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沉默》: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2021-01-11 粉紅色的喬治

無意間看到一部電影,周迅、吳鎮宇、祖峰的《保持沉默》。

不知道該如何評價這部電影,說不好看,但我在無意中還被情節吸引著看完了,

說好看吧,又感覺不是那麼好,由其結尾的處理有些太過溫情,

似乎將人為的懺悔意識強加在一個有著分裂人格的犯罪分子吉米身上。

最讓我想不通的是吉米為什麼要殺了萬文芳?僅僅只是出於嫉妒嗎?

他冒充萬文芳的兒子企圖冒認母親,被識破後殺了萬文芳,怎麼想也有些牽強。

如果說他殺他養父母在情理之中,因為他曾經受到了虐待和傷害,

那他殺萬文芳是因為分裂扭曲的人格,這也能勉強說得過去,

但到結尾,當他的罪行被揭穿後,他將端木蘭作為人質挾持後,

卻又僅僅因為端木蘭說了句:我懷孕了,我想讓我的孩子看看這個世界。

一句話就喚醒了傑米的良知?對於一個從小就知道偷別人信物,

稍大一些就知道用曼陀蘿花下毒害死養父母的人來說,

如果一句簡單的話就能救贖他的靈魂,那他原生家庭的不幸帶給他的心理陰影和人格缺失,

也太容易治癒了,而且周迅完全沒必要一人分飾兩角,換個人演更好,

設定的律師和歌星長相相似似乎也只是為了滿足周迅一人分飾兩角的設定,與劇情無關。

劇情方面層層反轉以電影的敘事角度還勉強能說得過去,但只要稍微逆向思維一下,

情節的邏輯就會出現硬傷。田景程為什麼在明知道吉米不是萬思成的情形下還要幫他打贏官司?

只是因為被刺殺的萬文芳囑咐他幫幫那孩子?

而萬文芳大可不必自己差點被殺死還要幫一個冒充自己兒子的人。

類似這樣的反轉只是表面的邏輯成立,只要往深一想劇情就崩了。

劇情只要一崩,任憑周公子再有靈氣,吳鎮宇演技再牛,祖峰塑造角色再多面手也無濟於事。

如果總共五星,我只能給到三分。這三分,是衝著周迅和兩位老戲骨給的。

如果說這部電影留給我最深印象的是什麼,是祖峰讓人感覺不適的長頭髮,

還有吳鎮宇和周迅私會時兩個人自如切換的普話和粵語,有人說這種方式出戲,

但我恰恰感覺這樣的切換方式更能表達兩個人因為生活的選擇不同引發的變化,

見識了周公子很溜的粵語,同時也看到她歷經滄桑沉澱下來的泰然自若和氣定神閒。

她體現律師的精幹,重在一個「穩」字,而並不在於表象的霸氣,

她始終都沒有端出某種女強人的架勢,很舒服,周公子還是周公子,老了依舊是。

最重要的引發我思考的當然是主題:原生家庭對人一生的影響。

儘管該片將有關懸疑和倫理的故事都沒有講好,但依然引發我對其主題的深思。

01,投胎是個技術活。

有的人含著金鑰匙出生,一聲啼哭即打開富麗堂皇的人生的大門;

