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關於清代學人書法:從金石審鑑到筆法概念

2020-12-07 澎湃新聞
「清代學人書法研討會」近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研討會邀請近20位學者參與研討,與會學者就清代學者書法的宏觀考察和個案研究兩大主題開展深入探討,如清代書家對筆法概念的「誤讀」、小莽蒼蒼齋收藏清代學人書法、《清代學者象傳》與學人書法、翁方綱的金石審鑑與書法成就、張裕釗與鄧石如之比較等。

金農書法

清代書法大家伊秉綬(1754-1815)

金農漆書之外的天真爛漫

劉明才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金農以漆書最為驚世駭俗。我們沿著其漆書逐漸成型與深化的路徑,不難發現,漆書源於其對自己成熟隸書風格的進一步極端化推演。但因為漆書過於獨特的形貌,難免做作之嫌。而他的行草看似毫無出處,實則以其隸書短促收斂的特點為基調,天真爛漫,奇奧絕塵,當為其書藝成就之真正代表。

金農行草造型結字每於字之右上角取圓轉形態,不用折筆撐頂,字字斂容獨立,疏密參差錯落,通篇望去,碎梅朵朵,既含混凝濃重主筆支撐,又備靈動弧線點綴其間,正乃江湜「老樹著花」之喻也。

金農書法

清代書家對筆法概念的「誤讀」

鄧寶劍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清代書家闡釋、運用前人的筆法概念,往往偏離了這一概念的原本含義從而發生誤讀。通過對「平腕」、「回腕」、「使轉」這幾個筆法概念的語義分析,可以看到這些概念在清代書論中發生了意義的歧出。「平腕」從關聯於雙鉤執筆的樸素描述變成一種嚴格的規定,「回腕」從運筆的動作變成了執筆的姿勢,「使轉」在包世臣的解讀中特別地凸顯了「轉」而忽略了「使」。這些誤讀現象蘊含著清代特殊的書法藝術風尚,比如對篆隸筆意與奮力運筆的崇尚。

包世臣《致熙載札》紙本行書   日本私人藏

小莽蒼蒼齋收藏清代學人書法管窺

陳慶慶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小莽蒼蒼齋」是毛澤東的秘書田家英的書齋名。田家英一直對清史具有濃厚的興趣,為了收集資料,撰寫一部新清史,他從新中國建立之初就十餘年不輟地蒐集清代學者墨跡,至上世紀60年代,其收藏已具規模,成為個人輯藏清儒翰墨之最。這些藏品的時限從明朝末年至民國初期,跨越300餘年;涉及的人物有學者、書家、官員、文士,約500餘位;除了中堂、楹聯、橫幅、冊頁、手卷、扇面等形式的清人墨跡,還有大量清代銘墨、銘硯和印章。「小莽蒼蒼齋」藏品不僅是彌足珍貴的清代史料,亦是極具藝術價值的書法珍品。

王澍《積書巖帖》看清初隸書觀念的衝突與發展

張冰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教授):

《積書巖帖》是王澍大規模臨古的集成,亦是其書法鑑藏活動的一個縮影。其中,王澍有意識地選擇了三件漢隸臨摹並題識,其與《虛舟題跋》《竹雲題跋》共同勾勒出了王澍隸書觀念的輪廓。這些觀念基本涵蓋了清初隸書討論中的核心論題並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成為乾嘉以後討論隸書的重要參照與依據。清初的隸書討論為後來篆隸書的勃興奠定了紮實的理論基礎,其思考、闡釋的範式在北碑倡興及碑學體系建構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王澍《臨古法帖》紙本草書 吉林省博物館藏

《清代學者象傳》和學人書法

朱萬章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

《清代學者象傳》第一集是由清代學者葉衍蘭摹繪並書寫小傳,第二集由葉恭綽編輯、楊鵬秋摹繪。《清代學者象傳》所書傳記為小楷,體現出葉衍蘭「精深華妙」的書風。在其所書學者小傳中,對張照、王學浩、翁方綱、伊秉綬、黃易、黎簡、鄧石如等清代學人書法作了評騭,反映其對清代學人書法的品評及追捧,亦可看出清代學人書法在晚清語境中的影響與傳播。此外,在《清代學者象傳》中,尚有不少晚清民初的學人題籤,亦可見其端莊謹嚴而不失典雅的學者書風。《清代學者象傳》雖然是一套以圖像為主題的清代肖像畫合集,是了解清代學者形象的重要文獻,但從小傳及題箋中,亦可從側面了解清代學人書風及傳播狀態。

