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馬的童年世界:突破邊界寫作 把大人拉進童年更深處

2020-12-02 騰訊網

[導讀]「班馬精品文集」(共8卷)含小說和小說集,是兒童文學界有「鬼才」之譽的班馬新作,著作越出傳統兒童文學的狹義邊界,作品把童年帶往生活的更深處,常把大人們帶往他們所不知道的童年更深處。

「班馬精品文集」之《六年級大逃亡》

「班馬精品文集」之《沉船謎書》

叢書名:兒童文學鬼才班馬精品文集 作者:班馬 出版社:21世紀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8月

「班馬精品文集」(共8卷)含小說和小說集《夜探河隱館》、《六年級大逃亡》、《上海街頭流浪記》、《重慶山城夜行記》、《沉船謎書》、《幻想鯨魚的感受》,詩集《風之少年》,閱讀精品導讀《世界奇書導讀》班馬著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出版

班馬在中國當代兒童文學界有「鬼才」之譽。上個世紀80年代初,班馬的名字像一股旋風般刮入中國兒童文學的創作和研究領域,並在這兩個領域同時激揚起具有極大牽引力的思想和藝術氣流。在那樣一個以充滿了吸收、創造、思考和探求的激情為基本特徵的文學時代裡,兒童文學的寫作和思考也迎來了其當代史上最具爆發力和震撼性的一個發展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文學史表徵之一,是一個有積累、有想法、富於藝術冒險和創新精神的青年兒童文學作家與批評家群體的出場。

那是一個幾乎要被思想在沉寂之後的格外熱鬧和喧譁所「撐破」的時代,許多兒童文學寫作者致力於將文學表現的觸角伸向童年生活的各個新的藝術角落,而年青的研究者們則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兒童文學觀念和理論體系的當代建構之中。班馬是這個群體的核心成員和意見領袖之一,他兼有兒童文學作家與批評家的雙重身份,並在這兩個身份中同時顯示了強大的藝術和思想氣場。在那個年代的兒童文學先行者中,班馬的身影不是唯一的,但無疑是最獨特的。他的創作涉獵之廣、理論思考之銳、現實踐行之勇,都令人深為感佩,更重要的是,他在上面的每一個領域都取得了令人驚訝的成績。近期由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出版的八卷本「班馬精品文集」,就向我們集中展現了班馬兒童文學創作的獨特成就。

在我看來,班馬的許多兒童文學作品,無疑都屬於當代中國兒童文學最頂尖的組成部分;他的《中國兒童文學理論批評與構想》,則是這麼多年來我在每一屆兒童文學研究生的理論課程上必定要單獨、鄭重推介的一本研究著作。《中國兒童文學理論批評與構想》僅有薄薄的一小冊,卻包含了作者有關兒童文學的許多富於洞見而又高度濃縮的思想。班馬在這部著作中所提出的「兒童文學的遊戲精神」、「學習大于欣賞」、「兒童反兒童化」等美學命題,既包含著作者本人豐富的文化和理論積澱,又越過理論,穿透了兒童文學文類的某種本質。在當時的文化語境下,作者想要「創造」和「言說」的願望太強烈了,以至於他的思考幾乎是以一種噴薄而非緩緩流出的方式在文本中呈現的。我有時想,今天,我們恐怕很難再看到這樣的每一寸文本都浸透著如此高濃度思想的兒童文學理論著作了。

班馬的理論思考始終與他的寫作實踐融合在一起。這種融合的方式很奇特。我們可以說他的理論思考在一個很高的思想平臺上支撐著他的創作,但與此同時,他的寫作又遠不只是觀念的一種落實,相反,那些理論恰恰是從這些充滿生命感的文字中生長出來的觀念物,正因為這樣,班馬的兒童文學理論思考與他的兒童文學寫作實踐一樣,總是帶有一股強大的裹挾人的力量。

