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特呂弗:失去童年的男人,用電影帶給世界更多的愛

2021-01-09 瓦力影音

「電影比生活更重要嗎?」弗朗索瓦·特呂弗曾經問過這個問題。

許多人傾向於認為,他的電影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他是闡釋人類存在的小快樂和小悲傷的大師。」在一本名為《電影愛好者目錄》的著作中,作者威廉·梅耶這樣寫道。

作為法國新浪潮運動的核心人物之一,特呂弗因在銀幕上表現出對兒童、女性以及人際關係的敏銳洞察和深入刻畫而聞名於世,這一特徵在男性導演身上並不常見。

也正因為如此,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們對特呂弗的評價曾經有所下降。正如紐西蘭奧塔哥大學名譽教授、特呂弗專家阿利斯泰爾·福克斯指出的那樣,他的作品曾經被認為是多愁善感的,尤其是與新浪潮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讓-呂克·戈達爾那充滿力量的藝術風格,以及前衛激進的姿態相比,特呂弗的電影似乎顯得有些柔軟。

現如今,他的聲望又再度上升了。「他的電影能否經久不衰,還有待觀察。」電影學者大衛·湯姆森指出,「不管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對於許多熱愛電影的人來說,特呂弗永遠是新浪潮中最容易接近、最吸引人的浪峰。」

無論如何,評論家們都習慣稱他為電影界最偉大的人文主義者,他的每部電影都流露出某種令人著迷的原始情感,並栩栩如生地描繪了人類的生存狀態。

弗朗索瓦·特呂弗

在電影中尋求庇護

熟悉這位法國大導演的人都知道,他十分討厭紀錄片。特呂弗曾明確表示:「拍電影是對現實的逃避」。虛構的首要目的是傳達情感,讓觀眾感受到共情。在這方面,他無疑為後世樹立了典範,並對年輕的電影人們產生了巨大影響。

在很多方面,特呂弗和戈達爾是完全不同的兩類導演。在被媒體問到更喜歡法國新浪潮雙雄中的哪一位時,加拿大導演澤維爾·多蘭明確表示更喜歡特呂弗。在他看來,戈達爾孤芳自賞,特呂弗和人們打成一片。特呂弗的電影顯得「更感人,更能表達人間冷暖」。戈達爾的偉大則體現在更加理智的層面。

正如福克斯所言,雖然電影人們普遍尊重和敬佩戈達爾,但他們同時也喜歡模仿特呂弗的風格。

儘管他對電影語言的理解如此之深刻,並且將其獨特的風格完全用以表現那些受到普遍關注的人性故事。但更加重要的是,他對角色始終抱有深深的、不屈不撓的愛。導演和影評人尼古拉斯·拉斯金認為,這讓他的電影不僅區別於戈達爾的理智主義,同時也不同於讓-皮埃爾·梅爾維爾那冷峻的鏡頭風格。

這種對角色的愛,很大程度上源自特呂弗的童年經歷。他曾經說過:「如果我的電影與我所處的時代相矛盾,就像我有時會受到指責那樣,那或許是因為我同情那些必須努力進入一個自己被排斥在外的世界的人。」他自己就曾是這樣的人。

《四百擊》劇照

從出生開始,特呂弗就沒有見過他的親生父親。母親的未婚夫收養了他,並給了他姓氏,但僅此而已,他很快就被遺棄給了保姆。直到蹣跚學步時,才被外祖母和外祖父收養。

他第一次接觸電影是在8歲的時候,從此便瘋狂愛上了這門藝術。他沒有太多朋友,電影是他最主要的逃避方式。他兒時最要好的朋友名叫羅伯特·拉切內,後來,他曾講述過自己和特呂弗如何從緊急出口溜進電影院的故事,他們經常在一天內偷看好幾部電影。

14歲時,特呂弗放棄了正式學業,決定自學成才。為此,他為自己制定了著名的教學計劃:每天看三部電影,每周讀三本書。正如影評網站25YL的編輯阿什莉·哈裡斯所言:「為了在電影中尋求庇護,特呂弗把他的童年奉獻給了電影,並利用一切必要的手段來實現他個人精心設計的教育計劃。」