《清代學者象傳第二集》

劉熙載的顏書觀及其書法實踐

朱天曙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

顏真卿是繼二王之後的又一高峰,影響深遠,後代書家多學其書風。晚清文藝理論家劉熙載對顏真卿書風有專門討論,認為顏書「櫽括諸家,變法得古意」,且不拘一格,自有天趣,有「沉著飄逸」、「紆餘蘊藉」的特點。劉熙載欣賞顏真卿的高尚品格,推其為「書如其人」的代表。文章還總結出劉熙載在書法實踐中的「學顏」觀——三「要」:一要備高尚品格,二要「贍真實之力」,三要「胸中具旁礡之氣」。文章還對劉熙載學顏書法實踐和存世作品進行討論。

劉熙載《行書七言聯》 紙本行書  常州博物館藏

翁方綱的金石審鑑與書法成就——以故宮藏兩件書跡研究為中心

尹一梅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論述、考證故宮藏翁方綱的兩件書跡,看「考證派」翁方綱如何審鑑考證、習字書寫。探傳世本的形成經歷,為更全面地了解翁方綱提供資料。翁氏酷愛金石考證,書於碑帖拓本上的小楷跋文,自然而然地融進了金石氣息,出於考鑑的目的,而終於觀點的表露。他積澱深厚的學問、勤懇認真的態度、堅固紮實的書法功底也於字裡行間顯露,雖然有人認為他的書法是「整合」,其實在穩重平正中具個性,看似無創造卻不乏新穎風格。

翁方綱《行書題畫詩軸》灑金箋  上海博物館藏 

 張裕釗與鄧石如之比較

陳志平( 暨南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文研院邀訪學者):

張廉卿裕釗先生,崛起於晚清,其楷書出入魏晉六朝,旁通二篆,俯貫八分,優入聖域,自成體勢,不與唐宋諸子爭先後,幾與顏公真卿相抗衡;至於其行草,則以碑法為之,骨韻皆備,起唐宋之衰,救帖學之溺,視五季楊凝式之傑出而不遑多讓。考其專擅,約有五端:一曰篆分融合,二曰筋骨具備,三曰平正而奇,四曰漲墨實潔,五曰體多新創。吾嘗論書,置鄧石如為王羲之、顏真卿、蘇軾之後之第四人,以今觀之,張裕釗氏融篆分為隸楷,以行草通正書,實優於鄧石如之真草懸隔,洵為晚清碑學之集大成者。

張裕釗《行書書到文如七言聯》紙本行書 上海博物館藏

書印俱佳巴慰祖

李潔冰 (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

明清徽州地區書家善篆隸者眾多,精篆刻者也甚眾,這是其他地區所沒有的風氣。徽派篆刻的領軍地位對徽州書法影響很大。徽州眾多的篆刻家擅長篆隸,而很多以書名世的書家也擅篆刻,篆刻和書法的兼善,是徽州地域書法的特點。巴慰祖是其中的代表,他通文藝,旁及鐘鼎款識,秦漢石刻,精隸書,善山水花鳥,並能制墨,懷仿製青銅器絕技。刻印宗穆倩,務窮其學,是集四絕於身的代表人物,以篆刻成就最為突出,在清代書法史上獨具面貌。

巴慰祖《跋唐人兜沙經》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陳鴻壽書法的趣味

王赫赫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國家二級美術師):

陳鴻壽活動的時期,揚州的藝術方興未艾。陳鴻壽就曾屢次遊訪揚州。他的重要贊助人阮元也是揚州儀徵人。他的篆刻、書法、繪畫其實都深受揚州地區風尚的影響。揚州是一個高度藝術商業化的地區。鄭板橋的筆榜膾炙人口。職業化的文人紛至沓來。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業餘的文人理想逐漸失落。陳鴻壽的不求「到家」只求「天趣」,恰是對商業化、職業化的反思,與陳鴻壽的生涯有很大的關係。

