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書法中的墨法原理

2021-01-18 張立傑傳書法

我國傳統書畫,出於藝術欣賞的普遍審美要求,往往強調筆情墨趣。於是藝術家們在創作書畫時,若要追求並達到「筆情」的藝術效果,便出現了種種筆法;要達到「墨趣」的藝術效果,於是又產生了種種「墨法」。

在談論墨法之前,我們還必定先得經過一道門檻,就是對於墨的選用。那麼,如何才能選用到一錠好墨呢?這首先得從墨的光色上去加以鑑定,一般說來,墨以紫光為上品,黑光次之,青光再次之,白光為下。這裡所說的紫光,前人有個界定,就是墨的光色應當沉而不浮,明而有豔,澤而有漬。除此之外,明朝屠隆在《考槃餘事》中,又有鑑墨三昧的經驗:「墨之妙用,質取其輕,煙取其清,嗅之無香,磨之無聲……」這裡「質取其輕」,是講墨的質地要純而不雜,製作時選用清煙佳膠。「煙取其清」,是講做墨選煙要精要淨,不可摻進雜質,否則研磨起來墨底出現沙礫,就往往會產生耗筆毀硯的弊病。

嗅之無香」,是講制墨用膠,質地要求上乘。一般來說,用膠差的墨使用起來,往往會產生一種異樣的臭味,則又顯然與古人所講的「墨香」相違背了「磨之無聲」,是講墨的質地要純細,不摻雜質,這也和「質取其輕,煙取其清」,有著互補之處。

墨選好後,在使用時有個講究,就是「三生」:生墨、生水、生硯。所謂「三生」,意謂磨墨時墨身垂直,隨用隨研,不要使用隔夜的宿墨;所謂「生水」,意謂用水研墨,需要用新汲水,或者是自來水,不要使用熱水和茶葉水等,因為熱水裂會使墨脹裂,茶葉水則會毀敗墨色。宋代陸遊《初春感事》詩說:「清水自注硯池寬」,講的就是使用「生水」。所謂「生硯」,是說硯臺在使用時要乾淨而不留宿墨,用即加水和研。所用硯臺,最好能夠寬大一點,這樣才夠多多研墨以足供揮灑的需要。《翰林要訣》說:「池寬面細,每夕一洗,則水墨調勻,血肉得所。」

眼下人們學習或創作書法,為了便利起見,往往採用墨汁,省事而又有同樣效果。墨汁中上乘的有一得閣、曹素功等品牌。雖然是墨汁,但為了使用的合理起見,也應當要注意「三生」,就是每次都要使用新鮮墨汁,是為「三生」;每次墨汁太濃需要加水時,都要注意注入少許清水,而不要加熱水和茶葉水,是為「生水」;每次寫字後都要洗乾淨硯臺或其他盛器,不要讓硯臺積滿宿墨,是為「生硯」。具體的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

一、墨色精神

書法用墨,前人講究其色的烏黑光亮,認為這樣可以增加書法的精神和神採。關於用墨色澤神採的藝術效果,宋朝大書法家蘇軾曾經把它形象地比喻為小孩黑溜溜的眼珠。孩子的瞳子烏黑且又光亮,閃爍而有神採,而書法用墨所要追求的藝術效果,正要與之相似。要做到墨色烏黑而光亮,神採煥發而活潑的話,除了磨墨時必須注意「重按輕推,遠行近折」之外,有時,我們還不妨稍許把墨磨得濃一點,然後稍稍破水活用,正如清朝笪重光《書筏》所說:「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則活。」在這基礎上,近世黃賓虹《畫語錄》進一步細闡述了「破水活用」之法:「古人書畫,墨色靈活,濃不凝滯,淡不浮薄,亦自有術。其法先以筆蘸濃墨,墨倘過豐,宜於硯臺略為揩拭,然後將筆略蘸清水,則作書作畫,墨色自然滋潤靈活。」

