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是兩性固有差異之一,男人總是比女人高一些,這種現象叫做體型性二型。不僅人類,大到老虎大象,小到老鼠兔子,絕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是雄性比雌性大而強壯。這種現象是怎麼形成的呢?
哺乳動物的性二型現象與自然選擇中的性選擇有關,雄性作為在有性生殖中主動、強勢的一方,會競爭與雌性的交配權,優勝者才有機會和雌性交配。一隻強壯的雄性可以霸佔多隻雌性,從而留下更多後代,更好地把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而弱小的雄性則可能根本得不到交配機會。影響體型大小最主要的因素是遺傳,身強體壯的個體後代通常也更高、更大,也久而久之,有利於性競爭的性狀——高大、強壯,就得到了鞏固與發展。
有人要問了,那為什麼不是雌性更大,讓雌性在交配中佔主動並選擇雄性?而且,雌性承擔了妊娠和哺乳的主要任務,體型更大對於降低分娩死亡率,提高後代成活率都會有諸多的好處。事實上,正是由於雌性在繁殖中付出更多,性選擇才沒有向雌性更大的方向發展。
首先,在繁殖中付出較少的雄性總是對交配更為渴求,而付出更多的雌性傾向於迴避交配。低等動物如昆蟲、魚類、蛙類和蛇類都是雌性更大,但繁殖期間也是雄性主動求偶,像雄螳螂這種一不留神還會掉腦袋,被更大更強壯的妻子吃掉補充營養。
其次,正是由於雌性在繁殖中付出很大,讓強勢雌性與多隻雄性交配,對種群繁衍不會有任何好處,因為她們在一個繁殖季只有精力生育一胎後代。相反,雄性在繁殖中只提供一個精子,強勢雄性完全可以霸佔更多雌性。在尼泊爾奇旺國家公園,最強大的雄虎統治了七隻雌虎,獨佔與這七隻雌虎的交配權,禁止任何其他雄虎進入自己的領地,靠近自己的妻妾,這樣,他在一個繁殖季最多可以留下七胎後代。
最後,也正是由於雌性的巨大犧牲,更多的營養在妊娠期和哺乳期源源不斷地供給了幼仔,不利於雌性生長出更大的體型。以棕熊為例,棕熊五六歲就已經性成熟了,此時公熊只比母熊大30%左右;之後母熊開始生育,生長就停止了,大量的營養供給了熊寶寶;而公熊還能繼續生長,到10歲以後體型達到母熊的兩倍。營養因素確實也是雄性大於雌性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且,哺乳動物都是雄性在社群生活中居於支配性地位,因而能獲取更好的食物。群居的獅子通常是雌獅承擔捕獵任務,而雄獅優先吃掉獵物肉最多的部分;而獨居的棕熊雄性總是佔據最佳捕魚位置。與之相對的是,雄狼在雌狼懷孕晚期就開始照顧雌狼,幼狼出生後又與雌狼共同承擔起養育幼狼的任務,在整個繁殖過程中,雄狼的付出比只提供一個精子的熊和大貓多得多。獅虎熊的雄獸,體重足有雌獸的1.5-2倍,而雄狼只比雌狼重10%左右。
可見,付出較少卻獲取更好的食物,是雄性比雌性體型大的又一個重要推手。人類也長期處於父系社會,男性在社會中長期居於統治地位,並支配著各種資源。很多國家和民族長期存在的一夫多妻制,實際上是性選擇在人類社會的反映,男性之間為獲取女人的爭鬥,可以小至個體之間的決鬥,亦可以大至國家之間的戰爭,衝冠一怒為紅顏的事例,在歷史上比比皆是。
因此,性選擇的精髓就是,充分利用種群中更為有用的雌性,讓每隻雌性都參與繁殖,並通過雄性之間的交配權競爭對相對無用的雄性進行優中選優,淘汰掉多餘的雄性,使體型更大的優勢雄性留下更多後代,從而令整個種群往更好的方向發展。低等動物雌大雄小的性二型模式,不利於選擇出更強的個體,在生物演化史上就被高等的哺乳動物摒棄了。
現在,人類社會已經進入高度文明的新階段,一夫多妻的陋習已經在世界範圍內被摒棄,男人再也不用為了爭搶女人而大打出手了,一味爭強好鬥也不再能得到女性青睞。高個子的男性並不一定能比矮個子的男性留下更多後代,性選擇在體型方向的選擇不再那麼強烈。事實上,研究表明,與人類祖先和原始人相比,現代人的體型性二型確實已經大大縮小了。
然而,男女之間仍在用才華、財富和外貌爭取對方的芳心,女人的擇偶標準影響著男人,男人的審美觀念同樣也影響著女人,這一切都是由社會文化與風俗決定的,社會文化與習俗已經代替了自然選擇,性選擇在向另一個方向起作用。幾萬年乃至幾十萬年、幾百萬年以後,人類又將演化成什麼樣子呢?
了解動物科學知識,關注動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