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基:書法藝術的傳承與創新要師古不泥

2021-01-13 環球網

本文轉自【xfrb】;

甘肅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神奇的人民,創造了神奇的文明,成為華夏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大地灣遺址、馬家窯遺址、敦煌、麥積山石窟等文物古蹟,展示了隴原先人在這片熱土上生生不息的生存足跡。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給了張永基書畫藝術創作的靈感,特別是在甘肅出土的大量的秦漢簡牘、敦煌經卷、碑刻藝術等等,不僅成為張永基書畫藝術創作實踐中的範本,還成為他書畫藝術理論研究上的瑰寶,正是對這些浩瀚歷史中的簡牘、經卷、碑刻藝術的探索和追尋,一方面,形成他書法創作上「簡約而張弛有度、飄逸而跌宕遒麗」的風格,另一方面,理論研究上著就了「甘肅省首部有頭有尾、書法發展歷史脈絡清楚且厚重大氣的書法史志《甘肅書法史》(合著),填補甘肅書法史研究空白」(國家二級作家高凱語)。

受父薰陶,立於幼學

在對張永基的採訪中,儘管先生沒有過多地談及父親如何言傳身教,但從他的隻言片語中,還是約略知道了張永基先出生於書香門第,他說從小受到父輩的薰陶,耳濡目染中與書畫藝術結緣。

他說,小時候每逢除夕之夜,父親都要親手寫副對聯,讓他和兄長去門口張貼,於是,傳統的文化習俗給了他極大的感染力,或許因為這種優良家風的使然,幼年時,父親就開始教他練習毛筆字,要求每天各寫一篇大、小楷,由父親每天檢查批閱、點評,父親的要求非常嚴格,慢慢的,從最初每天的各一篇大、小楷,增加到後來的每天一篇大楷、兩篇小楷,還增加了古文及唐詩宋詞,也許是父親的這種引導教育,讓還沒有形成思維定式的張永基從中感受到了樂趣,使他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且每每都有衝動的創造欲望。

張永基的書法啟蒙學習從顏、柳入手,旁及漢隸、章草。在父親的督促下,幼年的他雖然感覺每天寫字、畫畫、背誦比較辛苦,但他卻樂在其中,並且得到父親首肯,這讓他興奮不已,不知不覺技藝日進,筆畫間也有了自己的得意之作。這使他在後來的上學或工作中,書畫藝術都讓他受益匪淺,並使他對書畫藝術的追求更加執著和堅定。於是,臨習古帖,揣摩字體結構和筆勢,漸漸的,他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書畫學習方法,就是習古人之法,創自己之作。

張永基書法作品

藝術創作,師古不泥

書法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讀帖煉帖是一項系統工程,張永基堅信只有不斷臨帖、揣摩學習古人之法的同時,要不恥下問、恭請名師指點,才能提高自己的藝術創作能力。書法創作是一種線條上的筆墨之舞,只有在盡情揮灑的筆墨舞動中,才能真正體會到書法之美,而這種舞動要摒棄誇張怪誕,講究勢與力的完美結合,所以,他在臨習古帖時,不斷揣摩每個字的結體和筆勢,正是對筆勢的把控把握,形成了張永基書畫藝術的創作觀——主張新意而不怪誕。

事實上,不論他在學習古人還是創作中,都一直遵循這一主張,比如,在行草書的創作上,以「二王」為範本,兼顧蘇軾、米芾、王鐸、傅山、董其昌等人的風格,瀟灑簡約中揮灑豪邁之氣,行雲流水中釋放磅礴之勢,此即為張永基所說的筆性,而筆性的駕馭中流淌出來的、便是線條的厚度和張力,這個厚度和張力所展示出來的便是藝術家的創新力。

在談到書法藝術的創新時,張永基說,中國傳統書法是一個博大精深的寶藏,要創新,首先要進入這座寶庫的腹地,去體味書法藝術的三昧(佛教用語,即止息雜念,心身平靜),積累、儲備創新的能量。因此,創新既是傳承和弘揚,也是去粗取精的賡續和發展。所以,在認真學習傳統的基礎上,繼承和吸收傳統時既不能陷入傳統泥潭,成為傳統的傀儡,更不能囿於傳統而固步自封,要大膽地創新,不斷更新觀念,開闊眼界。傳統的繼承毋庸置疑,但創新、也只有創新,才是書法藝術長久的生命力。

中國數千年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一部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所以才有二王、有顏歐柳趙、有蘇黃米蔡、有貼派書法與碑派書法之別,這正是大家常說的「師古不泥」。

