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最新的研究表明,童年環境會對基因產生長期的影響

2020-12-03 老胡說科學

如果你回想一下你的童年,你也許能找出一些你的鄰居對你長大後的影響。也許你是在海邊長大的,正因為如此,你可能不習慣生活在內陸。又或者你是在鄉下長大的,長時間呆在城市裡會讓你感到焦慮。但是,你成長的地方對你的影響遠遠超過你的個性或偏好。它也會影響你的基因。

一項對2000名5-18歲兒童長達18年的研究表明,在經濟貧困、身體殘缺和社會脫節的社區中長大的孩子在細胞水平上經歷了負面影響——具體來說,是表觀遺傳變化,也就是DNA編碼在體內表達方式的變化。該研究部分由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並於今年6月發表。

該研究寫道:「在社會經濟條件較差的社區長大的孩子,在進入成年期時,在表觀遺傳上與社會經濟條件較好的同齡人有所不同。」「這一發現表明,表觀遺傳調控可能是兒童時期的環境改變成人健康的一種機制。」用非科學的語言來說,這意味著在一個社會經濟不利的環境中長大會影響你的基因功能,進而影響到你成年後的健康。

這並不是第一個表明環境如何影響基因的研究。表觀遺傳學是一門完整的科學,它關注的是一個人的環境如何影響基因組(生物體的遺傳物質)。但這項最新研究表明,不同社會經濟群體之間的差異可以影響一個人的福祉,甚至影響到細胞水平——這是更多的證據,表明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值得更多關注和解決。

在這裡,該研究的合著者之一亞倫魯本和《改變你的基因,改變你的生活》的作者、表觀遺傳學專家佩爾蒂埃解釋了童年環境是如何影響他們的基因的,以及這種影響有多大。

環境如何影響基因


在我們深入了解哪些環境因素會影響基因之前,對表觀遺傳學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是很有幫助的。佩爾蒂埃博士解釋說,成年人有5%的基因是不可改變的。剩下的95%是可塑的,而表觀遺傳學關注的是是什麼改變了這些基因,以及這些影響會持續多久。

魯本解釋說,每個人生來就有一個固定的DNA結構,但這個DNA不是在真空中運作的,它從我們體內的化合物和蛋白質中獲取指令。環境的變化會改變我們的DNA得到的指令(有點像開燈或關燈),在基因上留下標記。這些改變了的指令會導致我們體內的其他變化,甚至會遺傳給我們的後代。

佩爾蒂埃博士補充說:「這種基因嵌入到每個細胞中,細胞與人體結合在一起,人體也與環境結合在一起。」「環境中發生的任何事情都對基因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例如,如果你吸入有毒化學物質,可能會啟動特定基因的破壞性表達。他說:「生物化學物質會導致基因過度存在,或者導致基因表達不夠活躍。」

佩爾蒂埃博士說,這種情況的影響可能非常深遠。例如,他說,慢性炎症是許多健康狀況的根本原因,如心臟病、癌症、關節炎和胃腸道問題。有些人可能有這些健康狀況的遺傳易感性,但如果他們沒有暴露在炎症條件下,他們可能永遠不會表現出來。但是,在一個導致炎症的環境中,可能會「打開」這些條件的遺傳標記,導致它們出現。

環境因素對基因的影響最大

佩爾蒂埃和魯本等表觀遺傳學研究人員研究了哪些環境因素會導致基因改變的炎症反應,多年來的一些研究強調了一些重要的聯繫。

兩位專家都表示,有大量證據表明,空氣汙染可能對基因水平產生負面影響。「大量的人體研究表明,一種名為「CYP1b1」的基因參與了碳氫化合物的新陳代謝,」魯本說。他說:「香菸煙霧、汽車尾氣、發電設施和廢物焚燒設施的太陽能排放都會產生碳氫化合物。他說,這些碳氫化合物的特定來源已被證明會使「CYB1b1基因」發生突變。發表在《臨床表觀遺傳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與空氣汙染相關的DNA變化與「長期的負面呼吸健康結果,包括肺部疾病的發展」有關。

