看故宮博物院的正門牌面之上的五個大字,這五個大字懸掛於故宮正門之上,映照著來往的行人,歷經幾十年的時間依舊熠熠生輝。這五個大字就是出自郭沫若之手,在1971年的7月5日,故宮博物院歷經修繕,決定向世人開放,這座曾經帝王居住的紫禁城成為了遊客觀光旅遊的地方。

在開放前,故宮博物院的院長和郭沫若一行人遊走在故宮博物院,院長提出要給故宮的牌匾換一換,上面的字也要重新寫,於是這個重擔就落在了郭沫若的身上,郭沫若也沒有推遲,大筆一揮在一張臨時準備的廢紙上寫上「故宮博物院」這五個大字。如今這個重量級的題字還懸掛於故宮正門之上。

郭沫若的書法為世人所認可,基本上很多學校和名勝古蹟都向其一求墨寶,郭沫若也沒有惜字如金,反而是樂於接受這項美差。這些郭沫若的手書現如今存在於祖國的大江南北之間。

但如果從金錢方面去衡量郭沫若的書法作品,也會發現其價值斐然。郭沫若的書法作品一直是很多人收藏的心頭好,在2011年12月,北京保利書畫拍賣場上,郭沫若的書法作品《沁園春·雪》最後以977.5萬元的天價一錘定音,驚嘆世人。

而後郭沫若的書法作品更是水漲船高,在四年後的2015年的6月18日廣州崇正的拍賣會上,郭沫若書法作品以1610萬元的價格成交,一副書法作品拍賣出天價並不常見。可見郭沫若的書法成就為後人所追捧。

「回鋒轉向,逆入平出」為郭沫若學習書法牢記的八字要訣。這也可以理解成為郭沫若為人處世的八字要訣,書法很像人生走向,平平仄仄之間難掩真理,千迴百轉之間風採顯現。

鋒芒畢露要不得,軟骨筆墨更會沁透紙張。他如同他的書法一樣,勤勤懇懇做好自己的事,瀟灑處之流言蜚語。後世評說在郭沫若的心中也許並不重要,牢記本心,自己如何看待自己才是真。

