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筆筆法,你會用嗎?

2020-12-05 騰訊網

王羲之《二謝帖》

「截筆」是流行於魏晉南北朝,一直到唐朝的一種毛筆的用筆方法,是一種筆法。我們現在正常的使用毛筆,一般都會有起筆、行筆和收筆,而截筆是在行筆的中間部分突然斷開,就好像行筆的路線突然被截斷,故名截筆,這也是我們現代人給它起的名字。

晉唐時期的書法作品都比較小,都是可以展於手掌的尺牘手札,這樣的用筆在小小的手札裡出現,可以說是非常明顯的,一眼就能被看出來,所以還是有很強的視覺的衝擊力的。

這種突然的中段,打破了常規的用筆,讓人突然精神為之一震,這種審美享受看到真跡就能體會到。

關於截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它是一種偶然的現象,魏晉時期的人用筆不會這麼不講究,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當時所使用的紙上有摺痕,這些摺痕相當於我們今天練習書法時候畫的格子。

有些書法家不按照自己折的痕跡書寫,有的筆畫寫在了摺痕的稜角上,自然形成的一種用筆的自然阻斷,這個和筆法毫無關係,這是一種偶然現象。

這一點從孫過庭的《書譜》裡就可以看出來,因為孫過庭《書譜》裡面凡是出現折筆的地方,一般都不是一處,而是連續豎著著出現一排折筆。而且位置還都一樣,很明顯,孫過庭寫字的這個地方是有一道摺痕的,要不然也不會同時出現一排折筆。

應該是接紙的地方,孫過庭寫的長卷《書譜》長900.8cm,不可能是用的一張整紙,當時也沒有這個技術,只能是隔一段接一次紙,練習過書法的朋友都知道,接紙的地方一邊高一邊低,如果書寫的速度過快,很容易產生用筆的中斷,就會自然的形成截筆。

剛開始自然的寫出這種效果的時候,以為這是一種敗筆,沒有想到古人竟有如此用筆,甚至後人把這種用筆奉為至高無上的筆法。

關於截筆的第二種說法認為「截筆」就是一種筆法,是古代人有意識的寫出來的一種用筆方法,是他們為了增強書寫的藝術性和變化,故意寫出來,以打破整篇書法用筆的平衡,是一種有想法的經營。

持有這種想法的人認為,剛開始的時候,可能出現了這種筆法是無意間的事情,但是有一部分古代的書法家認為這種無意出現的效果非常的有意思,也非常好看,就在後來的的書寫中有意的把它表現出來,就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筆法。

因為這種筆法不僅僅出現在了王羲之、王獻之的手札尺牘裡,魏晉時期和唐代的很多書法家都使用過這種筆法,如果這只是一種偶然現象,不可能有這麼大的書法名家團體同時出現這種筆法,所以認為截筆就是當時的一種筆法。

唐代孫過庭《書譜》裡的截筆,如上圖

「截筆」真的失傳了嗎?

確切的說這種筆法到了宋朝時期已經少有人使用,這和當時的書寫工具的改變有一定的關係,所書寫的字體開始變大,不再是小小的尺度和手札作品,開始有了大尺度作品的出現。

而像截筆這種微小的用筆的變化,在大尺幅的作品裡已經明顯不起眼了,可以忽略不計了,書法家們也開始尋找新的表達方式。比如米芾的用筆的跌宕起伏,黃庭堅的左右開張。

到了元代的趙孟頫更加重視用筆的氣韻和流暢性,他自己寫字就非常的快,據說一天能寫一萬字,所以對於這些小的技巧,包括截筆在內都不是很關心,其實復古的氣韻,是離不開精細化模仿古人用筆的。

而到了明清時期,由於高桌子和高椅子的出現,書法家們開始站著寫大字了,書法工具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出現了羊毫毛筆和生宣紙,羊毫毛筆的蓄墨量更大,價格便宜,能夠造出更大的毛筆,書寫起來表現力更強。

而生宣紙的出現,更是讓書法的的表現力如虎添翼,生宣紙由於發墨比較好,能夠產生能夠產生枯、溼、濃、淡等各種各樣豐富的效果,其表現力遠遠勝於之前的章句小楷。

所以明清時期的書法,一般都是寫大字,尤其是明代中晚期以後,比如王鐸的大部分作品就是長條,其用筆和用墨都和以前產生了很大的區別,書法史學家們也說明清尚變,不是他們願意變,而是時代和社會發展使然。

有了這些豐富多樣的改變,書法家們也就根本不需要截筆這樣微小的變化了,雖然在一些明清書法作品裡截筆還會偶然的出現,但是再也沒有形成晉唐時期那種大規模的書法家群體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截筆是失傳了。

但是隨著現在學院派書法的興氣,對於古代筆法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加上印刷技術的不斷提高,大部分書法家都能看到下真跡一等的書法字帖,截筆這種被人遺忘已久的筆法又被重新提上了日程,很多中青年書法家開始主動的使用這種筆法,截筆又復活了。

米芾大字

「截筆」可以學習嗎?