他的藝術與人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早年的觀影經歷塑造的,憑藉對人類處境細緻入微、且往往令人震驚的洞見,他用鏡頭深入探索了我們時常面臨的情感及其困惑。

《日以作夜》劇照

一切情感都是藝術

《四百擊》是一部半自傳性的影片,根據特呂弗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經歷改編而來。為此,他專門挑選了一名十三歲的少年飾演男主人公安託萬,他情緒不穩定,是個問題學生,儼然就是幾十年前的自己。

這是特呂弗的第一部電影,也成為了法國新浪潮運動的開山之作。在該片裡,特呂弗逃避現實的方式,是將自己的人生藝術化地呈現在大銀幕中。不僅如此,「在他的每一部電影中,特呂弗都試圖講述自己的一部分故事。」哈裡斯寫道:「把那些讓我們感到孤獨的私人化的東西變成公共性的藝術,這是特呂弗擁有的一種傑出的天賦。」

他總是想要拍出能引起觀眾共鳴的電影,讓他們了解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特呂弗來說,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的話題:愛情、友情、成長、婚姻、離婚、失戀、神秘、仇恨、生育、懷疑,一切情感與經歷都可以變成鏡頭下的藝術。正如著名影評人大衛·昆蘭所言:「這位傑出的法國電影人……幾乎從來沒有拍過兩次同樣類型的電影。」

1979年,在美國電影學院的一次演講中,特呂弗坦言,由於《四百擊》顯得「如此親切」,所以不需要太多技巧就能完成它。後來,他開始以一種更有象徵意義的形式來反映自己的經歷。他開始學習更多的技巧,為此,他轉向希區柯克,並成為了希區柯克最著名的崇拜者。

《四百擊》劇照

問題是,為什麼特呂弗要用象徵主義而不是簡單的敘述來表達他的思想和經歷呢?在《紐約客》影評人理察·布羅迪看來,答案似乎與特呂弗的作品相吻合:「這位藝術家的想法太多,他的經歷太豐富,他的思想太麻煩,不適合直接表現——它們如此深邃和繁雜,並且喚起了某種突然的顫慄感。」

憑藉愈發純屬的技巧,特呂弗最終成為了表達微妙的諷刺,並折射出思想深度的電影大師。作為逃避現實的藝術,他深知電影需要體現一些重大時刻、追逐場面、史詩般的浪漫和緊張的懸念,而其他藝術形式則並不總是能夠實現它們。在這方面,他受希區柯克影響頗深。

對於特呂弗的鏡頭風格,法國當代著名電影製作人阿瑙德·戴普勒尚曾經這樣評價道:

每一個場景裡都存在著難以言喻的東西,它們使每個鏡頭擁有自己的意志。通常當你連接拍攝兩個鏡頭時,你就是在為一個故事服務,但在這裡,相反,鏡頭保留了它們的完整性,它們的意志。每一個鏡頭都是一個思想單位。換句話說,每次都有一個戲劇思維。整塊屏幕都被這種戲劇化的思想佔據了——沒有賦予任何模糊的自然主義,沒有偶然,沒有情節……只有電影。

但它們並沒有阻礙故事的進行。實際上,就像拉斯金所說的那樣:「他也明白電影如何照亮我們每個人的期待、夢想和欲望。第一次看一部偉大的電影如何能夠指引我們去往新的方向,電影文化的魔力如何能幫助我們超越日復一日的平庸。」

《朱爾與吉姆》劇照

一個孩子的靈魂

這一切都需要對人類的普遍情感進行反思與表達。在他的早期代表作《朱爾與吉姆》,以及《兩個英國女人和一個法國男人》等影片裡,特呂弗探索了愛的深度,並試圖尋找和培養人與人之間真正的聯繫。