魯本對兒童的研究表明,生活在低收入城市地區的兒童更容易受到「CYB1b1基因」突變的影響,因為他們更容易接觸到這些特定類型的毒素。「這是一個有趣的發現,我們並沒有開始尋找,但它出現了,」他說。對於這麼年輕的人來說,這並不是醫生們真正考慮的問題,但我們已經看到,在這麼年輕的年紀,接觸碳氫化合物會在細胞水平上產生差異,這可能會導致他們以後出現負面結果。」

另一個主要的環境壓力源可能是噪音汙染,如汽車喇叭聲、建築聲和警報聲。2017年發表在《環境研究》雜誌上的一項對老鼠的研究發現,噪音汙染改變了控制基因表達的DNA甲基化模式。魯本說,這可能是因為噪音汙染可能是炎症的一個來源:它會讓你感到壓力,激活體內與壓力有關的激素,導致炎症,而這種炎症會改變基因的表達方式。

這一機制適用於所有的慢性壓力來源。佩爾蒂埃博士說,壓力改變了細胞的生化特性,從天生的可再生細胞變成了具有破壞性的細胞。這種破壞性的轉變被稱為分解代謝。這是指細胞燃燒用來產生能量的部件。這可能會導致健康問題,包括心臟病、胃腸疾病和癌症。正如佩爾蒂埃所說,慢性壓力會導致慢性炎症。發表在《自然臨床實踐腫瘤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考慮了165項科學研究,發現在最初健康的人群中,與壓力相關的心理社會因素與較高的癌症發病率有關。

如果一個孩子正在經歷創傷性事件,比如家庭生活困難或在學校受到欺負,如果你對他們進行測試,就會發現他們的炎症水平。這表明了壓力對基因表達的負面影響。

另一個對基因有巨大影響的因素是營養。兒童時期營養不足會影響大腦的發育和生長,也會影響基因的表達。佩爾蒂埃博士說:「特別是在8周歲以前,大腦會在某些關鍵的發育時期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發育成熟。」如果這個序列被打亂,就會導致永久性的認知障礙。研究還表明,營養不良會改變DNA,使人在晚年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認知功能下降等疾病。所有這些都表明,如果一個孩子成長在一個獲得健康食品機會有限的地區,他們成年後的健康可能會受到影響。

