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文化,傳播書畫藝術
傳播:書法 |國畫|文化 | 藝術| 教育
書法美通過形式要素表達。本文對古人的書法理論與實踐中對墨法的理解和運用梳理,從而闡釋書法墨法與筆法、字形與章法三者的關係,旨在從書法形式美的體系中看墨法的作用。
原題:書法墨法與其它形式要素間的關係
作者:範薈(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中國書法以漢字為載體,作字之初,文字書寫主要用於人們日常的記錄、交流和傳播。其功能側重於實用。到了魏晉時期,書法創作主體的審美意識才逐漸進入自覺階段。書法始終兼具實用與審美的二重屬性,步入當代,主流書寫方式的轉變直接導致書法的藝術性開始居於主導地位。而書法的藝術性則需要通過書法的各種形式要素的不同組合方式呈現出來。
書法的諸多形式要素中,筆法、墨法、結字和章法作為主要的書法形式美的要素,構成了詮釋書法美的一個完整而統一的體系。在書法藝術性不斷凸顯的發展進程中,作為形式要素之一的墨法的運用也變得更加豐富,更具表情性。
包世臣在《藝舟雙楫》曾說:「墨法尤為書藝一大關鍵已」。在書法各形式要素的配合運行中,墨法無疑起到了一種潤滑劑的作用。也就是說,在書法創作中,恰如其分的用墨能使作品內容顯得更加豐富,更能凸顯出書法作品神採氣韻。不論是喜用濃墨的劉墉還是專尚淡墨的王夢樓,不論是擅用漲墨的王鐸還是好用枯墨的林散之,其用墨之法皆與書家本人的審美情感息息相關。
林散之書法作品
墨法大體包含兩個方面,分別為墨的濃淡程度與乾濕程度。
濃淡程度是指墨色的變化,也就是墨與水的調配比例,形成如中國畫技法理論中,「焦、濃、重、淡、清」這樣墨色深淺、輕重,層次的變化。乾濕程度是指墨的枯溼,是由毛筆的蓄墨量,或者說是由紙面吸墨量的多少而決定的。不同的乾濕程度反映出「枯、幹、渴、潤、溼」等不同的審美類型。
一、筆墨間的關係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述書下》雲:「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書法筆墨相依,筆以墨現,墨以筆成。可見筆與墨二者的關係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清代沈宗騫也說:「用墨秘妙,非有神奇,不過能以墨隨筆、且以助筆意之所不能到耳。蓋筆者墨之帥也,墨者筆之充也;且筆非墨無以和,墨非筆無以附。」也就是 說,墨法的適當運用還有助於彌補用筆所不能充分表達之處。
第一,筆法中的提按影響墨色變化。筆力沉實就會使墨色更顯濃鬱,用筆輕飄則會使墨色躁浮。作為提倡「碑學」書法的代表人物包世臣就有「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之說。在清代「碑學」影響下的頗具開創性的篆隸作品中,不難看出,厚重紮實的用筆的確使墨色更顯沉鬱渾厚。
吳昌碩書法作品
第二,運筆的徐急也與墨法有關。姜夔謂:「墨濃則筆滯」。焦墨、濃墨一類都會使行筆速度減慢,從而表現出古拙、遲澀、蒼勁的美感。與之相反,墨色豐潤則行筆順暢。利於表現妍美、靈動、秀麗的美。
如同為楊凝式書法作品的《韭花帖》與《盧鴻草堂十志圖跋》。前者清雅秀美,後者沉雄凝練。
楊凝式《韭花帖》局部
楊凝式《盧鴻草堂十志圖跋》
這與二者截然不同的用墨方式不無關係。《韭花帖》通篇墨色沉和溫潤,營造出恬淡秀雅之感。而《盧鴻草堂十志圖跋》用墨較濃,且在書寫中毛筆蓄墨量逐漸減少,直至變為枯墨書寫。盡顯出古拙蒼勁之貌。
第三,用鋒與墨法之間交映互襯,能夠展現出形式不同的美。例如同樣是使用枯墨,中鋒用筆更突出筆力圓勁,骨力內涵,而側鋒則顯出剛健險絕,凌厲恣肆之感。與之同理,同一種用鋒方式配合不同的用墨自然也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美感。例如楊維楨行草作品《真鏡庵募緣疏卷》就絕佳的表現出了將用墨與用鋒參差搭配後,產生出的豐富多樣的視覺效果。
楊維楨《真鏡庵募緣疏卷》局部
蘇軾認為:「書必備神、氣、骨、血、肉」。筆法乃字之骨,筆力雄健則自顯骨力;墨法乃字之血肉,墨飽則肉豐,墨少則骨露。且骨肉之間相互依附,不可分離。骨肉兼備,才能使字鮮活飽滿,體態生動,作出上乘佳作。
二、墨法與結字、章法的關係
1.墨法與結字的關係
中國書法以漢字為載體。書法藝術也在於表現漢字之美。字形是中國書法藝術的基本單元,連接點畫與篇章的中間環節。不可將字獨立於整篇之中。因此,在探討墨法與結字的關係時,也要關照到這一因素。
