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君學學「醜」書?入古者,筆法要豐富,青史留名就一個字「變」

2021-01-09 師文匯

最近「醜書」飽受詬病,我們要辯證看待「醜書」。

醜書分兩種:

一是信筆塗鴉,無內涵、無情趣、無章法,故作高深,實際不知所云。

二是獨闢蹊徑,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有生氣,有超脫,可能非一般人能欣賞的了的,正是「曲高和寡」。

前者膚淺,後者超脫。前者騙觀眾,後者觀眾沒看清。

如何讓「醜書」超脫?

答案大家都懂,那就是:筆法。

元 趙孟《王羲之<蘭亭序>十三跋》云:「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普通人也好,書法老師也好,都在給大家強調,書法筆法的重要性,甚至把筆法神化了。

唐張彥遠的《法書要錄》記載:蔡邕受於神人。

出現了如下圖所示的筆法傳承譜系圖

如此看來,唐朝以後,筆法失傳了。

果真?

非也!

再回頭思考「用筆千古不易,結字因時相傳」,這句話幾乎被所有書家奉為至理名言。因為它是趙孟說的,楷書四大家中離我們這個時代最近的,公認為學「書聖」王羲之最像的。

我相信趙孟一定是掌握了筆法,但絕對不是千古不易的筆法,絕不是王羲之的筆法,因為就算他臨王羲之再像,也不可能和王羲之寫的一樣,肯定不是字的結構外形問題,而是筆法區別,因為這只是趙孟自己領悟出來的趙氏筆法。

現在答案來了,既然有趙氏筆法,肯定也有王氏筆法、顏氏筆法,張氏筆法等等。

世間有千萬人寫字,就有千萬種筆法,正如「世界上從來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世間肯定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種筆法,差別就在細緻入微之處。

甚至可以這麼說,就是同一個人同樣一個字,也不可能完全一樣,比如說,王羲之再也寫不出第二篇天下第一的「蘭亭序」。

為何?

藝術是無法複製的!

最終的答案來了:終極的筆法就是「變化中的筆法」,藝無止境!

正所謂「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古人的書法作品,可以供我們學習,但是我們不可能寫得更古人一樣,甚至極端人士提出的「每一筆皆有出處」,這是極其荒謬的做法。

我認為,筆法不存在失傳的問題。筆法一直都在傳承和創新當中,不斷「豐富」和「風格」!

正如草書委員會主任劉洪彪先生說:「我們在很多方面其實都超過了古人,只是不好意思說而已!」

事實就是,今人學書,你能寫得和王羲之一樣嗎?就算你寫得和王羲之一樣,人家還是覺得該看王羲之的,看你就像是看照片和明星本人的區別,說到底,還是個「仿品」。

藝術是不可複製的。

為什麼今人很多書法家,都是源於畫家?

因為畫家筆法豐富,用畫筆來寫字,打破陳規陋習,寫出了個性,寫出了風格。寫出了他自己。

縱觀中國書法史上的人物,又有哪一個是和古人一樣而留名青史的?

王羲之

王獻之

米芾

杜牧

王鐸

正是「遠近高低各不同」!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書法一途,入乎其內,不難,出乎其外,才是真正的藝術,超脫的境界。

不要鄙視「醜書」,跳出「書法」來看「書法」,才不至於「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行筆,需要豐富變化,要用對毛筆錐面,不斷的能實現換面,在行筆的過程中,換面一般有三種方式,即絞轉、翻筆和折筆:

絞轉:在筆鋒運動的過程中,逐漸換面;

翻筆:在行筆中,筆鋒鋪開的狀態下,由一個面直接翻到另一個面(類似於刷漆時刷子的使用);

折筆:行筆時向毛筆施加壓力,順手改變行筆方向造成的方折形態。

絞轉 是書法專用術語。是指書法家在用毛筆書寫線條時連續不斷地轉動毛筆的錐面。絞轉筆法是魏晉筆法的核心部分,由篆隸筆法演變而來。絞轉筆法也是王羲之書法用筆的主要組成部分。唐代以後書法家書寫多用提按。

絞轉就是逐漸的改變筆鋒的錐面:

真、行、草書之法,其源出於蟲篆、八分、飛白、章草等。圓勁古淡,則出於蟲篆;點畫波發,則出於八分;轉換、向背,則出於飛白;簡便痛快,則出於章草。然而真、草與行,各有體制。歐陽率更、顏平原輩以真為草;李邕、西臺輩以行為真。亦以古人有專工真書者,有專工草書者,有專工行書者。信乎!其不能兼美也。或云:草書千字,不抵行書十字:行草十字,不如真書一字。意以為草至易而真至難,豈真知書者哉!大抵下筆之際,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務遒勁,則俗病不除,所貴熟習精通,心手相應,斯為美矣。白雲先生、歐陽率更《書訣》亦能言其梗概。孫過庭論之又詳,可參稽之。

