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法和結字是什麼關係?總結:四度三原則

2020-11-28 騰訊網

明白清楚的看透筆法到底是什麼,對書法的臨學和創作,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自古至今,尤其是唐以後,對書法技法的認識上,有一味的講求筆法,過分強調筆法,拔高筆法的傾向。

一些書論甚至強調字法(結構及造型)和章法由筆法生發。事實和書法實踐證明,這是一種先後顛倒的錯誤理念。

過分的強調筆法,為法而法,使法為死法,婢作夫人,主次顛倒,造成的惡果,越是後來的,越來越多的書法家在結構造型上的想像力,創造力被抑制,扼殺,斷送。

歷史上的一切法書無不證明,一切筆畫的造型,即筆法的價值,最終取決於字的結構與造型的整體效果。

字的結構造型和筆法,要豐富就都豐富,要簡陋就都簡陋。道理十分淺顯,不可能有幹不立而枝葉茂,骨本衰而肉獨榮之理。

本文力圖掃撥迷障,抽絲剝繭,明晰透徹的辨析書法的「筆法」,其本質上到底是什麼。文章最後是我的結論。

學識淺薄,井底之見,敬請關注書法功課,喜歡書法的朋友們批評指正,討論留言。

1. 筆法與字法不可兩分

自甲骨文始,漢字的演化,是先有了字形,才有後來對漢字的美飾附麗,即筆法的產生及不斷的豐富和變化。

字的造型和筆法是一體的兩面,二者之間骨肉相連,絕對不能截然兩分。這不難理解,骨是字的架構,肉是架構上的附麗。

二者之間的關係如同人的骨骼與肌肉,是無法分割的有機組成。

引申到書法的架構與筆法,則是筆畫無論如何變化其粗細,長短,曲直,方圓,都必須內含支撐的架構,骨必須有肉附麗 ,肉必須有骨支撐。

筆畫具有兩重性,它既是一個獨立的造型單元,又是字的結構造型的組成部分。

筆畫的造型必須以字的整體造型的需要進行筆勢上的各種變形(粗細,方圓等),以及配合整體造型的體勢變形(曲直,長短等)。

最早的書論,東漢蔡邕的《九勢》:"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

所謂"陰陽",在書法上就是各種對比關係的總和或者總稱;古人的書論所說"形神兼備","形勢合一",就是講表現結構造型的"體勢",與美化筆畫的筆法的"筆勢",二者之間的同一性。

古今書論中所說的起伏,向背,開合,大小,長短,寬窄,收放,粗細,輕重,正欹,正反,曲直,方圓,聚散,錯位,縱橫,繁簡,連斷,動靜等繁複的對比關係,都是既講字的結構造型,也講筆法的塑造刻畫,二者互為表裡,相互生發,密切相關,不可分割。

歷史上有影響的書論所說的筆法,基本上與結構造型法是一回事。

聊舉唐以遠書論數例:

蔡邕《筆論》

"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縱橫有可象者,方可謂之書矣。"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

"夫欲學書之法,先幹研墨,寧神靜慮,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則筋脈相連,意在筆先,然後作字。

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算子,是發明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計算工具,為長短,薄厚,寬窄一律的竹,木,獸骨條),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爾。"

王羲之《書論》

每作一字,須用數種意,或橫畫似八分,而發如篆籀……或上尖如枯杆,或下細若針芒;……若作一紙之書,須字字意別,勿使相同。

叫《筆論》也罷,叫《筆勢論》,叫《書論》也罷,很明顯,從這些重要的書論中,我們無法分清是講筆法啊,還是講字法,甚或是章法。

二.筆法無法用語言準確明晰表達

後世所有的書論,講筆法,講筆畫的造型體勢,不得不講字的結構與體勢。漢字又多,造型又各不相同,尤其是行草書,字勢又千變萬化,要把這些都說清楚,這就越說越複雜,越複雜越說不清,越說不清越要說清,那就只能「苟興新說」,陷入越說越多,越多越顯得語言詞彙的不足和表達不充分的困境,於是只能再發明新的詞彙,而再多再新的詞彙,仍然不能全說。

