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59期:國際首個!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非轉...

2020-11-29 前瞻網

國際首個!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動物模型

2月26日,在鍾南山院士指導下,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趙金存教授研究團隊聯合廣州海關技術中心國家生物安全檢測重點實驗室(P3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廣東省實驗動物監測所成功建立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小鼠動物模型。經驗證,新型冠狀病毒可在小鼠肺內高滴度複製,每克組織病毒滴度可達107 PFU,小鼠出現相應的肺炎臨床和病理表現。

該模型將有效緩解我國新冠病毒研究中動物模型缺乏的問題,有利於我國抗病毒藥物和保護性中和抗體、疫苗的應急體內驗證。同時,可用於後期新冠病毒在體內免疫應答和致病機制的研究。

中國科研團隊:新冠病毒已突變,有2個亞型,傳染力有差異

中國科研團隊最新發現顯示:新冠病毒已於近期產生了149個突變點,並演化出了兩個亞型,分別是L亞型和S亞型。研究發現,在地域分布及人群中的比例,這兩個亞型表現出了很大差異。其中S型是相對更古老的版本,而L亞型更具侵略性傳染力更強。對不同亞型的深入了解,將有助於新冠肺炎的差異化的治療和防控。

安徽與全球共享新冠病毒毒株全基因組序列

日前,安徽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消息稱,該中心近期完成一株高滴度新冠病毒毒株全基因組高通量測序,並將基因組序列已上傳全球共享禽流感數據倡議組織公共資料庫,是全球百餘家向該國際組織分享毒株全基因序列的機構之一,也是安徽首個上傳的新冠病毒毒株全基因組的機構,對全球科研團隊更全面掌握病毒演化和疫情防控產生積極影響。

深圳首次揭秘滅活新冠病毒真實形貌 為研究提供超微影像基礎

近日,深圳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與南方科技大學聯合,從臨床新冠肺炎病例獲取生物樣本,首次使用冷凍電子顯微鏡觀察到了新冠病毒經滅活後的真實形貌,為新冠病毒的識別、鑑定和臨床相關研究提供重要的超微影像基礎。該成果於當地時間3月5日發布在生物領域最大的預印本發行服務BioRxiv上。

英特爾、聯想攜手華大基因,加速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分析

3月3日,英特爾、聯想以及華大基因三方宣布,三家公司正攜手加快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組特性分析。來自英特爾及聯想的專業技術與生命科學專家將通力合作,為華大基因的研究人員提供全新的大數據分析技術和計算資源,進一步提升其基因測序工具的分析能力,更高效地研究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組特性。

湯臣倍健經營範圍新增基因檢測服務、健康體檢服務等多項業務

3月6日,A股上市公司湯臣倍健的運營主體湯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經營範圍新增多項業務,包括基因檢測服務、健康體檢服務、瀏覽景區管理、化妝品及衛生用品、醫療用品及醫療器材等。

華大基因在全國完成新冠核酸檢測36萬例

截至3月2日24時,華大基因已累計完成130萬人份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的生產,在全國完成新冠病毒肺炎核酸檢測36萬例。由華大運營的「火眼」實驗室已經從武漢成功複製到深圳、天津、長沙、石家莊、北京、無錫等地區,為疑似排除、臨床確診和患者康復提供重要依據,也為全國復工復產提供科學支撐。目前,上海、重慶、昆明、青島、貴陽等地的「火眼」實驗室也正在籌建中。

科學家繪製精細基因組圖譜揭示芒果進化和馴化機制

近日,中國熱科院品資所聯合中科院微生物所等10家單位,繪製了芒果染色體級別精細基因組圖譜,並從基因組水平上揭示了芒果物種進化機制和栽培品種馴化歷史。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基因組領域國際期刊《Genome Biology》上。

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研究組:已有49個冠狀病毒種 新冠非新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微生物學》在線發表了前述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命名聲明:造成當前呼吸道疾病暴發的新冠病毒歸類為一個已知種,無需另立新種。目前已有39個已被鑑定的冠狀病毒種和10個被初步鑑定的冠狀病毒種。通過對比基因組數據,特別是分析參與病毒複製的保守蛋白的變異,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病毒與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相關冠狀病毒種的病毒屬於同一簇。