相關焦點

  • 筆法和結字是什麼關係?總結:四度三原則
    字的結構造型和筆法,要豐富就都豐富,要簡陋就都簡陋。道理十分淺顯,不可能有幹不立而枝葉茂,骨本衰而肉獨榮之理。 本文力圖掃撥迷障,抽絲剝繭,明晰透徹的辨析書法的「筆法」,其本質上到底是什麼。文章最後是我的結論。 學識淺薄,井底之見,敬請關注書法功課,喜歡書法的朋友們批評指正,討論留言。
  • 清華女博士拜師「醜書大師」,網友:人是真的美,字也是真的醜
    網友對蔡夢霞的評價是這樣的:「人是真的美,字也是真的醜。」她的字跟行雲流水的書法印象完全沾不上邊,看上去卻是笨拙呆滯,仿佛剛習字的小孩所為,讓人大跌眼鏡。難道這就是清華博士後的真實水平嗎?多年練習就是為了字越寫越醜?字醜來源,拜師醜書大師王鏞原來在2005年考入中央美院的時候,蔡夢霞就是拜王鏞為師,學習三年之後拿到了博士學位。王鏞是何人?
  • 古典筆法失傳久矣!
    蔡邕傳筆法似乎是唐以前就有的說法。北魏江式《論書表》言: 「左中郎將陳留蔡邕採李斯、曹喜之法為古今雜形,詔於太學立石碑,刊載五經>,題書楷法,多是邕書也。」 虞對前人的筆法傳承見解獨特,他認為蔡邕、張芝、鍾繇、王羲之等人的筆法雖造意精微,但不是傳承而來,而是他們「自悟其旨」,自己悟出了書法用筆的真諦,從而創造了自己的筆法。 由此可知,唐代書家對於筆法有普遍性的自覺,具有強烈的傳承意識,所以我們今天才能看到唐代留下的大量關於筆法的探討文獻,看到了那些打上唐代書法烙印的「古法」。
  • 行書筆法解析實用教程
    首先,要區別楷書和行書的筆法。如起筆、收筆需要逆入停頓藏鋒,收鋒右行稍成波曲,收鋒時也要停頓回鋒,轉折時有頓筆出鋒成方折筆呈方筆,或藏鋒成圓筆,鉤筆有駐筆回挑等等。行書則要改變這些楷書的筆法,儘量採用簡潔筆法。
  • 墨法關乎筆法、章法與結字,如何用墨才有意境?歐陽詢早就有言
    墨法乃書法技法中的重要組成,亦稱「血法」,前人謂墨為字之血,所以有此一說。包世臣《藝舟雙輯》中認為:「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已。」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則強調:「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
  • 書法有法:筆法、章法、墨法
    文/一者書法的表現對象是漢字,經過一點一畫的書寫構成一個漢字,書寫這個過程由一定的方式方法,逐步有了筆法一說。書寫每一個點畫皆有起筆、行筆、和收筆過程,期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筆法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自楷書產生,由使轉開始有了提按,最能說明筆法問題的是楷書。
  • 書法的筆法——運筆
    如初唐時的書家禇遂良、薛稷常用此法。宋徽宗的「瘦金書」也是突出的範例。使用二分筆書寫,筆畫則顯得圓潤、俊健。如晚唐的柳公權、元代的趙孟多採用二分筆。使用三分筆書寫,筆畫就顯得豐腴、渾厚、沉穩,如中唐的顏真卿(見圖)。用筆根寫,則筆畫蒼邁、野逸。在實際書寫過程中,筆毫與表現載體的接觸往往在多個部位之間相互轉換,以豐富線條的外在形式和內在質量。
  • 柯九思行楷書《老人星賦》,有歐陽詢筆法之味,更有魏晉人書法之韻
    柯九思,字敬仲,號丹丘生,別號五雲閣吏。台州仙居人(今屬浙江省)。自幼愛好書畫,聰穎絕倫,被視為神童。天曆元年(1328),柯九思遊學建康經人引薦結識了懷王圖帖睦爾。不久懷王繼位稱帝,是為文宗。凡內府所藏古器物、書畫均命柯九思鑑定。經他鑑定收入內府的有王獻之《鴨頭丸》、虞世南臨《蘭亭序》、楊凝式《韭花貼》、蘇軾《寒食帖》等。皇帝特"賜牙章得通籍禁署",與虞集、揭傒斯同為文宗時代奎章閣的代表人物。後因朝中官僚的嫉忌及文宗去世,柯九思束裝南歸,退居吳下,流寓松江(今屬上海市)。柯九思博學能詩文;善書,四體八法俱能起雅去俗。素有詩、書、畫三絕之稱。
  • 揚州八怪之黃慎,以畫入書字中有畫,草書三變人書俱老
    他「以書入畫」,將草書的運筆態勢用於繪畫之中,使畫面呈現出迅疾、灑脫、不羈的風格;同時,在他的草書作品中,筆畫之間盤根錯節、錯落有致,又帶有繪畫的節奏感與趣味。他不受古法的約束。標新立異的他不講究章法,所有的抑揚頓挫均順從於他的心境,呈現出鏗鏘有力的節奏感與強烈的個人風格。
  • 王陽明的思與書:書者,固其心畫也
    徐渭曾評價說:「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王守仁(陽明)則以人掩其書。」王陽明之書遒邁衝逸,人稱「如宿世仙人生具靈氣,故其韻高冥合」。而王陽明則認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 從心出發,他的字與他的思想,又給我們以怎樣的啟示?本期,我們選用了兩篇文章,解讀陽明先生的書法藝術,以饗讀者。
