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馬字類》一書對文字的見解

2021-01-17 善本古籍

《班馬字類》,五卷。又稱《史漢字類》、《字類》。宋婁機著。成書於南宋淳熙八年(一一八一)。版本有一九三五年上海涵芬樓影印汲古閣影宋寫本(四部叢刊三編)、一九八六年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婁機,字彥發,嘉興(今浙江省嘉興市)人。生卒年月不詳。南宋乾道二年(一一六六)進士,曾任監官尉、西安知縣、饒州通判、太常博士、秘書省著作郎、監察御史等,因阻韓侂胄開邊而去職。侂胄敗,為吏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遷禮部尚書兼給事中,擢同知樞密院事兼太子賓客,進參知政事。以資政殿學士知福州,力辭,提舉洞霄宮以歸,卒贈金紫光祿大夫。婁機清尚修潔,乃當時俊士,在官守法度,惜名器,稱獎人才,不遺寸長。又善書法,所寫尺牘人多藏弆。所著《班馬字類》五卷、《漢隷字源》六卷皆傳於世,《廣幹祿字》、《歷代帝王總要》則已亡佚。生平事跡見《宋史》卷四百一十、《宋史新編》卷一百四十七、《南宋書》卷四十一、《宋大臣年表》卷二十八、《南宋館閣續錄》卷七、八、九。

婁機自述撰作《班馬字類》之緣由云:「世率以班固《漢史》多假借古字,又時用偏旁,音釋各異,然得善注易曉,遂為據依。機謂固作《西漢書》多述司馬遷之舊論,古字當自遷《史》始。以《史記正義》、《索隱》、《西漢音義》、《集韻》諸書訂正,作《班馬字類》。」又自述其體例云:「二史之字,第識首出,餘不復載,或已見於經、子者,則疏於下,庶幾觀者知用字之意也。」可見,《班馬字類》是一部專門收錄《史記》、《漢書》中假借字、古字,並考釋音義、考辨本字和今字的文字訓詁學著作。

此書之四部叢刊本內容依次如下:洪邁《班馬字類序》;婁機所寫二則附記;李曾伯所寫關於《班馬字類》補遺的說明;正文及補遺;張元濟《跋》及《校勘記》。此書之四庫全書本內容依次如下:清乾隆皇帝《御製題影宋鈔班馬字類》詩;紀昀等所寫《班馬字類提要》;樓鑰《班馬字類原序》;正文;婁機所寫二則附記。婁機之附記,四部叢刊本在前,四庫全書本在後,故有人稱之為「序」,有人稱之為「跋」,其實一也。《班馬字類》正文,按各字之聲調分卷,卷一為上平聲(即平聲上),卷二為下平聲(即平聲下),卷三為上聲,卷四為去聲,卷五為入聲。一卷之中,再依《集韻》所規定的獨用、同用韻部分類排列,如卷一分為以下十五類:一東,二冬,三鍾,四江,五支六脂七之,八微,九魚,十虞十一模,十二齊,十三佳十四皆,十五灰十六咍,十七真十八諄十九臻,二十文二十一欣,二十二元二十三魂二十四痕,二十五寒二十六歡,二十七刪二十八山。蓋該書將班固《漢書》、司馬遷《史記》之假借古字依韻分類排列,故名《班馬字類》。

《班馬字類》收錄、考辨文字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收錄古之通假字,辨明其本字,所用術語有「讀為」、「音」、「即」、「與……同」等,其旨意相同,如:桐:《漢書·禮樂志》:「—生茂豫。」讀為「通」,達也。《武五子傳》:「毋—好逸。」音「通」,輕脫之貌。

(卷一·一束)

空同:《史記·趙世家》:「其後聚——氏。」《正義》云:「即崆峒。」(同上)

童:《漢書·項籍傳讚》:「舜重—子。」目之眸子,與「瞳」同。(同上)

二、收錄古文奇字,指出其相應的常用字,如:

:《史記·高祖紀》:「司馬—將兵北定楚地。」古「夷」字,《漢·紀》同。(卷一·五支六脂匕之):《漢書·司馬相如傳》:「仰—橑而天。」古「攀」字。橑,椽也,音老。(卷一·二十七刪二十八山)

:《漢書·藝文志》:「大—三十七篇。」古「禹」字。(卷三·九十姥)

