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意為何要浪漫表達?最新研究稱或與基因變異有關

2020-11-25 安徽網

中新網北京8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傳統情人節之一的「七夕」將至,不少情侶也許正在策劃一場浪漫的示愛。那麼,濃濃愛意為何要通過浪漫行為來表達呢?一項最新的遺傳學研究稱,名為CD38基因的變異可能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浪漫關係動態有關。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詹妮弗·巴茨(Jennifer Bartz)、珍蒂娜·薩迪卡吉(Gentina Sadikaj)及其同事在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發表論文指,他們研究了111對異性情侶(222人)的數據,這些人報告了自己的社交行為,包括與他人一起微笑和大笑、發表諷刺性評論、要求他人做某事或讓步;他們對伴侶行為的看法;以及他們在20天內彼此互動時的感受。

在這222人中,有118人(65名女性和53名男性)還提供了遺傳信息。論文作者研究發現,CD38基因的一種變異CD38.rs3796863與個體在與伴侶的日常互動中的交流行為有關,比如感情表達。CD38.rs3796863有兩個變體(等位基因)A和C,因此,該基因可以以AA、CC和AC三種組合或基因型的形式存在。

論文作者進一步研究發現,CC基因型的個體比AA或AC基因型的個體報告了更高程度的交流行為,他們也更有可能將伴侶的行為視為交流行為,而且經歷了較少的負面情緒,如擔心、沮喪或憤怒。CC基因型的個體還報告說,他們的關係調整水平較高,包括對關係質量和支持的看法。

同時,論文作者還在情侶中觀察到一種模式:被試自己的行為、對伴侶行為的看法以及對負面感受和關係調整的體驗,與伴侶的基因型和自己的基因型同等相關。

論文作者總結認為,上述研究結果表明,CD38基因變異可能在支持人類親密關係的行為和觀念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完)


