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郭沫若因何翻譯魯迅的這首詩?與毛澤東的指示有關

2020-12-05 京報網

人們看了這個題目,或許會有些疑惑。不對吧?郭沫若、魯迅都是同一種語言寫作的高手,何用翻譯?也許,是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吧?這兩位又都是通數國語言的翻譯家。不,不僅是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的確確是同一種語言——漢語的翻譯。而且,這次翻譯還與另一位詩人、政治家的毛澤東的指示相關。

資料圖新華社記者 鄔惠我 攝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毛澤東先後會見了阿爾及利亞、肯亞及羅馬尼亞、日本等國的代表團。在與這些代表團會見時,毛澤東依舊錶現出他浪漫的詩人氣質。例如,他在會見一個日本代表團時,就親筆書寫了魯迅的一首詩,作為贈禮。這就引出了郭沫若翻譯魯迅詩作的一段後話。

1961年10月7日,毛澤東會見了以黑田壽男為首的日中友協代表團。他在這次會見中對日本友人說:儘管鬥爭是曲折的,但是日本人民的前途是光明的。中國革命經過無數次的曲折,勝利、失敗、再勝利、再失敗,最後的勝利屬於人民。日本人民是有希望的。循著這條思路毛澤東起身,親筆書寫了魯迅當年贈日本友人的一首詩作《無題》:

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

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詩作錄畢,毛澤東還說:「這一首詩,是魯迅在中國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裡寫的。」這首詩,辭彙驅遣、意象選擇以及內涵的表達,都較為繁複,理解起來有相當難度,何況又是贈送給有語言隔膜的外國人。

毛澤東估計到了這一點,便對日本友人說:這首詩不大好懂,不妨找郭沫若翻譯一下。郭沫若與日本,有極深的淵源。年輕時到日本求學,他後來自稱這是其一生中「最勤勉的一段時期」;1928年,又再赴日本,開始了流亡十年的日本生涯。這些年間,郭沫若用中文或日語,完成了自己極為重要的著作《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是他成為中國現代學術界有名學者的奠基著述。

由此閱歷及語言學養看,郭沫若幾乎是向日本友人介紹魯迅的不二人選。此外,郭沫若與魯迅同一時代,文字之間,頗多交集。雖然一些觀念有所不同,可彼此了解相通,不成問題。

當天晚上,郭沫若也出席歡宴日中友好代表團一行。毛澤東讓他翻譯這首魯迅詩的話,他當然知道。很快,他就將這首詩以日文翻譯了一遍。在翻譯魯迅詩之前,郭沫若當然進行了一番研究。因此,他對魯迅寫贈這首詩的情形和蘊意,有了這樣的理解:魯迅這首詩,是在他去世前不久,寫贈給一位日本的社會評論家新居格的。新居訪問中國,在上海拜訪了魯迅,魯迅寫了這首詩贈他。贈詩的用意是這樣:當時中國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之下,民不聊生,在苦難中正醞釀著解放運動;希望來訪的客人不要以為「無聲的中國」真正沒有聲音。

那麼,時代變了,毛澤東今天將此詩寫給日本人,又是什麼意義呢?郭沫若也做了分析:主席寫贈這首詩的用意,和魯迅當年的用意大有不同。雖然同是一首詩,同是送給日本朋友的,而不同的用意卻顯示了二十幾年來的天變地異。

主席的用意是:日本人民在美帝國主義和日本壟斷資本主義勾結的情形下受著苦難,舉行了轟轟烈烈地反對「日美安全條約」全國性的統一行動。即使運動有時在低潮期,但要求獨立自由、和平、民主的日本人民是在醞釀著更驚人的霹靂。結合毛澤東先前對日本人說的話看,郭沫若的這番分析是符合當時情形的。

毛澤東將魯迅詩作寫贈日本人的消息發布後,學者們也忙碌起來。魯迅《新青年》時期的戰友,著名學者、書法家沈尹默,寫出一篇領會文章《也談毛主席書贈日本朋友的魯迅詩》。文中對其中的詩句,作了探究:「魯迅是精熟古典文學的,他所用的『動地哀』三字,是出自李商隱《瑤池》詩『黃竹歌聲動地哀』,所以他這裡也襲用了『歌吟』二字,是說人民的哀吟,而不是詩人的歌詠。」