以色列公司研發出新冠病毒新試劑盒 每次檢測費用約2元

以色列BATM先進通信有限公司CEO茲維·馬偌姆博士日前表示,他們開發出一種新的試劑盒,可以用於新型冠狀病毒的檢測。公司相信它標誌著人們對傳染病的診斷和治療方式將發生巨大變化。與目前全球各地醫院使用的檢測工具包相比,新診斷試劑盒更快速和更準確。公司計劃將每次檢測費用定位1謝克爾左右(約2元人民幣),並希望成為家庭檢人員自我檢測的工具。

巴西對2例新冠肺炎病毒基因測序:與在中國發現的病毒有不同

巴西衛生部2日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巴西有2例確診病例。巴西阿道弗·盧茨研究所和聖保羅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這兩個病例體內的病毒進行了基因測序,結果發現首個病例體內的病毒與在德國發現的病毒更加相似,而第二個病例體內的病毒則與在英國發現的病毒更加相似。二者與在中國發現的病毒也有所不同。

「基因魔剪」首次直接用於人體試驗,治療遺傳性失明症

據英國《自然》網站近日報導,科學家首次開展臨床試驗,將CRISPR-Cas9基因療法直接用於人體,治療遺傳性眼病——萊伯氏先天性黑蒙症(LCA10)。他們表示,此試驗旨在測試該基因編輯技術移除導致LCA10的基因突變的能力,具有裡程碑意義。

基因測序表明病毒或已在美國傳播6周 專家估計數百人感染

研究人員在對比了美國華盛頓州兩個感染者攜帶的新型冠狀病毒後認為,兩組病毒基因的相似性表明這種病毒可能已經在該州傳播了數周。專家表示,如果病毒從1月中旬就開始在華盛頓州傳播,那麼可能意味著各處有150至1500人感染,最有可能的範圍是300人至500人。法姆拉瑞認為,這些人「或者被感染然後康復了,或者目前還在被感染中」。

阿爾法狗團隊公布6種新冠病毒蛋白質結構預測 助力疫苗研發

3月5日,DeepMind在官方博客中表示,其用AlphaFold生成了六種可能與新冠病毒有關的蛋白質結構預測結果,而且已經開放下載。 這一結果可能對新冠病毒疫苗研發等工作起到推動。AlphaFold使用神經網絡預測物理特性,這些神經網絡經過訓練可以從蛋白質的基因序列中預測蛋白質的特性。接著,AlphaFold調整結構以找到最高效的胺基酸排布。該程序花了兩周時間預測第一個蛋白質結構,但現在只需幾個小時就能將其預測出來。

楊森視網膜疾病基因療法獲歐盟PRIME資格

強生旗下西安楊森宣布,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已授予其腺相關病毒(AAV)-色素性視網膜炎GTP酶調節劑(RPGR)基因療法優先藥物資格(PRIME)和前沿治療藥品(ATMP),用於治療遺傳性視網膜疾病X連鎖性色素性視網膜炎(XLRP)。這也是目前獲得PRIME認證的唯一一個RPGR基因治療項目,西安楊森將加快該療法在歐洲上市的監管審查時間。

eLife:首次發現壽命與單個基因的拷貝數有關

已知CD33rSiglec蛋白家族能夠防止炎症破壞細胞,加州大學的科學家們推測,這種蛋白可能也有助於壽命延長。研究人員對14種哺乳動物進行研究,發現CD33rSIGLEC基因拷貝數與壽命長短有關。這項研究發表在eLife雜誌上。研究顯示,缺少一個CD33rSIGLEC基因拷貝的小鼠,活性氧水平更高,分子損傷更多,壽命也比正常小鼠短。

女性的懷孕時間或會改變胎兒機體的DNA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Genome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卡羅琳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6000多名新生兒進行研究,繪製出了母親孕期長度與胎兒機體化學性DNA改變之間的關聯圖譜,研究者發現,懷孕時間越長,他們就能在新生兒的臍帶血中檢測到成千上萬個基因的甲基化改變。

