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醜書」飽受詬病,我們要辯證看待「醜書」。
醜書分兩種:
一是信筆塗鴉,無內涵、無情趣、無章法,故作高深,實際不知所云。
二是獨闢蹊徑,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有生氣,有超脫,可能非一般人能欣賞的了的,正是「曲高和寡」。
前者膚淺,後者超脫。前者騙觀眾,後者觀眾沒看清。
如何讓「醜書」超脫?
答案大家都懂,那就是:筆法。
元 趙孟《王羲之<蘭亭序>十三跋》云:「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普通人也好,書法老師也好,都在給大家強調,書法筆法的重要性,甚至把筆法神化了。
唐張彥遠的《法書要錄》記載:蔡邕受於神人。
出現了如下圖所示的筆法傳承譜系圖
如此看來,唐朝以後,筆法失傳了。
果真?
非也!
再回頭思考「用筆千古不易,結字因時相傳」,這句話幾乎被所有書家奉為至理名言。因為它是趙孟說的,楷書四大家中離我們這個時代最近的,公認為學「書聖」王羲之最像的。
我相信趙孟一定是掌握了筆法,但絕對不是千古不易的筆法,絕不是王羲之的筆法,因為就算他臨王羲之再像,也不可能和王羲之寫的一樣,肯定不是字的結構外形問題,而是筆法區別,因為這只是趙孟自己領悟出來的趙氏筆法。
現在答案來了,既然有趙氏筆法,肯定也有王氏筆法、顏氏筆法,張氏筆法等等。
世間有千萬人寫字,就有千萬種筆法,正如「世界上從來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世間肯定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種筆法,差別就在細緻入微之處。
甚至可以這麼說,就是同一個人同樣一個字,也不可能完全一樣,比如說,王羲之再也寫不出第二篇天下第一的「蘭亭序」。
為何?
藝術是無法複製的!
最終的答案來了:終極的筆法就是「變化中的筆法」,藝無止境!
正所謂「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古人的書法作品,可以供我們學習,但是我們不可能寫得更古人一樣,甚至極端人士提出的「每一筆皆有出處」,這是極其荒謬的做法。
我認為,筆法不存在失傳的問題。筆法一直都在傳承和創新當中,不斷「豐富」和「風格」!
正如草書委員會主任劉洪彪先生說:「我們在很多方面其實都超過了古人,只是不好意思說而已!」
事實就是,今人學書,你能寫得和王羲之一樣嗎?就算你寫得和王羲之一樣,人家還是覺得該看王羲之的,看你就像是看照片和明星本人的區別,說到底,還是個「仿品」。
藝術是不可複製的。
為什麼今人很多書法家,都是源於畫家?
因為畫家筆法豐富,用畫筆來寫字,打破陳規陋習,寫出了個性,寫出了風格。寫出了他自己。
縱觀中國書法史上的人物,又有哪一個是和古人一樣而留名青史的?
王羲之
王獻之
米芾
杜牧
王鐸
正是「遠近高低各不同」!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書法一途,入乎其內,不難,出乎其外,才是真正的藝術,超脫的境界。
不要鄙視「醜書」,跳出「書法」來看「書法」,才不至於「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行筆,需要豐富變化,要用對毛筆錐面,不斷的能實現換面,在行筆的過程中,換面一般有三種方式,即絞轉、翻筆和折筆:
絞轉:在筆鋒運動的過程中,逐漸換面;
翻筆:在行筆中,筆鋒鋪開的狀態下,由一個面直接翻到另一個面(類似於刷漆時刷子的使用);
折筆:行筆時向毛筆施加壓力,順手改變行筆方向造成的方折形態。
絞轉 是書法專用術語。是指書法家在用毛筆書寫線條時連續不斷地轉動毛筆的錐面。絞轉筆法是魏晉筆法的核心部分,由篆隸筆法演變而來。絞轉筆法也是王羲之書法用筆的主要組成部分。唐代以後書法家書寫多用提按。
絞轉就是逐漸的改變筆鋒的錐面:
真、行、草書之法,其源出於蟲篆、八分、飛白、章草等。圓勁古淡,則出於蟲篆;點畫波發,則出於八分;轉換、向背,則出於飛白;簡便痛快,則出於章草。然而真、草與行,各有體制。歐陽率更、顏平原輩以真為草;李邕、西臺輩以行為真。亦以古人有專工真書者,有專工草書者,有專工行書者。信乎!其不能兼美也。或云:草書千字,不抵行書十字:行草十字,不如真書一字。意以為草至易而真至難,豈真知書者哉!大抵下筆之際,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務遒勁,則俗病不除,所貴熟習精通,心手相應,斯為美矣。白雲先生、歐陽率更《書訣》亦能言其梗概。孫過庭論之又詳,可參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