三、收錄異體僻字,指出其常用字,如:

衡:《史記·酈生傳》:「陳留,天下之—。」與「衝」同。(卷一·二冬三鍾)

:《漢書·揚雄傳》:「——離宮,般以相燭兮。」古「往」字。(卷三·三十六養三十七蕩)

四、收錄特殊的古代異讀字,標明音讀,如:

氏:《史記·建元年表》:「月—。」音「」。(卷一·五支六脂七之)

龜茲:《漢書·地理志》:「——。」音「丘慈」。(卷二·十八尤十九侯二十幽)

總而言之,該書對《史記》、《漢書》中所見形、音、義特殊的古文僻字、古代異讀字、假借字多加收錄,並引用原注,或附以考訂,分別註明其常用字、古之音讀、通用之本字等等。洪邁序其書云:「不必親見揚子云然後能作奇字,不必訪李監陽冰然後能為文詞,學班、馬氏固未有如此者。」觀洪氏之言,察該書以四聲排列之實,而推作者初衷,則此書可能為學子弄字為文提供參考而作。但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說:該書「雖與《文選雙字》、《兩漢博聞》、《漢雋》諸書大概略同,而考證訓詁、辨別音聲,於假借通用諸字,臚列頗詳,實有裨於小學,非僅供詞藻之撦。」故此書為後世小學家所注重。

此書亦有所缺憾:一是有些字重復收錄,頗顯累。如《漢書·司馬相如傳》「外發夫容」之「夫容」,既收入卷一之「二冬三鍾」,又收入該卷之「十虞十一模」。二是考辨或有失誤,如卷二「六豪」韻下之「蒲陶」條云:「《史記·司馬相如傳》:『櫻桃——。』『——可作酒。』《漢·傳》同。《漢書·西域傳》:『大宛以——為酒。』與『桃』同。」其實,「蒲陶」即「葡萄」,與「桃」並不同。三是其自述體例雖雲「二史之字,第識首出,餘不復載。」但很多首出之字卻被忽略了,對此李曾伯之「補遺」所補甚眾,可參考。另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指出,其中有些字可以不加收錄,有些字不得以《史記》、《漢書》為出典,也有一些字有訛誤。

《班馬字類》成書後,洪邁稱該書於《史記》、《漢書》之假借古字「字字取之毋遺」,其實不然。所以南宋時李曾伯與王揆又考論二史,補其遺闕共一千二百三十九字,補註文五百六十三條,刻入原書中,冠以「補遺」字樣。補字條的,附於每一韻之末,例如卷一於「一東」末冠以「補遺」兩字,然後補了『空侯」、「同」、「桐」等九字。至於補註的,則附於原字條之後,如:

鴻:《史記·河渠書》:「禹抑—水。」補遺:首《五帝本紀》:「鯀治—水。」(卷一·一束)

峕:《漢書·敘傳》:「皆及—君之門闌。」又:「—闇而久章。」音「時」。」補遺:即古「時」字。(卷一·五支六脂七之)

前一例是補正原書所謂「二史之書,第識首出」之例的,所謂「首《五帝本紀》」,即指「鴻」字初見於《史記·五帝本紀》,而非初見於《史記·河渠書》。後一例以為「」為「時」之古字,顯然比原書解為通假字要準確。可見,李氏的「補遺」對原書的完善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故甚為後人所重。清道光年間,海昌蔣氏曾據玉蘭堂文氏寫本刊印過附有李氏補遺的《班馬字類》,但有所殘逸;一九三五年,上海涵芬樓又取汲古閣影宋寫本影印了附有李氏補遺的《班馬字類》,該本原已經毛扆校過,影印時張元濟又取宋刊《史記》、《漢書》以及蔣氏刊本復為讎訂,寫成校勘記一卷,對《班馬字類》的進一步完善有所貢獻。該本與四庫全書本相校,文字差異頗多,且互有短長,故《班馬字類》之校理還須進一步深入。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相關焦點