張永基書法作品

理論研究,填補空白

甘肅書法史,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書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而中國書法藝術的淵源與流變,更不能離開甘肅書法去單獨研究,歷史上被譽為中國書法「草書之祖」的張芝,就是甘肅敦煌人,因此,後人云:無張芝之草,則無後來的「二王」,可見,甘肅書法史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

張永基在省文聯任職期間,不僅利用業餘時間進行專業創作,還進行甘肅書法發展史的研究。對於研究甘肅書法史的最初想法,起源於2006年的夏天,他在定西市通渭縣進行書法調研時發現,儘管甘肅的書法發展史綿長久遠、且輝煌燦爛,但是在研究方面卻付之闕如、非常薄弱。在他看來,書法藝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被忽視,特別是對傳統文化有著重要貢獻的甘肅,書法史更是博大精深,因此,對甘肅書法史非常有必要進行系統研究,於是,對於執著於書畫藝術實踐和探索的張永基想到即幹,但是,面對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要梳理出書法藝術的發展脈絡並非一件易事。可是,儘管難度十分巨大,他依然迎難而上,客服困難,抽絲剝繭,朔本求源,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終於形成了一部近二十萬字的《甘肅書法史》(合著),將上自遠古、下至近現代幾千年的書法歷史全面詳實地梳理出來,既填補了甘肅書法研究史上的空白,也對中國的書法研究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學術價值文獻。

張永基繪畫作品

不論是在實踐創作中,還是在理論研究上,張永基都有所建樹,前面提到了他的理論研究和書法創作,有可能在讀者的認知中,他是一位書法家,其實,張永基在繪畫方面同樣有著深厚的功底,正如中國美協副主席馮遠所評:「永基同志的畫作,撲面而來的這一份恬淡、舒朗、閒雅之風,正是他心靈深處某些東西的自然流露,也在自覺不自覺地體現出書畫藝術的當代人文價值。」

由此可見,張永基不僅是一位書法家、還是一位畫家、更是一位文藝理論的研究者。今天,已退休的他,以平常心寫平常字 ,一如既往堅持創作的同時,還在為甘肅書畫藝術事業的發展探索思考,正如他在採訪中所說:「藝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

名家集評

永基的畫作,撲面而來的這一份恬淡、舒朗、閒雅之風,正是他心靈深處某些東西的自然流露,也在自覺不自覺地體現出書畫藝術的當代人文價值。

但他的書法兼收並蓄,對多種書體都有所涉獵和兼容,但最後的落腳點和他的畫作中所體現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即舒張之餘而歸於內斂,淋漓之中寓含持重,濃墨鋪陳又不乏衝和靈變,給人一種舒張收斂有度,持重俊逸並存的藝術特色。

——馮遠

永基的書法,總的看,其長項當在行草。筆致清爽,氣度恢弘,是很好的風格追求。

——張榮慶

永基的行草書,用筆奔放,線條流暢,字形大小錯落有致,枯飽得當,肥瘦相宜。章法空靈樸素,儀態萬千,頓挫起伏,波瀾壯闊,獨樹一幟,顯示出獨特的精神風貌和對傳統筆墨的把握與駕馭,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成就。讀他的行草書,使人仿佛置身於戰馬嘶鳴、氣勢磅礴的古戰場,令人浮想聯翩給人以粗獷、豪邁、雄壯之感。

——高志凌

張永基簡介

張永基,甘肅蘭州市人,原甘肅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甘肅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甘肅文藝》主編。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文化部書畫藝術專家庫專家、蘭州大學書法研究所研究員、甘肅省老幹部書畫協會副會長、甘肅省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甘肅省老科協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甘肅書院院長。

張永基長期致力於書法美學、書法史的研究,有多篇學術論文在《書法導報》、《中國藝術報》、《解放軍畫報》、《甘肅日報》等報刊上發表,其長文《甘肅書法現狀及發展的思考》在《書法導報》發表後被多家報刊轉載,並於2010年獲第七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二等獎。同年,2001年出版發行的《張永基書畫作品集》、後來和劉雲鵬合著出版發行的《甘肅書法史》,被書法出版社編入《中國書法全史·甘肅卷》並在全國發行。2012年,《甘肅書法史》(合著)榮獲甘肅省委、省政府第十三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書畫作品在省級、國家級展覽中多次入選、獲獎,其作品被國內外文博單位、美術館等機構廣泛收藏。2011年書法作品入選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百人精品展,2014年攝影作品《水墨長空》、《天水麥積山》在韓國首爾中國文化中心榮譽展出。2015年書法作品被中國書法博物館收藏。書法行草作品榮獲甘肅省委、省政府第七屆敦煌文藝獎一等獎。2017年被甘肅省委、省政府授予文藝突出貢獻獎。