二、濃淡效果

講究墨色的濃淡,是古人在墨色烏黑光亮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一般來講,墨的濃淡要恰到好處,不要過濃,也不要太淡,因為墨色過濃,容易粘,滑鋒毫,有礙行筆;而墨色太淡,又容易損傷神採,使寫出來的字缺少精神。然而後人經過摸索研究,又有專以墨色濃淡結合構字、用筆來形成風格的最著名的如清朝大書法家劉墉和王文治,劉喜用濃墨而王善用淡墨,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介紹:「國朝書家,劉石庵相國專講魄力,王夢樓太守專取風神,時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

此外,有關一幅作品中濃墨淡墨兼用的問題,雖然這在古代並不多見,可是時到今日,我國書法家和日本書法家,多有在這一領域裡作努力地探素者。書法家們利用墨色的濃淡轉換,以追求變化錯綜、輕重抑揚的藝術數果,並力求表現出空間的前後層次。我國古代水墨畫有所謂「墨分五色的講法,影響到現當代書法創作,於是書法家們也就有了對於「墨分五色」的追求。

三、燥潤枯溼

墨的燥潤,也叫做「枯溼」。就其各自的藝術效果來說,墨燥追求幹冽秋風的意趣;墨潤講究潤含春雨的美韻。兩者各有各的好處,相反相成,交相映發。宋朝姜夔《續書譜》說:「行草要燥潤相雜,潤以取妍,燥以取險。」講的就是這個意思。不過,姜夔雖然說的是「行草要燥潤相雜」,其實楷書篆隸,也同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燥潤相雜,從而取得多樣化的效果。要注意的是,用墨滋潤,非指用墨太溼,因為如果用墨太溼了,筆毫就會控攝不住,會使墨汁溢出筆外,產生漲墨的弊病,形同墨豬。反之,枯或燥也不等於枯燥、乾枯。應當說,恰到好處的燥或枯能增加字畫的蒼勁感,而過分的燥或枯則形同乾柴枯枝,索然乏味。

四、惜墨如金

寫字作書,筆不妄落,每一筆都要經過思考,意在筆前,然後落筆,這就是古人「惜墨如金」、「三思艱下筆」的含義。要是單單理解為寫字時節省用墨,那就未免偏頗周星馳在《臨池管見》中,對墨法的運用作了一個相當精彩的總結。用墨之法,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活與華,非墨寬不可。「古觀微凹聚墨多」,可想見古人意也。「濡染大筆何淋漓」,「淋漓」兩字正有講究,清染亦自有法。作書時需開通其筆,點入硯池,如籬之點水,使墨從筆尖入,則筆酣而墨飽。揮灑之下,使墨從筆尖出,則墨浥而筆凝。杜詩云:「元氣淋漓障猶溼。」古人字畫流傳久遠之後,如初脫手光景,精氣神採不可磨滅。不善用墨者,濃者易枯,淡則近薄,不數年間,已淹淹無生氣矣,不知用筆,安知用墨,此事難為俗工道也,這裡不僅形象生動地讓人領會墨法的妙用,並且還道出了筆法、墨法相互貫連映發的重要性