如唐張懷瓘專論筆法的《玉堂禁經》,就發明了頓筆、挫筆、馭鋒、蹲鋒、【足存】鋒、衄鋒、趯鋒、按鋒、揭筆等等。

他所發明的這些新詞,全都是形容字的某些筆畫的寫法,和一些用筆的感覺。如:

"四曰蹲鋒,緩毫蹲節,輕重有準是也,「一」、「乙」等用之;"

"七曰趯鋒,緊御澀進,如錐畫石是也。"

他的這些筆法與字法的混合講解,把筆法說清楚了沒有?又把字法說明白了沒有?應該說一種也沒有說清楚。

我們翻開任何一本古代經典法帖,仔細讀來,會發現所有相同的筆畫的造型都不盡相同,所有相同的偏旁部首的寫法都不同,所有相同的字都有不同的寫法,即就是最簡單的一個"點"這個筆畫,也沒有一個是寫的一模一樣的。

這就告訴我們,即使語言再豐富,表達再準確,要把所有的筆畫的變化,以及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轉折的不同變化,加上這些變化與字的結構造型之間的關係,都一一說明,那就是一本永遠都看不完的大書。

即使看完了,又能記住嗎?

我們這裡選擇王羲之不同作品,重複筆畫多,相同的偏旁部首和組合的字,作為參照。

從上至下可以看出筆法在依次遞簡,而筆畫的組合,字形的變化仍然非常的豐富耐看。

要把複雜多變的筆法和字法作準確的描述和說明,語言是蒼白的,無能的。何況古文的那種以比況說明比況,以喻形演繹喻形的論述。

另一方面,如懷素的《自敘帖》,八大的字,筆法部分簡到不能再簡;趙孟頫學二王,李邕,他的字,在筆法上,相對二王,李邕,同樣簡化了許多,但他們的書法,都不失為不朽的名作。

那怎麼去認識,解讀他們的筆法呢?這顯然也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筆法至上論者,面對他們的書法,會有不能自圓其說之虞。

懷素《自敘帖》局部

八大山人手札

趙孟頫《前後出師表》卷局部

三,筆法就是塑造筆畫的方法,總體上可以概括為"四度三原則"。

要說明筆法,必須將筆法與字法剝離,作一斷然切割,才能一分為二的說明白筆法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主要觀點如下述:

筆法的"三原則":

起筆,行筆,收筆的"起,行,收""三過其筆",是趙孟頫所說的"千古不易"的三原則。

就是說,在起筆,行筆,收筆處,必須有不同的刻畫動作,這是千古不變的原則。筆畫之間的轉折,有連接下一筆直接轉和折的,有收筆後另起一筆轉折的,但仍然是起,行,收的過程。

所以轉折也包含在三原則中。

筆法的四度:

三原則是法,有法必有度。筆法上所有的變化都是度的幅度的不同變化。

1.入紙角度。即筆畫的行筆入紙的角度。筆鋒入紙的角度代出筆畫的正反,曲直,方圓,順逆。

病筆極容易出現在筆鋒以一定角度入紙後的調整。因為這裡牽扯到中鋒用筆的問題。

但這僅僅是需要有個調整筆鋒的過程,本質上其實並不難處理。

2.提按力度。表現筆畫的輕重,粗細,方圓。提按力度也可以理解為發力點,或者筆畫的雕塑刻畫點。

二王一系帖學的起,行,收,轉折,筆畫的中部表現比較簡單而直觀。寫大字,大作品,因為筆畫的中部一掠而過,就會顯得單薄單調。二王一系的筆法只能寫小字,放大了就失去原有的韻味。

因為他們的字的整個生存環境就是小字的環境。他們高明的地方,筆法的貢獻不是主要的,而重點是字法的精微。

顏真卿,黃庭堅,以及明清的碑帖結合的筆法,是另一套筆法系統。他們增加了筆畫中部行筆過程的發力點和雕塑刻畫點,使筆法的內涵更加豐富,更加複雜。

這也是後世出現的大字,大作品不得不在筆畫的中部作文章,不得不學習,借鑑顏真卿,黃庭堅以及碑學的用筆方法的原因。

3.筆畫弧度。筆畫的弧度產生筆畫與筆畫,筆畫與字的偏旁部首以及一些小部件之間,筆畫與整字之間的俯仰,揖讓,呼應關係;產生曲直,鬆緊變化(直畫顯得緊,曲畫顯得松)。