張永基書法作品

相關焦點

  • 傳承書法藝術 讓墨香浸潤校園
    本報訊11月20日下午,雅安市書法家協會成員走進雨城區大興街道中心小學書香龍溪留守兒童之家,開展書法志願服務活動
  • 多元汲取 卓然一家——孫玉田書法藝術解析
    沽上著名書法家孫玉田已年逾古稀,他六歲學書, 自幼便秉承家學,接受庭訓之薰陶,潛心鑽研書法藝術 七十餘載。開蒙初始,玉田先生便拜隱賢扈雲章、遲偉 二師學書,以唐代著名楷書大家顏真卿、柳公權之書風 肇其根基。
  • 國家一級書法師嘉二潮的藝術人生
    一級書法師嘉二潮嘉二潮: 號嵩山一墨,1953年生、河南省登封市人。現任軍旅書畫院副院長、登封市書畫恊會委員、將軍書畫院聘任為一級書法師。嘉二潮出身在書香門第,其父酷愛書畫收藏,在家庭藝術環境的薰陶下,他自幼就愛好書畫,喜愛畫花、鳥、山水,廣臨碑貼書法。書畫尤以花鳥、楷書、隸書、草書為長,早早的他就成為當地的書畫家。他二十歲參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生涯中,他的書畫技藝得道升華;其作品在武漢軍區、部隊畫刊、多次獲一等漫畫獎。轉業後其作品更是多次參展並獲獎,被多家報刊雜誌發表。
  • 現代書法就是無恥書法和白痴書法!
    好的書法,應該有以下特點:第一,要符合基本筆法,如全無筆法,可能連書法都談不上。第二是結構要平衡,包括字的結構和間距,甚至是通篇的布局,要看起來舒服,落筆一點決定一個字的結構,寫一字就決定通篇的結構和風格。第三是體現書寫的風格、感情的融入等等。
  • 王樂同書法藝術研討會暨王樂同書法藝術研究院大名院址揭牌儀式在...
    王樂同書法藝術研討會暨王樂同書法藝術研究院大名院址揭牌儀式在我縣舉行 2020-12-08 18: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率真散逸 樸拙自然 ——程崇正書法作品欣賞
    現任開封市文聯黨組書記,開封市書法家協會主席,河南大學宋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河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名城聯誼會常務理事,中國書協會員,《大觀·書畫家》雜誌編委會主任,《民國書法》叢書編委,其書法作品曾赴日本、加拿大、泰國、印尼、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國家和地區交流展出。其大篆,真率散逸;其行楷,樸拙自然。出版有《程崇正書法藝術》和《程崇正楹聯書法集》。
  • 書法藝術的四要素
    我們人類,是有一種天賦愛美的本能的,在有利的書寫工具和富於變化的物象圖形的吸引下,經過淵源久遠的年代,無數先民的努力創新,中國書法便成為一種獨特的高極藝術形式。 中國的文字,古今流行的書體,大致可以分為篆、隸、草、楷、行五種,篆以前的文字,還有甲骨文、金文等,我們便統稱之為古文。
  • 書法筆畫藝術形象的空間特徵
    歐陽詢《八訣》說:「點如高峰之墜石,橫若千裡之陣雲,豎如萬歲之古藤……」對筆畫如此詩意的描述在古代書論中大量出現,所揭示的是筆畫的審美特徵,而非形體特徵。顏真卿在論述筆法十二意時說:「平謂橫,直謂縱。」其核心是講結體取勢的縱橫,但也明確了橫畫與豎畫的空間特徵,可謂開論述筆畫形體特徵的先河。
  • 書法「空白」的藝術
    空白首先應當想到它的凸顯作用,中國從古就有「有無相生」之說,老子還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沒有「空白」之無,就沒有「墨跡」之有。並且一種顏色,在對比色的背景中才會更鮮明,「萬綠叢中紅一點」,那一點一定很鮮明;橙色的晚霞,在湛藍的天空才會更璀璨迷人,也是這個原因。
  • 《金牌喜劇班》傳承喜劇精神,東古百年堅持匠心製造
    他的話劇作品不僅包含了小品式的段子,而且有著成熟而複雜的架構,凝聚著他對於現實、歷史和藝術的思考。他在《金牌喜劇班》表示,儘管隨著技術的發展,喜劇的表現形式與時俱進,比如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但不要想著怎麼樣更快的適應市場和技術條件,而是要回到藝術的本身,去尋找藝術的本體,看看這門藝術到底是什麼,該怎樣對待它。
  • 書法篆刻家傅偉華試驗數千次創出「甲骨文鈞瓷龜甲片」被河南省...
