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變異使非洲鼴鼠不怕疼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6月6日電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最新發現,特定基因變異使幾種非洲鼴鼠對致痛物質不敏感,這為開發新型鎮痛藥提供了思路。

        此前人們發現,生活在東非的祼鼴鼠接觸酸和辣椒素等物質時沒有疼痛反應。為了弄清其中的分子機制,德國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研究人員與南非、美國等國同行對祼鼴鼠等9種地下齧齒動物進行痛覺實驗,並分析相關基因。

        該中心日前發布新聞公報說,研究人員用稀鹽酸、辣椒素和芥末進行實驗,它們都含有異硫氰酸烯丙酯這種關鍵的致痛成分。結果發現,除了祼鼴鼠之外,還有4種鼴鼠對上述致痛物質中的一種完全沒有反應。對疼痛不敏感可能有助於鼴鼠開闢新的棲息地,取得進化優勢。

        研究團隊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說,他們提取鼴鼠的脊髓和背根神經節等與感覺相關的組織,通過RNA(核糖核酸)測序分析了約7000個基因。結果顯示,祼鼴鼠和納塔爾鼴鼠對辣椒素不敏感的原因是,它們編碼辣椒素感受器TRPV1的基因發生了變異。

        而祼鼴鼠和岬鼠對酸不敏感的主要原因是其鈉離子通道基因發生變異。但是,同樣不怕酸的東非鼴鼠沒有表現出類似的變異,其耐酸能力可能來源於其他一些基因的變化。分析顯示,這些物種的相關基因變異是在4000多萬年裡分別進化完成的。

        高原鼴鼠是唯一對異硫氰酸烯丙酯完全沒有反應的物種,它們編碼辣椒素感受器TRPV1的基因與眾不同,進一步分析顯示這與另一個鈉離子通道基因過度表達有關。這些基因變化在不到700萬年的時間裡就完成了。