陳鴻壽的一生,主要是作為一位幕僚和官員。他的藝術更多是人際往來的酬應,而不是純粹的自娛或純粹的市場商品。他的藝術所反映的是清代中期以來的一個特殊群體的趣味,即遊幕的文人和低級官員。這個群體的價值觀,不會完全認同藝術的職業化,也不會成為純粹的自我陶鑄。對於他們而言,藝術有著特殊的功用,是對自身形象的營造,雖然他們的一生都在官場奔波,被各種事物弄得焦頭爛額,但他們卻努力用藝術營造出一個閒適的文人形象。

陳鴻壽《彝鼎醴泉行書七言聯》金箋行書 安徽省博物館藏

文人化:被忽略的軌跡——清代篆隸北碑書法的一個發展路徑淺說

葉培貴 (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研究院教授):

篆隸的復興,與學人關係本來甚深,北碑興起後,文人也多有投入。因視為餘事,且又隨時浸淫於筆墨文章,故實際上篆隸北碑在清代有至少有雙線,一線是偏於純藝術化的,在筆墨表現上的貢獻引人注目,長期成為焦點,也使得書法史寫作上,形成了「金石」代「書卷」的單線發展觀,即使有人意識到碑帖在清後期開始融合發展,但也很少有人注意到,篆隸北碑自身有「文人化」(區別於吳昌老等偏於藝術化)的發展路徑,比如羅雪堂的篆、梁任公的隸和北碑等。這一風氣,在民國時期和當代,是被發揚了的,如商公錫永的篆隸、吳公家琭的篆隸北碑、蔣公峻齋的篆書、徐公嘉齡的小篆等。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吳偉業致梁維樞》書札探究

鄭博文 (中國國家博物館博士後):

根據《小莽蒼蒼齋藏-清代學者書札》收藏的《吳偉業致梁維樞》書札,通過對信札的文本作出整理,並詳細分析文本內容,對於了解吳偉業的生平事跡具有學術價值。在書法方面,清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中記載其書法師法東坡,依據此件館藏書信,以及國家博物館等單位收藏的其他作品,可以看出吳偉業書法風格中蘇軾的成分並不多,更接近於學習趙孟頫、董其昌書法的路線,但其作品用筆飽滿有力,結構周正,仍是清代初期比較重要的一種風格類型。吳偉業作為「江左三大家」之一,以往對他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文學方面,今後他的書法亦值得多加關注。

吳偉業《行書七律詩軸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陳澧書法芻議——兼談學人書法的互相陶染

李洪智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清代學人陳澧以書法為「末技」,但其書仍受到時人及後世學人的推重。陳澧極力主張學書須效法古人,追求雅正,然而,風氣囿人,陳澧的書法深受老師及前輩學人書跡的影響,他自己的書法實踐又影響了一批身邊及身後學人。這種現象其實是歷史上屢見不鮮的群體(主要以身份認同為基礎)內部書法互相陶染的一個典型例證。無疑,對這種現象的爬梳有助於更加明晰地認識書法史上典範書家之外的授受譜系,進而更全面地了解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書法審美風尚。

陳澧《篆書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嶺南學人陳澧書法探研

吳嘉茵 (中山大學哲學系博士):

清代中後期嶺南書壇的一大突出現象是學者書法。學者書法大都底蘊深厚,流露出作者淵博的知識及淹雅的學養,富有書卷氣。陳澧就是其中一位。陳澧是清代晚期嶺南最著名的學者之一,對廣東的教育、學術、文化影響巨大,可以說是地方學統的領袖人物。陳澧書法,其風格概括起來為「渾樸古雅,謹持有則」,在書法上的成就以篆書為主。陳澧之學淵源於以江浙學術為本的學海堂,循「訓詁明而義理明」的路徑,特重「小學」一道,因此他的篆書法度嚴謹,醇正古雅。在書論上,陳澧關注漢字特點與書體流變,對篆、隸、真、行、草書體之間的關係具有獨到的見解。同時,強調以古為師,雅正為尚。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王文治《行書夢樓詩翰卷》考述

盧宇 (中國國家博物館博士後):

《行書夢樓詩翰卷》是王文治寫贈親家商邱陳氏與編修曹學閔的詩文合卷,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重要清代書法墨跡之一,也是與清代帖學與乾嘉科舉試律相關的重要作品。長久以來,學界對此書作認識不足。書卷中包含有王文治詩文的未定稿,體現出各則從屬關係的笪重光書筏節選,王文治臨宋拓顏真卿《多寶塔碑》與王氏34歲時書跡。在深入梳理、考辨有關文獻後,從學人交流、詩書創作、作者心境的角度圍繞王文治展開討論,此件書作的物證意義得以彰顯,為相關領域深入研究提供基礎。