他的每一部電影都在面對人類的某種情感,不同的觀眾也會被他不同的作品所感動。《斯希默電影百科全書》的作者希拉蕊·拉德納認為,《野孩子》是特呂弗繼《四百擊》之後最令人動容的一部電影。

在該片中,特呂弗飾演一名試圖與被遺棄的自閉症兒童交流的科學家。這一情節設定表明特呂弗終其一生「都相信人類交流可以超越語言和文化」,拉德納寫道,「毫無疑問,他對年輕電影人的影響就是源於這種信念。」

此外,特呂弗的電影之所以能夠引起廣泛共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影片無論題材如何,都具備一個共同特徵:童年永遠在場。實際上,在他幾乎所有的影片中,都出現了兒童的角色,尤其是《頑皮鬼》、《四百擊》、《華氏451度》和《綠屋》等影片中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正如哥倫比亞影評人路易斯·阿爾貝託·阿爾瓦雷斯所言:「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在尋找失去的童年。」而他的內心始終存在另一個自我,即使成年後,也仍舊是一個孩子。

這種童年感也引起了特呂弗的反思。比如在《痴男怨女》和《隔牆花》中,男主人公均失去了童年歲月,並且在成年後想要挽回失去的童年。而他們帶給伴侶的是一種孩子氣的、同時也是不成熟的愛。

特呂弗在《第三類接觸》中扮演一位科學

1977年,史蒂芬·史匹柏為科幻電影《第三類接觸》物色演員,他邀請特呂弗來扮演片中的科學家,儘管特呂弗的電影風格與好萊塢截然不同,但史匹柏卻說:「我需要一個擁有孩子靈魂的男人。」在他眼中,特呂弗是最佳人選。

儘管存在語言障礙,特呂弗最終還是接受了邀請,並在影片中成功飾演了科學家克勞德·拉孔布。據該片工作人員當年講述,他常常對龐大的片場和成千上萬的臨時演員感到震驚。畢竟,美國的電影制度與法國正好相反。

每當特呂弗飾演的克勞德·拉孔布出現在銀幕上時,他都散發出一種童心未泯的活力。你也許會驚訝,他究竟是如何能夠駕馭「一個孩子的靈魂」的,又是如何從那樣的童年中成長起來的?也許,特呂弗是想通過他的電影,帶給這個世界他從來沒有得到的東西。

