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14期:窮天生註定?美研究發現貧窮會在基因...

2021-01-16 前瞻網

基因(遺傳因子)是遺傳的物質基礎,是DNA或RNA分子上具有遺傳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基因技術的應用領域包括基因檢測、基因編輯、基因診斷、基因治療和基因克隆等方面。

上周,據外媒報導,美國舊金山聯邦法院一個陪審團裁定,拜耳集團應向一名男子支付8100萬美元(約6.3億元人民幣)賠償金,此人因使用拜耳旗下孟山都的Roundup草甘膦除草劑而患上癌症。最近基因產業還有哪些大事發生呢?那麼就來跟著前瞻經濟學人一起看看吧。

貧窮會在基因留下印記 窮天生註定?

千萬別讓窮忙成為你的印記,因它不僅影響健康還將造成基因遺傳!根據美國西北大學最新研究發現社會經濟地位(SES)與DNA甲基化(DNAm)水平有關,這是一種重要的遺傳標記,通過這種潛在機制,貧窮可對廣泛的生理系統產生持久性影響。

研究顯示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與DNA甲基化水平有關,這是一種重要的遺傳標記,有可能在超過1500個基因中的2500個位點影響表達,意即貧窮會在近10%基因組合中留下印記,事實上,此前研究已表明社會經濟地位是攸關人類健康和疾病的有力決定因素,較低的教育程度或收入,預示有增加罹患心臟病、糖尿病、傳染病與癌症的風險。

學者解釋人類在整個發展過程中的驚豔都會在基因組合中得以體現,並且塑造其結構和功能,這種模式凸顯了一種潛在機制,通過這種機制,貧窮可對廣泛的生理系統產生持久性影響,而研究人員表示將持續研究以確定DNA甲基化是否確實是種重要的機制。

虛增利潤+違規關聯交易?華大基因又發澄清公告

4月8日,華大基因發布公告回應了關於公司虛增利潤、關聯交易等質疑。華大基因在公告中稱,上述問題主要系信息系統不完善延遲確認收入所致,公司不存在虛增收入或利潤的情形,與華大智造的關聯交易合同金額在股東大會批覆範圍內。

據了解,4月4日晚間華大基因收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深圳監管局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

根據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首先,華大基因由於訂單型業務存在跨期撤銷交付並導致相關收入成本核算跨期問題,導致公司2017年少計收入50萬元、淨利潤42萬元。其次,因訂單型業務存在樣本編碼重複並導致收入重複核算問題,2017年公司多計收入38萬元、淨利潤32萬元。最後,由於部分項目型收入核算與會計政策不一致,相關收入核算不規範,2017年華大基因多計收入1327.94萬元、淨利潤1244.94萬元。

水稻基因組編輯工具盒再添新成員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周煥斌課題組、周雪平課題組和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林宏輝課題組合作開發了一系列基於Cas9-NG的各種水稻基因組定點編輯工具,並成功用於水稻單基因敲除、多基因敲除、單鹼基編輯(鹼基對G·C和A·T的互換)以及靶基因轉錄激活調控。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

周煥斌指出,該成果對於水稻基因功能解析和分子精準育種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加速實現水稻缺陷型基因的修飾矯正,有利於縮短水稻育種進程和延長現有優良品種的應用周期。

科學家揭示紅樺白樺種間雜交與基因漸滲規律

自然雜交與基因漸滲廣泛存在於動植物間。基因漸滲指兩物種的雜交後代與親本反覆回交,把某一親本的性狀帶至另一親本,後泛指某一種群的基因被整合到另一種群中。此前研究表明,漸滲通常由豐富度相對較低的物種到豐富度相對較高的物種發生,由二倍體到四倍體發生。

日前,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教授王年課題組研究發現,紅樺和白樺之間漸滲方向並不受倍性和豐富度的影響,若倍性、種間豐富度等影響漸滲的多種因素同時起作用,漸滲方向則難以判斷,不符合一般漸滲規律,這為人工培育樺樹新品種提供了新思路。3月27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學經典期刊《植物學年報》(Annals of Botany)上。

我國漢族人群重型痤瘡遺傳易感基因找到

痤瘡的發病由多基因共同調控,也可受到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多方面的影響,是一種複雜性疾病。據悉,雲南大學、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合作,在中國漢族人群重型痤瘡的治療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找到了遺傳易感基因。

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何黎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痤瘡研究,先後開展了從痤瘡遺傳模式到疾病易感基因的系列工作。此前,何黎團隊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研究員團隊與國內多個機構合作,運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法,首次在中國人群中發現了兩個和重型痤瘡相關的易感基因SELL和DDB2,這兩個基因分別與雄激素代謝通路、炎症過程及疤痕形成有關。