相關焦點

  • 【龍靈書道】墨法,在書法中為什麼如此重要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龍靈書道」免費學習海量書法視頻 書法美通過形式要素表達。本文對古人的書法理論與實踐中對墨法的理解和運用梳理,從而闡釋書法墨法與筆法、字形與章法三者的關係,旨在從書法形式美的體系中看墨法的作用。
  • 書法學習入門——墨法
    書法中,除了有筆法一說,還有墨法的說法,也即對墨的使用方法。筆法與墨法互為依存,相得益彰,正所謂「墨法之少,全從筆出」。「用墨之法,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活與華,非墨寬不可。」《臨池管見》中接著再提到,「作書時須通開其筆,點入硯池,如篙之點水,使墨從筆尖入,則筆酣而墨飽;揮灑之下,使墨從筆尖出,則墨浥而筆凝。」
  • 書法中的墨法是什麼?淡墨傷神,濃墨滯筆怎麼破?竅門就這兩個字
    學書法,一般人很重視筆法,而忽視墨法,這是不對的。明代書法家董其昌重視墨法甚至超過筆法。他在《畫禪室隨筆》中說,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可見,墨法在書法中的重要性。書法中的墨法是什麼?墨法就是墨色在濃淡乾濕枯之間變化,使書法作品表現出「五色」的層次,達到一個「色彩」豐富的藝術效果。墨法在書法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墨淡容易傷神(神採),墨濃容易滯筆(筆毫粘絞在一起)。
  • 書法中的墨法是個什麼貨色?
    這裡要注意到他說的是畫,也就是說他講的墨法是畫中的,適用於繪畫的「墨法」,那麼這就牽扯到一個書畫的問題了,繪畫的技法到底是不適用於書法呢?有人又講:書畫同源,繪畫技巧同樣應該適用於書法。雖然看起來也能為墨法運用在書法上提供一個依據,但是書畫同源講的是繪畫和書法是一種親近的藝術關係,這哪裡說書法可以隨便的運用繪畫的技巧呢?
  • 書法之「墨法」詳解,要達到用墨的最高境界,這三點要領悟
    你好,歡迎來到「維知書法」,我們今天來聊聊書法中的墨法。中國書法中,用墨與用筆是緊密地相關在一起的。它們是唇齒相依、缺一不可的孿生子。前面文章我們講了「筆法」、「結體」、「章法」,現在,我們再來探討一下墨法。
  • 什麼是書法中的墨法?它和筆法誰更重要?過度運用墨法是今人之病
    比如國畫側重的是墨法,墨分五色其實其實就是墨法在國畫中的應用;而書法側重的是筆法。我沒有說國畫不需要筆法,書法不需要墨法,我只是說側重點不同。如果反過來就不行了,比如書法側重墨法,國畫側重筆法,這就本末倒置了。什麼是書法中的墨法?它和筆法比誰更重要?
  • 書法攻略之第三章,紙法,墨法,章法,第一節,紙法,墨法篇
    很多人以為,拿起毛筆寫字,就得用宣紙。然而,宣紙在唐朝時才出現。所以說,古代人留下那麼多的精彩遺墨,並非是寫在宣紙上的,而是布帛,纖維紙如麻紙等。也就是說,並非是只有在宣紙上才能寫出那種效果來,其他的紙自有其他紙的妙用。
  • 什麼是書法的「墨法」?墨法用得好,書法才有魔力
    好的書法作品,不僅僅體現在用筆、章法等方面,用墨也是很關鍵的一個因素。古人在創作書法作品時,都是用墨塊研墨,墨和水的比例全憑個人喜好及經驗,所以每個人用墨的效果有很大差別。現代人大多使用現成的墨汁,雖然簡單便捷了,但也讓人在用墨上少了很多創造力。
  • 一文讀懂:如何玩轉「墨法」?
    弘揚傳統文化,傳播書畫藝術 傳播:書法 |國畫|文化 | 藝術| 教育 書法美通過形式要素表達。本文對古人的書法理論與實踐中對墨法的理解和運用梳理,從而闡釋書法墨法與筆法、字形與章法三者的關係,旨在從書法形式美的體系中看墨法的作用。
  • 《書法問集》561、王鐸的墨法享有盛譽,請問如何理解墨法?
    原來題目:王鐸的墨法在書法史享有盛譽,請問如何理解書法中的「墨法」?我是一人。書法沒有」墨法「,有些書法家已經把墨法是當成了魔法。王鐸近些年名氣很大,但是過譽了。近些年總是有人吹捧日本人多麼喜歡王鐸的字,但是和」墨法「沒有關係。」墨法「是我們國內有些書法家的發明。書法說到底是在寫字,寫的是字,不是在畫畫。我當然知道」墨分五色「,但是這是我們傳統繪畫中的。我們當代有一些中國的書法家,一個勁地想要在書法中提出」墨法「這個詞。
  • 淺談:林散之書法中的墨法「一團墨氣眼前來」
    包世臣把書法中的墨法置於和筆法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己。而林散之最偉大的貢獻就是把繪畫中的墨法運用到草書創作當中,他的草書墨法豐富,酣暢淋漓,意境高遠。他強調:「寫字要有墨法。 濃墨、淡墨、枯墨都要有。」