  • 從「班馬之聲」到「蕭蕭班馬鳴」
    其實,李白詩句中「蕭蕭班馬鳴」中的「班」字,不應該理解為「離別」,其錯誤來自杜預對《左傳》「班馬之聲」的相關注釋。這與後面描寫齊國大將夙沙衛用大的軍車連結起來,堵塞要隘通道護衛齊軍撤退的情況相吻合,說明齊國軍隊撤退時確實有為數不少的大軍車隨行。
  • 再說「班馬之聲」與「蕭蕭班馬鳴」
    在《送友人》一詩的尾聯,李白用了一個典故。  清人王琦在《李太白集注》中解釋道:「《詩·小雅》『蕭蕭馬鳴』。《左傳》『有班馬之聲』,杜預註:『班,別也。』主客之馬將分道而蕭蕭長鳴,亦若有離群之感。畜猶如此,人何以堪!」他以離別釋「班」字之後,又加以說明。此說流行已久,未見質疑。
  • 班馬的童年世界:突破邊界寫作 把大人拉進童年更深處
    「班馬精品文集」之《沉船謎書》叢書名:兒童文學鬼才班馬精品文集 作者:班馬 出版社:21世紀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8月「班馬精品文集」(共8卷)含小說和小說集《夜探河隱館》、《六年級大逃亡》、《上海街頭流浪記》、《重慶山城夜行記》、《沉船謎書》、《幻想鯨魚的感受》,詩集《風之少年》,閱讀精品導讀《世界奇書導讀》班馬著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出版班馬在中國當代兒童文學界有「鬼才」之譽。
  • 文字源流開篇(說文解字)
    但是作為象形文字的甲骨文的形態已經脫離了文字最初應有的模樣,文字已經有了很強的系統性,並且出現了很多簡化,這些都從側面說明了中國的文字其實在此之前已經經歷了從出現到成熟的過程,這一過程應該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而據記載和傳說,我們的文字最初出現在黃帝時期,由倉頡根據各種自然事物的形象造出了最初的文字。
  • 古詩詞中的「班馬」是否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斑馬」?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聽說過這樣一件奇葩事:有人懷疑李白詩中的「班馬」是錯別字,竟擅作主張改為「斑馬」。斑馬是非洲的特有馬種,其他地區很罕見,更別說出現在中國唐代了。如果真有的話,也是外國使臣進貢給唐朝的異獸,只在皇宮禁苑才能有幸觀賞到。況且斑馬屬野生馬種,很難被人類馴化,怎麼就變成李白的坐騎了?
  •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我講解完班馬的含義後,被家長舉報了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這首詩比較經典,但一個小朋友請教了我一個問題,我回答之後,家長舉報我誤人子弟。因此我對於這首詩印象更深刻了。「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小朋友指著這句詩問道:「班馬是什麼馬」?我虎軀一震,有種不好的預感,因為我一時答不上來。但是我不慌,我可以通過詩的本身來分析,於是我大開腦洞,給小朋友解釋了一番。「班馬」通「斑馬」,對就是我們看到的那種波紋的斑馬。
  • 象形文字活化石"水書"傳承水族歷史
    水族古文字由三類組成:一是圖畫文字,二是象形文字,三是借用漢文字。早在20世紀初,水族古文字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研究。1943年,曾在嶺南大學、中山大學執教的著名社會學家岑家梧教授,首開水族古文字系統研究的先河。
  • 巴蜀書社攜手大美漢字 梳理全世界最美的文字
    成博 四川在線記者 肖姍姍漢字,是全世界最美麗的文字。10月16日下午,由四川巴蜀書社有限公司、大美漢字(成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看動漫,識漢字」新聞發布會亮相天府書展,重要著作《字理識字》等初露真容。
  • 孩子3歲前,比起有字的繪本,「無字書」更容易激發孩子潛能
    所以玩具會選擇益智類的,也會帶著孩子看一些早教繪本。希望孩子通過從小閱讀繪本,可以養成愛閱讀的好習慣,並且通過繪本孩子的認知能力、觀察能力、溝通能力、想像力、創造力,還有情感發育等等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相信家長給孩子看的肯定都是「有字書」。
  • 為啥有錢家庭,都「逼」娃看這類書,專家:差距就這樣被慢慢拉開
    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小的時候就會教寶寶讀書寫字,為的就是孩子將來能成為一個高素質,可以為社會做貢獻的人。不同的家庭對於孩子的教導方式不同,最近一項研究表明,經濟條件好的有錢家庭喜歡讓孩子閱讀科學相關的書籍。這個結果讓很多人感到意外,因為家長們覺得孩子還小,沒有那麼強的理解能力,所以太具有科學性的書籍會擔心他們讀不懂。
  • 蔡志忠《智慧彼岸的微笑》,一本很有趣的書
    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好看的漫畫+淺白的文字,作為心經的興趣入門閱讀可,單純作為漫畫也是好看的。從看胡蘭成的《心經隨喜》,到星雲大師的《心經》五講,再到蔡志忠的智慧彼岸的微笑:《心經》解密,對《心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禪,最大的天啟,頓悟出生命的真理。