清末女性書畫助賑

譚斐(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性好施」、「施散之博自其天性」 宋代士人對女性從事賑濟活動早有論述,多是圍繞親友鄉鄰間的以物賑濟,女性以書畫形式的助賑直至晚清才出現。1878年畫家黃免痴首開書畫助賑先例,此後許多書畫家紛紛加入此類社會活動,其中出現了一批擅長書畫的女性,通過《申報》、《時報》新興媒體來公布其書畫潤例助賑。女性書畫助賑的出現不僅是近代女性書畫家慈善救助的記錄,同時也是女畫家商業意識的重要啟蒙,為二十世紀初女性進入書畫市場做足了鋪墊,在近代女性藝術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康有為書法墨跡叢談

晏小飛(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員):

康有為生於廣東望族,世代尊儒;然幼不好八股,喜經世、金石之學,故屢試不中;三十二歲發憤著書,十七天殺青《廣藝舟雙楫》,凡十八印,名躁當時;後聯十八省舉人「公車上書」,維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遊遍四洲經三十一國行六十萬裡,始稱「康聖人」。

康有為《行書鄧承修臨王羲之蘭亭序跋》紙本行書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容庚先生捐贈) 

康氏鬱勃一生,在碑學的理論和實踐領域,竟鼓蕩出豪放雄肆的局面,成為了書法史上一流的人物。他博覽群書,心有巨眼,承阮、包之學,啟碑法之門;尊魏卑唐,變勢而通,讓世人知道「二王」之外還有書。他「孕南帖、胎北碑、融漢隸、陶鐘鼎,合一爐而治之。」築篆籀之基而倡懸腕、強金石之骨而尚雄強、修書卷之氣而重讀書,堅定而沉緩地將碑學理論與筆墨實踐全面打通,展現出寬博多元,獨立標高的審美境界,其高蹈的陽剛氣象、獨創精神引領至今,在當代書法理論與實踐領域具有積極的啟示價值。

曾熙書法的再認識——曾熙書法藝術及書學觀念概述

王高升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長期以來曾熙的藝術成就和研究價值被學界低估,這與時人對「顫筆」筆法的誤讀和後人的穿鑿附會、以訛傳訛關係密切。實際上,在清末民國書壇,曾熙是為數不多五體兼擅、融會碑帖的「全能型」書家,尊重傳統、銳意求變的「創新型」書家,以及學養深厚、參通詩書的「文人型」書家,其篆隸、行草、小楷及書法理論價值都有待重新審視,尤其是他「求篆於金、求分於石」和以大篆統攝各體的藝術實踐和書學觀念影響至今,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傳薪譜系,值得深入研究。

