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於原生家庭的討論越來越多,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但是,童年的經歷到底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呢?
我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中找到了答案。
看到這個書名,很多人可能以為是小朋友看的童書,但實際上,它是在童話的外殼下,去科普心理學。
本書作者羅伯特·戴博德,畢業於劍橋大學賽爾文學院,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學研究者和臨床實踐者。他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讓普通的讀者也能了解深奧的心理學理論,明白心理諮詢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作者將心理知識完美融入故事情節,生動地解析20了多個心理學專業名詞,展現一個心理諮詢療程的標準模板,零基礎的人也能輕鬆看懂,是一本真正有用、有趣的心理入門書籍。
本書的主角是蛤蟆先生,他原本愛說愛鬧,是朋友中的開心果,但突然有一天,他陷入到鬱鬱寡歡之中,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兒。在朋友的建議下,蛤蟆先生去接受心理諮詢。
在10次心理諮詢中,蛤蟆在諮詢師蒼鷺的帶領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內心世界,也逐漸找回了信心與希望。
下面,讓我們跟隨蛤蟆先生,去了解個性與抑鬱的情緒究竟來源於何處,以及童年經歷是如何影響我們。
0101兒童的自我狀態
蛤蟆先生頭兩次去諮詢的時候,心理諮詢師蒼鷺一直追問他的當下的感覺如何。一開始蛤蟆先生答不上這個回答,或者就是一些很籠統的回答,比如不快樂、難過、悲傷等等。
隨著蒼鷺更細膩的詢問,蛤蟆先生對自己的情緒越來越敏感,他開始從多方面探索和審視自己,還說出了童年與這些感覺相似的經歷。
比如,當蛤蟆先生被自信的朋友——獾,指責的時候,他就會想起自己的父親,於是就默默地臣服。由此,蒼鷺提出了「兒童的自我狀態"這一概念。
書中指出,兒童的自我狀態,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蹟搭建而成的,包括我們小時候體驗過的所有感受。
兒童的自我狀態包括兩種,一種是自然型兒童,一種是適應型兒童。
如何理解呢?
自然型兒童,是指我們剛出生的時候,只具備幾種最基本的情緒,包括快樂和深情、憤怒、悲傷和恐懼。
我們從嬰兒時期就開始學習應對生活,因此會對自己天生的行為作出調整,於是我們就成為了適應型兒童。
也就是說,隨著成長,最初的幾種基本的情感就會發展成為更微妙、更複雜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成為了我們的基本行為。比如我們學會了順從父母,包括取悅、道歉、依賴等行為;比如不能隨心所以的時候,我們的憤怒就轉化成撒潑、慪氣、鬱悶、拖延這些行為。
因此,在成年後,在某些特定的場景中,會激發出我們的基本行為模式,促使我們會做出一些和小時候一樣的行為,感受也像小時候一樣。
比如,蛤蟆先生小時候很恐懼寫作業,因為他害怕第二天答錯問題被懲罰,所以當蒼鷺說給他布置作業的時候,他就十分焦慮和恐懼。這時候的蛤蟆先生,就處於「兒童自我狀態」。
0202父母自我狀態
蛤蟆先生有個好朋友是獾,獾自信、強勢、愛挑剔、訓斥別人,他經常用父親一樣的口吻來指責蛤蟆先生的行為。那麼,獾是不處於「兒童的自我狀態」的,諮詢師蒼鷺提出,獾處於的是「父母自我狀態」,現得跟自己的父母一樣。
父母自我狀態,是指我們從父母那學到的所有價值觀和道德觀,以及對生活的評判標準。父母的言行塑造了我們的童年生活,對我們的人生產生的影響非常深遠。
處於「父母自我狀態」明顯的表現是愛批評人、憤怒、嚴厲,或者是安撫道「我為你好」「我對你感到心痛」。
了解到這個狀態,蛤蟆先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獾的父母應該是很嚴厲的人。
但是蛤蟆先生不明白的是,自己的父親也非常嚴厲,怎麼自己就不是獾那樣的人呢?難道自己沒有「父母自我狀態」嗎?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父母自我狀態」,只是運行方式不同。比如像獾那樣的,就是對別人挑剔;但還有一種,是像蛤蟆先生這樣的——對自己嚴格,也就是經常覺得自己不好。蛤蟆先生就是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所以才漸漸抑鬱了。
0303成人自我狀態
了解到「兒童自我狀態」和「成人自我狀態」之後,蛤蟆先生開始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有了更多的了解,遇到事情也學會分析自己到底處於哪種狀態,他的心情也漸漸開朗起來。
不過蛤蟆先生又有了新的疑惑,他覺得有時候,他並不處於這兩種狀態中的哪一種,因此在諮詢的時候,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是不是還有另外一種狀態?在這個狀態中,我更像大人,更像自己。」
諮詢師蒼鷺很欣慰,告訴他,這是「成人自我狀態」。
成人自我狀態,是指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我們處於「成人自我狀態」的時候,我們能思考當下,評估自己的行為,基於事實來決定要怎麼做,或者傾聽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不馬上反駁。
「成人自我狀態」還有個非常特殊的重要作用,那就是只有在這個狀態中,才能學到關於自我的新知識。
這是因為,當我們在「兒童自我狀態」的時候,我們體驗到的是過去的情緒;當我們在「父母自我狀態」的時候,用的都是從父母那學來的價值觀。這些舊的情緒和思想都無法讓我們獨立、理智地學習新知識。
但是,想要進入「成人自我狀態」,其實並不容易。
當我們處在另兩個狀態的時候,頭腦就會根據過往類似的經驗,下意識地做出反應,就像條件反射一樣,幾乎不用思考,輕鬆容易。
因此,想進入「成人自我狀態」學東西,需要我們不懈的努力和刻意思考。諮詢師也無法直接把我們「帶入」這個狀態,只能引導和鼓勵。
0404自我的三位一體
看到這裡,或許你會像蛤蟆先生一樣有個疑問:這是不是意味著,成人自我狀態就是最好的狀態,我們不需要另外兩個狀態呢?
答案是否定的。
兒童狀態雖然比較情緒化,但也有積極的一面,它是具有自發性的、創造力的;父母狀態的積極面,在於它提供了規範和倫理道德的底線。
父母、成人、兒童三個狀態,形成了自我的三位一體,也就是人格的結構。
就一個健康、平衡的人格而言,這三種狀態都是必需的、都很重要,並不存在好壞之分。關鍵就在於我們如何認識和運用這三種狀態,讓自己變得好!
每個人都有低谷期,當你像蛤蟆先生一樣鬱悶、不快樂,失去信心和失望的時候,就翻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溫暖治癒的小書吧。它會帶你認識情緒,探索內心,用專業的心理學角度帶你重新審視自己和人生,它會戳中你、治癒你、改變你,給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