就像獨立影評網站Cinephilia&Beyond評價的那樣:「這個人生活在電影中,呼吸著電影的氣息,他已成為美妙藝術的化身。」

相關焦點

  • 《保持沉默》: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對於一個從小就知道偷別人信物,稍大一些就知道用曼陀蘿花下毒害死養父母的人來說,如果一句簡單的話就能救贖他的靈魂,那他原生家庭的不幸帶給他的心理陰影和人格缺失,也太容易治癒了,而且周迅完全沒必要一人分飾兩角,換個人演更好,設定的律師和歌星長相相似似乎也只是為了滿足周迅一人分飾兩角的設定,與劇情無關。
  • 世界十大恐怖電影,哪部是你的童年陰影?
    用有限的水平拍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心理感官雙刺激,懸疑驚悚血腥都很適度、出彩,心理上一直步步緊逼。雖然劇作上確實有一些解釋不通的漏洞(最後醫生的精神暫時性失常行為可以不算),但是整體很好,最後的反轉尤佳。至於立意,就有些牽強附會了,大概只是服務於劇情需要的噱頭。
  • 真正愛你的男人,會害怕三件事,女人別不知,錯失良緣
    不管是哪一種,愛你這件事,是瞞不住的。凡是相愛必有痕跡,要想知道一個男人怎麼愛你,就要學會觀察,要從他的人品看起,要在細節中看。有些男人會用物質表達愛意,他身上的一百塊錢,願意把九十九塊都給你,也有些男人會用默默的陪伴來傳遞對你的感情,他不想你知道,卻一直守候在你的身旁。
  • 真正聰明的女人從不試探男人,而是用這些方法牢牢「拴住」男人心
    小時候,希望自己快點長大,長大了,卻發現遺失了童年; 單身時,開始羨慕戀人的甜蜜,戀愛時,懷念單身時的自由。 很多事物,沒有得到時總覺得美好,得到之後才開始明白:我們得到的同時也是在失去。 我是情感小百科,你有故事,我有酒。
  • 「老婆你太好了,我想找別人」婚姻裡女人越做這件事男人越不愛你
    「老婆你太好了,我想找別人」:婚姻裡女人越做這件事,男人越不愛你   文/ 格姐    她大概會希望回到20歲,尖叫著阻止那個渾渾噩噩的小女孩再去用討好的方式去獲得丈夫們的愛。  更希望回到12歲,阻止母親的自殺,那麼父親的離家或許也不會發生。  再早一點,她會把童年被戀童癖性侵的秘密告訴父母。  大概,童年的她也會有人疼愛,就不會造成她婚後乞憐丈夫的愛,而失去自我了。
  • 高情商的男人會用這3種方式傳遞愛的信號,你們知道嗎?
    高情商的男人會用這3種方式傳遞愛的信號,你們知道嗎?在這個紙醉金迷、利益至上的年代,人與人之間最缺乏的就是信任。當男人遇到喜歡的女人時,或許礙於面子,或許有其他顧慮,往往不會直接的去表達自己的愛意。高情商的男人往往會通過一些行為和動作來傳遞自己的愛意,而女人要是沒有及時發現,往往會錯過這個喜歡自己的男人,如果一直沒有留意,那麼可能就會不斷的錯過。有個在生活中很細緻的女性朋友說過,男人有很多種表達自己愛意的方式,要是你不去理解,總是不斷的忽視他,那麼你很可能失去一段美好的感情,失去一個愛你的男人。
  • 如何讓男人害怕失去你並讓他產生危機感
    可能有很多女人會問「他為什麼回我消息回的這麼慢」「他為什麼會對我愛搭不理的」「如果他離開了我,我感覺自己的天都要塌了」,這其實是不自信的表現。很多女人和男人剛在一起之後就開始粘著對方,相當於女人把快樂和幸福與你分享。其實,你越粘著他,他就越不珍惜你。男女之間要想更好的相處,就要把握好分寸,過猶不及。
  • 《美麗人生》這部電影,用善意的謊言,詮釋不一樣的幸福生活
    有這樣一部電影,他講述了作為一個父親傳奇而美好的一生,用他自己的方式去陪伴妻兒,最終卻沒有能夠陪他們走到生命的盡頭的故事,他們創造了一份《美麗人生》。該部劇是1997年在義大利上映的一部關於戰爭、家庭這樣一部很溫暖的電影。接下來我懷著特別激動的心情來和你們分享這部好看的電影。
  • 看完這6部電影,別說男人,女人也沉默了
    又有人說女人是這世界上最高級的動物,她們兼有愛與靈魂,才使得這個世界更加多姿多彩。我說女人很簡單也很複雜,富有深刻意義的電影大多能夠披露人性深處隱秘的東西,女性一直是這個時代離不開的有爭議的話題,因為她們面臨著獨立、尊嚴的構建,祈求和男性達到同樣的高度,但是還在路上需要繼續努力。
  • 男人到了中年,如果還在你面前「幼稚」,那麼說明他深深愛著你
    女人總是在遇見愛情的時候,失去理智,為了喜歡的人付出一切,而男人的喜歡總是像個孩子一樣,見到你就開心。其實,想知道男人在愛情中是否真的喜歡你,那麼看看他在你面前的態度就明白了,一個愛你的男人會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展現給你。很多女人在面對男人的幼稚時,都會覺得十分無奈,偶爾也會覺得厭煩,女人心中時常會想,為什麼自己的男人一點都不成熟。