科學家鑑別出400多個與精神分裂症發生相關的風險基因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Genetics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西奈山醫院的研究人員應用一種新型的機器學習方法對超過10萬多人進行研究,在大腦13個區域中鑑別出了413個與精神分裂症相關的基因,通過對組織中的基因表達情況進行檢測分析不僅能幫助研究者鑑別出與精神分裂症相關的基因,還能發現出現異常表達的大腦區域。

TET2基因突變對血紅細胞成熟的影響

在靜脈中,幹細胞不斷成熟並發育成不同的血細胞,這是身體正常工作所必需的。現在,哥本哈根大學和海德堡EMBL的研究人員已經確切地發現了血液中幹細胞的特定突變如何阻礙這種成熟過程。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展示了當TET2基因被抑制時,小鼠血細胞在分子水平上會發生什麼(許多患有白血病和其他疾病的患者通常具有TET2突變)。研究結果發表在《Genome Research》雜誌上。

血友病基因療法臨床結果積極 可提高凝血因子至正常水平

4月3日,Sangamo Therapeutics和輝瑞(Pfizer)公司宣布,雙方聯合開發的治療A型血友病的基因療法SB-525,在1/2期臨床試驗中獲得積極中期數據。數據表明SB-525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而且能夠劑量依賴性提高凝血因子VIII(FVIII)的水平。

罕見皮膚病基因療法!Krystal公司首創局部基因療法KB103獲歐盟授予優先藥物資格

Krystal Biotech是一家專注於開發基因療法治療罕見皮膚病的生物技術公司。近日,該公司宣布,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已授予其先導候選基因療法KB103(bercolagene telserpavec)治療營養不良型大皰性表皮鬆解症(DEB)的優先藥物資格(PRIME)。在美國,FDA已授予KB103治療DEB的快速通道資格和孤兒藥資格。

特殊藥物或能通過誘發幽門螺桿菌基因突變來有效抑制胃癌發生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範德堡大學醫學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目前作為一種化療製劑治療多種類型的藥物或許在治療胃癌上也表現出了巨大潛力;研究者發現,除了已知能阻斷癌細胞的生長外,名為DFMO(二氟甲基鳥氨酸)的藥物還能直接作用幽門螺桿菌降低其毒力,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是引發胃癌的主要原因。

年齡越大 越容易得癌症?

癌症的發生從40歲以後開始呈增長趨勢。

隨著年齡增加,男性比女性患癌症的概率更高。從患病年齡來看,絕大多數大家熟悉的致死率最高的癌症:肺癌、肝癌、胃癌、結/直腸癌等。年齡越大,患癌風險越高,這是控制環境汙染、食品安全都不能逆轉的。步入高危患癌年齡時,應該密切關注自己的身體變化。

癌症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變。每個人體內大概有兩萬多個基因,已知真正和癌症有直接關係的大概有一百來個,這些致癌基因中突變1個或者幾個,癌症發生的概率就會大大提高。

基因突變發生在細胞分裂的時候,每一次分裂都會產生突變。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年齡越大,越容易得癌症!

年齡越大,細胞累計分裂的次數越多;同時歲數增加,免疫系統越弱,對癌細胞的清除能力減弱。免疫系統就好比警察,老警察腿腳慢,必然追不上年輕的賊。隨著年齡增加,保持免疫系統強健是保證自己遠離癌症的關鍵。

為什麼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容易患癌症?

人體器官在經年累月被不良生活習慣侵蝕後,要不斷進行修復,而組織修復都需要靠細胞分裂來完成。器官長期慢性損傷,會導致組織反覆修復。細胞分裂次數變多,就容易誘發癌症。

比如長期抽菸或者霧霾損傷肺部細胞,因此長期抽菸或者重度霧霾容易患肺癌。科學界最新的研究論文顯示:吸菸者肺癌中基因突變的數目是不吸菸者的10倍還多。不吸菸者或偶爾吸菸的人癌症基因平均突變數是18,而長期吸菸者平均基因突變數是209,最多的一個吸菸患者高達1363。

癌症潛伏至少在10-15年,一切結果都是動態積累所造成的。我們能做的是早檢測、早預防,為癌症與我們的生活之間樹立防火牆。

諾華買入阿斯利康前工廠 為其全球首款SMA基因療法上市做準備

諾華公司在基因治療方面有很大的發展計劃,2018年4月,其宣布以87億美元現金收購美國基因治療公司AveXis,目前AveXis正在建立一個工業製造網絡,幫助諾華實現其在基因療法方面的目標。4月1日,AveXis宣布,購買了位於科羅拉多州的前阿斯利康工廠,這也使其擁有的生產基地數量增加為4個。