有的人含著泥土出生,一聲啼哭差點將自己嗆回黑暗的來時之路。

這是無從選擇的事情,我們也把它叫做命。

普通人正是用盡一生,在和投胎時所在的階層進行對抗。

其實萬思成比起正常明星的孩子來說算是很慘的一個了,與那些將來能成為星二代的孩子相比,

他的出場順序顯然太早,他應該等萬文芳出名後再來到這個世界,這樣他的人生就妥了,

但他來得太不是時候,最終因影響了母親的事業而被遺棄。

但生活中似乎總能找到不如自己的人,這部分人,甚至成為我們聊以自慰的藉口。

吉米相對於萬思成來說,他更加不幸,沒見過自己的父母親,連念想都沒有,

這種因為從小沒有人疼愛而引發的孤寂感使他產生一種反社會的心理,

面對傷害,他會想方設法報復對方,以達到自己相對安全的目的,

吉米因此殺了虐待他的養父母,他的心是沒有歸屬的,他的靈魂是飄在半空的,

他想尋找一個落點,他想和別人一樣有母親,有家,他找到了萬文芳,

他冒充萬思成結果失敗,於是他殺了萬文芳………………

雖然劇情略顯牽強,但其實將這個故事再潤色一下,豐滿一下,也是可以成立的,

如是刪減掉男女主的感情戲,讓吉米和萬文芳先以母子相認,再通過DNA查出真相,

當美夢破滅時巨大的失落致使吉米殺了萬文芳,這樣的故事似乎更合理。

而影片致力於表現原生家庭愛的缺失對人一生成長的巨大負作用,忽略了細節的鋪墊,

但我們依舊能感受到,一個出身不幸的孩子,

他想獲得別人生而有之的東西,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02,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童年對人心理健康的影響非常大,有些童年形成的心理陰影,

甚至大到用後期的自我救治無法有效治癒的程度。

吉米因為缺失父母的關愛,首先這樣的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

其次,這樣的孩子極為敏感,而且骨子裡非常自卑,

但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為了不使別人小看自己,他會表現出非常強大的一面,

外在的性格和內在的真實之間巨大的反差,長期會形成撕裂型的人格,

這樣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一旦遭遇大的坎坷,

極易做出出格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吉米的人生,正應證了這樣的不幸。

但原生家庭對人一生的巨大影響是近幾年才被人們所重視。

我國的教育,似乎從現在才開始更加重視家庭教育。

很多家庭將孩子的教育問題全部推向學校,對於家庭教育的知識相當匱乏,

中國的很多家庭,由其實低文化結構的家庭,對於家庭教育並沒有完整清晰的概念。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僅限於讓孩子不要出去惹事,

他們沒有有意的去教育孩子如何立身處世,如何去開拓孩子的思想,挖掘孩子的潛力,

更多的人,自己的人生已經就很疲累,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更好的教育孩子,

甚至於,有的人根本就沒有把家庭教育當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中國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更多的還停留在非常被動的心理狀態下,