曾熙《行書立軸》

(本文轉載自中國國家博物館,圖片為編者所加)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書法中的著名筆法「折釵股」及「屋漏痕」,是什麼意思?
    這次見面猶如太陽與月亮的相逢,它的輝煌照亮了唐代書法界的天空。兩位書法大師,各以自己所領悟到的書法之道進行交流。顏真卿將從張旭那裡得來的「十二筆意」等技法相贈,懷素也將自己從「夏雲」中所悟的筆法對顏真卿詳談。待得知懷素的啟蒙老師是張旭的弟子——「金吾兵曹錢塘鄔彤」時,顏真卿一時激動,想知道自己這位同門師兄在書法上有沒有什麼獨特的領悟。
  • 書法的筆法——運筆
    書法的筆法——運筆張維民筆法就是使用毛筆的方法和技巧,古人亦稱用筆或運筆,即用筆毫在紙上運行。毛筆在紙上究竟應該處於怎麼樣的狀態來書寫比較理想?這是書法技法的關鍵,也是筆畫寫得好壞的最基本的法則規律。筆法是我國書法理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據傳早在東漢時期,蔡邕(yong)就著有《筆訣》傳世,並一直被書家視為至寶引用至今。
  • 顏真卿的學生時代,吾將上下而求索(書法筆法珍貴資料)
    本篇文章為無真書法大觀原創翻譯自顏真卿的學書筆記《顏真卿述張旭筆法》,並添加部分註解(括號內文字為翻譯者註解)歡迎大家分享和轉載,請註明出處。當時有許多民眾和喜歡書法的文人都來向長史求教筆法,只有很少數的人得到了筆法的精髓,都稱讚長史筆法的神妙。我來這裡向長史請教筆法,長史並未向我傳授(猜測應該是張旭故意考驗顏真卿的決心吧。
  • 書法有法:筆法、章法、墨法
    文/一者書法的表現對象是漢字,經過一點一畫的書寫構成一個漢字,書寫這個過程由一定的方式方法,逐步有了筆法一說。書寫每一個點畫皆有起筆、行筆、和收筆過程,期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筆法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自楷書產生,由使轉開始有了提按,最能說明筆法問題的是楷書。
  • 什麼是書法中的墨法?它和筆法誰更重要?過度運用墨法是今人之病
    比如國畫側重的是墨法,墨分五色其實其實就是墨法在國畫中的應用;而書法側重的是筆法。我沒有說國畫不需要筆法,書法不需要墨法,我只是說側重點不同。如果反過來就不行了,比如書法側重墨法,國畫側重筆法,這就本末倒置了。什麼是書法中的墨法?它和筆法比誰更重要?
  • 柯九思行楷書《老人星賦》,有歐陽詢筆法之味,更有魏晉人書法之韻
    天曆二年,元文宗仿宋閣學制,柯九思被遷升為奎章閣鑑書博士(正五品),專門負責宮廷所藏的金石書畫的鑑定。凡內府所藏古器物、書畫均命柯九思鑑定。經他鑑定收入內府的有王獻之《鴨頭丸》、虞世南臨《蘭亭序》、楊凝式《韭花貼》、蘇軾《寒食帖》等。皇帝特"賜牙章得通籍禁署",與虞集、揭傒斯同為文宗時代奎章閣的代表人物。
  • 書法與繪畫語言:黃賓虹的作品中,以書如畫,是何意思?
    黃賓虹曾說:「大抵作畫當如作書,國畫之用筆用墨,皆從書法中來。」他又說:「筆法成功,皆由平日研求金石、碑帖、文詞、法書而出。」這兩句話充分說明繪畫中的筆法線條是源白於書法的筆法的,兩者的用筆方法是相通的。在很多場合,不僅是在書論上他都強調書法筆法對畫家作畫的重要性。
  • 截筆筆法,你會用嗎?
    剛開始自然的寫出這種效果的時候,以為這是一種敗筆,沒有想到古人竟有如此用筆,甚至後人把這種用筆奉為至高無上的筆法。 關於截筆的第二種說法認為「截筆」就是一種筆法,是古代人有意識的寫出來的一種用筆方法,是他們為了增強書寫的藝術性和變化,故意寫出來,以打破整篇書法用筆的平衡,是一種有想法的經營。
  • 曾熙在北京收集金石資料的同時,不斷學習書法,終成一代大家
    曾熙書法風格的形成和發展,與北京有著些許聯繫。此種風格後來由其弟子張大千再次傳入北京,逐漸融入舊京書風之中,成為其中的重要風格之一。張大千《瘞鶴銘》關於曾熙的書法兩年後,他在京城得到了《黃庭經》《瘞鶴銘》及周器拓片十數種,可見曾熙青年時即關注這些金石資料。
  • 古典筆法失傳久矣!
    上述古人提到的這些筆法,可視為書法史上最早的「古法」,然而到王羲之時代,由於戰亂等原因,這些古法已經大多淹沒無聞了,王羲之《用筆賦》說: 「秦、漢、魏至今,隸書其惟鍾繇,草有黃綺、張芝,至於用筆神妙,不可得而詳悉也。」
  • 由鐘擺到平動,由中鋒到絞轉,再到側鋒,筆法的嬗變,你知多少?