諾華收購AveXis,被外界視為該公司新執行長Vasant Narasimhan在2月初上臺後的第一次豪賭,「要加強公司的藥品研發能力,把振興業務的希望重押在基因療法的新藥上。」

癌症基因檢測持續火爆 貝瑞基因孫公司控股子公司增資擴股

據悉,貝瑞基因全資孫公司雅士能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善覓控股擬通過引進新的戰略投資者進行融資。公告顯示,此次交易完成後,新進投資者將擁有一名董事席位,貝瑞基因持有善覓控股 38.39%的股份,佔其董事席位 的 1/2 以下,將不再擁有其財務和經營政策決定權,交易各方未訂立表明控制權的例外協議。

增資擴股引入戰略投資者之後,善覓控股的腫瘤基因檢測業務將獲得資金支持,從而實現快速發展;同時,也將厚增貝瑞基因2019年利潤約9200萬元至9700萬元。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78期:龍頭地位穩固!華大基因上半年營收逾...
    」一等獎7月15日,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發布通報稱,決定撤銷該項目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項目(小學組)一等獎獎項,收回獎牌和證書。《Cell》:病毒感染導致人-病毒雜交基因產生人-病毒嵌合蛋白近日,由格拉斯哥大學病毒研究中心Edward Hutchinson教授和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van Marazzi教授帶領下的科學家們發現RNA病毒感染過程中會發生人類RNA和病毒RNA的雜合,從而產生人-病毒嵌合蛋白質,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ell雜誌上。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86期:全球首個血友病基因療法監管遇阻...
    全球首個血友病基因療法valrox在歐盟監管遇阻礙在歐盟監管方面,BioMarin公司收到了EMA的一份聯合評估報告,報告要求公司向EMA提交正在進行的III期研究中接受6e13vg/kg劑量valrox治療的134例患者的完整52周結果。BioMarin預計,最後一例患者將在2020年11月達到52周的隨訪期。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5期:美國首次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治療...
    華大基因在ASHG大會上發布了全基因組測序服務整套方案10月15日-19日,第69屆美國人類遺傳學協會年會(ASHG)在美國休斯敦會展中心順利召開。華大基因作為全球領先的基因組學研究中心及醫學轉化中心,在會上向全球發布了基於自主平臺DNBSEQ™測序技術的全基因組測序服務整套方案,反響極其熱烈,引起業界廣泛關注。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74期:病毒基因竟會和人類基因融合到一起...
    病毒基因竟會和人類基因融合到一起 產生新蛋白最近,頂尖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病毒的最新論文,揭示了病毒的一個全新特性:一支跨國科研團隊發現,病毒會把自己的基因與人類基因拼接在一起,產生同時帶有病毒和人類遺傳信息的未知融合蛋白!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85期:華大智造啟動上市輔導,將成為國內...
    原標題: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85期:華大智造啟動上市輔導,將成為國內「基因測序設備第一股」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7期:法國疫情由當地不明毒株引發,「基因...
    I期臨床試驗在成都完成:安全有效近日,《自然·醫學》雜誌發表了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完成的全球首個CRISPR基因編輯I期臨床試驗的結果。他指出,關於在武漢發現的新冠病毒從何而來,WHO不斷聽取無數科學家的意見,他們研究了基因序列,研究了病毒,並且很肯定這個病毒源自於大自然。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53期:1210萬元!全球首個β地中海貧血基因...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植物生物技術(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中國科研團隊構建完成西蘭花DNA指紋圖譜庫2019年,國家西蘭花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組構建完成了西蘭花DNA指紋圖譜庫。西蘭花又名青花菜,是全球重要的健康蔬菜之一,近10多年來西蘭花產業在中國發展迅速。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97期:華大智造上榜TR50,美因基因完成5.42...
    英媒:專家開發防痴呆基因編輯療法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1月26日發表題為《CRISPR腦細胞基因編輯或可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的報導稱,或許有朝一日,對腦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可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研究人員發現,改變神經細胞的一種關鍵基因會減少生成與這種疾病有關的蛋白質,不過到目前為止這還只是培養皿裡的試驗。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103期:我國首個原創型基因治療載體問世...
