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研究表明,飲酒行為跟學歷有關

2020-10-18 華曦鑑定

  幾乎人人都知道過量飲酒的危害。但研究顯示,酒精攝入在全球範圍內依然是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危險因素。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最新展開一項研究發現,更高的學歷——即受教育年限更長——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飲酒行為,並降低其產生酒精依賴的風險。

  過去的研究曾經表明,受教育程度可能會影響飲酒行為,但不同研究所得結果之間存在衝突。為了評估受教育程度對飲酒行為和酒精依賴可能造成的影響,NIH的一組研究人員使用了雙樣本孟德爾隨機化的統計方法。

  他們利用國際基因組學聯盟的遺傳數據,研究了一組包含53個與受教育程度差異相關的遺傳變異,以及它們與某些飲酒行為的關聯。他們測試了這53個與受教育程度相關的變異中,有哪些也存在於另一項研究中的不同飲酒行為人的DNA中。

  這一研究發表在《分子精神病學》期刊上,通訊作者富克·羅霍夫表示:「我們使用了來自大約78萬研究參與者的數據,發現那些與受教育年限多3.61年相關的基因變異,與酒精依賴風險降低約50%也相關。」

  換句話說,與受教育程度相關的基因變異,同時也會影響飲酒模式和所飲酒精的種類。

相關焦點

  • 過量飲酒會導致基因活性改變
    研究人員發現,飲酒過量和慢性酒精中毒會導致基因活性發生長久改變,使人對酒精產生更大的渴望。    專家對參與行為調節的基因進行了研究,一種為生物鐘基因,另一種為負責應激反應的基因。實驗參與者中,一部分適度飲酒,一部分大量飲酒,一部分酗酒。專家對比了這幾組人的基因甲基化程度。
  • 研究表明,基因與學歷水平關係密切
    編者按:科研結果表明,人類的基因會影響人們在學業上能走多遠。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人類認知遺傳學研究發現,人類的基因與學歷之間有極大聯繫。這項研究涉及來自40個機構的研究人員,他們研究了來自110萬人的DNA,得出了一個評分系統,可以通過檢測某人的DNA來大致預測某人的受教育程度。那些基因得分最低的人只有10%的機會從大學畢業。
  • 研究表明:飲酒能改變人們對自我形象的感知
    研究表明:飲酒能改變人們對自我形象的感知 2013年09月26日 14:09 來源: 紅酒世界網 參與互動(0)   格勒諾布爾大學與與俄亥俄州立大學等其他幾所大學聯合展開的一項心理學研究表明飲酒能改變人們對自我形象的感知
  • 飲酒傷身!新研究發現酒精會改變大腦免疫反應
    最近的一項研究為長期飲酒的危害提供了新證據。在大腦深處,有個被稱為杏仁核的區域關於我們展示情緒,在我們如何表現情感、行為和動機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區域也會受到長期飲酒的影響。然而,目前我們對抗炎信號在與病理性酒精依賴行為相關的關鍵大腦區域的作用理解有限,這導致我們無法在短期內找到治療相關症狀的方法。在該研究中,作者假設慢性酒精攝入會損害杏仁核中樞的抗炎信號。由於杏仁核是與成癮有關的大腦區域,因此永久性的扭轉狀態會驅動神經元的異常活動,並最終導致病理性的結局。
  • 飲酒竟會改變大腦組蛋白乙醯化,擾亂基因表達,導致喝酒根本停不下來
    這不,兩年前的BMJ上,就有研究證明了,即使「適度」飲酒也會對認知功能造成損傷[1]。 近日,賓夕法尼亞大學的P. Mews、G. Egervari和S. L. Berger研究發現,酒精代謝產生的乙酸,會進入大腦,乙醯化前額葉和海馬區細胞的組蛋白,改變神經細胞表觀遺傳,形成酒癮。這一研究發表在Nature上[2]。
  • Science:首次發現一種皮質-腦幹迴路控制和預測強迫性飲酒行為的產生
    然而,科學家們還不明白為何有些人容易出現飲酒問題,而另一些人卻沒有。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沙克生物學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控制小鼠飲酒行為的皮質-腦幹迴路(cortical-brainstem circuit),並且它可以作為一種生物標誌物用於預測小鼠日後產生的強迫性飲酒行為。在未來,這些發現可能會對理解人類的酗酒和酒精成癮產生潛在影響。
  • 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月亮盈虧影響人類行為-
    但最新研究表明,古人的看法並非全是虛妄之言,月亮對地球的影響遠遠超過了我們先前的想像。  據英國《獨立報》報導,在對50多項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後,科學家指出,月亮盈虧不僅影響海洋潮汐,還會影響人體健康,導致痛風突發和膀胱病症等,人體的激素平衡和繁衍也會受到影響。月亮甚至還和車禍和犯罪等有關聯。
  • 新研究發現:多個影響酒量的新基因,大規模基因組分析揭示酒量高低...
    過度飲酒不但容易誤事,也會導致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心腦血管疾病以及神經性疾病等多種疾病。過量飲酒被認為是遺傳和非遺傳危險因素之間複雜相互作用的結果,大量的研究事實表明過度飲酒者在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上顯著高於常人,但很少人研究報導基因位點與飲酒量的關聯性。
  • 酒量由先天基因控制?過度飲酒會造成哪些巨大的傷害?
    飲酒,是目前很多人都離不開的事情,但也一定要注意不要肆意飲酒。那飲酒都會給人帶來哪些影響呢?我們知道酒精易溶於水和油,進入胃和小腸後會被血液吸收作用於全身,當然也包括影響最大的腦細胞。隨著血液濃度的升高,酒精對大腦的影響區域便會擴大。
  • 《科學》子刊:飲酒會導致小膠質細胞吞噬和修剪突觸,引發焦慮