並沒有主動的有意識的去學習如何教育孩子。

有很多原生家庭的孩子,雖然父母都在身邊,但孩子和父母的心離得非常遠,

更多家庭因父母關係不和,經常吵架甚至打架,對孩子性格的形成造成很多心理陰影,

這些孩子的童年,因為看到了非常不和諧的一面,使他們對於人生的看法產生負面心理,

而這樣不健康的心理,需要長大後進行長期且艱難的自我治療過程。

而幸福家庭長大的孩子,對生活充滿熱情,即使遇到坎坷,往往都能積極面對,

他們能用更陽光的心態去化解人生中的困境,對於生活中遇到的麻煩能更從容的去面對。

也因此才有了這樣一句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相關焦點

  •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有人說,自打知道有原生家庭這個詞之後就感到格外無助,因為從我知道我是出生在這個家庭的那一刻開始,相比擁有一個好的原生家庭的人,我已經輸了!在所有感覺自己深受原生家庭影響的人的心裡或許都有一個最無奈的痛點,一開始以為可以改變父母,後來以為至少可以活出不一樣的人生,很久以後才發現,既沒有改變父母也沒有活出想要的人生,在與原生家庭曠日持久的對抗中,為何你始終沒有贏!小妮過去一直覺得在為自己而活,直到40多歲遇上婚姻危機,才開始回顧自己走過的路,一句至理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 《大明風華》胡善祥: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我曾經在網上看過一項科學調查報告:童年所經受過的巨大創傷,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DNA。我沒有研究過生物學,也沒有求證過這項研究報告是真是假,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童年所受的傷害,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所以就有了那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 大一女生寫「不雅日記」上熱搜: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日記用第一口吻,講述她原生家庭關係複雜,幼年遭遇性侵,如今考入大學後,與諸多男生發生金錢交易。字裡行間,充斥著一種自我毀滅的快感。講述過程不僅具體到多位男生的體貌特徵、班級、姓名,涉及多項隱私,而且多處配圖。文筆看起來也很不錯。
  • 童年不幸影響一生:哈佛大學研究發現童年不幸的人老得更快
    來源:學術頭條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童年經歷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相信每個人都有體會。知乎上也有許多「有一個不幸的童年是怎樣的體驗?」的討論,那麼究竟童年不幸會對一個人產生什麼樣的具體影響呢?
  • 從費曼終極學習法思考被童年治癒的一生是怎樣的
    這使得費曼的一生不僅熱衷於發現的樂趣,還醉心於教導他人。因此才會有今天的費曼學習法。費曼去世前,在加州理工學院的黑板上寫下了費曼終極學習法的精髓,是他從童年的記憶中提取的秘密:「凡我不能創造的,我就不能理解」。「解決每一個已經被解決的問題」。
  • 童年創傷不僅需要一生治癒,還可能遺傳給你的後代
    我們常說,童年的創傷,需要用一生來治癒。但最新研究發現,一個人一生中遭受的創傷,會改變其DNA的表達方式,這種改變還會傳遞給下一代。也就是說,童年創傷不僅會影響人的一生,甚至連子孫後代也會受此連累。曼蘇和她的團隊研究童年創傷如何對人的血液組成造成終生影響,繼而遺傳給下一代。「這類發現對藥物研發極其重要,因為它首次具體呈現了童年創傷與後代出現代謝紊亂的相關性,」曼蘇解釋道。曼蘇的研究以老鼠作為對象,用種種方式幹擾母鼠,使母鼠變得暴躁,無心照顧自己的孩子,使幼鼠受到精神上的創傷。
  • 童年經歷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童年經歷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奧地利著名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曾經說過一句讓不少人感同身受的話: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如果你認真觀察身邊的朋友,你一定會發現那些活潑開朗、自信大方的朋友大多來自比較幸福的家庭,且基本上都度過了一段相對美好的童年生活。而那些自卑內向、不善於社交的朋友,則大多來自不太和睦的家庭,他們的童年生活往往布滿心酸。張張今年28歲了,是一名普通的辦公室文員。
  • 她的一生極其悲慘,卻用歌聲治癒了無數人!
    她的歌,沒有歇斯底裡的高音,更沒有炫技旋律,安靜平和卻總能直擊你靈魂深處,讓人聽得不由得潸然淚下!她就是阿桑!阿桑的家境貧寒,父母感情也不好,天天吵架。很小的阿桑只能躲在暗處一個人用歌聲療傷!可以說唱歌是她童年快樂的源泉!
  •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童年不幸會加速身體和大腦衰老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學術頭條,排版丨趙辰霞,編審丨王新凱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童年經歷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相信每個人都有體會。知乎上也有許多「有一個不幸的童年是怎樣的體驗?」的討論,那麼究竟童年不幸會對一個人產生什麼樣的具體影響呢?
  • 電影《天使愛美麗》:童年孤獨的你,依舊可以活得更加「美麗」
    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作家蘇珊 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告訴我們,不幸的童年不需要一生去治癒艾米麗用自己治癒性的微笑感染了身邊的每一個人,在幫助他人的同時,自己也收穫了快樂。 弗洛姆說在《愛的藝術》一書中說的:"給予比接受更快樂,並不是它是一種被剝奪,而是因為在給予的行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