那麼我們現代人可以學習截筆嗎?可以的,不管截筆在書法史上是偶然現象還是書法家們故意為之,這種筆法有他的美感所在,是可以去學習的。在整篇書法作品的平鋪直敘之中,突然出現了幾個截筆筆法,對於調整整體的章法和氣息都有很大的好處。

這個符合當今的書法上審美需求,追求變化、視覺衝擊力和求新求變。

但是,使用這種筆法,一定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不要太多,一幅作品裡面出現一兩次就可以了,要是出現的太多,整體的章法和氣息就亂套了,反而適得其反。

相關焦點

  • 截筆雖好,但不宜在一幅作品裡多次出現
    關於書法裡的「截筆」到現在還是有爭議的,書法家們對這種筆法的評價也褒貶參半,至於所謂的失傳,我覺得在某種意義上已經失傳了,但是還有一些書法家會去使用這種筆法,有的書法家還會故意做出這種筆法。那麼什麼是截筆呢?「截筆」是流行於魏晉南北朝,一直到唐朝的一種毛筆的用筆方法,是一種筆法。
  • 書法有法:筆法、章法、墨法
    文/一者書法的表現對象是漢字,經過一點一畫的書寫構成一個漢字,書寫這個過程由一定的方式方法,逐步有了筆法一說。書寫每一個點畫皆有起筆、行筆、和收筆過程,期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筆法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自楷書產生,由使轉開始有了提按,最能說明筆法問題的是楷書。
  • 古典筆法失傳久矣!
    上述古人提到的這些筆法,可視為書法史上最早的「古法」,然而到王羲之時代,由於戰亂等原因,這些古法已經大多淹沒無聞了,王羲之《用筆賦》說: 「秦、漢、魏至今,隸書其惟鍾繇,草有黃綺、張芝,至於用筆神妙,不可得而詳悉也。」
  • 行書筆法解析實用教程
    楷書用楷法,包括點畫的起筆、行筆、收筆的一系列法則和要求。如起筆、收筆需要逆入停頓藏鋒,收鋒右行稍成波曲,收鋒時也要停頓回鋒,轉折時有頓筆出鋒成方折筆呈方筆,或藏鋒成圓筆,鉤筆有駐筆回挑等等。行書則要改變這些楷書的筆法,儘量採用簡潔筆法。
  • 打破千年迷信,精講五體筆法
    你是不是經常困擾在這些問題中?鋪毫,裹鋒,頂紙,蹲鋒,跪筆,衄挫,澀行,絞轉……然後你似乎懂得了很多似是而非卻並不系統,無法流暢應用的所謂知識。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是:1,用筆方法確實較為複雜,個人手感體驗成分較多,不容易傳達和標準化。2,傳授者故作高深或沒有通透,學習者的愚蠢讓傳播者有機可乘。3,皇帝的新裝之所以永不落幕,是因為大家都不願意拆穿這個把戲,因為自己也在裡面混。糊裡糊塗反倒有滋有味,頗類傳銷。那麼,我們怎樣破除這種迷信呢???
  • 入古者,筆法要豐富,青史留名就一個字「變」
    答案大家都懂,那就是:筆法。元 趙孟《王羲之<蘭亭序>十三跋》云:「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普通人也好,書法老師也好,都在給大家強調,書法筆法的重要性,甚至把筆法神化了。唐張彥遠的《法書要錄》記載:蔡邕受於神人。
  • 皴法,筆法,墨法等等強加定式那還是藝術嗎?
    聚焦在畫的什麼真像,他畫的是牡丹,是黃山,是大寫意,是工筆,這真是中國畫所要呈現的嗎?如果是,那麼畫就是畫,藝術是藝術。他們之間是沒有關係的。定義畫是什麼?如果畫就是畫,就簡單了,因為就是一張畫而已。可畫如果是藝術,創作者如果把自己定義為畫家、藝術家,畫是什麼?就需要深剖析了。
  • 筆法和結字是什麼關係?總結:四度三原則
    二.筆法無法用語言準確明晰表達 後世所有的書論,講筆法,講筆畫的造型體勢,不得不講字的結構與體勢。 他的這些筆法與字法的混合講解,把筆法說清楚了沒有?又把字法說明白了沒有?應該說一種也沒有說清楚。 我們翻開任何一本古代經典法帖,仔細讀來,會發現所有相同的筆畫的造型都不盡相同,所有相同的偏旁部首的寫法都不同,所有相同的字都有不同的寫法,即就是最簡單的一個"點"這個筆畫,也沒有一個是寫的一模一樣的。
  • 書法的筆法——運筆
    書法的筆法——運筆張維民筆法就是使用毛筆的方法和技巧,古人亦稱用筆或運筆,即用筆毫在紙上運行。毛筆在紙上究竟應該處於怎麼樣的狀態來書寫比較理想?這是書法技法的關鍵,也是筆畫寫得好壞的最基本的法則規律。筆法是我國書法理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據傳早在東漢時期,蔡邕(yong)就著有《筆訣》傳世,並一直被書家視為至寶引用至今。