  • 不要做「戀愛腦」女人,你應該得到更好的愛和生活
    除了渣男的日常生活和能提供良好的情感價值外,更多的是你自己的選擇。女孩為了喜歡人,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放下底線,不計代價地為對方付出,有時甚至奉承,愛情太大,說「戀愛腦」女孩。很多女孩在戀愛中容易犯這樣的錯誤,你認為對彼此友好,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對方身上就是愛他嗎?真正對對方好,就是以他喜歡的方式和他相處,期待別人的對待,而不是用自己的方式愛他。
  • 鏡像世界/弒父讓男人成為了男人
    我們這個系列標題中的「鏡像世界」就是指電影世界,而作為觀眾的我們,同樣也可以從電影這個「鏡像世界」中尋找到很多個「鏡像自我」。電影所承載著不僅僅是娛樂——這個鏡像世界,還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思考空間:從生命到宇宙;從微觀到宏觀...
  • 女人的這些行為,會讓男人愛到「瘋狂」,很準
    「愛情」是人類能夠擁有的最濃烈的情緒,但我們平淡的生活是無法創造驚心動魄的愛情的;所以在各種電影電視劇裡,才會出現擁有絕世愛情的情節。 男女主經歷大起大伏的人生愛到失去理智,再共同經歷的驚心動魄的事件等等讓人羨慕的感情橋段。
  • 讓男人持續愛你的小技巧:二八定律
    在表達愛時,最重要的其實是一小部分,剩下的八成儘管佔多數,卻並非最重要的。 一個獨立的女人,始終有著自己的生活,愛情成了錦上添花的角色,想讓男人持續愛你就要把握住兩人見面的時間。 相見的時候,也許只佔生活中的二成,平時生活佔了八成。
  • 盤點童年動漫中的5個穿幫鏡頭,章魚哥海底生火,娜美有六根腳趾
    一、水裡生火《海綿寶寶》也算是我們童年作品中的經典之作了吧,在神秘的海底世界中,一群海底生物在無憂無慮的生活著,雖然這群活潑可愛的生物們每天的日常就是玩耍、上班和冒險,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卻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多的樂趣,實在是我們童年快樂的源泉。
  • 1989年,周潤發34歲,張艾嘉36歲,拍了一部難以超越的男人電影
    一、老港片的溫情香港電影曙光暗淡了許多年,如今已經是一個新的年代。童年和少年時期充斥在生活中的那些香港電影已經成了另一個時代。如今的時代新人輩出,但無論如何,現在的港片始終不再是從前的港片了。今年的金像獎上,曾志偉的兒子曾國祥導演大放光彩,讓人看到了一些港片的未來。
  • 搭訕男人的六種渠道,幫你儲備更多優質資源
    然後你們就會有電影這個共同話題了,如何從電影聊到其他的話題,那就看你的知識儲備了。當然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求助,假如在飛機、大巴上面,可以裝作自己不會調整靠背。沒有力氣把行李放到上面,拜託別人幫忙,順勢表示感謝。這樣製造開場的機會就很多了。
  • 你還記得童年時愛看的書嗎?
    你還記得童年時愛看的書嗎?六一兒童節,既是小朋友們的節日,也是大朋友們懷念童年時的日子。那麼,你還記得小時候愛看的書籍和漫畫嗎?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吧。通過描寫一群調皮孩子的快樂生活以及他們和家長、老師、同學的好玩的故事,映射當代兒童的生活現實與心理現實,深情呼喚張揚孩子的天性,舒展童心、童趣,探析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之間的隔膜、誤區,倡導理解、溝通,讓孩子擁有健康、和諧、完美、真正充滿童趣的童年。《阿衰正傳》起點中文網連載的小說,作者是輕飄飄果實天下之大,無奇不有。
  • 電影《愛神》:有一種愛情是似曾相識,命中注定!
    看過太多的愛情電影,講述最多的即是兩個主人公從相識,相知,卻又因種種原因痛失對方的故事情節,最終以淚洗面沮喪的離開影院。而花明導演的這部電影《愛神》,由鍾漢良和王子文主演,卻以小清新的形象亮相於螢屏。用職場女性襯託平凡女孩的愛情觀,整部電影都那麼溫馨,美好,讓人意猶未盡,更期待著看到她們幸福的生活。
  • 喜歡你沒道理,不愛也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