從這個意義上說,班馬首先是一位作家,更確切地說,他首先是一個詩人,他的文字和思想中充滿了美學意義上的詩的魔力。《風之少年》中收錄的班馬的一些兒童詩作,其意象和語言都挾帶著極強的情感衝擊力;而他的以李小喬為主人公的一些兒童小說片段,則是現在回頭來讀仍然令我感到熱淚盈眶的文字。2009年,我在編選《中國兒童文學分級讀本》時,在不同年級的分冊為班馬的作品單獨設立了三個單元。重讀擇入這三個單元的班馬的兒童詩、短篇散文和兒童小說作品,我的閱讀感受中依然包含了一種強烈的被捲起、被吸入、被融化的體驗。我在想,班馬的一些兒童文學寫作,真的在書寫兒童文學獨特的美學世界的同時,把這一文類的寫作起點放到了與一般文學一樣的藝術準線上。

這或許是因為班馬所吸收的文化營養,原本就大大越出了傳統兒童文學的狹義邊界。在他還遠沒有與兒童文學結緣的時候,他的身上已經儲備了一腔蓄勢待發的才華。從他的散文集《孤旅迷境》中,我們可以尋微索隱地讀出一個始終在盡情地體驗、用力地吸收、開闊地思考並且不斷追尋著生命上升狀態的年輕的班馬。這個班馬與他的同時代人分享了上個世紀80年代特有的一種精神狀態,那是一種試圖向著身體之外最闊大的自然宇宙和身體之內最深刻的生命意識打開自我,並試圖以自我來容納這兩者的時代精神。它賦予了後來成為兒童文學作家和研究者的班馬以一種開放而又深透的文化視野,以及一種面朝現實的珍貴的理想主義情懷。這使他的筆在觸及各種童年和兒童文學的話題時,總是能很「鬼」同時又很準確地切入到它們的精神深處。比如,在長篇兒童小說《六年級大逃亡》中,他能夠在把童年的遊戲狂歡和叛逆行徑書寫到極致的同時,恰如其分地寫出這遊戲和叛逆中無處不在的童年的真誠,他也能夠在淋漓地表現邊緣童年所遭遇的種種壓抑和誤解的同時,在看似不經意間為童年的「不幸」點染出生活的溫暖底色。

所以,閱讀並觸碰班馬筆下的兒童生活和童年世界,我有時會不由自主地激動起來。我覺得,他的敘說不僅在把童年帶往生活的更深處,也常常在把我們帶往我們所不知道的童年更深處。