筆畫不同程度的弧度變化極其重要,是產生彈力韌勁的關鍵成因。所以我們看經典書法,沒有幾何學意義上的真正的直的筆畫,除了起,行,收,轉折處,即塑造刻畫點產生的變化外,有意識的刻畫筆畫的弧度,也就是筆畫的曲直對比,也是筆法的要點之一。

4.行筆速度。和提按力度相關,產生筆畫的快慢節奏。以及粗細,輕重等不同的造型變化。

比如碑學的用筆慢,帖學的用筆快,草書的用筆更快,但都是快與慢幅度不同相結合,以一種速度寫字,一定不會產生節奏感。

但行筆的核心部分,除了不同的筆速以外,還包含有平鋪移動的力及更為重要的,隱秘不可見的垂直向下的力的雙重加力,即以筆為刀,如刀刻木的力。

孫過庭《書譜》所謂"入木之術",古人所謂"入木三分",可解此意。這是筆法無法以語言明確表達,以圖例更無法例示說明的部分,也是需要個人在筆法和字法的臨摹,創作中不斷摸索修煉的關鍵部分。

四.揭示筆法的本質

筆法本質上是個無窮無盡的變量,同時也是自由度極為寬泛的,可以人為自主控制,把握和適用的度量。

如果把美化結構造型的筆法,從字的結構造型中抽繹分離出來,單獨的看筆法部分,本質上就是一些如提按使轉等常規性技術手段。

只要抓住筆法的三原則這一主要特徵,剩下的四度,全部是自由變化的變量。

這樣的話,筆法的學習和訓練,就簡單多了,只抓主要特徵訓練到手上,就不必對所有的筆畫規規模擬,理解萬歲足以。

明確了筆法到底是什麼,以及筆法和字形的關係,使我們的學習和創作,不再困惑於古今書論上概念的含渾糾纏;明確了"遊戲規則",就不再茫無指歸,莫知要領,"心昏擬效之方,"被中鋒,側鋒,拖鋒,逆鋒,以及花樣百出的種種"鋒"所困擾,徒增艱深困惑繁難之感,放開手腳,以"旁通點畫之情,博究始終之理"。