雖然環境和基因影響之間的聯繫是清楚的,但不清楚的是它們的影響持續多久或者可逆程度如何。我們對表觀遺傳學的了解才剛剛開始,還需要做更多的研究。

相關焦點

  • 一項最新的長達18年的研究表明,童年環境會對基因產生長期的影響
    這並不是第一個表明環境如何影響基因的研究。表觀遺傳學是一門完整的科學,它關注的是一個人的環境如何影響基因組(生物體的遺傳物質)。但這項最新研究表明,不同社會經濟群體之間的差異可以影響一個人的福祉,甚至影響到細胞水平——這是更多的證據,表明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值得更多關注和解決。
  • 肥胖不是一個人的事 研究表明女性童年經歷和環境與此相關
    但據《每日科學》報導,一項新研究表明,肥胖除了與個人當前的社會經濟環境相關,還受其他因素影響,包括童年經歷,特別是被虐待的經歷。這意味著,改善兒童福利,例如增加防止虐待的措施,也將有助於防止成人肥胖。由神戶大學醫學研究生院項目教授Tamori Yoshikazu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對5425名公民進行了問卷調查,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
  • 童年長期生活在貧困環境中,控制情緒的大腦功能有可能受到損傷
    研究表明,這種影響的效力不但是強有力的,而且是持續的。國家科學院在一份重大研究課題的報告中就這樣寫道:「兒童成長的環境及其生活經驗,會影響兒童早期發育的各個方面,從大腦結構的發育,到孩童的同情能力,都會受到影響。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不斷疊加的,從胎兒時期就已經開始,一直持續到童年的早期。」最重要的是:早期的人生經驗會進入我們的身體,深入我們的行動基因中。
  • 童年不幸影響一生:哈佛大學研究發現童年不幸的人老得更快
    童年經歷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相信每個人都有體會。知乎上也有許多「有一個不幸的童年是怎樣的體驗?」的討論,那麼究竟童年不幸會對一個人產生什麼樣的具體影響呢? 博士指出,「童年遭遇不幸,不僅會導致抑鬱和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還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我們的研究表明,在生理層面上,經歷暴力會讓身體衰老得更快。
  • 貧窮會寫進我們的基因:環境引起的DNA甲基化會遺傳
    但是最近,美國西北大學的一項研究卻顛覆了這個傳統說法:在生物學裡,貧窮不僅影響一代人,它還會改變基因,一代代地傳承給子孫後代。有研究機構發現經歷了美國「9·11事件」的孕婦,她們的SERT基因被大量關閉,這個基因是情緒的一種「開關」,它的狀態直接影響了人們的情緒狀況。這種「關閉」的基因狀態也影響了下一代,通過跟蹤調查她們的孩子,這些受到創傷的母親生下的孩子的SERT基因也被大量關閉,使這些孩子更容易焦慮和憂鬱。 關於社會環境和地位會影響基因的研究也不止一個。
  • 50萬人新研究顯示:同性性行為由多種基因和環境共同影響
    近期一項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稱,通過對近50萬人的遺傳信息分析得出結論,人體中並沒有單一的所謂「同性戀基因」。結論指出,同性性行為受到基因和環境的共同影響,而且這個基因並非指的是單個基因,也不是幾個,而是很多基因,因此無法預測個體的同性性行為的發生。
  • 研究表明:經歷過飢餓童年的人,自控力會極差、更難跟人相處
    研究的數據來源是一項關於酒精與其相關狀況的國家流行病調查。在2001-2002年和2004-2005年的兩次調查中獲得數據,第一次為抽樣調查,總人數為709人,第二次是調查第一階段抽樣對象的整個家庭成員。所有參與者會被要求回答一系列問題,其中包括在兒童期時挨餓的頻率,還有難以控制脾氣和有無故意傷害別人的事件、想法等,同時也收集了參與者和整個家庭的基本信息。
  • 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月亮盈虧影響人類行為-
    但最新研究表明,古人的看法並非全是虛妄之言,月亮對地球的影響遠遠超過了我們先前的想像。  據英國《獨立報》報導,在對50多項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後,科學家指出,月亮盈虧不僅影響海洋潮汐,還會影響人體健康,導致痛風突發和膀胱病症等,人體的激素平衡和繁衍也會受到影響。月亮甚至還和車禍和犯罪等有關聯。
  • 研究稱基因可能會影響一個人決定是否養狗
    根據烏普薩拉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遺傳學或能解釋為什麼有些人自稱是愛狗人士。研究發現,一個人的基因構成可能會對他們決定是否選擇飼養寵物狗產生影響。研究人員將遺傳影響描述為「重大」和令人驚訝的。此前已有證據表明人類馴化狗的跡象大約是在距今15000年之間。許多人形容自己是「喜歡狗的人」(dog people),他們表述了自己對寵物的極大喜愛,而另外一些人則不喜歡飼養寵物狗。烏普薩拉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差異的原因可能在於一個人的基因。
  • 最新研究表明:質子可能對中子星產生巨大影響?
    在《自然》上,一項由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共同領導的新研究表明,中子星的某些性質可能不僅受到其密度密集的中子影響,還會受到質子帶正電粒子的一小部分影響。質子帶正電的粒子僅佔中子星5%。研究人員不是盯著星星看,而是通過分析地球上微小的原子核得出結論。博科園-科學科普:原子核中充滿了質子和中子,雖然沒有中子星那麼密集。