沈尹默的文章,發表在1961年11月1日《人民日報》。郭沫若見後,也有了一些感想。他也立即為文,應和沈尹默的文章:「最近在11月1日的《人民日報》第六版上讀到沈尹默的《也談毛主席書贈日本朋友的魯迅詩》。我很高興,尹默的見解和我完全是一致的。如果再要加一點注釋上的補充,那就是『於無聲處聽驚雷』句。據我看來,這一句是從莊子的『淵默而雷聲』(《在宥篇》)和『聽乎無聲』(《天地篇》)等語蛻變出來的。誠如尹默所說『魯迅是精熟古典文學的』,而且他對於莊子很熟。但在這裡卻起了質的變化,即是由莊子的形上學的觀點變成了魯迅的辯證唯物論的觀點。這真可以說是化腐朽而為神奇了。」

有了這進一步的理解,郭沫若用日語譯完魯迅詩歌之後,大約覺得毛澤東所說,或者還有幫助文字疏通、讓日本人便於理解的意思。於是,他便又將魯迅這首詩,以白話漢語翻譯了一遍:

到處的田園都荒蕪了,普天下的人都面黃肌瘦。應該呼天撞地、號啕痛哭,但是,誰個敢咳一聲?失望的情緒到了極點,怨氣充滿了整個宇宙。誰說這真是萬籟無聲呢?聽!有雷霆的聲音怒吼!

郭沫若是一位詩興極濃的詩人。光讓他闡釋、翻譯魯迅詩,當然不能盡興;再加上此次率團訪問的黑田壽男,是日本岡山第六高等學校畢業,郭沫若也正是這所學校畢業。同學相見,機緣難得,豈能無詩?郭沫若即以魯迅此詩的韻,相和一首:「迢迢一水望蓬萊,聾者無聞劇可哀。修竹滿園春筍動,掃除迷霧喚風雷。」此詩後來以《題贈日中友好代表團》名,收入郭沫若《東風集》。詩前添有小序。在錄出魯迅原詩後,記述和詩原委:「毛主席親筆書此以贈日中友好代表團,並命為譯出。譯成,和韻一首。」

如前所記,郭沫若不僅將詩翻譯成日文,且譯成漢語白話。兩度翻譯加一首和韻詩,在魯迅和郭沫若兩位文豪之間,算得上是又一段可嘆可賞的文墨佳話吧!