只須"寧神靜慮,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則筋脈相連,意在筆先,然後作字"好了。

相關焦點

  • 行書筆法解析實用教程
    從圖7的林、古、字的橫畫,搶筆順入或不露鋒或稍露鋒尖,收筆時往上連豎筆入鋒;「唐」字橫畫收筆時與左撇連接;天」字第一橫畫收筆時與第二橫畫作筆斷意連。圖7的、明、開、高、展等四字的各種轉折都是順鋒或蹲鋒下行,無楷書轉折時的頓挫筆。圖7的、而、秀、二字的楷書左鉤,轉化成放筆弧曲線;「衣」字的右鉤與右捺相連成為一筆;「也」字的拋鉤棄去,只有筆意。
  • 筆法固然重要,缺少了結構不成書法!學會這6種結字法寫出精品
    書法藝術是綜合藝術,最基本的還是漢字的書寫,筆法屬於書寫,而結體屬於結構,沒有結體就沒有漢字,因此筆法重要,結體同樣重要。王羲之書法結構千變萬化書法創作,首先書寫點畫,須進而求結體,結體的方法只有一個,但是字體形式千差萬殊,而結體之方法,每一統一標準和規律。並且真、草、篆、隸,筆法各異,結體不同。
  • 墨法關乎筆法、章法與結字,如何用墨才有意境?歐陽詢早就有言
    墨法乃書法技法中的重要組成,亦稱「血法」,前人謂墨為字之血,所以有此一說。包世臣《藝舟雙輯》中認為:「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已。」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則強調:「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
  • 書法的筆法——運筆
    三、用筆的正、斜根據筆與書法表現載體的平面是否垂直和筆的傾斜方向與運行軌跡的關係,筆的豎立程度可分為垂直(基本垂直)、與運行軌跡基本一致的傾斜和與運行軌跡不一致的傾斜三種情形。這就形成用筆的正鋒、中鋒、偏鋒和側鋒。根據五指執筆法的要領用筆:指實、掌虛、掌豎、腕平、管直。就可以得到正鋒。1、正鋒管直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
  • 書法結構|楷書結構10大原則之9--包圍結構變異原則
    通過對從仿生規則中衍生出來的書法原則的應用,我們可以從理論邏輯上來推理書法的筆法、結構、形態、章法條理。十條結構原則並不需要拿每一條去「套路」每一個字。結合筆法與章法在不同的意圖下使用不同原則,讓我們的點畫結構去展示我們的希望這些書法去表達寓意,讓我們的書法不至於缺乏「思想性」。
  • 如何理解重心平穩原則,什麼是字的重心?
    如何理解重心平穩原則字的結構布勢規律可歸納總結為:橫平豎直、重心平穩、疏密勻稱、比例適當,主筆突出等等。對於初學者來說最重要的還是重心平穩原則。什麼是字的重心呢?重心對於漢字來說就是一個字中力量集中之處。在視覺上感受的是整個字體的支撐點,也就是對整個字起到穩定作用的地方。一般來說,漢字的重心處在漢字的豎中線上。
  • 淺談科學研究課題結題報告的撰寫
    一般來說,課題成果不是一份結題報告就能全部展現得了的,因為一份結題報告通常也就數千字,長的也不過兩三萬字,所以對於結題報告的寫作,應當用簡練的文字清楚地把成果表達出來,具體的操作只能做簡潔的概括,必要時也可以在課題結題報告外配上附件,將成果詳細地展示出來。同時還要結合自己課題的特點,選取合理的展示形式,讓自己課題更具說服力。三是進行課題結題報告的撰寫。
  • 顏真卿的學生時代,吾將上下而求索(書法筆法珍貴資料)
    當時有許多民眾和喜歡書法的文人都來向長史求教筆法,只有很少數的人得到了筆法的精髓,都稱讚長史筆法的神妙。我來這裡向長史請教筆法,長史並未向我傳授(猜測應該是張旭故意考驗顏真卿的決心吧。畢竟筆法的珍貴程度並不是輕易傳授的,而且即使傳授了,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理解這些筆法精髓的),每當我或者別人在請教筆法的時候,長史只是大笑也不說話,當著大家的面提筆就寫草書,但是就是絕口不提關於筆法的問題。有的時候寫三張或者五張,都是乘興(就是今天說的即興創作範疇)而作。
  • 入古者,筆法要豐富,青史留名就一個字「變」
    我相信趙孟一定是掌握了筆法,但絕對不是千古不易的筆法,絕不是王羲之的筆法,因為就算他臨王羲之再像,也不可能和王羲之寫的一樣,肯定不是字的結構外形問題,而是筆法區別,因為這只是趙孟自己領悟出來的趙氏筆法。現在答案來了,既然有趙氏筆法,肯定也有王氏筆法、顏氏筆法,張氏筆法等等。
  • 書法有法:筆法、章法、墨法