  • [圖]新研究表明零重力太空環境會影響太空人健康
    對於這項新研究,研究小組希望調查太空的微重力是否會影響人體腸道的這種屏障。研究表明,由於低重力和高輻射,太空旅行有可能削弱太空人的骨骼和肌肉,誘發痴呆症狀,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甚至改變基因表達。為了研究對腸道的影響,研究人員在快速旋轉的生物反應器中培養了腸上皮細胞,以模擬微重力的影響。在這種環境下工作18天後,研究小組停止了旋轉並檢查了細胞。結果發現在這種情況下,上皮細胞延遲了將各個細胞連接在一起的「緊密連接」的形成。
  • 雙胞胎研究揭示10個真相:社交能力取決於基因
    參考消息網6月23日報導 西媒稱,雙胞胎對於科學家來說是一個非常寶貴的研究領域。因為他們有很多共同的基因,觀察他們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基因和環境對人類的影響。據西班牙《趣味》月刊4月號報導,比如最新的研究表明,基因在選擇伴侶方面並非決定性因素,再比如吸菸會讓我們變得更加蒼老。研究雙胞胎使科學家發現以下10個事實。1.尋找伴侶的標準與基因無關常有人說男人在尋找人生伴侶時總會選擇與自己的母親相似的人。
  • 基因研究表明,飲酒行為跟學歷有關
    但研究顯示,酒精攝入在全球範圍內依然是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危險因素。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最新展開一項研究發現,更高的學歷——即受教育年限更長——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飲酒行為,並降低其產生酒精依賴的風險。  過去的研究曾經表明,受教育程度可能會影響飲酒行為,但不同研究所得結果之間存在衝突。
  • 又一項最新研究:空氣汙染會讓大腦萎縮,增加女性患痴呆症的風險
    解讀最新科學前沿科研公路社出品根據美國神經病學學會醫學雜誌 Neurology2020 年 11 月 18 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居住在空氣汙染水平較高地區的女性,可能會在年老時出現更多阿爾茨海默病中常見的大腦萎縮。
  • 一項顛覆三觀的研究:「窮」不但會改變你的基因,還會影響下一代
    它能限制你的消費水平,影響你尋找結婚伴侶,甚至決定你能夠享受的醫療條件。但是,你知道嗎?關於「窮」有一個更加可怕的事實,就是:「窮」不但會改變你的基因,還會影響下一代。之前,美國西北大學公布了一項研究結果,貧窮的群體,身體裡8%的基因會發生改變,還會遺傳。據了解,這項研究始於1893年,追蹤了至少3代人最後得出來的結果,所以可信度很高。但是,為何「貧窮」會造成內在基因的改變呢?
  • 研究人員揭示個體腦網絡差異的基因和環境影響
    腦科學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解釋這些個體差異的來源,這些知識對於理解和幹預個體行為至關重要。總體上,個體差異來源於遺傳和環境兩方面的影響,但遺傳和環境各自對腦的功能如何產生以及具體多大影響是一項科學難題。
  • 南京農業大學一項研究表明施肥不當會加劇溫室效應
    空調、汽車的使用會導致大氣溫室效應。記者今日從南京農業大學一項研究中獲悉,施肥不當也會加劇溫室效應。   這個關於「長期施肥對水稻土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的研究成果,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由南京農大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潘根興教授及其研究生完成的,相關論文最近發表在SCI源期刊《農業、生態系與環境》上,《自然中國》網站為此作了專門介紹。   據了解,水有水庫,碳有碳庫。土壤就是一個大的碳庫,儲存的大量有機碳是土壤質量和功能的核心,有利於作物的生長。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14期:窮天生註定?美研究發現貧窮會在基因...
    千萬別讓窮忙成為你的印記,因它不僅影響健康還將造成基因遺傳!根據美國西北大學最新研究發現社會經濟地位(SES)與DNA甲基化(DNAm)水平有關,這是一種重要的遺傳標記,通過這種潛在機制,貧窮可對廣泛的生理系統產生持久性影響。
  • 基因編輯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2020年4月22日訊/生物谷BIOON/---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基因編輯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在ChyMErA技術的一項應用中,研究人員靶向作用了稱之為旁系同源基因(paralogs)的一對基因,其擁有相似的DNA代碼,但由於研究難度極大,因此研究者對其研究很少;因為旁系同源基因是由祖先基因複製而產生的,所以研究者推測其在很大程度上扮演著相似的角色,但通過當前用於基因篩選的單基因靶向技術並不能揭示該基因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因為其它的旁系同源基因會彌補所缺失的基因
  • 貧窮會寫進我們的基因?
    但是最近,美國西北大學的一項研究卻顛覆了這個傳統說法:在生物學裡,貧窮不僅影響一代人,它還會改變基因,一代代地傳承給子孫後代。這個觀點並不奇特,環境可以改變基因的理論隨著科學研究的發展已經逐漸深入人心。有研究機構發現經歷了美國「9·11事件」的孕婦,她們的SERT基因被大量關閉,這個基因是情緒的一種「開關」,它的狀態直接影響了人們的情緒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