  • 坤山墨語(三十四)| 一件有意味的作品,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
    實際上,進入藝術世界中去,絕非只是筆法、墨法、結字、章法的法度模式,或者看似專業的技術分析,或者類似假大空的文化眼光,而更重要的是要敢於投入藝術本身的靈魂中去。沒有敏銳的審美感知,不善於以真誠的藝術眼光察看書法的世界,書法家的精神就容易陷入偏狹,執拗,難有寬闊的胸懷。
  • 為什麼說黃山谷開一代書風?諸上座是黃山谷草書的代表作?
    《宋史·文苑傳》說他:「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學甫而不為者。喜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黃山谷楷書得意於《瘞鶴銘》,行書寫《蘭亭》,草書學懷素,轉益多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懷素、高閒墨跡,乃窺筆法之妙。』」山谷師古而不泥古,善於從前人吸取營養,而形成自己的面目。「世人但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通真」《山谷文集·論書》。黃山谷在筆法上有很深入的研究,他說「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論書》,又善於從生活和大自然中獲得啟示,他自述,「來僰道中,觀長年蕩槳,群丁拔棹,乃覺少進。
  • 筆法固然重要,缺少了結構不成書法!學會這6種結字法寫出精品
    然究其大要,掌握一個普通原則,敘述如下:(一)統一統一所包甚廣,不只一字之間,須有團結一致之精神,氣象一律之筆法,而一行之間,一篇之間,俱須秩然有序,一點一畫以一種結構合合成為一體,積字為行,一件書法作品要通觀全局。
  • 圓桌|關於清代學人書法:從金石審鑑到筆法概念
    >清代書家闡釋、運用前人的筆法概念,往往偏離了這一概念的原本含義從而發生誤讀。王澍《積書巖帖》看清初隸書觀念的衝突與發展張冰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教授):《積書巖帖》是王澍大規模臨古的集成,亦是其書法鑑藏活動的一個縮影。其中,王澍有意識地選擇了三件漢隸臨摹並題識,其與《虛舟題跋》《竹雲題跋》共同勾勒出了王澍隸書觀念的輪廓。
  • 截筆筆法,你會用嗎?
    確切的說這種筆法到了宋朝時期已經少有人使用,這和當時的書寫工具的改變有一定的關係,所書寫的字體開始變大,不再是小小的尺度和手札作品,開始有了大尺度作品的出現。 而像截筆這種微小的用筆的變化,在大尺幅的作品裡已經明顯不起眼了,可以忽略不計了,書法家們也開始尋找新的表達方式。比如米芾的用筆的跌宕起伏,黃庭堅的左右開張。
  • 《班馬字類》一書對文字的見解
    所著《班馬字類》五卷、《漢隷字源》六卷皆傳於世,《廣幹祿字》、《歷代帝王總要》則已亡佚。生平事跡見《宋史》卷四百一十、《宋史新編》卷一百四十七、《南宋書》卷四十一、《宋大臣年表》卷二十八、《南宋館閣續錄》卷七、八、九。婁機自述撰作《班馬字類》之緣由云:「世率以班固《漢史》多假借古字,又時用偏旁,音釋各異,然得善注易曉,遂為據依。
  • 為什麼在書寫完一個字之後,毛筆的筆鋒會出現絞擰的現象呢?
    最近有朋友問我,為什麼在書寫完一個字之後,毛筆的筆鋒會出現絞擰的現象呢?我們都知道一個法筆畫,從一開始的起筆,然後再到行筆,到最後的收筆,是一個連貫的,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毛筆的書寫始終是順應筆畫運行的方向,筆鋒也是按照筆畫延展的方向來進行書寫的。書寫時筆桿與紙面呈現的是90度的直角。在行筆過程中,我們一般採用中鋒行筆,而中鋒行筆這種筆法很少出現絞擰現象。
  • 書法中的著名筆法「折釵股」及「屋漏痕」,是什麼意思?
    顏真卿《勤禮碑》在燦若群星的唐代書法家之中,張旭是非常厲害的一位,它的創作理論及實踐都很豐富予所知者,又傳清河崔邈……」)懷素和尚四海雲遊之際,見到了顏真卿。這次見面猶如太陽與月亮的相逢,它的輝煌照亮了唐代書法界的天空。兩位書法大師,各以自己所領悟到的書法之道進行交流。顏真卿將從張旭那裡得來的「十二筆意」等技法相贈,懷素也將自己從「夏雲」中所悟的筆法對顏真卿詳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