相關焦點

  • 一部堪稱童年陰影的動畫,其實反映的現實寓意深刻
    不少小夥伴稱《魔方大廈》完全就是童年時期的心理陰影,而且小時候家中都是黑白電視,更加增添了幾分恐怖,現在想起來還心有餘悸。《魔方大廈》是童話大王鄭淵潔的作品,質量肯定是有保障的。但是畫風挺難令人接受,不管是小時候看還是放到現在。動畫中慘白的人臉,兩邊臉上還被畫上了濃濃的兩坨紅色,還有一些角色五官擺布的很奇怪,不協調。讓我想起了帶進棺材裡的紙紮人,普通的動畫根本不會畫成那樣。
  • 不要越俎代庖的童年
    剛咿呀學語就開始接觸音樂,學習小提琴、合唱和舞蹈,時常被帶著觀賞芭蕾舞劇作消遣,也常參加戲劇演出;熟悉各種體育運動,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學習騎馬和劍術,精通槌球、網球、曲棍球;三歲翻書閱讀,四歲臨帖寫字,六歲跟隨名師練習寫作……先別焦慮,這不是又一個 「虎媽」「狼爸」對照藤校標準精心打造的十項全能
  • 《童年的消逝》:解讀尼爾·波茲曼對「童年問題」深層次的剖析
    古希臘人對「童年」的認識還處於一種模糊的狀態,而到了西羅馬帝國時期「童年」得到了第2次的發展。古羅馬人在繼承古希臘思想的基礎上更進了一步,將孩子與羞恥觀念連接起來,波茲曼認為「沒有高度發展的羞恥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人們不能把原本羞於提及的事情在孩子面前毫無顧忌的展現出來,孩子應該進行迴避,只有成年人才有的秘密。
  • 徐州鄉下的童年,那些有鳥相伴的歲月
    那些沉澱在歲月深處的蟬鳴鳥唱的記憶,猶如一面久置不用的鏡子,拭去一層層斑駁的灰塵,便綻放出原汁原味的光亮,一切過往清晰如昨,淋漓盡致。童年和青春的鄉村宛若一副印象派畫卷,那些翩飛的鳥兒成了它無序的線條,構成了七彩的迷離。那些精緻而美麗的飛鳥,像一個個生動傳神的詞語,在童年和青春的書頁中遊動,慢慢地連綴成如詩如畫的歲月。
  • 為何有人說「我的童年不是喜羊羊」,喜羊羊真的只是00後的童年嗎
    喜羊羊一開始是面向大眾化的,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可以看喜羊羊,因為內容足夠成熟的同時,保留著屬於它的童心,正是因為跟風的人,胡鬧的家長,不明真相亂寫的人,使它被擊倒,它再站起來的時候就變成了低幼化的動畫片,這應該怪誰呢?
  • 【童年趣事作文】橋橋的鞭炮童年
    作為在南豐勞教所出生和長大的95後,鞭炮可是貫穿了橋橋的整個童年時光。  Part1 一炷香一段年華  因為橋橋的年齡並不大,而火對於橋橋來說又太過危險了,可是如果沒有火就不能玩鞭炮了,於是聰明的橋橋媽媽就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為孩子準備了一根香,讓橋橋拿著香在荔枝山到處亂跑,開始了一個又一個的左手拿香,右手拿鞭炮的快樂寒假。  俗話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 童年的水秧雞
    我極目四望,竭力想找一樣珍貴的東西,它若隱若現於綠綢中,又不經意地在你的視線中滑過,它,就是我童年回憶中難以忘卻的鳥兒、巍山民間俗稱的「水秧雞」。  小時候聽大人們說,秧苗發綠的時候,就會有一種鳥,從遠方遷徙來到稻田裡生活,但它不損壞禾苗,是莊稼的好朋友。水秧雞羽毛光潔漂亮,形態優美,叫聲清脆悅耳,別有韻味。
  • 六、七十年代的童年追憶
    據說,竹園也是妖魔鬼怪的樂園,常常見大人們湊在一起神秘兮兮地說著,某某被竹園裡的蛇精纏住了,昨晚請神仙驅邪了;某某路過竹園,看見一長鬍子老頭飄飄悠悠地進了竹園;傳的最多的是竹園裡住著許多黃鼠狼,經常變成漂亮的大姑娘,專門勾引小夥子。聽得我們毛骨悚然,脊背發涼,卻又無法抗拒竹園的魔力,想一探究竟。
  • 轉動童年的紙風車
    轉動童年的紙風車 文/蘭採勇     城市立交橋,一個商販的攤位上擺滿了各種玩具,遙控車、仿真槍、模型飛機、悠悠球……一側的架子上懸掛著五顏六色的塑料風車,經春風的撫慰,不停地旋轉,在夕陽的餘暉中拉下一串長長的影子
  • 多位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雲上對話「童年中國書系」
    本報訊近日,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與冰心獎辦公室共同主辦「『童年中國書系』出版座談會——『對話』與『聲音』:淺議兒童文學創作的邊界、蛻變與突破」出版座談會,二十八位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齊聚網絡,雲上巔峰論「道」。  冰心獎創立者之一、兒童文學作家葛翠琳先生特意為座談會發來賀辭。
  • 《童年的終結》,是升仙?還是人類的末日?
