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揭示多種非洲齧齒動物對疼痛不敏感的分子秘密,有望開發出...

2020-11-22 生物谷

2019年6月9日訊/

生物谷

BIOON/---任何有煩人室友故事的人都知道困難的生活狀況會在很多方面改變你。如今,想像一下,不僅僅是吃掉你冰箱裡的所有食物,這個討厭的室友實際上可能會導致你發生

遺傳

變化,讓「未來的你」更能容忍其行為。這聽起來好得令人難以置信嗎?嗯,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南非、坦贊尼亞和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這正是一些非洲齧齒動物的情況,它們生活在以酸性空氣、刺人的昆蟲和刺激性食物來源為特徵的惡劣環境中。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5月31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Rapid molecular evolution of pain insensitivity in multiple African rodents」。論文通訊作者為馬克斯-德爾布魯克分子醫學中心感官系統生理學家Gary Lewin博士。

作為美國康乃狄克大學護理學院的一名行為

遺傳

學家,Erin Young博士(未參與這項新的研究)研究基因和環境如何相互作用以確定發生慢性疼痛的風險。她的目標是利用這些知識開發新療法,以便更好地治療疼痛而無需使用阿片類藥物。阿片類藥物是治療疼痛,特別是急性疼痛的有力工具,但它們並不能精確地靶向特定的疼痛機制或信號。相反,阿片類藥物主要用於降低細胞傳遞疼痛信息的能力,而不會實際關閉這種信息本身。

Young對這項針對裸鼴鼠的研究感到震驚,這是因為這些有機體已對非常特定的痛苦刺激物不敏感。這是由於基因活性和蛋白結構的細微差異,而不是由於基因的缺失或突變。

人們越來越廣泛地接受這些基因活性差異可能解釋了人類疼痛敏感性和患上慢性疼痛的風險存在個體差異。更為重要的是,如果研究疼痛的科學家們了解這些齧齒動物中的這些過程並將這項研究的結果應用於人類,那麼它自然可能會產生安全的有效緩解疼痛的創新方法。

臭烘烘的洞穴推動了疼痛耐受性的進化

裸鼴鼠(

Heterocephalus glaber

)原產於東非,生活在鼠類種群稠密的地下洞穴中。在這些洞穴內,呼出的二氧化碳水平非常高,空氣變得如此酸性,以至於它會在大多數哺乳動物的鼻子,眼睛和暴露的皮膚上引起痛苦的灼燒感。

但是裸鼴鼠對這些高酸性條件完全不敏感,這使得它對這種密集的群居生活非常容忍。更重要的是,這些齧齒動物對辣椒素(capsaicin)也不敏感,其中辣椒素是導致辣椒灼痛的化學物質。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Lewin及其團隊揭示出裸鼴鼠不是唯一能夠忍受惡劣生活條件的非洲齧齒動物。通過對九種存在密切親緣關係的非洲齧齒動物物種進行比較,Lewin團隊發現四種非洲齧齒動物物種對三種疼痛物質---氫氟酸、辣椒素和AITC(芥子油中的活性成分)---中的至少一種完全不敏感。

所有這些刺激物都會引起不同類型的疼痛。氫氟酸是一種模擬洞穴中高濃度二氧化碳的物質。辣椒素和芥子油(AITC)---引起灼痛---在裸鼴鼠吃的典型食物中發現。但每一種刺激物都會通過不同的生化途徑引起疼痛。

對阿片類藥物危機的影響

有證據表明對酸、辣椒素和AITC引起的疼痛不敏感在存在親緣關係的齧齒動物中獨立地進化。但是,最終,這些適應性有助於這些齧齒動物在炎熱、黑暗和酸性環境中生存和繁衍。在沒有對它們體內的疼痛感知途徑的結構和功能進行重大改變的情況下,它們已進化出多種方式來降低它們對每天遇到的常見疼痛刺激物的敏感性。簡而言之,這些存在親緣關係的齧齒動物找到了不止一種方式對它們的生活條件和它們的室友變得超級容忍。

在Young看來,了解允許裸鼴鼠及其親緣物種對某些類型的疼痛產生抵抗性的分子變化是意義深遠的。它們直接指出了新的治療策略:通過選擇性地激活或阻斷參與特定類型疼痛敏感度的過程來治療人類的疼痛。

隨著慢性疼痛和阿片類藥物危機的嚴重流行,精準藥物替代物通過攻擊疼痛的「病因」和產生較低的副作用風險(包括錯用、濫用和成癮)為那些難以控制疼痛的人提供了希望。(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Ole Eigenbrod et al. Rapid molecular evolution of pain insensitivity in multiple African rodents, Science (2019). DOI: 10.1126/science.aau0236.