    恆瑞醫藥全球研發總部項目在張江開工  近日,恆瑞醫藥全球研發總部項目宣告正式開工。據悉,總部項目將建設國際一流的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開發實驗室,建成符合國際cGMP標準的中試車間以及高產能的細胞表達體系。此外,項目中還將建設基因治療實驗室及中試車間,用於病毒載體和質粒的中試,滿足臨床報批以及臨床一二期的供樣需求。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51期:首個用於記憶喚醒基因被發現 果真...
    首個用於記憶喚醒基因被發現睡覺之前學的東西更容易記住?日本東京大學的科學家最近為這條很多考生嘗試過的妙招新添了一項證據。通過在老鼠身上進行的實驗,研究人員發現第一個專門用於記憶喚醒的基因,它似乎會影響一天中不同時間的記憶。這個基因就是BMAL1,而缺失BMAL1蛋白的小鼠更健忘。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22期:基因編輯嬰兒壽命不及常人?突變基因...
    最近基因產業還有哪些大事發生呢?那麼就來跟著前瞻經濟學人一起看看吧。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進化生物學家魏心珠等通過對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的40多萬人的數據(基因分型與健康數據)分析發現,CCR5突變會縮短壽命,突變者在76歲之前死亡的風險會增加20%以上,並且研究結果與哈迪-溫伯格平衡存在顯著偏差,也佐證了該突變的危害效應。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4期:新冠最原始版本在美更常見 中國流行...
    新的研究結合以前的發現表明,藥物治療可能通過子宮內的羊水傳遞給胎兒。首次證明!低水平的空氣汙染也會影響基因表達 從而面臨癌症等風險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首次證明即使暴露在極低水平的空氣汙染中,也會改變基因表達,而基因表達是癌症等疾病的特徵。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0期: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缺失突變,可能是...
    科學家發現新的抗衰老靶標基因,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雜誌由蔡時青帶領的科研團隊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江陸斌研究組歷時多年合作,在衰老問題上有了新突破:他們發現了新的抗衰老靶標基因,並據此闡明了認知衰老的調控機制,為實現「健康衰老」提供了新的線索。這項成果的論文已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5期:檢測試劑盒大賣,華大基因回應「月賺...
    印度最新研究:新冠病毒發生了基因突變或阻礙疫苗研發在印度分離出來的一株新冠病毒發生了基因突變,有可能阻礙全球的疫苗研發。研究人員發現,該突變發生在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RBD)中。報導稱,儘管變異毒株早在1月就由印度國家病毒研究所從喀拉拉邦的一名患者身上取樣,但完整的基因組序列上個月才向國際社會發布。這一延遲引起了一些研究人員的不滿。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7期:最強癌基因找到了 居然不在染色體上
    相關研究發現發表在11月27日的Cell雜誌上。輝瑞、諾華領銜 全球藥廠已砸20億美元衝刺「史上最貴療法」自從2018年以來,包括輝瑞、諾華在內的十一家藥廠已經累計宣布了20億美元的基因治療投資計劃。這個「一次治療一百萬美元起步」的領域,有望掀起醫療領域的下一個風口。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2期:新基因編輯技術可修復89%遺傳缺陷
    俄羅斯科學家發現切除一基因 蝌蚪再生能力會消失據外媒近日報導,俄羅斯研究團隊在蝌蚪胚胎中過度表達或阻斷了一種名為c-Answer的基因後,他們發現,增強這些蝌蚪的c-Answer可以使它們比天然孵化的蝌蚪更早再生失去的尾巴;而擁有c-Answer阻斷的蝌蚪可以長成青蛙,但不能再生已經失去的四肢。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1期:中國新冠疫苗已注射入體108人,穿山甲...
    上述試劑盒系由華大基因(BGI)研製,可在3小時內完成檢測。華大基因:新冠試劑Pre-EUA已獲美FDA受理 將啟動臨床商業銷售3月18日晚間,華大基因發布公告稱,其就這一產品已啟動美FDA的EUA申報,目前Pre-EUA已被正式受理。後續還需要FDA的進一步反饋與認同,才能獲批。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35期:神秘的「尼斯湖水怪」或為巨型鰻魚?
    公告稱,華大基因參與起草的國家標準《信息技術生物特徵識別數據交換格式第14部分:DNA數據》、華大基因控股子公司深圳華大臨床檢驗中心參與起草的國家標準《目標基因區域捕獲質量評價通則》獲得批准發布。 廈大科研團隊最新發現!
  • ...產業全球周報第74期:病毒基因竟會和人類基因融合到一起,產生新...
    病毒基因竟會和人類基因融合到一起 產生新蛋白最近,頂尖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病毒的最新論文,揭示了病毒的一個全新特性:一支跨國科研團隊發現,病毒會把自己的基因與人類基因拼接在一起,產生同時帶有病毒和人類遺傳信息的未知融合蛋白!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59期:國際首個!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非轉...
    巴西阿道弗·盧茨研究所和聖保羅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這兩個病例體內的病毒進行了基因測序,結果發現首個病例體內的病毒與在德國發現的病毒更加相似,而第二個病例體內的病毒則與在英國發現的病毒更加相似。二者與在中國發現的病毒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