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經歷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奧地利著名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曾經說過一句讓不少人感同身受的話: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如果你認真觀察身邊的朋友,你一定會發現那些活潑開朗、自信大方的朋友大多來自比較幸福的家庭,且基本上都度過了一段相對美好的童年生活。而那些自卑內向、不善於社交的朋友,則大多來自不太和睦的家庭,他們的童年生活往往布滿心酸。
張張今年28歲了,是一名普通的辦公室文員。她的工作圍繞著寫不完的報表而展開,她喜歡自己的工作,因為她不需要過多地和其他同事接觸,只需要在同事們把材料遞過來時抬頭答應一聲就可以。
她已經28歲了,卻至今還沒學會如何與身邊的人相處。每當部門開會或聚餐,需要輪流發言時,她總是緊張的渾身發抖,腦子裡構思了一萬遍的話到了嘴邊,卻怎麼也說出不來。每次都只能斷斷續續地說完。這讓張張很是苦惱。
張張的性格與她的成長經歷具有很大的關係。張張很小的時候就成為留守兒童了,爸爸媽媽去大城市打工,自己和爺爺奶奶一起長大,但爺爺奶奶年紀很大,且感情很不好,常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吵的你死我活。
張張的家長會從來沒有人去過,也沒有人關心她在學校的生活,父母給的生活費很少,自己精打細算著用也常常不夠。每每看到班裡的某位同學有父母接送,某位同學又買了漂亮的衣服鞋子,張張也只能羨慕。由於長期獨來獨往,張張還遭受過一段很長時間的校園暴力。
在張張的童年生活裡,沒有人關心她的情感需求,沒有人在乎她逐漸增長的自尊心,於是她逐漸養成了敏感自卑的性格。
她害怕成為別人的目光聚集點,讀書時害怕站在全體同學面前,工作了害怕站在同事們面前。她害怕成為別人議論的焦點,害怕在眾人面前出醜,害怕自己的缺點暴露無遺。
所以張張總是喜歡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裡,舒適區能帶給她安全感。我不知道還要用多長時間,張張童年經歷留下的後遺症才能被治癒,希望為人父母或即將為人父母的我們,可以對孩子的童年負責,因為童年經歷將伴隨孩子的一生。
希望每個人都能用童年治癒一生,而不是用一生治癒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