相關焦點

  • 2019年 Science期刊精華
    2.Science:揭示多種非洲齧齒動物對疼痛不敏感的分子秘密,有望開發出副作用較小的止痛策略doi:10.1126/science.aau0236任何有煩人室友故事的人都知道困難的生活狀況會在很多方面改變你。
  • 兩篇Science文章揭示關鍵大腦受體複合體的結構 有望開發多種神經...
    圖片來源:CC0 Public Domain揭示AMPARs的形成機制及作用機理對於開發新型藥用化合物非常關鍵,這些化合物或能通過提高或降低AMPARs的活性來幫助改善多種疾病的治療。當標本被冷凍以保存結構時,冷凍電子顯微鏡能夠產生超高解析度的圖像,文章中,研究人員基於該技術獲得了首個AMPARs-CNIH3複合體聯合脂質分子的分子圖像,通過對該結構進行分析,研究者發現,細胞膜中CNIH3的摺疊與計算機算法所預測的並不相同,基於該結構,研究人員假設,CNIH3的結合位點位於形成受體離子孔的GluA亞單位附近,其或許能作為一種潛在的靶點來幫助開發新型藥物,從而有效用來控制AMPARs
  • 科學家成功開發出「分子工廠」,有望打造細胞「流水線」
    科學家成功開發出「分子工廠」,有望打造細胞「流水線」  Winnie Lee • 2020-01-10 15:03:58 來源:前瞻網 E1025G0
  • 女性是疼痛最大受害者 實驗卻大多針對雄性動物
    、女性以及其他動物身上都是不同的,在遺傳、分子、細胞和生理水平上等潛在機制上存在著顯著差異。然而,根據麥吉爾大學團隊發表在《自然評論神經科學》上的一篇評論文章,絕大多數關於疼痛的研究仍是基於雄性齧齒動物,接下來的測試也主要來自雄性實驗產生的假設。這是關於疼痛研究的一個重要盲點,特別是在解決和疼痛藥物相關的問題上。根據記錄,大多數慢性疼痛患者是女性。「關於疼痛的文獻存在偏見。
  • Science:非洲鼴鼠不怕疼,是演化加了什麼buff?
    十年前科學家就發現裸鼴鼠對疼痛極不敏感。最近的一項研究進一步探索了它和其他 8 個相關物種對 3 種刺激性物質的反應,並找到了和痛覺不敏感有關的基因。這一發現或許有助於研發更加高效的止痛藥物。高原鼴鼠感受不到納塔爾螞蟻叮咬帶來的疼痛,它們通常會一同生活在地下洞穴裡。
  • 我國科學家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揭示靈長類動物胚胎發育之謎
    2019年11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原腸胚形成(gastrulation)是發育中的裡程碑事件,它涉及早期胚胎發生中出現的一系列複雜的分子、物理和能量重塑轉變。不同物種間的這種轉變過程各不相同,導致地球上動物形態的多樣性。由於技術和倫理上的限制,靈長類動物原腸胚形成的分子和細胞機制尚不清楚。
  • Med Chem Commun:科學家有望開發出治療人類淋病的新型抗生素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約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一氧化碳釋放分子的治療效應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抗生素,該抗生素或有望用來治療性傳播感染的淋病,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Med.研究者們發現,相比其它病原體而言,淋病奈瑟氏菌對於基於一氧化碳的毒性非常敏感,這就提示或許能夠利用一氧化碳釋放分子來作為開發抗菌療法的潛在候選分子。一氧化碳分子能夠通過與細菌結合來發揮作用,進而抑制細菌能量的產生;研究者Ian Fairlamb教授說道,一氧化碳分子能夠靶向作用細菌的能量中心,阻斷細菌的呼吸作用,進而引發淋病奈瑟氏菌缺氧死亡。
  • 非洲黑曼巴蛇毒多肽特異性識別並抑制疼痛相關人源酸敏感通道的...
    毒素與靶標蛋白相互作用所具有的高特異性和高親和力的優勢使得毒素被作為分子工具,用來研究蛋白的結構與生理功能,並被開發成為治療疾病的藥物。進一步的研究發現,Mambalgin能夠有效地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和初級疼痛感受器中的酸敏感離子通道(Acid-Sensing Ion Channel,ASIC)活性,阻斷神經通路中與疼痛有關的信號,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Mambalgin的止痛效果和嗎啡相當,副作用更小,因此具有藥物開發價值。
  • 基因變異使非洲鼴鼠不怕疼
    新華社北京6月6日電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最新發現,特定基因變異使幾種非洲鼴鼠對致痛物質不敏感,這為開發新型鎮痛藥提供了思路。        此前人們發現,生活在東非的祼鼴鼠接觸酸和辣椒素等物質時沒有疼痛反應。
  • 科學家開發出新型表觀遺傳時鐘 有望揭示人類大腦衰老分子機制
    ,相關研究有望幫助研究人員揭示大腦的加速衰老與多種大腦疾病發生之間的關聯,比如阿爾茲海默病和其它形式的痴呆症等。研究者Gemma Shireby說道,我們的新型表觀遺傳時鐘在預測人類大腦生物學年齡上顯著優於此前的研究模型,同時本文研究也強調了在開發表觀遺傳時鐘模型時使用與我們所要探索的機制相關的組織的重要性,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大腦組織就能確保表觀遺傳時鐘能被更好地校準用於調查痴呆症等多種大腦衰老相關的疾病。