    超主的同類並不是外星人中真正的主人,而只是被更高級的智能生物(被稱為「超智」)指派了任務。超主告訴地球人,祂的降臨帶著這樣的使命:幫助地球人進化為「超智」的一部分,也就是整體升仙。但是其過程在地球人看來卻十分的殘忍:從某一天開始,地球人將無法再生育新的孩子,所有十歲以下的兒童都會擁有超能力。
  • 《龍貓》心靈深處的歸宿,小孩的秘密基地,大人的「治癒所」!
    影片中的龍貓毛茸茸的,摸起來滑滑的,個子又大,可以當作床睡覺,非常治癒,難過時抱抱龍貓,心裡也得到不少安慰和慰藉,影片中小梅在森林裡亂串,掉在了龍貓身上,畫面非常溫馨,以及後面小梅兩姐妹掛在龍貓身上飛來飛去,有了龍貓的陪伴,她們對生活充滿了樂趣,這才是童年該有的樣子。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龍貓,它在心靈深處,那是我們靈魂深處的歸宿感。
  • 再說「班馬之聲」與「蕭蕭班馬鳴」
    「班」的分別義有文字學根據  在《從「班馬之聲」到「蕭蕭班馬鳴」》一文中,作者將《左傳》「班馬之聲」解釋為「很多輜重馬車行駛時共同發出的聲響」,還為此將「班」的字形解釋為「被有序安排好的一組拉車之馬及駕馭者」。這裡不僅有三個限制詞下的馬,還有駕馭者,一字之義被賦予如此複雜的內涵,恐怕沒有哪個漢字擔當得了。
  • 刻骨銘心的童年逆境,你的傷口癒合了嗎
    這天在電影院發生的事情,她沒和任何人說,大人們為養家餬口已經活得不容易了,誰會在意呢,時間一長,她也忘了。成年後的英子,每每在書中看到有描寫兒童遭遇性侵的故事時,腦子裡忽然像放電影一樣,當年電影院發生的那一幕,那隻從黑暗中伸過來的手,在她大腦中每個細節被放大,甚至越發清晰了,她甚至還記得那是個夏天,她穿著花連衣裙。她挺困惑的,為什麼自己一直會記著這件事兒。
  • 《數碼寶貝·最後的進化》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童年時代
    在最近上映的《數碼寶貝·最後的進化》中,看到這個畫面,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童年時代。作為被選中的孩子,人類第一次與數碼世界有了聯繫。太一、阿和、嘉兒他們與數碼寶貝一起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冒險,所有的一切都歸於平靜之後,數碼寶貝也和太一他們一起生活在了人類世界。轉眼就20年過去了,長大後的小夥伴們在遇到危險的時候還是會一起戰鬥。
  • 消費主義時代,童年的「異化」與出路
    論著秉承並參照童年文化審美精神,對當代童年文化消費現象進行綜合考察和案例分析,旨在揭示當代童年文化病象根由,探求當代童年文化建構路徑。立足消費主義甚囂塵上之當代語境,著者對「童年消費文化」的審美聚焦與深度透視意義不凡。  誠如論著所述,二十世紀後半葉以來,消費主義文化潮流在凸顯兒童主體性同時,也將作為審美文化符號的童年變成了消費對象。
  • 洛克王國,摩爾莊園,奧拉星……這些童年頁遊要出手遊啦
    童年,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放學之後第一個衝出教室回到家打開電腦,或者是偷偷進網吧,進入自己喜歡的遊戲世界的日子。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由於種種因素,大多數人已經沒有太多時間再去玩它們了,童年的時間,一去不復返。但在內心深處這些遊戲總是佔有一席之地,夜深人靜回憶起來,會嘴角上揚的那種。
  • 弗朗索瓦·特呂弗:失去童年的男人,用電影帶給世界更多的愛
    在被媒體問到更喜歡法國新浪潮雙雄中的哪一位時,加拿大導演澤維爾·多蘭明確表示更喜歡特呂弗。在他看來,戈達爾孤芳自賞,特呂弗和人們打成一片。特呂弗的電影顯得「更感人,更能表達人間冷暖」。戈達爾的偉大則體現在更加理智的層面。正如福克斯所言,雖然電影人們普遍尊重和敬佩戈達爾,但他們同時也喜歡模仿特呂弗的風格。
  • 愛因斯坦的童年
    愛因斯坦的童年「瑣事」裡,最重要的一件——或第一件真正重要的——大概要算是他初次見到羅盤(compass,也稱「指南針」或「指北針」)。那件事使他因經驗世界與思維世界發生衝突而感到「驚奇」。在晚年自述裡,愛因斯坦這樣寫道:當我還是個四五歲的小孩,在父親給我看一個羅盤的時候,就經歷過這種驚奇。
  • 童年的樂趣(六)——捕蟬
    蟬鳴聲聲的無憂無慮的花季童年,回想起來是如此的甘甜。「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喜歡文學的我,更鍾情於辛棄疾的這首《西江月》。讀著這首詞,我的思緒就走進兒時蛙聲蟬鳴的鄉村世界,走進那無憂無慮的歡樂歲月。農村孩子的夏天是沐浴著蟬鳴聲度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