文/墨瓏甲

相關焦點

  • 康生:郭沫若那字也叫書法?我用腳趾夾根木棍都比他寫的強!
    康生毫不謙虛,即興在上面認真寫著自己對待郭沫若的蔑視,比目魚同志:若論書法,我用腳趾夾根木棍都比郭沫若寫得強。康生和郭沫若的書法其實都屬於行草,但是康生要草的稍微厲害一點,如果書法上非要爭個高下,郭沫若的書法可能還能比一下。但是在畫作上,郭沫若與康生不可同日而語,康生的墨梅、墨荷、水墨山水清新雋永獨樹一幟,令人玩味無窮。
  • 郭沫若寫的2個字拍出1610萬天價,憑什麼?專家:那根本不是字
    郭沫若寫的2個字拍出1610萬天價,憑什麼?專家:那根本不是字 郭沫若是20世紀中國一位有著多方面建樹的文化名人,對於他的書法家身份,也有很多人表示認同,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其中最典型的有「郭體」的美譽,但是也有人大加鄙薄,稱其為「濫俗」。
  • 魯迅到底說沒說過「遠看一條狗,近看是郭沫若」,這句話?
    魯迅的文學造詣可以用一句話總結,那就是「嘻笑怒罵皆成文」。魯迅最大的特點就是遇到一切不美好就一定要噴,富人要噴,窮人要噴,衙門要噴,文人也要噴。當然他不是為自己而噴,而是為國為民。  郭沫若,現代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郭沫若最大的成就,在甲骨文的研究上。有趣的是,郭先生也是留學日本學醫,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啟發,於是棄醫從文,後期又對歷史和考古產生興趣,投身於考古事業。
  • 魯迅和郭沫若交惡,「遠看是條狗近看郭沫若」,這句話是誰說的?
    就如一句「遠看是條狗近看郭沫若」的話,便把魯迅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這句話的原版是「遠看是條狗,近看是條東洋狗,到了眼前,哦,是郭沫若先生」。雖然魯迅先生確實曾與郭沫若交惡,但是身為文壇大家的魯迅先生,真的會因為跟郭沫若的理念和想法不同,就說出這種有失格調的話嗎?魯迅其人魯迅先生即便是現在也沒有人不知道,不了解。
  • 1961年,郭沫若因何翻譯魯迅的這首詩?與毛澤東的指示有關
    在與這些代表團會見時,毛澤東依舊錶現出他浪漫的詩人氣質。例如,他在會見一個日本代表團時,就親筆書寫了魯迅的一首詩,作為贈禮。這就引出了郭沫若翻譯魯迅詩作的一段後話。1961年10月7日,毛澤東會見了以黑田壽男為首的日中友協代表團。他在這次會見中對日本友人說:儘管鬥爭是曲折的,但是日本人民的前途是光明的。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懟,世人笑稱:這便是老郭的一生
    在我們的文壇,郭沫若和魯迅都是響噹噹的人物,他們之間的互懟經常發生,1928年,47歲的魯迅發表了一篇題為《我的氣量和年齡》的文章,結果郭沫若開始挑刺,也寫了一些文章來批評魯迅。回顧郭沫若和魯迅的人生經歷,其實有一些相似之處,他們都曾留學日本,值得注意的是,1918年夏,郭沫若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此時的魯迅,已出版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以現代體式寫成的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
  • 「遠看一條狗,近看是郭沫若」,魯迅到底說沒說過這句話?
    民國時期是我國文學界巔峰時段,在這動蕩不安的社會中出現了很多出色的文學作家,其中魯迅先生就是文學界的一大瑰寶。不過大家在提及魯迅先生時,或多或少都會想到另一個人,那就是郭沫若。相信大家對郭沫若這個名字也不陌生,他和魯迅先生一樣,都是文學界的佼佼者,但是兩人之間卻有著無法逾越的鴻溝。
  • 他發明英文書法,作品賣上千萬,網友:狗屁不通
    書法這種藝術形式,從古至今都是文人所喜愛和追尋的一種個人表達。在幾千年的發展中,書法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形式,最早的書法可以說來自漢字產生之時,從甲骨文、金文一直演變到大篆、小篆、隸書,最後到草書、楷書和行書,這些形式,最終都被保存至今。而在今天,書法又進一步發展,有人在漢字書法的基礎上,開發出了英語書法。而英語書法的發明,也讓人褒貶不一。
  • 「八字」要訣,助你買到好的翡翠
    「眼見為實」新定義,眼睛看見自己要能為此證實其真假,這才是真正的眼見為實。而大多數的翡翠飾品,就非常需要這個能力,那怎麼才能做到「眼見為實」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認識一下。主要記住八字要訣,「種、水、色、形、工、韻、傳、證」。
  • 白居易60歲左右的書法,像極了他的文風,雅素潔淨、風骨內斂