墨法的審美類型需與結字的審美類型相一致。總的來說,字拙則墨欲渴;字妍則 墨適潤;字蕭遠則墨宜淡然;字剛健則墨應濃重。
黃庭堅《諸上座帖》局部
如果《蘭亭》精微妍巧的字形就以枯墨,《自書告身》蒼茫勁健的字形用以淡墨,《諸上座帖》中奇崛瘦勁的字形個個成為「墨豬」,那麼墨法不但不能表現出自身的美感,甚至還破壞了字形本身的造型美。所以,墨法與字形的關係就在於其審美類型的和諧統一。
2.墨法與章法的關係
章法統領著結體、用筆、用墨,結體是單元,用筆貫穿始終,用墨作為輔助,一幅好的書法藝術作品,就是這四個方面統一體。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章法與墨法相同,都是在書法藝術性增強之後,其地位才逐漸凸顯。換言之,章法與墨法的合理運用都有利於表現書法藝術美,都是書家審美情感的表達。
更重要的一點是,墨法特色需要從通篇的角度才能看出。筆者將章法與墨法特色總結為「動態」與「靜態」兩種類型。
顏真卿《自書告身帖》局部
首先,在靜態關係中,章法與墨法二者較為獨立,並且都只在一定的範圍內變化。由於二者具有獨立性,其互動關係較少。著重於表現作品整體氣息。在這種關係中,書法的章法主要為平和一類。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呼應關係相對較少。通篇的氣息相對溫和簡靜。這樣類型的章法採用的墨法多為中和型。
中和的墨法講究水墨調和,枯潤適度。略微在墨色與枯溼程度上進行調節,以便更利於表現章法與整篇作品的氣韻。這種中和的墨法是在書法實用性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而來的。孫過庭的理論「帶燥方潤,將濃遂枯。」就是對這一類型的墨法做出的最好詮釋。
孫過庭《書譜》局部
墨法與章法這樣的關係最終易達成富於變化又井然有序的狀態。被歷代士大夫所使用,成為文人審美的「主流」。這樣的關係主要存在於楷書、篆、隸墨跡和部分行書尺牘中。要說明的一點是,「靜態」 關係是相對於「動態」關係而存在的。「靜態」絕不意味著「停滯」,而是一種複雜有序的狀態。最終指向有序。
董其昌《山水圖冊》局部
例如董其昌的書法整體章法趨於靜和、蕭散,其用墨多採用淡墨,配合章法體現出蕭散、淡雅之態。章法和墨法在各自較為獨立的情況下,又在整體上氣息上相適應,達成了完美的配合。
其次是「動態」關係。在「動態」關係中,墨法與章法互動強烈。並且,墨法很大程度上為章法提供了補充。
「動態」關係也源於章法的類型。「動態」關係中的章法往往激越跳蕩、虛實對比強 烈。字與字、行與行之間映帶,呼應豐富。章法整體上趨於活潑,極具動感。配合此類型的章法,多為同樣帶有豐富變化的「墨趣」型的墨法。
徐渭書法作品
此類墨法運用於一幅作品之內往往同時具備不同濃淡程度與枯溼程度的用墨。其用墨的豐富性不僅在於墨法本身給作品增添了更加多樣的美感。更在於它與章法的配合。在章法本身營造出強烈的虛實對比上,通過用墨的變化,增強對比和變 化。這種章法與墨法的「動態」關係多數體現在行、草書之中,較少存在於篆、隸之中。
章法的虛實對比在於它的同時兼具時間性與空間性。
時間性更多體現在行、草書線條的連接、纏繞、迴旋往復當中。墨法也具有時間性,墨在筆與紙的摩擦中滲入紙面,這除了與用筆的輕重(即提按)有關,亦與筆停留在紙面的時間有關。筆在紙面停留時間久,紙吸墨增多,墨法呈現出豐沛、淹留之感。與之相反,行筆迅疾則墨法順滑,間或產生飛白。所以墨法本身的時間感會加注到原本的章法的時間體系之中。
王鐸書法作品
典型的例子如王鐸行草書中藏用的漲墨法。在原本或連環或停頓的章法時間線中,運用漲墨帶來的停駐感調節整幅作品的節奏。
在空間性方面。章法上來說,字的連帶、錯落關係,以及字據、行距都是其空間布白的影響因素。墨法上來說,其空間性既體現在墨的枯溼程度上,也體現在墨色上。濃墨相對於淡墨更顯沉實厚重,產生了厚度,其向外輻射的空間也隨之變大。有飽滿充實的氣格。而淡墨包含空間格局則較小,易產生虛空之感。溼墨產生擴散、暈染與枯墨產生的黑中有白的效果,也正對應著空間上的實與虛。
這樣,通過墨法來輔助章法上的空間關係。一方面可以突出「黑」與「白」的對比,另一方面也增強了書法作品的豐富性。
董其昌《草書詩卷》局部
在空間與時間的虛實之間,墨法與章法相互配合,相互彌補。讓作品產生令人眼花繚亂的視覺體驗,在有序中展現多變。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墨法作為極具藝術性的書法形式因素,是書法技法的重要方面。認識到墨法對書法美的重要性,並在創作中巧妙地加以運用,將對書法創作產生新的啟迪與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