銳翌生物獲張江高科戰略投資 魯信創投繼續追加投資

銳翌生物日前宣布獲得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張江高科)旗下投資平臺的戰略投資,魯信創投作為老股東以旗下基金對銳翌生物繼續追加投資。據悉,銳翌生物是一家基因科技及健康服務公司,提供高通量測序及個性化大數據分析解決方案、為各大醫院,體檢中心,終端客戶提供醫學服務、培育孵化畜牧業菌群、營養、疾控三大類診斷技術。

基於TCR研發多種癌症細胞療法 Immunocore獲1.3億美元B輪融資

專注於開發T細胞受體(TCR)療法的英國獨角獸生物技術公司Immunocore已完成1.3億美元B輪融資,由美國泛大西洋資本集團(General Atlantic)領投。Immunocore是一家總部位於英國的生物技術公司,成立於2008年,其核心技術為基於T細胞受體(T cell receptor ,TCR)改造的ImmTAC™平臺。

開發基因合成技術 Evonetix獲3000萬美元B輪融資

專注於DNA合成技術的Evonetix公司宣布完成3000萬美元B輪融資,本輪資金將用於加速內部技術的發展。Evonetix成立於2016年,總部位於英國劍橋,旨在開發能夠在矽孔板陣列上平行合成DNA的技術,以促進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快速發展,和應對高通量和高精度的DNA合成的需求日益增加。此前,Evonetix已完成1230萬美元A輪融資。

瞄準聽力損失研發基因療法 Akouos獲超1億美元B輪融資

基於腺相關病毒(AAV)載體開發基因療法的Akouos公司宣布已完成逾1億美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鼎豐生科資本(Pivotal bioVenture Partners)領投。Akouos曾於2018年宣布完成5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本輪融資主要用於推進其首款基因療法AK-OTOF進入臨床研究階段,該療法用於治療因耳鐵蛋白(OTOF)基因突變而導致的感覺神經性聽力損失——由感覺細胞或內耳神經纖維的問題或損傷引起。

抗疫主力聖湘生物要上科創板:已供近400萬人份病毒檢測盒

上海證券交易所官網顯示,聖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聖湘生物)的科創板上市申請在3月4日獲得受理。招股說明書顯示,聖湘生物服務於各類疾病防控、突發疫情防控等全民健康事業,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該公司是國內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產品最早獲批上市的6家企業之一。

2019年我國基因測序行業市場規模約為149.10億元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基因測序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報告》顯示:隨著基因測序概念和技術不斷迭代發展,我國基因測序行業市場規模呈遞增式發展。2010-2019年,我國基因測序行業市場規模以約40%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增長,2019年我國基因測序行業市場規模約為149.10億元,我國基因測序市場規模較大。