(原標題:郭沫若翻譯魯迅詩)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u019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魯迅到底說沒說過「遠看一條狗,近看是郭沫若」,這句話?
    魯迅的文學造詣可以用一句話總結,那就是「嘻笑怒罵皆成文」。魯迅最大的特點就是遇到一切不美好就一定要噴,富人要噴,窮人要噴,衙門要噴,文人也要噴。當然他不是為自己而噴,而是為國為民。  郭沫若,現代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郭沫若最大的成就,在甲骨文的研究上。有趣的是,郭先生也是留學日本學醫,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啟發,於是棄醫從文,後期又對歷史和考古產生興趣,投身於考古事業。
  • 郭沫若為何能當中國科學院院長,那是你不知道他在當時的地位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決定由郭沫若出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同時兼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0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籤署政府令,向郭沫若頒發中國科學院印信。
  • 郭沫若風骨不如魯迅聞一多,其書法卻拍出上千萬,他留下八字要訣
    沈尹默曾有詩評曰:「郭公餘事書千紙,虎臥龍騰自有神。意造妙摻無法法,東坡元是解書人。」這首詩評中的「郭公」指的就是民國時期和魯迅齊名的大才子郭沫若。自清末開始就有一大批為世人所熟知的文豪,相繼登上歷史的的舞臺。他們中有人以筆桿為槍,揮斥方遒。魯迅就是這類人物的代表,在那個戰火紛飛,人人自危的年代,唯有魯迅敢用筆墨訴說著最真摯的話語。
  • 毛澤東三讀《魯迅全集》 稱他是現代中國的聖人
    張聞天、陳雲、瞿秋白這些黨的領導人,和魯迅都有過不淺的接觸和了解;像郭沫若、茅盾、周揚、馮雪峰這些黨內著名文化人的經歷,都和魯迅有著深切的關聯。1937年以後,隨著一批文化人從國統區來到延安,毛澤東在和他們的接觸中,越來越多地了解到魯迅的思想、性格和在國統區文化界的特殊地位,越來越強烈地體會到魯迅對中國共產黨高揚中國革命文化大旗不可替代的作用。
  • 郭沫若的《天狗》引爭議,這是咋回事?
    這首詩便是咱們今天要說的郭沫若的《天狗》。這首詩是引起大家爭議比較多的一首,也是大家對郭沫若先生的文學水平分歧的一點。因為很多人看了這首詩後就開始懷疑人生,這樣的也能叫詩嗎?很多人就覺得欣賞不來,但是同時又有很多的專家誇讚這首詩。這到底是什麼情況呢?
  • 魯迅和郭沫若交惡,「遠看是條狗近看郭沫若」,這句話是誰說的?
    就如一句「遠看是條狗近看郭沫若」的話,便把魯迅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這句話的原版是「遠看是條狗,近看是條東洋狗,到了眼前,哦,是郭沫若先生」。雖然魯迅先生確實曾與郭沫若交惡,但是身為文壇大家的魯迅先生,真的會因為跟郭沫若的理念和想法不同,就說出這種有失格調的話嗎?魯迅其人魯迅先生即便是現在也沒有人不知道,不了解。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懟,世人笑稱:這便是老郭的一生
    在我們的文壇,郭沫若和魯迅都是響噹噹的人物,他們之間的互懟經常發生,1928年,47歲的魯迅發表了一篇題為《我的氣量和年齡》的文章,結果郭沫若開始挑刺,也寫了一些文章來批評魯迅。回顧郭沫若和魯迅的人生經歷,其實有一些相似之處,他們都曾留學日本,值得注意的是,1918年夏,郭沫若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此時的魯迅,已出版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以現代體式寫成的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
  • 「遠看一條狗,近看是郭沫若」,魯迅到底說沒說過這句話?
    民國時期是我國文學界巔峰時段,在這動蕩不安的社會中出現了很多出色的文學作家,其中魯迅先生就是文學界的一大瑰寶。不過大家在提及魯迅先生時,或多或少都會想到另一個人,那就是郭沫若。相信大家對郭沫若這個名字也不陌生,他和魯迅先生一樣,都是文學界的佼佼者,但是兩人之間卻有著無法逾越的鴻溝。
  • 鮮為人知的話題:藏在毛澤東書信裡的「詩情」
    就是這首詞,歷經數十年風雨,李淑一於1957年1月寄給毛澤東主席請他指正;也正是這首詞,令毛澤東主席「大作讀畢,感慨系之」,於同年5月11日,揮筆寫下感天地、泣鬼神的詞章《蝶戀花·答李淑一》,詩詞唱和,傳為佳話。  1957年5月的一天,李淑一手舉一隻大信封,步履輕盈地邁進長沙市第二女中初三的教室,聲音有些發顫地對學生們說:「毛主席給我寫信了!」
  • 魯迅單挑新月派,兩個字評價徐志摩,也許你想到了