    是日,著名書法篆刻家傅偉華攜手創作團隊將創作出的一片「甲骨文鈞瓷龜甲片」和甲骨文書法長卷《蘭亭序》捐贈給了河南省檔案館,為頌揚黃河文明、傳承傳統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職工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席念平,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副主任、蘭亭教育獎獲得者王建國,河南省檔案館接收徵集處處長王培正,河南省檔案館接收徵集處一級調研員李建敏,河南省政協委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曹操高陵墓葬考古隊領隊潘偉斌,河南省直文聯主席殷江林,河南省政協委員、河南省總商會副會長、博雅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曹永彬,河南省收藏家協會常務副會長、鄭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館創始人劉一田等出席了本次捐贈儀式
  • 翰墨鑄情——王樂同師生書法作品展開幕(圖)
    7月24日,翰墨鑄情——王樂同師生書法作品展在邯鄲市博物館盛大開幕。圖為王樂同書法藝術研究院揭牌。河北新聞網7月24日訊(記者白增安、董源)今天,翰墨鑄情——王樂同師生書法作品展在邯鄲市博物館盛大開幕。為更好地傳承王樂同先生的書法藝術,弘揚和學習他高尚的道德風範,為邯鄲市「南宮碑」書法傳承和書法研究做出貢獻,王樂同書法藝術研究院也在當天揭牌亮相。
  • 入古者,筆法要豐富,青史留名就一個字「變」
    元 趙孟《王羲之<蘭亭序>十三跋》云:「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普通人也好,書法老師也好,都在給大家強調,書法筆法的重要性,甚至把筆法神化了。唐張彥遠的《法書要錄》記載:蔡邕受於神人。出現了如下圖所示的筆法傳承譜系圖如此看來,唐朝以後,筆法失傳了。果真?
  • 王樂同師生書法作品展7月24日邯鄲開展(圖)
    「南宮碑」五代傳承「翰墨鑄情」 據了解,《翰墨鑄情——王樂同師生書法作品展》由邯鄲市國學研究會、中日古墨書法家協會聯合策劃,邯鄲市社科聯、邯鄲市文聯、邯鄲學院、邯鄲市國學研究會、中日古墨書法家協會、邯鄲市博物館等聯合主辦,邯鄲學院大名分院、王樂同書法藝術研究院、李銀山書道館承辦。 王樂同(1920~2000),字悅民,河北省大名縣西未莊鄉段村人。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書法精神與禪宗思想美學
    直到如今,「師夏雲」,從「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坼壁之路」悟「一自然」之理,求「如屋漏痕"的書寫線條,仍是學書者必須領悟之理,必須繼承的財富,這不能不說是佛禪精神在書法上的具體表現。自有書史以來,還不曾有過一位書家、書法理論家這麼深刻地看到這一點,這麼直截了當地從書法發展規律上指出這一點,而「一死生,解外膠」的禪僧卻一下悟到了,說破了。僅僅就這一點,就可以說,禪宗對書法發展的規律的認識有多麼深刻!
  • 什麼是書法的筆順?為什麼在寫字的時候要講究筆順呢?
    書法歷來能養生,賞心悅目樂無窮。歡迎大家繼續觀看映雪書法。書法與漢字是密不可分的。書法因漢字而傳承,而漢字也因書法而悠久。書法與漢字是不能孤立而存在的。如果沒有了漢字,書法就是無根之木,只能成為一種理論上存在的藝術,更不會流傳千年。如果沒有了書法,漢字就只能稱之為記錄語言的符號,沒有任何的美感和藝術價值,也無法去承載中國悠久的歷史。筆順的學習,無論是從漢字上還是從書法上來講,都是基礎中的基礎。
  • 少兒藝術為什麼要選擇小天鵝?
    >而市面上藝術教育機構也越來越多各機構稂莠不齊,價格不一可能會有家長有這樣的疑惑同樣是少兒藝術為什麼我要選擇小天鵝藝術中心今天,我們就給你選擇小天鵝藝術中心的8大理由主要從事舞蹈、美術、書法、跆拳道、主持表演、聲樂等藝術課程,培訓內容專業化、多元化。
  • 蒼厚秀潤無聲詩——徐承雲將軍書法藝術側面觀
    所謂神採,既有書法作品的筆墨情趣,更主要的是書法藝術中蘊含的文化和精神,其多寡高下是決定書法品位的重要因素。這是我在欣賞了徐承雲將軍書法藝術後,在腦海裡一直揮之不去的感覺!與將軍初識是在2007年秋天。
  • 韓雨英書法:積古窮法,不惜皓首
    《塞風啜墨——韓雨英書法》序楊座山/文早在一九八四年,我剛參加工作不久,一次政務工作中,單位把書寫大幅標語的任務落實給我,我不敢寫。領導看到我的窘態,說:去文化館找韓英。在去文化館的路上,我暗自嘀咕:這韓英到底是男是女?想必寫字一定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