  • 李白詩「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中的「班馬」指的是什麼?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並肩緩轡,不願分離。「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遼闊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其筆端卻分明飽含著依依惜別之情。詩人借孤蓬來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說:此地一別,離人就要象那隨風飛舞的蓬草,飄到萬裡之外去了。
  • 《字源之花》一書即將出版面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版權局審定頒發著作權登記證書《甲骨文書畫作品》、《字源之花》一書由薛春德編著即將出版面世。薛春德,1940年生,山西萬榮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軍事歷史研究員、八一書畫院副院長、甲骨文書畫研究院院長。
  • 《科技創新熱點辨析》一書出版
    日前,由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科技創新熱點辨析》一書,對這些熱點話題進行了解答。該書作者趙永新是人民日報經濟社會部科技採訪室主編、高級記者。《科技創新熱點辨析》一書,是他從事科技報導10多年來敏銳觀察與深入思考的成果。
  • 凝聚紙張與文字力量遇見生命的朗讀者
    就在這幾天,央視推出文化類節目《朗讀者》。節目中嘉賓們透過自己的人生經歷對文字加以解讀,用豐沛的感情將文字飽含深情娓娓道來。「書信像一扇扇窗戶,讓人窺視作者的熱情、美麗、痛苦和幽默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與早前的《見字如面》有些類似,《朗讀者》旨在「朗讀打動人心
  • No19:表音文字,表意文字,形意文字之比較(中)
    漢字是當今唯一尚存的表意文字。是人類起源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早在三千五百年前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就已經是成熟的文字了。這說明漢字產生的時代遠比這個時間更早。大篆的確立一是將在此之前粗細不勻的形象線條變得均勻柔和好寫了;二是字形結構也趨向規正,易於識別了。這為以後的方塊字形成奠定了基礎。
  • 從文字學角度來說,李斯是否配得上千古一相的稱號?
    網上看到貶低李斯的人不乏其輩,有的人說李斯是小人,有的人說李斯是偽君子,有的則說李斯是秦朝滅亡的導火索,有的則認為秦成也李斯敗也李斯,而我則一直認為:儘管李斯有諸多的可恥行為,但是李斯毫無疑問是千古一相。下面我就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談談我的看法。 文字是檢驗民族或文明存在的試金石,儘管我們揚言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
  • 中國書的流變:最早的中國書是簡策
    不過木的體積比竹大,它還可以製成版,每一塊版上較之竹簡,可以容納更多的字,不必編連,可單獨使用。版,又稱為方。寫上文字的版,則稱牘。所以古代的許多文字記錄稱為「版牘」或「方策」。   由於寫信用的木板,通常是一尺長,所以信札又稱「尺牘」。古代的地圖也是繪在木板上的,所以至今仍把一國的疆域稱為「版圖」。
  • 世界上的文字只有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嗎
    公元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開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全球化,在這一過程中大批本來沒有自己文字的民族開始借鑑其他民族的文字用來記錄自己的語言,時至今日世界上的文字形態可謂五花八門、千奇百怪。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都有語音、詞彙和語法三要素,而文字作為紀錄語言的工具也有三要素:音--語音(字的讀音)、形--字符形狀(字的書寫形狀)、義--意義(字所表達的含義)。
  • 文字如是說
    從人類最早認知文字開始,到現在,也就是僅僅用了一萬年的時間,人類就從原始社會發展到如今網絡時代,上天入地下大海,這些古代的神話,已經成為人類探索自然的現實;就連古代神仙們都沒享受過的網際網路,手機,如今都成了幾乎人手一臺的日用品。由此可見,文字對人類文明發展巨大的功用。世界上的文字發展,就目前的狀況來看,發展成了二大類。一類是構架形文字,一類是線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