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越來越多證據表明,疼痛在男性、女性以及其他動物身上都是不同的,在遺傳、分子、細胞和生理水平上等潛在機制上存在著顯著差異。
然而,根據麥吉爾大學團隊發表在《自然評論神經科學》上的一篇評論文章,絕大多數關於疼痛的研究仍是基於雄性齧齒動物,接下來的測試也主要來自雄性實驗產生的假設。
這是關於疼痛研究的一個重要盲點,特別是在解決和疼痛藥物相關的問題上。根據記錄,大多數慢性疼痛患者是女性。
「關於疼痛的文獻存在偏見。由於實驗中雄性動物的大量使用,我們越來越多地了解雄性動物的疼痛生物學,還錯誤地將其認為是普遍的痛苦生物學,」麥吉爾大學心理和麻醉學教授、論文作者Jeffrey Mogil說。
表面上看,這一現象已經有所好轉。加拿大的資助機構在2006年開始將性別視為一個生物變量,並要求疼痛研究人員將雌性齧齒動物納入他們的實驗。在美國,類似的轉變也出現在2016年。
Mogil查看了在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發表在該領域頂刊《疼痛》的1000多篇學術文章,發現越來越多的研究同時對雌性和雄性齧齒動物進行了測試,只有雄性參與的研究從2015年的80%下降到2019年的50%。
乍一看,這可能代表相關領域出現了良好的轉變趨勢。但是當他更仔細地研究疼痛文獻時,他發現了性別偏見持續存在的明顯證據。
「我們為實驗提出的想法,都是建立在男性實驗的基礎上的,因此它們在男性身上起作用,而不是在女性身上起作用,」Mogil說,「我發現,在那些對兩性進行了實際測試並報告了性別差異結果的論文中,這些實驗「成功了」,這意味著被測試的科學假設被發現是正確的。然而男性72.4%的時間是正確的,女性實際上只有27.6%。」
如果文獻中不存在偏見,並且有大量論文證明實驗在不同性別中結果不同,那麼它在女性中的作用應該和在男性中一樣頻繁。
為什麼最終結果會這樣?因為那些實驗檢驗出來的假設都是建立在之前的數據基礎上的,這些數據來自於只對男性的實驗。所以,它自然只對雄性有效。
Mogil認為,從這一綜述中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研究人員離開發對女性有效的止痛藥還有一段距離。
關於醫學科研領域的男女差異,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發現。
去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發表在國際期刊《前沿科學》的一項研究揭示了菌群的性別差異。
他們研究了男性和女性四大部位15個位點的微生物菌群後,發現人體菌群原來存在性別差異,主要體現在物種多樣性及其空間分布、物種組成(包括男女特有物種清單)、核心-邊緣物種、網絡骨架結構等7個方面。
研究表明,男女在對某些疾病易感性上存在差異,這些疾病包括肥胖、糖尿病、痛風、自閉症、抑鬱症等。其中,菌群的性別之分導致男女在免疫內分泌調節上的差別。
關於疼痛的性別差異,此前阿拉巴馬州大學研究團隊的實驗發現,雄性小鼠對最輕微的痛覺觸碰都顯得非常敏感,它們在感受到觸碰後會馬上把爪子縮回來;而雌性小鼠卻隱忍許多,哪怕是用纖維輕輕的戳它們的爪子,它們也不會縮回爪子。
他們將細菌的脂多糖(LPS)注射到小鼠的脊椎,以此來建立小鼠的慢痛模型。這種模型能在雄性小鼠中建立卻不能在雌性小鼠中建立。換句話說,注射LPS的雄鼠怕痛,可是雌性小鼠卻不怕痛。
研究證實,雌雄動物間傳導某些疼痛的途徑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是免疫細胞和激素決定的。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
[1]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5/200521112552.htm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3-020-0310-6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