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錯覺,地球上已知動物大約有150萬種,一輩子也只能見到少數部分,何來「大多動物都是雄性更加漂亮」?雄性和雌性外觀差異較大的物種常見於鳥類和哺乳動物。
雄性鳥類個體羽毛更豔麗,雄性哺乳動物也常常長得更威武,主要是基於生殖的考慮。對於鳥類或者哺乳動物來說,生活質量能夠反映在毛色上,力量反映在肌肉的強健程度上,而且對於雌性來說,在一段繁衍時間內只能和一個雄性交配,只能將一個雄性的基因傳遞下去,因此在種群內部就有較為激烈的關於交配權的生存競爭。自然界中有一些相當殘酷的基於繁衍的生存鬥爭,科學家等記錄到雄性虎鯨攻擊虎鯨幼崽的行為,將其殺死,為的是讓帶崽的虎鯨更快地進入下一輪繁衍周期,使自己的基因有更高的機率遺傳下去。所以對絕大多數動物而言,活著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將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是基於基因複製遺傳性的動物行為,生物沒有太多的選擇,但是生殖行為也耗費能量,進化過程中動物們逐漸找到了一條更為穩妥的方式,那就是圍繞生殖的中群內生存競爭,只有強健更利於獲得雌性青睞。
那些毛色豔麗、肌肉強健的個體,更有利於保證家族的食物和領地,和同類同性競爭的時候也有更高的機率勝出,因此性選擇的作用使得鳥類雄性漂亮,哺乳動物雄性更強健,隨著生物的演化,雌雄個體之間的差異就越來越明顯。但是並非沒有例外,在爬行動物中,例如鱷魚、巨蜥等物種,雌性的個體很多時候大於雄性個體,它們就沒有這麼豐富的色彩,更多的就是靠肌肉來搏鬥,贏的獲得交配權,從而將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而在海馬中,由於雄性承擔卵孵化的重任,因此性選擇反而作用在了雌性身上。其實在動物眼中,沒有漂亮、色彩豔麗等概念,它們只是憑藉演化史中獲得的本能,和那些肢體殘疾外表不怎麼光鮮的個體交配,往往難以保證後代的生存率,自然選擇賦予了動物們這種經驗性的行為。
人類算是動物界的一個特例,因為人類智商很高,有著很強的自我意識,在早期的時候大概也有性選擇的作用,但是後來卻逐漸轉變,不在以單純的外表選擇配偶,相比而言可能更側重於能力,能力越強越是智慧就越可能獲得漂亮的對象,不過漂亮這個東西是審美,每個人的觀點都有不一樣,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