    先天免疫系統的激活有助於大腦區域的神經適應,這些區域與逐步增加的酒精攝入、耐受性、依賴性和復發有關。與酒精成癮的神經免疫假說相一致的是,敲除多個參與免疫反應的基因可減少小鼠的自願酒精攝入;在大腦中,這些基因僅在小膠質細胞中表達或高度富集。
  • 50萬人新研究顯示:同性性行為由多種基因和環境共同影響
    該研究小組認為,僅在男性中發現的一種可能參與性激素調節,因為它與男性禿頂有關。但上述SNPs只能夠對同性行為提供不到1%的解釋。此外,《衛報》稱,除了多種基因,環境因素也對一個人同性性行為的發生產生影響。「從人們的基因組中預測個體的性行為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 最新研究稱或與基因變異有關
    那麼,濃濃愛意為何要通過浪漫行為來表達呢?一項最新的遺傳學研究稱,名為CD38基因的變異可能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浪漫關係動態有關。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詹妮弗·巴茨(Jennifer Bartz)、珍蒂娜·薩迪卡吉(Gentina Sadikaj)及其同事在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發表論文指,他們研究了111對異性情侶(222人)的數據,這些人報告了自己的社交行為,包括與他人一起微笑和大笑、發表諷刺性評論、要求他人做某事或讓步;他們對伴侶行為的看法;以及他們在20天內彼此互動時的感受。
  • 最新研究稱或與基因變異有關
    那麼,濃濃愛意為何要通過浪漫行為來表達呢?一項最新的遺傳學研究稱,名為CD38基因的變異可能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浪漫關係動態有關。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詹妮弗·巴茨(Jennifer Bartz)、珍蒂娜·薩迪卡吉(Gentina Sadikaj)及其同事在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發表論文指,他們研究了111對異性情侶(222人)的數據,這些人報告了自己的社交行為,包括與他人一起微笑和大笑、發表諷刺性評論、要求他人做某事或讓步;他們對伴侶行為的看法;以及他們在20天內彼此互動時的感受。
  • 無名指食指的長度,能看出學歷、收入的高低?| 研究始於19世紀
    近期網傳:無名指比食指長的人易獲得高收入,食指較長的人易獲得高學歷。看到這兒,你是不是默默開始看手指了?然後再想一下自己的收入和學歷?研究表明,「手指比」與成年人的性激素水平無關,因此手指比不代表成年人體內性激素水平。3、「手指比」與應激條件下雄激素的快速釋放有關當人們進行競技型運動或遭遇攻擊時,體內雄激素釋放會增加。
  • 考上哪所大學跟基因有關?還真有!
    基因大數據加持下的社會科學就如同進入了一個新的賽道,為我們的社會行為提供了更多可能的解釋乃至預測。2017年開始,科學家利用這一工具嘗試解析了基因與教育成就間的關係,也取得了一定成績。然而,此類研究本身比較前沿,其結論雖然有正規學術刊物登載,但尚未得到廣泛的認可,同時結論也存在相當的局限性。不過,不少商家卻嗅出了不一樣的「噱頭」。
  • 關於「七夕」的最新科學研究:愛意為何要浪漫表達?或與基因變異有關
    那麼,濃濃愛意為何要通過浪漫行為來表達呢?一項最新的遺傳學研究稱,名為CD38基因的變異可能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浪漫關係動態有關。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詹妮弗·巴茨(Jennifer Bartz)、珍蒂娜·薩迪卡吉(Gentina Sadikaj)及其同事在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發表論文指,他們研究了111對異性情侶(222人)的數據,這些人報告了自己的社交行為,包括與他人一起微笑和大笑、發表諷刺性評論、要求他人做某事或讓步;他們對伴侶行為的看法;以及他們在20天內彼此互動時的感受。
  • 研究:腸道細菌被發現跟內源性大麻素和抑鬱有關
    據外媒報導,最近的大量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跟抑鬱症等情緒障礙之間存在令人信服的相關性。但腸道細菌是如何影響抑鬱行為的目前還不清楚。不過近日來自一組法國科學家的新研究揭示了一種可能的因果機制,其描述了一種途徑,即微生物群的改變導致海馬體的活性下降並導致隨後的抑鬱行為。
  • 最新研究稱或與基因變異有關
    那麼,濃濃愛意為何要通過浪漫行為來表達呢?一項最新的遺傳學研究稱,名為CD38基因的變異可能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浪漫關係動態有關。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詹妮弗·巴茨(Jennifer Bartz)、珍蒂娜·薩迪卡吉(Gentina Sadikaj)及其同事在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發表論文指,他們研究了111對異性情侶(222人)的數據,這些人報告了自己的社交行為
  • 飲酒後的面部「亞洲紅」,是痴呆症高風險的信號
    一篇發表在《Acta Neuropathologica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領導的研究團隊表明,參與酒精代謝的一種關鍵酶的常見突變會增加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和小鼠細胞的損傷。乙醛脫氫酶2(ALDH2)的這種突變與飲酒後面部發紅有關。
  • 即便飲酒適度也關聯腦容量減少
    來源標題:即便飲酒適度也關聯腦容量減少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適度飲酒與大腦容量略微縮小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