2018年全球基因測序儀市場規模達39.0億美元,同比增長18%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全球精準醫療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近幾年來基因測序儀市場飛速發展,據有關數據顯示:全球基因測序儀市場規模從2013年的20億美元增長到2018年的39.0億美元,同比增長18%。基因測序儀的核心是基因測序技術,第二代基因檢測技術是現今最穩定,應用最廣的基因測序技術,NGS儀器市場被國外幾個龍頭所壟斷,Illumina作為全球最大的基因測序儀製造商,佔到全球83.9%的市場。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53期:1210萬元!全球首個β地中海貧血基因...
    全球首個β地中海貧血基因療法上市藍鳥生物(bluebird)是一家行業領先的基因治療公司。近日,該公司宣布,在德國推出Zynteglo,這是一種一次性的基因療法,用於適合造血幹細胞(HSC)移植但沒有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匹配的HSC供體、年齡在12歲以上、非β0/β0基因型輸血依賴性β地中海貧血(TDT)患者的治療。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103期:我國首個原創型基因治療載體問世...
    我國首個原創型基因治療載體問世,打通基因編輯體內治療的最後一公裡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的蔡宇伽團隊發明了一種介於病毒載體與非病毒載體之間的類病毒體(VLP可以遞送CRISPR/Cas9 mRNA, 實現安全和高效的體內基因編輯。值得一提的是,該技術是我國首個完全自主開發的原創型基因治療載體,體現了我國在基因治療領域的科技進步。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86期:全球首個血友病基因療法監管遇阻...
    全球首個血友病基因療法valrox在歐盟監管遇阻礙在歐盟監管方面,BioMarin公司收到了EMA的一份聯合評估報告,報告要求公司向EMA提交正在進行的III期研究中接受6e13vg/kg劑量valrox治療的134例患者的完整52周結果。BioMarin預計,最後一例患者將在2020年11月達到52周的隨訪期。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85期:華大智造啟動上市輔導,將成為國內...
    原標題: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85期:華大智造啟動上市輔導,將成為國內「基因測序設備第一股」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4期:新冠最原始版本在美更常見 中國流行...
    《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的一篇論文指出:他們把從「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的資料庫中提取的160個世界各地的新冠病毒基因,按照進化的關係,分為了A、B、C三個類型。中國科學家利用基因編輯讓永久性視力損傷小鼠重見光明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楊輝研究團隊運用最新開發的RNA靶向CRISPR系統CasRx,特異性地在視網膜穆勒膠質細胞中敲低Ptbp1基因的表達,首次在成體中實現了視神經節細胞再生,讓永久性視力損傷的模型小鼠「重見光明」;同時證明了這項技術可將紋狀體內的星形膠質細胞轉分化成多巴胺神經元
  • 鍾南山團隊構建全球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
    6月12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廣州市第125場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新聞發布會(廣州抗疫力量發布專場)。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金存在會上公布,在鍾南山院士指導下,其團隊成功構建全球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這一動物模型可應用於新冠治療藥物效果評價、疫苗效果測試及新冠致病機制等多方面研究,有效緩解了我國新冠肺炎動物模型缺乏的難題。該研究成果已於6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細胞》。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74期:病毒基因竟會和人類基因融合到一起...
    中國疾控中心同時向世界衛生組織及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提交了新冠疫情及病毒基因組序列數據,向國際社會共享。中科院科研人員繪出大豆圖形結構泛基因組《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田誌喜等科研團隊關於大豆泛基因組的最新研究進展。該項成果突破了傳統線性基因組的存儲形式,在植物中首次實現了基於圖形結構基因組的構建,被審稿人稱為「基因組學的裡程碑工作」。
  • 鍾南山團隊成功構建國際首個非轉基因新冠肺炎小鼠動物模型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 通訊員 梁凱濤圖/學校供圖3月6日,記者從廣州醫科大學獲悉,在鍾南山院士指導下,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趙金存教授研究團隊聯合廣州海關技術中心國家生物安全檢測重點實驗室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7期:法國疫情由當地不明毒株引發,「基因...
    世界首個完整基因編輯I期臨床試驗在成都完成:安全有效近日,《自然·醫學》雜誌發表了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完成的全球首個CRISPR基因編輯I期臨床試驗的結果。可恢復端粒長度方法找到 為開發延緩衰老新藥鋪道美國一個研究團隊在抗衰老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們篩選了超過10萬種已知的化學物質,成功發現了能夠恢復小鼠體內端粒長度的小分子。2015年,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名為PARN的基因,其在端粒酶的作用中地位突出。
  • 前瞻機器人產業全球周報第82期:鍾南山團隊研發智能咽拭子機器人...