    白居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可以從兩點看出來:首先,他與李白、杜甫齊名,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另外,他是現存詩歌最多的唐代詩人。其一曲《長恨歌》,更是文學史上的經典。然而,長久以來因為他的詩名太盛,掩蓋了書名。白居易的書法流傳下來的不算多,但件件都很耐賞讀。介紹白居易的書法並不難,因為史書中關於他書法的記載很多;同時又有很大的阻礙,因為他的作品資料實在難找。但今天,通過不懈努力還是找到一些資料,供大家欣賞。
  • 郭沫若草書《詠梅》鑑賞,筆力爽勁灑脫,書作透出淵博的學養氣息
    郭氏書法,題招牌確實尤有可觀之處,如故宮博物院、中國銀行、大理等,雄秀特出、韻味濃厚,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今天我們為大家帶來的是郭沫若先生的草書自作詞《卜算子·詠梅》二首,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 一顆「魯迅送給蕭紅的紅豆」拍出二十多萬?真相是……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6月30日電(記者 宋宇晟)近日,有報導稱,「一枚被賣家稱為魯迅送給蕭紅的紅豆」拍出二十多萬元的高價,引發關注。但,一顆紅豆這麼值錢?魯迅真的曾送過紅豆給蕭紅嗎?被拍賣的紅豆。拍賣公司文章截圖一顆紅豆賣了二十多萬?
  • 郭沫若濫情、盜墓,也並非科學家,為何能當中科院首任院長?
    但是世人對於郭沫若卻是評價不一,有人說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有人說是著名的學者,有人說郭沫若是一個小人流氓。更有甚者,說郭沫若濫情,是一個盜墓賊。郭沫若為何被說是濫情?其實,說郭沫若濫情倒也是沒有什麼錯誤。用現代人的一個字概括就是——渣。郭沫若一生中有三個妻子,一個不確定的戀人。
  • 郭沫若為何能當中國科學院院長,那是你不知道他在當時的地位
    郭沫若是人文社會科學的領軍人物,他是有資格做院長的。郭沫若是二十世紀少有的全才人物,在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器物學、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1948年,郭沫若憑藉在甲骨文和考古學研究上的出色成績,當選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郭沫若的學術水平是公認的大家。
  • 康生:我用腳夾著木棍寫的都比郭沫若強
    書法是什麼?「書,心畫也」。書法是人的心理描繪,以線條來表達和抒發作者情感和心緒變化。民間有句老話,「字如其人、人如其字」,即書法往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和人品。像我們熟知的顏體字雍容偉壯,柳體字剛正不阿,都反應出顏真卿和柳公權兩人的性格特點…但歷史上也不乏與此相悖的例子,書法雖然堪稱一時之選,但為人卻極有爭議,比如宋代蔡京,當代康生。蔡京早已作古,不去多講,這康生可是當代中國曾經叱吒風雲的一位人物。康生,原名張宗可,因政治和其他需要,曾先後叫過張裕先、張叔平、張耘。
  • 從「文學弄臣」到「人民詩人」:聞一多眼中的屈原
    在轉述後者的觀點時,他將孫次舟的第第二個證據說成是「戰國末年純文藝家沒有地位」,這多少流露了聞一多的用心,他並不反對「弄臣」的事實認定,他真正忌諱的是「文學弄臣」的說法,這會讓「楚狂」失去其文學的內在精神。聞一多自述作文緣由,孫次舟在《屈原的最後申辯》中轉錄了李長之給孫次舟的信:「昔聞一多先生亦有類似之說,以屈原與梅蘭芳相比。」
  • 這些箋紙木刻畫片與手跡,見證了魯迅的藝術眼光
    ,他自1927年10月起定居上海,當時上海是全國的出版中心,而與魯迅關係密切的內山書店又是規模較大的書刊經營機構,這樣使得魯迅搜購書籍視野廣大,藏書也日益豐富,他甚至專門在距寓所較近的溧陽路租用一個房間作為藏書室。
  • 從不愛到深愛,結婚三年才愛上妻子的聞一多,婚內男人都該學學他
    一個人要善於培養感情,無論是夫妻、兄弟、朋友、子女,經過曲折的人生培養出的感情,才是永遠回味無窮的。這是聞一多的經典「感情論」,也是他在婚姻裡的切身體會。和那個時代的大多數文人一樣,聞一多起初也是因為孝,無奈接納了父母安排下的盲娶啞嫁的舊式包辦婚姻。
  • 郭沫若之子描繪記憶中的上海 為整座城留下線索
    東方早報記者 徐佳和  建築師有建築師的眷戀,攝影師有攝影師的眷戀,郭沫若之子郭博,是著名建築設計師,也是位攝影家。日前,值郭博先生九十華誕之際,《記憶中的上海——郭博先生捐贈攝影作品展》在上海圖書館開幕。  相貌酷似其父的郭博於1920年3月15日出生在日本福岡縣的博多,他的母親就是郭沫若先生的日籍夫人郭安娜。
  • 毛澤東三讀《魯迅全集》 稱他是現代中國的聖人
    魯迅以「精神界之戰士」的身份,努力於「改造國民性」;毛澤東早年組織新民學會,宗旨是「改造學術與人心」。毛澤東在《論魯迅》中說,魯迅是從正在潰敗的封建社會中出來的,會殺回馬槍,朝著他所經歷過的腐敗社會進攻,「畫出了黑暗勢力的鬼臉」,「他簡直是一個高等的畫家」。毛澤東很欣賞魯迅分析批判中國社會問題時,在方法上的深刻辯證,事實上這也是他和魯迅的共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