  • 心理學家:缺愛的人,一生都會被這4個東西牽絆,看完扎心了
    我們知道幸福被愛的童年與不幸缺愛的童年肯定不一樣,不然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不會說出「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來治癒」這樣經典的話了。根據研究發現,一個人缺愛,一生都在追求這些東西,而且非常執著。安全感如果你談戀愛與一些童年缺愛的人相處過,你一定會發現,為何他們如此「作」?
  • 「精神病畫家」草間彌生:用藝術治癒童年,以畫點畫聞名
    很多人在評價草間彌生時都有自己的看法。然而無論褒貶不一,都無法描繪草間彌生複雜而奇特的生活和她獨特的藝術風格。  這似乎是對草間彌生最深刻的印象。很明顯,這兩個標籤貫穿了草間彌生的一生。  陰鬱孤獨的童年  每一個藝術家似乎都有著不同於常人的童年,草間彌生也不例外。「陰鬱」和「孤獨」是她童年最真實的寫照。  她出生在一個日本富裕的家庭,沒有享受到家庭帶來的幸福,相反,卻因缺乏愛而遭受神經視聽損傷,精神分裂症。那時,她只有10歲。
  • 牛頓童年興趣決定一生
    電子書董燕著的《牛頓》這本書裡,可以看出童年的興趣決定了牛頓的一生!可是呆板的老師,枯燥無味的課程;學不好,老師就會用教鞭一頓打。讓牛頓不喜歡上學。牛頓一點也不想待在學校裡,只想回到屬於自己的小屋。屋裡面有他央求外婆買的小錘子,小鋸子,一頓敲敲打打,開始了他童年製作之旅。他用它們做出了精緻的小箱子、小桌椅,還做了一輛小四輪車,送給外婆趕集裝東西用。
  • 書評《偷影子的人》:「愛」是治癒一切的良藥,「愛」像影子一樣...
    我想,作者是一個有愛心的人,而往往有愛心的人都不缺童真,正是這樣一個富有童心,富有愛心的人,才能寫下這樣溫情得讓人沉默的書吧。小男孩的生活並不快樂。很小的時候父母離異,他與母親相依為命,但總是盼望著父親回家。在學校,他弱小,不合群,老是受班上的同學欺負。喜歡班裡一個漂亮的女生,但因自己的對手是外表強大的馬格,而只能默默地羨慕。好像什麼事情都不順利。
  • 童年失父愛,兩次遭遇感情背叛卻依然相信愛情:幸福人生不用完美
    她追求真愛,卻幾度所遇非人,經歷兩次流產,以及數次背叛……但是,即便如此,她的一生依舊保持優雅美麗。黃執中說:「美好的事物,不是沒有裂痕,而是滿身裂痕,卻沒有崩開。」此情應是長相守,你若無情我便休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1929年5月4日,赫本出生在一個貴族後裔家庭。母親是荷蘭女男爵,父親是大銀行家。她本該生來就是公主,命運卻在她父親拋棄妻女之後突兀改變。
  • 《小丑》中4句經典臺詞,字字戳心,有的人怕是一輩子也讀不懂
    第二句:大多數女人挑男人就像買車子,她們會問,能不能用很久,安不安全,可不可靠,而男人挑女人就像停車,他們會說,那裡有車位,那裡有另一個車位,搞不好能停,得付錢?那就算了。一個簡單的比喻,將生活中男女對待感情的態度描述出來。他為全體男性吶喊,難道男人就只有被選擇的權利嗎?這句話總結得太精闢了,一針見血。
  • 《重啟人生》: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卻可以選擇自我治癒
    可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每個人最難面對的便是原生家庭。因為很多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我們是無法發現的,也就是我們受家庭的影響太大,總覺得這就是自己不好,而非是原生家庭的問題。比如現在的我,總會覺得自己性格比較倔,一旦做了決定,就不容易改變。一開始我們一直都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天生註定的是這樣的性格,後來慢慢才發現原來是原生家庭的影響。
  • 弗洛伊德:別讓「強迫性重複行為」,毀了你的孩子一生
    其實教師這個行業的經濟回報並不高,沒什麼吸引力,真正有才華、有能力的人不願意去。而老師的需求量又確確實實擺在那裡,只能降低門檻,放一些能力不夠資質不佳的人進來,然後等待他們成長。這種模式放在其他行業也許可行,但放在教育行業行不通,後果得不償失。因為教師面對的是孩子,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希望,他們如若折了,那麼整個社會的發展必然會下降。
  • 心情不好時看看這本書,它會戳中你、治癒你、改變你,給你力量
    近年來,關於原生家庭的討論越來越多,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但是,童年的經歷到底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呢?我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中找到了答案。作者將心理知識完美融入故事情節,生動地解析20了多個心理學專業名詞,展現一個心理諮詢療程的標準模板,零基礎的人也能輕鬆看懂,是一本真正有用、有趣的心理入門書籍。本書的主角是蛤蟆先生,他原本愛說愛鬧,是朋友中的開心果,但突然有一天,他陷入到鬱鬱寡歡之中,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兒。
  • 為什麼人會丟失6歲以前的記憶?「記憶清零」究竟刪除了什麼?
    026歲之前的記憶系統與6歲以後截然不同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人的記憶分為下意識和有意識兩種,6歲以後,孩子的大腦發育趨於成熟,會把經歷提升到有意識的水平上,成為將來可以回憶起來的外顯記憶。「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童年的記憶雖然會隨著時間淡去,但那種感覺卻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如果童年有情感缺失,或受過創傷,孩子將會用盡一生去尋找缺失的那一角,所以早期的陪伴和教育,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