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載:「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
一語道破了用墨之法對於書法的重要程度。誠然,書法對於墨的要求,沒有繪畫那麼高,而且很長一段時間內,書法用墨的技法比較單純。宋代以前,用墨大多以濃墨為主,到蘇軾這裡,他也主張「須湛湛如小兒目睛乃佳」。
宋之後,特別是董其昌之後,繪畫上的很多墨法借鑑到書法上,大大的豐富了書法的表現能力。今天我們分為濃墨法、焦墨法、淡墨法、漲墨法,用實際的書法作品,看看各種方法的優劣。
濃墨法
這裡濃墨指濃稠如糊狀的墨。
金農將濃墨運用到極致,用濃稠似漆的墨,書寫漆書,點畫厚重、線條凝重而澀勁,有體積感。 吳昌碩擅長《石鼓文》,喜用如糊濃墨,用筆渾厚,使得篆書線條粗重圓厚,深得篆籀之意。這幅六言聯,墨色烏黑,能感受到用墨很濃,如「魚」字,感覺寫到後面濃墨已經糊住了筆,產生了一些飛白。
但是,要注意墨濃以不滯鋒毫為前提,尤其書寫行草,墨濃容易導致行筆不流暢,氣勢受阻,難以淋漓盡致。
焦墨法
黃賓虹認為焦墨即:「於濃墨淡墨之間,運以渴筆,古人稱為乾裂秋風,潤含春雨,視若枯燥,意極華滋,明垢道人獨為擅長。」
黃賓虹是用墨大師,按他的理解,焦墨最妙在於枯墨渴筆中含潤,筆畫不枯槁。他說的這個「明垢道人」就是明末清初的程邃,程邃的書法特點是筆畫在波曲的乾擦運筆中產生,時明時晦,線條內蘊豐富,在視覺上造成極強的衝擊力。(程邃的畫作,也多用枯筆渴墨,別有韻味)。
使用焦法時,不可一味的筆畫乾枯甚至筆畫模糊交代不清,要有潤燥變化。
淡墨法
墨少水多,墨色較淡,淡墨法常常給人一種清淡幽遠的意境。
董其昌開創淡墨一派,通過淡墨表現幽淡空靈的禪境, 淡墨蘊含著悠遠的氣息, 大大豐富了書法創作的審美趣味和境界。董其昌的這幅臨帖,墨色較淡,給人的感覺安靜素雅,一筆之中黑線和淡墨夾雜,筆路清晰耐人尋味。
使用淡墨,容易產生軟弱無神之弊,所以用淡墨要明淨無渣。
漲墨法
書寫時飽蘸墨與水之後,落筆後字跡會被水滲化。漲墨的精妙處,就是筆觸在漲墨中依然清晰可見。
王鐸喜用漲墨,極為大膽,往往在一幅字的開頭一二字,重新蘸墨剛落筆的幾個字,字跡會被水滲化為一個塊面,之後一直書寫至墨色乾枯,墨色反差極大,對比異常強烈豐富。比如「聞海外諸奇 」,「聞」字明顯是剛蘸墨,線條有漲墨效果,一直寫到「奇」字,顯示出一種完整自然的書寫過程。
漲墨法,用得好會有奇特的趣味,稍有不當,則容易造成用筆過髒、大塊墨團、血肉模糊。
結語
看了上面四種書寫墨法,各位是不是特別想自己動手試一試。但是要注意,並不如看到的簡單,特別是焦墨法和漲墨法,想要寫的好看有趣味,是需要豐富的經驗的。
這裡另外提一下墨的問題,算是一個延伸。 如果大家有條件,還是建議買好點的墨塊,自己磨。好一點的墨一般濃而不滯筆,淡而不傷神,給人的書寫體驗好很多 。 墨汁肯定是方便省事的,但是為了方便保存,墨汁添加了大量的防腐劑、添加劑和芳香劑,一般膠性也大。濃墨容易裹筆,寫小楷就特別能感覺出來。
下次找機會好好地整理一些墨的知識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