  • 書法用墨九法,掌握墨法也很重要
    在中國藝術中,無論是中國畫還是書法,都十分重視對墨的駕馭,從古今書論中對墨的規定和各種傳世墨跡來看,墨的使用與技巧問題一直是創作者乃至欣賞家、理論家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通過對古代書論中關於用墨內容的考察與欣賞、實踐中對墨法的關注,最為常見的用墨之法大概有如下九種,試作些舉要證明。
  • 五分鐘了解書法墨法,最全的都在這裡啦~
    古人有「不知用筆,安知用墨」,「字字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等論述,正是說明墨法在書藝創作中的重要地位。傳統書論有「墨分五彩之說」,指的是「濃、淡、潤、渴、白」。具體地說: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潤可取妍,渴能取險,知白守墨。
  • 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寫法:皿字底的寫法
    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寫法:火字旁「火」寫法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寫法:反文旁「攵」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寫法:立刀旁「刂」毛筆書法中提手旁的寫法及相關漢字結構分析毛筆書法中三點水「氵」與兩點水「冫」的寫法與結構分析
  • 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寫法:左耳旁與右耳旁
    毛筆書法中提手旁的寫法及相關漢字結構分析毛筆書法中三點水「氵」與兩點水「冫」的寫法與結構分析毛筆書法中禿寶蓋與寶蓋頭的寫法與結構分析毛筆書法楷書「月」字旁的書寫方法及結構特點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結構特點和書寫方法之二:米字旁
  • 《書法問集》212、為什麼有人寫毛筆字時會在兩個碗裡沾墨?
    這是一個很值得交流的書法問題。書法真的有我們現在所謂的「墨法」嗎?千萬不要把寫字當成畫畫,墨分五色不使用在寫字的適合,書法沒有墨分五色,書法中強調追求墨分五色是錯誤的。因為有了「墨法」,強調「墨法」,所以很多時候寫字就多了很多奇怪的事情。一碗水一碗墨是錯誤的,在寫字的過程中中途用水稀釋是錯誤的。
  • 看書法大家的墨跡,領悟墨法之妙
    一語道破了用墨之法對於書法的重要程度。誠然,書法對於墨的要求,沒有繪畫那麼高,而且很長一段時間內,書法用墨的技法比較單純。宋代以前,用墨大多以濃墨為主,到蘇軾這裡,他也主張「須湛湛如小兒目睛乃佳」。宋之後,特別是董其昌之後,繪畫上的很多墨法借鑑到書法上,大大的豐富了書法的表現能力。今天我們分為濃墨法、焦墨法、淡墨法、漲墨法,用實際的書法作品,看看各種方法的優劣。
  • 從張旭、黃庭堅、王鐸、董其昌等人書法作品來看書法中墨法的運用
    書法中的墨法是書法藝術中極為重要的表現手段,書家通過對墨法的濃淡枯溼的變化來營造渲染藝術效果,有時一幅作品中濃墨、淡墨、枯筆交替使用,用這種墨色的自然變化來增加作品的藝術表現力。王鐸可以說是書法史上最擅於用墨之人,歷代的書法家在用墨的變化和手段上均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 包工頭10年毛筆寫千萬英語單詞,考取飛行駕照,成書法妖孽
    創立毛筆英文書法。3 個月時間,他用毛筆在宣紙上書寫了 10 萬個「 Bei jing 」。從中挑選出最滿意的一個寄往北京。從那以後,當包工頭之餘,他全身心投入到毛筆英文書法這個夢境中。這個時代,滑鼠和手機已經慢慢替代書寫,他卻筆墨紙硯不離身,每天至少寫5000個英語單詞,一寫就是10年。
  • 書法有法:筆法、章法、墨法
    所謂中鋒就是漢代蔡邕在《九勢》中所說的:「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中鋒行筆不太容易,它要克服兩個困難首先是不使筆鋒偃臥。中鋒行筆時歷代書家的共識,但是漢字書寫時一個連貫的過程,筆鋒在運動過程中會旋轉,不可能始終在線條的中間,這就要求學會調峰,當然通過調峰還能產生不同的效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