        研究人員說,高原鼴鼠如此之快的進化可能是多種環境因素聯合導致,使它們能以辛辣的植物根莖為食,並耐受會分泌致痛毒素的兇猛螞蟻的攻擊,開闢新的生活空間。

相關焦點

  • Science:非洲鼴鼠不怕疼,是演化加了什麼buff?
    十年前科學家就發現裸鼴鼠對疼痛極不敏感。最近的一項研究進一步探索了它和其他 8 個相關物種對 3 種刺激性物質的反應,並找到了和痛覺不敏感有關的基因。這一發現或許有助於研發更加高效的止痛藥物。高原鼴鼠感受不到納塔爾螞蟻叮咬帶來的疼痛,它們通常會一同生活在地下洞穴裡。
  • 科學網—裸鼴鼠天生不怕疼
    本報訊 裸鼴鼠似乎具有一些神奇的力量。 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新聞報導,儘管這種怪異的哺乳動物渾身不長毛,但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種齧齒動物竟然沒有痛覺。
  • 研究揭示裸鼴鼠不怕痛原因—新聞—科學網
    非洲裸鼴鼠是一種奇怪又有點醜陋的動物。這些「小傢伙」能活32年,它們對癌症有不可思議的抵抗力,而且感覺不到一些疼痛。
  • 鼴鼠基因組揭示調控重排與適應性雌雄間性相關
    鼴鼠基因組揭示調控重排與適應性雌雄間性相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1 21:50:32 近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Darío G.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22期:基因編輯嬰兒壽命不及常人?突變基因...
    基因技術的應用領域包括基因檢測、基因編輯、基因診斷、基因治療和基因克隆等方面。在上周的周報中提到,5月27日,在貴州貴陽舉行的「2019數博會生命大數據高峰論壇暨第四屆基因組雲計算技術開發者峰會(GCTA 4)」上,連續4年參與數博會的華大基因攜新的黑科技到來——用手機進行個人全基因組測序分析。同時,華大基因自主開發的多組學交互式數據挖掘系統Dr.Tom也在大會上亮相。
  • 對魚腥味不敏感?可能是這個基因變異了
    一項新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表明,人們對魚腥味的敏感程度可能受到其攜帶的嗅覺受體基因變異的影響。為了探索嗅覺的遺傳基礎,冰島 DeCode Genetics 公司的研究人員對 9,000 多名個體開展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這些人同時參與氣味測試,嗅聞六種不同氣味的樣本。
  • 最醜、最宅、最奇葩的哺乳動物:不得癌症不衰老,新鮮空氣讓它們發瘋
    最近,一項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新研究發現,一個特殊的基因突變,使得它們可能不得不生存在高濃度的二氧化碳環境中。關鍵的基因突變在殘酷的自然界,動物能通過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實現物種演化以適應環境。其中,基因突變是一個完全隨機的過程。
  • 軍科院發文:鑑定出非洲豬瘟病毒自然變異毒株
    軍事獸醫研究所指出,該變異株不含任何已知標記基因,說明我國的ASFV已經出現了自然變異株,可能和目前呈現的亞急性型流行的ASF有關。大事件!軍科院發文:鑑定出非洲豬瘟病毒自然變異毒株來源:中國獸醫學報圖片來源:知網2021年2月,《中國獸醫學報》刊出由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軍事獸醫研究所完成的研究論文《1株非洲豬瘟病毒自然變異毒株的鑑定》,文章指出,非洲豬瘟(ASF)於2018年傳入我國後已流行了2年有餘,我國非洲豬瘟病毒(ASFV)毒株未曾出現較大變異。
  • 基因突變,讓尼安德特人開始畏懼疼痛,自此這個種群走向衰落
    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科學家早就得出結論,男性比女性對疼痛的耐受更高,是因為女生身體的疼痛纖維分布比男性更密集,這樣一來,女性對於疼痛的感知力更高,所以輕微一點點受傷就疼痛的女孩子並不是矯情,是因為她們真的怕疼。除了女生,也有一部分男生很怕疼,但是他們怕被說成是矯情所以羞於開口。實際上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怕疼和矯情與否沒有關係,而是基因在作怪。
  • 雌性鼴鼠長出「睪丸」,科學家找到了證據
    雖然我們暫時不知道地球生命起源的真正過程是怎麼樣的,但是按照《進化論》的觀點,現在生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其實都可以找到共同的祖先,當然,也包括地球最智慧的人類。有很多人對《進化論》是持有質疑的態度的,比如說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朋友質疑稱,為什麼現在看不到猴子變成人類了?
  • Science:DNA片段重複和倒位導致雌性鼴鼠同時產生功能性的卵巢和...
    在雌性鼴鼠中,這種兩種組織類型都結合在一種稱為卵睪體(ovotestis)的器官中,這是這種哺乳動物的一種獨一無二的特徵。雌性鼴鼠血液中含有大量的睪丸酮雌性鼴鼠的睪丸組織不產生精子,但會產生大量的性激素睪丸酮,也就是說雌性鼴鼠的睪丸酮含量與雄性鼴鼠相似。據推測,這種天然的「興奮劑」使得雌性鼴鼠具有侵略性和發達的肌肉,這對於它們在必須挖洞和爭奪資源的地下生活來說是一種優勢。
  • Cell|從人群結構、群體分層及基因滲入全面理解人類結構變異
    首先,該研究對全球54個人群中911個樣本的全基因組測序結果進行了全面分析,共發現了126,018種結構變異。與已發表的變異資料庫比較發現,78%的變異未被報導過,提示對少數人群的研究有助於更全面地理解遺傳變異。
  • 中日韓人種基因拷貝數變異圖譜出爐
    據韓聯社4月5日報導,韓國首爾大學基因醫學研究所徐廷瑄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宣稱,他們通過對30名中國人、韓國人和日本人的基因組研究,成功繪製出中日韓人種超高清基因拷貝數變異圖譜,並根據該圖譜發現,亞洲人獨有的基因拷貝數變異共有3500多個。
  • 為什麼裸鼴鼠不怕痛
    裸鼴鼠終身生活在黑暗的地下,眼睛派不上用場,就是靠這些觸鬚來辨認方向的:前進時,擺動頭部,後退時,則擺動尾巴,都是為了讓觸鬚觸摸到隧道壁,就像我們在黑暗的地道中用手扶著牆壁走一樣。它們的眼睛高度退化,幾乎完全喪失了視覺,大腦皮層中負責視覺的區域也大大減小,被改為用於感受觸覺了。  幾年前,這個現象引起了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的湯姆斯·帕克等人的興趣。
  • Science:揭示多種非洲齧齒動物對疼痛不敏感的分子秘密,有望開發出...
    嗯,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南非、坦贊尼亞和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這正是一些非洲齧齒動物的情況,它們生活在以酸性空氣、刺人的昆蟲和刺激性食物來源為特徵的惡劣環境中。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5月31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Rapid molecular evolution of pain insensitivity in multiple African rodents」。
  • 遺傳變異與非洲血統人群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的關係
    遺傳變異與非洲血統人群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的關係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7 16:22:33 非洲人後裔青光眼遺傳學(GGLAD)聯盟宣布他們分析了遺傳變異與非洲血統人群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的關係。
  • 球界大神帶你走進變異球的基因世界~
    ,越來越多的變異基因被發現並普及,使這種最適宜家庭飼養且變異品類豐富的新寵迅速風靡世界,同時成就了諸多先驅者的財富夢想。XDD同樣也不可能了解的面面俱到,因此思慮良久也不知道從何說起,我只能把自己學習了解變異球基因的方法分享給大家,有心的朋友不妨一試。從自己最感興趣的基因入手,一個一個了解,遇到讓你眼前一亮的品系,再逐一重點研究。
  • 裸鼴鼠抗癌的秘密
    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認為裸鼴鼠之所以幾乎從來沒有罹患癌症,是因為它們的健康細胞可以抵抗轉化為癌細胞。然而,就在最近,根據劍橋大學Fazal Hadi等人於7月1日發表在Nature上題為「Transforation of naked mole-rat cells」的研究論文,已知在其他齧齒動物細胞中引起癌症的基因也可以導致裸鼴鼠體細胞發生癌變。但由於裸鼴鼠體內獨特的條件,可有效阻止癌細胞的增殖,因而裸鼠可以生存很長的時間,並且對癌症具有出色的抵抗力。
  • 電擊大腦幫助恢復記憶;新發現水的超離子冰形態;狗「馴化」人類傳遞愛狗基因 | 聞周周
    #進化瑞典和英國科學家團隊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基因遺傳變異能在一半以上程度解釋一個人的養狗行為,這意味著一個人是否養狗與其基因遺傳因素還有很大關係。研究人員指出,這一發現揭示了基因變異可能有助於我們馴化狗和其他動物的能力,而且這一發現表明,在研究養狗對健康的影響時應考慮一個人基因變異對養狗的潛在多效性影響。曾有研究發現,兒童期間接觸寵物與成年後對養寵物的積極態度存在正相關,但這種關聯似乎還受到家庭之間遺傳差異的影響。
  • 時尚「稀罕臉」的背後可能是基因變異
    前兩天看了一部BBC關於生命孕育的記錄片,在人類受孕的前八周中,基於基因、荷爾蒙和高速分裂細胞的精細活動已經決定了一個人的外貌。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任何一個微小的偏差或基因變異,就會徹底改寫人的外貌,而這種影響將會深刻伴隨一個人的終身。Melanie Gaydos 就是這樣一個發生了基因變異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