    研究筆法的演變過程,首先應選擇墨跡書法來研究,因為墨跡比銘文刻石更加真實可靠。在瀏覽這篇文章之前,請大家先看看這篇文章——以簡單易懂的物理學原理,揭秘古人書法論著中神秘的筆法,更有助於大家理解此文所說的「絞轉」、「轉筆」、「平動」等筆法概念。
  • 姜昆書法:筆法尚可,墨色不佳 網友:這是不會用墨,一路寫到黑
    姜昆書法:筆法尚可,墨色不佳。網友:這是不會用墨,一路寫到黑。姜昆相聲嘻嘻哈哈,語速過快,是「嘻哈派」,筆者不太喜歡他說的相聲,主要問題是語言過於輕飄,不扎穩,有咋呼感覺,讓人聽著透不過氣來。但是姜昆在相聲界,很有名望,可能各有各愛的原因吧。咱不喜歡他的相聲,想必就會有喜歡他相聲的人。
  • 天性豪邁,筆法如刀,章法嚴明,書協大師:欒金廣書法作品賞析
    正如他的家鄉黑龍江一樣,北方人性格中與生俱來的豪爽,也在他的書法作品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欒金廣老師的書法作品多以魏碑取勝,初光大氣,天性豪邁,章法嚴明,筆法如刀!下面我們來欣賞欒金廣的書法作品:在獎項方面,欒金廣先生不是一等獎就是二等獎,總是能拔得頭籌: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獎)皖北煤電杯全國書法大展(一等獎)贛粵高速杯全國書法大展(一等獎)冼夫人獎全國書法大展(二等獎)紀念傅山誕辰400周年全國書法大展(二等獎)紀念紅軍長徵勝利70周年全國書法大展
  • 筆法固然重要,缺少了結構不成書法!學會這6種結字法寫出精品
    在中國書法理論史上,強調書法用筆重要性非趙孟莫屬,原話是:「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他強調的是「用筆千古不易」,成為後世書法研究者研究筆法的重要理論參考。構成書法藝術最基本的元素是漢字,漢字是由一點一畫按一定結構組合在一起。相對點畫而言,結體是一種組合,一個整體;相對章法而言,它又是一種元素,一個局部。當它作為整體時,要求統一、平衡和完整;當它作為局部時,要求不同、不平衡和不完整。書法藝術是綜合藝術,最基本的還是漢字的書寫,筆法屬於書寫,而結體屬於結構,沒有結體就沒有漢字,因此筆法重要,結體同樣重要。
  • 筆法和結字是什麼關係?總結:四度三原則
    明白清楚的看透筆法到底是什麼,對書法的臨學和創作,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自古至今,尤其是唐以後,對書法技法的認識上,有一味的講求筆法,過分強調筆法,拔高筆法的傾向。 一些書論甚至強調字法(結構及造型)和章法由筆法生發。
  • 張家祥先生書法作品欣賞
    他始終在我左右,理紙添墨,問一些關於書法的問題,還跟我照了合影,很是勤快和機靈,表現出了對書法的感悟和熱愛,我當時為他寫了「精益求精」四字以作期望和勉勵。之後的二十多年裡,家祥篤學好問,勤奮習書,在軍隊這個大熔爐裡百鍊成鋼,在書法創作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現在,家祥在部隊已具備相當的軍銜和職位,諸多方面可謂順風順水。多年的軍旅生涯造就了他正直、堅毅、篤實、穎悟的個人品質。
  • 看了這書法作品,才知道什麼叫「筆勢」!書法愛好者有眼福了!
    當大家看到上面的這幅書法作品以後是不是體會到了中國書法的藝術美呢?那麼什麼樣的書法作品才能稱得上書法藝術美我想各位書法愛好者也都明白吧?那就是整幅書法作品看上去筆法一氣呵成,而且要寫出那種氣勢恢宏的筆勢,字與字之間的連接也是非常的自然協調,而我們從這幅書法作品中完全能體會到這些精髓,所以這幅書法作品也是小七非常喜歡的。
  • 淺談:林散之書法中的墨法「一團墨氣眼前來」
    包世臣把書法中的墨法置於和筆法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己。而林散之最偉大的貢獻就是把繪畫中的墨法運用到草書創作當中,他的草書墨法豐富,酣暢淋漓,意境高遠。他強調:「寫字要有墨法。 濃墨、淡墨、枯墨都要有。」
  • 「我善烹調,畫藝之上」:張大千的「食單書法現象」
    張大千在十七裡灣觀海「摩耶精舍」中的《賓宴食帖》入「摩耶精舍」,經過雅致簡樸的會客室及墨香瀰漫的大畫齋後,便是放著一張大圓桌(可供12人就餐)的餐廳,進門就可見牆上張大千親筆題寫的「賓宴食帖」,下面即是他精心揮毫所書的兩張家宴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