    劉宜慶魯迅《我的失戀》手跡。《語絲》創刊後,徐志摩投稿了,孫伏園作為編輯,沒有門戶之見,稿子好就刊發。徐志摩沒有意思到這是魯迅的陣地,他翻譯了一首波德萊爾的詩《屍體》,並寫了一篇《題記》。但魯迅不依不饒。什麼仇什麼怨?後來,魯迅在《集外集序言》裡明說:“我更不喜歡徐志摩那樣的詩,而他偏愛各處投稿,《語絲》一出版,他就馬上來了,有人贊成他,登了出來,我就做了一篇雜感,和他開一通玩笑,使他不能來。”呃,這是玩笑啊,好玩嗎?
  • 《指點江山》:毛澤東詩詞蘊藏民族擔當和中國夢
    橫看世界,有的統帥也寫過詩,但是,有哪位統帥能像毛澤東那樣,作過這麼多「氣吞萬裡如虎」的好詩?1933年底,馮雪峰來到瑞金,他告訴毛澤東:有一個日本人說,全中國只有兩個半人懂得中國,其中就有魯迅和毛澤東。毛澤東聽了不禁開懷大笑,說這個日本人不簡單。馮雪峰又說,魯迅讀過毛澤東的詩詞,曾戲言說有「山大王」氣概。
  • 毛澤東詩詞中的神仙鬼怪
    不周山下紅旗亂   1930年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反「圍剿」勝利後,毛澤東寫下《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1962年《人民文學》發表這首詞之前,毛澤東將最後一句「教他片甲都不還」改為「不周山下紅旗亂」。「不周山」,最早見於《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 毛澤東與賀子珍婚變內情:女翻譯是導火線
    史沫特萊是引火人,女翻譯是導火線  1937年2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鼓勵史沫特萊設法引進一種新的娛樂:西方式的交際舞。  史沫特萊明白這些長徵的倖存者,需要學會鬆弛和娛樂。她還想到,跳舞有助於打破受領導幹部的妻子們影響,而形成的僵化的社會禮儀。
  • 這項榮譽,百歲翻譯泰鬥許淵衝先生實至名歸
    不但中國好多作家的作品受到批判,就連好多外國作家及其作品也受到了批判,可以翻譯的作品只有毛澤東的。當時毛澤東的作品只有外文出版社翻譯出版。有一天,《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的《蝶戀花·答李淑一》,許淵衝第一時間把它翻譯成英法韻文,寄給外文出版社。這是他用英文、法文翻譯的第一首詞。但外文出版社不接收別人的來稿,就退了回來。
  • 盤點毛澤東生命裡不尋常的「9月9日」
    舉世矚目、關係著未來中國前途命運的和談雖然危機四伏,但毛澤東除忙於談判事宜、接受採訪、出席各種聯歡會與宴會外,還頻頻會訪國民黨的諸多政要,各黨派民主人士及文化界、藝術界的宿舊名流等。9月9日這天,毛澤東在紅巖村專門會見了後來成為親密詩友的郭沫若、於立群等,並與他們共進晚餐。魯迅逝世後,郭沫若成了國統區進步文化人的一面旗幟。
  • 魯迅花3765塊大洋,在北京買了一套32間的四合院,如今值多少錢?
    ——魯迅「魯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劃時代的文藝作家,是實事求是的歷史學家,是以身作則的教育家,是渴望人類解放的國際主義者。」是郭沫若對於魯迅先生的評價,由此可見,在郭沫若的心裡,魯迅有著極高的地位。眾所周知,魯迅是我國近代時期文藝界、精神界的代表,對於中國文學的發展和民族之魂的繼承有著無法更改的重要意義。
  • 毛澤東英語翻譯唐聞生:中國開放源頭始於1972年
    毛澤東英語翻譯唐聞生十一月八日以榮譽主席的身份出席了同聲傳譯與翻譯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表示希望國內外所有熱愛翻譯事業的人士都能在翻譯教學和研究領域有更多的建樹,為培養一代又一代能夠切實溝通中國與世界的人們獻計出力。
  • 毛澤東詩詞中的喜怒哀樂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喜怒哀樂 陸機《文賦》曰:「詩緣情而綺靡。」白居易《與元九書》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詩詞之美,美在深情。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中「問世間情為何物」一句,迷倒了無數人,也難住了無數人。毛澤東一生讀詩、解詩、論詩、賦詩,箇中必有一個「情」字,深邃、豐富、厚重。毛澤東詩詞究竟抒發了一些怎樣的感情?
  • 讓世界了解中國抗戰:是誰冒險翻譯並出版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
    原創 王嵐 檔案春秋《論持久戰》是毛澤東在抗日戰爭爆發後有關中國革命現狀和前途的重要論述。自發表以來,這部著作已經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成為世界政治文化中的經典之作;但是,你知道最初的英譯本是誰翻譯的?又是在怎樣的情景下出版和發行的呢?
  • 毛澤東的這張特寫照,首次在國內公開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人民出版社推出首個中文版,書中大量珍貴史料首次在國內發布。新京報記者注意到,該書譯者為我國資深外交官、外交部原副部長、中國駐俄羅斯前任大使李輝。他於2019年離任中國駐俄羅斯大使後,過了半年時間便開始翻譯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