  • 與飽受疼痛折磨的人類相比,這種動物既不患癌症也沒有疼痛
    ,人類與疼痛、癌症的鬥爭一直在進行中。不過,世界上有一種動物,既不患癌症也沒有疼痛,這就是長相有點醜陋的裸鼴鼠。 非典型的哺乳動物 裸鼴鼠在分類學上屬於哺乳綱齧齒目,主要分布在非洲東部的肯亞、衣索比亞、索馬利亞等乾燥炎熱地區。
  • 某些「低等的」脊椎動物也知道疼痛嗎,疼痛的定義是什麼?
    低等動物也能感知疼痛?對於高等脊椎動物來說,無論是鳥、蛇、老鼠還是人,疼痛的結構和生理機制都是一樣的。高等脊椎動物至少和我們一樣對疼痛敏感,因為它們的許多感官,如視覺、聽覺、觸覺等等,都比人類敏銳得多。為了生存,動物必須儘可能地依賴於對惡劣環境的敏銳感知,其程度遠遠超過當今人類。
  • 2019年11月15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三篇Science論文
    1.我國科學家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揭示靈長類動物胚胎發育之謎doi:10.1126/science.aax7890; doi:10.1126/science.aaw5754; doi:10.1126/science.aaz6976原腸胚形成(gastrulation)是發育中的裡程碑事件,它涉及早期胚胎發生中出現的一系列複雜的分子、物理和能量重塑轉變
  • 2020年1月31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一篇Science論文
    在成年齧齒動物的大腦中,這些研究人員在體內檢測到突觸神經纖維網(一個富含神經元軸突和樹突的區域)中正在進行的大量蛋白合成,並且提供直接證據表明單核糖體偏好地翻譯大量的突觸前轉錄本和突觸後轉錄本。單核糖體參與樹突和軸突中活性多肽的延伸。大多數轉錄本在胞體和神經纖維網中均表現出類似的M/P偏好性,這表明核糖體佔用通常是轉錄本的內在特徵。
  • 2019年8月23日Science期刊精華
    開發出可編程的CRISPR反應性智能材料doi:10.1126/science.aaw5122; doi:10.1126/science.aay4198CRISPR-Cas系統已成為科學家們在不斷增加的有機體中研究基因的首選工具,並且正被用於開發潛在地校正基因組中單個核苷酸位點上的缺陷的新型基因療法。
  • Science:重磅!揭示介導microRNA降解的新機制,有望開發出治療各種...
    這一發現不僅闡明了細胞的內部運作情況,而且最終可能讓人們開發出對抗傳染病、癌症和其他一系列健康問題的新方法。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1月12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ubiquitin ligase mediates target-directed microRNA decay independently of tailing and trimming」。
  • 2019年8月9日Science期刊精華
    腫瘤蛋白TP53是人類多種癌症中最常見的突變基因,大約40年前科學家們鑑別出了該基因,從那時候開始很多研究人員相繼開始對該基因進行研究;其中一項研究就是,當該基因突變時,其會給予抑制腫瘤進展的蛋白添加新的功能。
  • 2020年3月20日Science期刊精華
    1.Science: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的G蛋白特異性識別機制doi:10.1126/science.aaz5346G蛋白偶聯受體(GPCR)在細胞信號轉導中起重要作用,並作為多種疾病的重要治療靶標。與細胞外激動劑結合後,GPCR通過招募不同的G蛋白(Gs、Gi和Gq等)刺激各種信號通路以介導多種生理功能。
  • 兩篇Science論文揭示曼氏血吸蟲的弱點,有助開發治療血吸蟲病的新...
    Collins III說,世界各地約有2.4億人患有血吸蟲病---主要是非洲、亞洲和南美洲的兒童,這些人群代表了 「最貧窮的人」。大多數受感染的人都能存活下來,但是那些死亡的人往往會遭受器官衰竭或由這種寄生蟲引起的癌症。Collins說,症狀可能嚴重到讓人們無法過上富有成效的生活。這種導致血吸蟲病的寄生蟲有一個複雜的生命周期,涉及淡水蝸牛和哺乳動物的階段。
  • Science:開發出新的鴉片類物質緩解疼痛但不會產生副作用
    2017年3月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和柏林楚澤研究所(Zuse-Institut Berlin)的一個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的鴉片類物質(opioid)。經證實,它會靶向大鼠中的疼痛區域,而且不會導致副作用。他們還描述了這種新的鴉片類物質如何在大鼠體內很好地發揮效果,而且如何不會產生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