    鍾南山團隊:智慧機器人咽拭子採集質量不劣於人工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13日發布消息稱,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團隊與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劉浩團隊聯合開發智能咽拭子機器人。科大訊飛提出的中國首個ISO/IEC人工智慧國際標準項目獲批立項8月初,由科大訊飛提出的A.I.數據質量國際標準項目《人工智慧-分析和機器學習的數據質量-第4部分:數據質量過程框架》順利通過ISO/IEC國際標準化組織立項,將助力人工智慧數據標準化建設,提升人工智慧數據質量,推動全球人工智慧產業高質量發展。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51期:首個用於記憶喚醒基因被發現 果真...
    首個用於記憶喚醒基因被發現睡覺之前學的東西更容易記住?日本東京大學的科學家最近為這條很多考生嘗試過的妙招新添了一項證據。通過在老鼠身上進行的實驗,研究人員發現第一個專門用於記憶喚醒的基因,它似乎會影響一天中不同時間的記憶。這個基因就是BMAL1,而缺失BMAL1蛋白的小鼠更健忘。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0期: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缺失突變,可能是...
    國家基因庫成GISAID中國首個授權機構,助病毒數據共享近日,深圳國家基因庫與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達成戰略性合作,國家基因庫生命大數據平臺(CNGBdb)成為GISAID的中國首個正式授權平臺。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5期:美國首次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治療...
    華大基因在ASHG大會上發布了全基因組測序服務整套方案10月15日-19日,第69屆美國人類遺傳學協會年會(ASHG)在美國休斯敦會展中心順利召開。華大基因作為全球領先的基因組學研究中心及醫學轉化中心,在會上向全球發布了基於自主平臺DNBSEQ™測序技術的全基因組測序服務整套方案,反響極其熱烈,引起業界廣泛關注。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2期:新基因編輯技術可修復89%遺傳缺陷
    華大區塊鏈技術斬獲國際基因數據隱私安全計算大獎2019年10月26日,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of Health,簡稱NIH)指導並資助舉辦的2019屆基因數據隱私和安全大賽頒獎儀式在美國印第安納州舉行,華大在「基於區塊鏈和智能合約構建基因變異分布式資料庫」的賽道中脫穎而出,與耶魯大學、京都大學等一起榮獲大獎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39期: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抗紋枯病基因
    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抗紋枯病基因 為玉米、水稻抗病育種提供有效途徑近日,山東農業大學儲昭輝團隊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嚴建兵課題組取得重大研究,成功從玉米中克隆得到針對紋枯病的抗病基因,並揭示了該型基因產物增強植物抗病性的新機制。
  • 前瞻醫療器械產業全球周報第35期:啟明醫療布局全球創新醫療器械...
    國家藥監局發布《國家藥監局關於批准註冊107個醫療器械產品公告(2020年 第83號)》7月14日,國家藥監局官網發布《國家藥監局關於批准註冊107個醫療器械產品公告(2020年 第83號)》。公告顯示,2020年6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共批准註冊醫療器械產品107個。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1期:中國新冠疫苗已注射入體108人,穿山甲...
    據悉,這種疫苗採用基因工程方法構建,以複製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為載體,可表達新型冠狀病毒S抗原。國家基因庫成GISAID中國首個授權機構 助病毒數據共享3月16日,深圳國家基因庫與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達成戰略性合作,國家基因庫生命大數據平臺(CNGBdb)成為GISAID的中國首個正式授權平臺。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3期:英國專家警告消費級基因檢測結果未必...
    該合作將圍繞鞍山北方國際健康城建設來打造東北地區首個多組學生命健康大數據中心及大型基因組學測序中心,帶動本地生命健康產業科研和臨床轉化,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在這一戰略合作框架下,北方國際健康城(鞍山)有限公司與深圳華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籤訂具體合作協議。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97期:華大智造上榜TR50,美因基因完成5.42...
    國內首個無創產前篩查胎兒基因組疾病技術標準正式發布安諾優達參與的國內首個NIPT團體標準——《基於孕婦外周血漿游離DNA高通量測序無創產前篩查胎兒基因組疾病技術標準》正式發布。方達醫藥美國實驗室推出COVID-19核酸及IgM抗體檢測平臺方達醫藥美國實驗室成功推出一項服務,以支持當地社區和全球抗擊COVID-19疫情。方達醫藥經驗豐富的中心實驗室團隊在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埃克斯頓賓夕法尼亞大道700號的總部成功建立了針對COVID-19 的核酸和IgM抗體檢測平臺,為控制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提供了必要工具。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84期:華大基因回應「試劑盒缺陷」,求臻...
    截至目前,公司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相關產品已經發往了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公司正持續開展海外市場相關工作。德琪醫藥ATG-008II期臨床在中國獲批,用於特異性基因變異實體瘤8月24日,德琪醫藥宣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已正式批准ATG-008開展治療NFE2L2、STK11、RICTOR或其他特異性基因變異的晚期實體腫瘤患者的II期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