    文/一者書法的表現對象是漢字,經過一點一畫的書寫構成一個漢字,書寫這個過程由一定的方式方法,逐步有了筆法一說。書寫每一個點畫皆有起筆、行筆、和收筆過程,期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筆法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自楷書產生,由使轉開始有了提按,最能說明筆法問題的是楷書。
  • 書法中的著名筆法「折釵股」及「屋漏痕」,是什麼意思?
    唐代是書法史上的一座高峰,「楷書四大家」中唐代佔了三位: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草書中出現了「草聖」張旭,以及與張旭並稱為「顛張醉素」的懷素和尚。其它大家諸如虞世南、褚遂良等亦造詣不凡。予所知者,又傳清河崔邈……」)懷素和尚四海雲遊之際,見到了顏真卿。這次見面猶如太陽與月亮的相逢,它的輝煌照亮了唐代書法界的天空。兩位書法大師,各以自己所領悟到的書法之道進行交流。顏真卿將從張旭那裡得來的「十二筆意」等技法相贈,懷素也將自己從「夏雲」中所悟的筆法對顏真卿詳談。
  • 那樸實無華的四個字
    在友人的指引下,我尋訪到了講堂屋宇下那塊慕名已久的匾額「實事求是」,隸體深綠,筆法遲拙,在褐色匾底的襯託下,樸素而淡然。  此四字最早見於東漢班固撰寫的《漢書》,說的是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後湖湘士人將這一態度方法擴展至經世致用的涵義。曾國藩曾解釋道:「實事求是,非即朱子所稱『即物窮理』者乎?」
  • 音程中的大小二度與大小三度
    音程的算法很簡單,就看兩個音之間包含了幾個音就是幾度了,比如1~1就是一度,1~2 就是二度,1~3 就是三度;當然,2~2 也是一度,2~3 也是二度,2~3 也是三度(包含了234 三個音),以此類推就可以了。
  • 古典筆法失傳久矣!
    晉衛恆對我國書法的起源和早期傳承也有一定的記載,提到李斯、曹喜等善篆書,指出: 「漢末又有蔡邕為侍中、中郎將,善篆,採斯、喜之法,為古今雜形...鍾、胡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而鍾氏小異,然亦各有其巧,今盛行於世。」
  • 教你寫好字(三) | 平行並等距,原則易把握
    當我們明白了「上緊下松」的來歷,又知道了「平行等距」是書寫心理的基本定勢之後,就有可能正確看待二者的關係。以「重」字為例,「重」字六橫三豎其實,根本不用死記「什麼位置該成什麼角度」,只要跟著「類同空白」下筆,這撇的方向不偏平都不行哩。
  • 截筆筆法,你會用嗎?
    有些書法家不按照自己折的痕跡書寫,有的筆畫寫在了摺痕的稜角上,自然形成的一種用筆的自然阻斷,這個和筆法毫無關係,這是一種偶然現象。 這一點從孫過庭的《書譜》裡就可以看出來,因為孫過庭《書譜》裡面凡是出現折筆的地方,一般都不是一處,而是連續豎著著出現一排折筆。
  • 平面設計原則是什麼?怎麼樣把握設計的度!
    本文由:「學設計上兔課網」原創,圖片素材來自網絡,僅供學習分享 平面設計原則是什麼?怎麼樣把握設計的度!設計的源泉是創新,但是為新而新,忘記了設計的出發點和意義了。設計要適度,只有把握了「度」,設計才能更好的為我們服務。
  • 盆景布枝的四岐法和三原則,做好布局,讓盆景變成「立體的畫」
    這一說法主要是為了押韻而改變了字的順序,應該叫做,盆景布枝四岐法,再簡單點,意思就是盆景枝條的布局手法。好的盆景,它的枝條的布局肯定是分布在前後左右四個面上的,這樣才能讓盆景有立體感。當然,這種枝條的布局方法,還有一個要點就是在布枝的時候,枝條間要相互錯開,不能讓四面的枝條處在一個平面之上。「四岐」就是前後左右四面布枝,表現出盆景的立體感和空間感。
  • 無無無,空空空,《心經》中的重複字帶來的挑戰
    《心經》的文字有個特點,重複字特別多。正文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是「無」字,出現了21次。其次是「不」,出現8次。「波羅」和「空」,各出現7次,「色」「是」「咒」各出現6次,「菩提」「般若」各出現5次。,有橫式和豎式兩種。
  • 寫好獨體字?學會這6個小方法,小白也能練好字!
    其實要想掌握獨體字,也需要我們首先熟練掌握橫、豎、撇、捺、點這幾個基本筆畫,並且學會: 類比同類字形總結規律舉一反三 對於獨體字來講,通常我們首先需要考慮的是筆畫的長度,角度,弧度,然後筆畫與筆畫之間需要考慮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