相關焦點

  • 愛意為何要浪漫表達?最新研究稱或與基因變異有關
    中新網北京8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傳統情人節之一的「七夕」將至,不少情侶也許正在策劃一場浪漫的示愛。那麼,濃濃愛意為何要通過浪漫行為來表達呢?一項最新的遺傳學研究稱,名為CD38基因的變異可能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浪漫關係動態有關。
  • 新知|愛意為何要浪漫表達?最新研究稱或與基因變異有關
    中國傳統情人節之一的「七夕」將至,不少情侶也許正在策劃一場浪漫的示愛。那麼,濃濃愛意為何要通過浪漫行為來表達呢?一項最新的遺傳學研究稱,名為CD38基因的變異可能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浪漫關係動態有關。論文作者研究發現,CD38基因的一種變異CD38.rs3796863與個體在與伴侶的日常互動中的交流行為有關,比如感情表達。CD38.rs3796863有兩個變體(等位基因)A和C,因此,該基因可以以AA、CC和AC三種組合或基因型的形式存在。
  • 關於「七夕」的最新科學研究:愛意為何要浪漫表達?或與基因變異有關
    中新網北京8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傳統情人節之一的「七夕」將至,不少情侶也許正在策劃一場浪漫的示愛。那麼,濃濃愛意為何要通過浪漫行為來表達呢?一項最新的遺傳學研究稱,名為CD38基因的變異可能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浪漫關係動態有關。
  • 最新研究稱惡性瘧原蟲改變基因表達
    中新網北京10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專業學術期刊《自然-醫學》最新發表一項傳染病的研究論文稱,惡性瘧原蟲是導致瘧疾的主要寄生蟲,通過改變自己的基因表達,這種瘧原蟲能在旱季少量存留於人類血液中,但又不會導致疾病。
  • 影響你的戀愛關係的,可能是基因變異
    如果他無法和你好好溝通、經常生氣、抱怨、難過,而且不會安慰你,不要怪他,因為這一切都有可能是基因的問題(手動狗頭)。本文作者:JYR,編審:王新凱,題圖來自:電影《怦然心動》根據《科學報告》8月20日發表的一項研究,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心理學系研究人員通過分析111對情侶發現,參與催產素分泌的CD38基因變異能夠預測日常生活中的戀愛關係。
  • 影響你的戀愛關係的,可能是基因變異
    如果他無法和你好好溝通、經常生氣、抱怨、難過,而且不會安慰你,不要怪他,因為這一切都有可能是基因的問題(手動狗頭)。本文作者:JYR,編審:王新凱,題圖來自:電影《怦然心動》根據《科學報告》8月20日發表的一項研究,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心理學系研究人員通過分析111對情侶發現,參與催產素分泌的CD38基因變異能夠預測日常生活中的戀愛關係。
  • 七夕到了Ta卻不懂浪漫?科學揭示CD38基因對浪漫行為的影響
    如果他無法和你好好溝通、經常生氣、抱怨、難過,而且不會安慰你,不要怪他,因為這一切都有可能是基因的問題(手動狗頭)。根據《科學報告》8 月 20 日發表的一項研究,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心理學系研究人員通過分析 111 對情侶發現,參與催產素分泌的 CD38 基因變異能夠預測日常生活中的戀愛關係。
  • 研究揭示結構變異對番茄基因表達和作物改良的影響
    研究揭示結構變異對番茄基因表達和作物改良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8 22:07:06 近日,美國冷泉港實驗室Zachary B. Lippman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Michael C.
  • 芬蘭分子醫學研究所:新冠肺炎重症或與基因變異有關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0月29日報導,芬蘭分子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10月28日宣布,一項分析結果表明,3號染色體上的一個基因變異與疾病最嚴重的形式之間存在關聯。研究人員指出,擁有這種變異的人患上新冠肺炎的風險不會增加,但一旦感染就很有可能發展成重症。
  • 基因表達,男女有別
    來源:虎嗅網本文作者:學術頭條,頭圖來自:CFP本周最新一期 Science 雜誌封面,介紹了基因型-組織表達(GTEx)項目長達 10 年研究成果的最後一個部分。此外,Lappalainen 博士還參與了 GTEx 聯盟發布的其他幾篇論文,其中一篇發表在 Science 上的研究中,他們對 GTEx 組織中不同細胞類型的基因表達進行了計算分析,以此更好地發現影響疾病風險的基因變異背後的機制。
  • 基因表達、男女有別:Science、Cell等發布15篇人類遺傳最新成果
    據悉,本周發表的15篇最新論文基於GTEx V8版本數據集。研究人員對來自838名死亡捐贈者49個組織的15,201份樣本進行了RNA測序,並分析了每個捐贈者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整個研究使用的一種關鍵方法為基因表達數量性狀位點(eQTL)分析,以鑑定影響基因表達的遺傳變異以及分析剪接變異數量性狀位點(sQTL);其中一篇論文還使用CRISPR分析了罕見病的調控變異。
  • Sci Rep:「浪漫基因」就藏在我們的基因組中
    2020年8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Scientific Reports》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 CD38基因的變異可能與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的浪漫關係有關。在該研究中, Jennifer Bartz, Gentina Sadikaj及其同事研究了111對異性戀夫婦(222個人)的數據,這些夫婦報告了他們的社交行為,包括嘲笑另一半,發表諷刺評論,要求他人做某事,他們對伴侶的看法,以及在20天的互動過程中的感受。在222名參與者中,有118名(65名女性和53名男性)也提供了遺傳信息。
  • 遺傳性心肌病與這種基因變異有關!協和醫院張抒揚等發表文章
    Obscurin 是一組由OBSCN 基因編碼、主要在橫紋肌組織中表達的結構蛋白。多項研究提示,OBSCN 基因突變與肥厚型心肌病、擴張型心肌病、左心室緻密化不全等多種遺傳性心肌病相關。北京協和醫院張抒揚等發表文章指出,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發現許多不明原因的心肌病患者中存在多種多樣的OBSCN 基因變異,但大多缺乏有關其致病性及致病機制的深入研究。2007 年,一名日本青年被發現攜帶R4344Q 雜合突變並表現為肥厚型心肌病。
  • 外媒稱糖尿病與「呼吸」有關 空氣汙染可能導致基因突變
    原標題:《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糖尿病也許是「吸」進來的!》 ◎沈川 【深吸一口氣,再緩緩呼出,如果你居住在某個地方,這一次深呼吸很可能拉近你與糖尿病的距離,也沒準導致你體內的某些基因發生變異。
  • 基因變異使非洲鼴鼠不怕疼
    新華社北京6月6日電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最新發現,特定基因變異使幾種非洲鼴鼠對致痛物質不敏感,這為開發新型鎮痛藥提供了思路。        此前人們發現,生活在東非的祼鼴鼠接觸酸和辣椒素等物質時沒有疼痛反應。
  • 性愛有利於剔除不良基因變異,貧困會改變人類基因
    但最新的研究顯示,性行為有其存在的理由,不僅僅是啪啪的快樂,還有利於剔除不良基因變異,促進人類進化。每個新生兒都有70%的機率產生異於父母的基因誤差,遠比細菌等簡單生物高得多。變異也許會減弱生物的身體機能,如果每一代都是如此,物種便可能遭受致命打擊。但人類至今仍未滅絕,說明我們可通過某種途徑、逐漸剔除對物種不利的變異。近日《科學》期刊上的一篇論文指出,答案也許與生物的另一有趣行為有關:性行為。
  • 新研究:成年肥胖可能源自幼年基因變異
    新華社/法新新華社倫敦9月7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和芬蘭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與成年人肥胖風險相關的眾多基因變異可能在幼年階段就開始顯現跡象,這一新發現或許有助找到更好的預防肥胖方式。嬰兒出生後,身體質量指數往往會快速上升,直到9個月大,相關數值才開始下降,這一狀態會維持到5至6歲左右。此前研究顯示這段時期的身體質量指數變化較大,對日後是否會出現肥胖非常重要。
  • 「微特稿·健康與養生」研究顯示愛吃素或源於基因變異
    英國牛津大學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愛吃素或許與基因變異有關。 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從英國生物醫學庫中選取5642名素食者和超過36萬名喜歡吃肉者的相關信息,分析後發現VRK2基因附近rs10189138位點的基因變異與人愛吃素存在「顯著關聯」。
  • 外媒:研究稱父親基因決定孩子健康 可跨代傳承
    參考消息網6月1日報導 外媒稱,根據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大學教堂山分校日前公布的一項研究,從基因上說,我們更像爸爸。據西班牙《萬象》月刊5月號報導,「我們從祖先那裡獲得的DNA只是遺傳的一個基礎,重要的是這些基因如何表達,即我們繼承的等位基因。
  • 科普:基因變異致玉帶鳳蝶會偽裝
    日本研究人員最新研究揭開了部分玉帶鳳蝶「唬人」的秘密。    玉帶鳳蝶通常是黑色的翅膀上面有白色的花紋,但是一部分雌玉帶鳳蝶長著紅色的花紋,看起來非常像有毒的紅珠鳳蝶,從而通過偽裝躲避天敵捕食。不過人們一直不清楚它這種擬態變異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