  • 顏真卿的學生時代,吾將上下而求索(書法筆法珍貴資料)
    張旭-古詩四帖我不想離開洛陽,對這裡很留戀,於是就在這裡遊覽(顏真卿不想離開洛陽的主要原因可能還是留戀張旭的筆法,暫時留下也是為了想辦法接近張旭吧)。我問過裴儆,你跟隨長史很久了,有沒有學到筆法,有什麼心得體會呢?
  • 姜昆書法:筆法尚可,墨色不佳 網友:這是不會用墨,一路寫到黑
    姜昆書法:筆法尚可,墨色不佳。網友:這是不會用墨,一路寫到黑。姜昆相聲嘻嘻哈哈,語速過快,是「嘻哈派」,筆者不太喜歡他說的相聲,主要問題是語言過於輕飄,不扎穩,有咋呼感覺,讓人聽著透不過氣來。但是姜昆在相聲界,很有名望,可能各有各愛的原因吧。咱不喜歡他的相聲,想必就會有喜歡他相聲的人。
  • 它和筆法誰更重要?過度運用墨法是今人之病
    比如國畫側重的是墨法,墨分五色其實其實就是墨法在國畫中的應用;而書法側重的是筆法。我沒有說國畫不需要筆法,書法不需要墨法,我只是說側重點不同。如果反過來就不行了,比如書法側重墨法,國畫側重筆法,這就本末倒置了。什麼是書法中的墨法?它和筆法比誰更重要?
  • 由鐘擺到平動,由中鋒到絞轉,再到側鋒,筆法的嬗變,你知多少?
    而平動加提按的寫法是很考驗功夫的,對於原始社會的古人,肯定會選擇更加容易的擺動法。戰國竹簡仔細觀察戰國時期的墨跡——竹簡,我們會發現這些墨跡與商代相比進步很多,人們對毛筆的控制能力得到很大的加強。戰國盟書信陽楚簡這些線條不再是商代墨跡那樣簡單的兩頭粗、中間細,而是粗細更加富有變化,粗細變化均勻,一般一個線條上會有兩次由細到粗的變化,即有兩次擺動的動作。
  • 書法中的著名筆法「折釵股」及「屋漏痕」,是什麼意思?
    懷素將鄔彤所悟的「折釵股」筆法(「似古釵腳,為草書豎牽之極」)和盤託出。但顏真卿聽了卻不以為然,他笑而不語,甚至此後「經數月不言其書」。那麼,什麼是「折釵股」筆法?為什麼顏真卿會瞧不起這種筆法呢?「折釵股」的筆法,指轉折處的雖彎曲盤繞仍圓潤飽滿,將轉折節點隱藏起來的點畫。
  • 墨法關乎筆法、章法與結字,如何用墨才有意境?歐陽詢早就有言
    舊時都是磨墨,如今大多用墨汁,對硯臺要求不是太高。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磨墨比現成的墨汁要好。磨墨過程實質上是構思過程,也是醞釀情感的過程。經過磨墨,可以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筆先,省略這個過程,勢必要遜色些。墨色時常因書體風格不同而有所區別。一般說來,風格雄強者多用濃墨,淡雅秀逸者用淡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書者,有不同的喜好主張。
  • 胡秋萍的草書師法王鐸,重點學筆法,淡化用墨之法
    胡秋萍的草書師法王鐸,重點學筆法,淡化用墨之法。胡秋萍在當代書法家隊伍序列當中是一位比較出名的書法實力派,她有諸書皆成的書法修養成果,小楷寫得非常自然得體。但是後來她的書法風格轉換成了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的草書創作路徑。
  • 寫書法下筆就成墨豬,不會蘸墨是主因,王羲之用8個字把技巧說透
    第一個原因是,筆法問題。衛夫人說的那種墨豬就是缺少筆法形成的。沒有用中鋒,側鋒平拖甚至偏鋒平拖,很容易形成墨豬。第二個原因就是不會蘸墨。很多人覺得蘸墨還有不會的?其實蘸墨也是有大學問的,我甚至覺得寫書法一下筆就成墨豬,不會蘸墨是主要原因。往下看,下面有詳細說明。第三個原因是,紙張問題。
  • 談談書法的腕法、身法、筆法(值得收藏)
    即前人所說:「密處險處用提」。注意提不要過虛、過細。 而在楷書中,提頓表現是很明顯的,如一橫與一豎就是兩頭都用提頓法。頓筆用的好,可使點畫堅實有力,筆力充盈,但不要頓的太重,形成墨團。
  • 楷書基本筆法、偏旁部首的寫法與應用、值得收藏
    《田英章最新書法專業教程:歐體毛筆楷書字帖》 第一部分:基本筆法的掌握與應用
  • 書法臨摹時把字形寫得像就做對了嗎?其實這麼做才是正確的
    書法臨摹時把字形寫像了就做對了嗎?其實根本問題就是這個人們在學習書法時總要從臨摹開始,為什麼要去臨摹?因為通過臨摹,是對古人書法的一個認識、吸收、消化的過程,主要是完成對古人字形、點畫、筆法的一個認知和熟練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