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書畫,出於藝術欣賞的普遍審美要求,往往強調筆情墨趣。於是藝術家們在創作書畫時,若要追求並達到「筆情」的藝術效果,便出現了種種筆法;要達到「墨趣」的藝術效果,於是又產生了種種「墨法」。
在談論墨法之前,我們還必定先得經過一道門檻,就是對於墨的選用。那麼,如何才能選用到一錠好墨呢?這首先得從墨的光色上去加以鑑定,一般說來,墨以紫光為上品,黑光次之,青光再次之,白光為下。這裡所說的紫光,前人有個界定,就是墨的光色應當沉而不浮,明而有豔,澤而有漬。除此之外,明朝屠隆在《考槃餘事》中,又有鑑墨三昧的經驗:「墨之妙用,質取其輕,煙取其清,嗅之無香,磨之無聲……」這裡「質取其輕」,是講墨的質地要純而不雜,製作時選用清煙佳膠。「煙取其清」,是講做墨選煙要精要淨,不可摻進雜質,否則研磨起來墨底出現沙礫,就往往會產生耗筆毀硯的弊病。
嗅之無香」,是講制墨用膠,質地要求上乘。一般來說,用膠差的墨使用起來,往往會產生一種異樣的臭味,則又顯然與古人所講的「墨香」相違背了「磨之無聲」,是講墨的質地要純細,不摻雜質,這也和「質取其輕,煙取其清」,有著互補之處。
墨選好後,在使用時有個講究,就是「三生」:生墨、生水、生硯。所謂「三生」,意謂磨墨時墨身垂直,隨用隨研,不要使用隔夜的宿墨;所謂「生水」,意謂用水研墨,需要用新汲水,或者是自來水,不要使用熱水和茶葉水等,因為熱水裂會使墨脹裂,茶葉水則會毀敗墨色。宋代陸遊《初春感事》詩說:「清水自注硯池寬」,講的就是使用「生水」。所謂「生硯」,是說硯臺在使用時要乾淨而不留宿墨,用即加水和研。所用硯臺,最好能夠寬大一點,這樣才夠多多研墨以足供揮灑的需要。《翰林要訣》說:「池寬面細,每夕一洗,則水墨調勻,血肉得所。」
眼下人們學習或創作書法,為了便利起見,往往採用墨汁,省事而又有同樣效果。墨汁中上乘的有一得閣、曹素功等品牌。雖然是墨汁,但為了使用的合理起見,也應當要注意「三生」,就是每次都要使用新鮮墨汁,是為「三生」;每次墨汁太濃需要加水時,都要注意注入少許清水,而不要加熱水和茶葉水,是為「生水」;每次寫字後都要洗乾淨硯臺或其他盛器,不要讓硯臺積滿宿墨,是為「生硯」。具體的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
一、墨色精神
書法用墨,前人講究其色的烏黑光亮,認為這樣可以增加書法的精神和神採。關於用墨色澤神採的藝術效果,宋朝大書法家蘇軾曾經把它形象地比喻為小孩黑溜溜的眼珠。孩子的瞳子烏黑且又光亮,閃爍而有神採,而書法用墨所要追求的藝術效果,正要與之相似。要做到墨色烏黑而光亮,神採煥發而活潑的話,除了磨墨時必須注意「重按輕推,遠行近折」之外,有時,我們還不妨稍許把墨磨得濃一點,然後稍稍破水活用,正如清朝笪重光《書筏》所說:「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則活。」在這基礎上,近世黃賓虹《畫語錄》進一步細闡述了「破水活用」之法:「古人書畫,墨色靈活,濃不凝滯,淡不浮薄,亦自有術。其法先以筆蘸濃墨,墨倘過豐,宜於硯臺略為揩拭,然後將筆略蘸清水,則作書作畫,墨色自然滋潤靈活。」
二、濃淡效果
講究墨色的濃淡,是古人在墨色烏黑光亮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一般來講,墨的濃淡要恰到好處,不要過濃,也不要太淡,因為墨色過濃,容易粘,滑鋒毫,有礙行筆;而墨色太淡,又容易損傷神採,使寫出來的字缺少精神。然而後人經過摸索研究,又有專以墨色濃淡結合構字、用筆來形成風格的最著名的如清朝大書法家劉墉和王文治,劉喜用濃墨而王善用淡墨,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介紹:「國朝書家,劉石庵相國專講魄力,王夢樓太守專取風神,時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
此外,有關一幅作品中濃墨淡墨兼用的問題,雖然這在古代並不多見,可是時到今日,我國書法家和日本書法家,多有在這一領域裡作努力地探素者。書法家們利用墨色的濃淡轉換,以追求變化錯綜、輕重抑揚的藝術數果,並力求表現出空間的前後層次。我國古代水墨畫有所謂「墨分五色的講法,影響到現當代書法創作,於是書法家們也就有了對於「墨分五色」的追求。
三、燥潤枯溼
墨的燥潤,也叫做「枯溼」。就其各自的藝術效果來說,墨燥追求幹冽秋風的意趣;墨潤講究潤含春雨的美韻。兩者各有各的好處,相反相成,交相映發。宋朝姜夔《續書譜》說:「行草要燥潤相雜,潤以取妍,燥以取險。」講的就是這個意思。不過,姜夔雖然說的是「行草要燥潤相雜」,其實楷書篆隸,也同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燥潤相雜,從而取得多樣化的效果。要注意的是,用墨滋潤,非指用墨太溼,因為如果用墨太溼了,筆毫就會控攝不住,會使墨汁溢出筆外,產生漲墨的弊病,形同墨豬。反之,枯或燥也不等於枯燥、乾枯。應當說,恰到好處的燥或枯能增加字畫的蒼勁感,而過分的燥或枯則形同乾柴枯枝,索然乏味。
四、惜墨如金
寫字作書,筆不妄落,每一筆都要經過思考,意在筆前,然後落筆,這就是古人「惜墨如金」、「三思艱下筆」的含義。要是單單理解為寫字時節省用墨,那就未免偏頗周星馳在《臨池管見》中,對墨法的運用作了一個相當精彩的總結。用墨之法,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活與華,非墨寬不可。「古觀微凹聚墨多」,可想見古人意也。「濡染大筆何淋漓」,「淋漓」兩字正有講究,清染亦自有法。作書時需開通其筆,點入硯池,如籬之點水,使墨從筆尖入,則筆酣而墨飽。揮灑之下,使墨從筆尖出,則墨浥而筆凝。杜詩云:「元氣淋漓障猶溼。」古人字畫流傳久遠之後,如初脫手光景,精氣神採不可磨滅。不善用墨者,濃者易枯,淡則近薄,不數年間,已淹淹無生氣矣,不知用筆,安知用墨,此事難為俗工道也,這裡不僅形象生動地讓人領會墨法的妙用,並且還道出了筆法、墨法相互貫連映發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