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飽受疼痛折磨的人類相比,這種動物既不患癌症也沒有疼痛

2020-11-23 騰訊網

◆◆◆

文/王德華

疼痛和癌症對人類的健康生活影響很大,人類與疼痛、癌症的鬥爭一直在進行中。不過,世界上有一種動物,既不患癌症也沒有疼痛,這就是長相有點醜陋的裸鼴鼠。

非典型的哺乳動物

裸鼴鼠在分類學上屬於哺乳綱齧齒目,主要分布在非洲東部的肯亞、衣索比亞、索馬利亞等乾燥炎熱地區。它們體形不大,體重約35克,身體幾乎無毛,終生生活在地下0.5~2.5米的洞道內,洞道面積可以有幾個足球場大。裸鼴鼠壽命可達32年,是齧齒動物中壽命最長的物種。

裸鼴鼠在行為和生理上都與其他哺乳動物有很大的不同。在行為上,裸鼴鼠像蜜蜂、螞蟻等昆蟲一樣具有高度組織化的社會結構,進行合作生活。一個家群中生活著不同年齡的幾代個體,一般有10~290個成員。家群中只有一個鼠後和1~3個雄性個體來統治整個群體,並行使繁殖任務。而其他成員沒有繁殖的權利,主要承擔為家族覓食和保護巢穴等服務工作。

裸鼴鼠主要取食植物的地下根部和塊莖,往往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才能獲得食物。為了節省能量,裸鼴鼠的代謝水平遠低於同等大小的其他哺乳動物。裸鼴鼠雖然是哺乳動物,但是體溫調節能力很弱,正常體溫為30~33℃(也是洞道內空氣的溫度),當環境溫度低於28℃時,裸鼴鼠就會失去保持恆溫的能力,需要相互擁擠來取暖。

裸鼴鼠具有很強的抵抗低氧的能力。它們生存的地下洞道內,二氧化碳含量很高而氧含量很低(10%~15%),這樣惡劣的環境對其他動物來說,往往會導致大腦損傷,甚至會危及生命。而裸鼴鼠似乎很適應這樣的生存環境。研究發現,其血紅蛋白對氧氣具有高親和能力,腦組織對缺氧具有很強的耐受性。

一生無痛也無癌

令人驚奇的是,裸鼴鼠竟然沒有疼痛感。感知疼痛的能力對動物和人類的生存是至關重要的,而裸鼴鼠似乎先天缺乏感知疼痛的能力。科學家發現,裸鼴鼠皮膚上的觸覺感受器缺少一種傳導痛感的物質(神經肽)。

為什麼裸鼴鼠會失去感受疼痛的能力?有學者認為,洞道內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很可能是一種重要的自然選擇壓力。裸鼴鼠的疼痛感受器被酸性物質活化的能力受到抑制,更進一步,其周圍神經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釋放神經肽類物質的能力被抑制。

進化過程使得裸鼴鼠關閉了對其生命活動沒有絕對必要性的生理功能,包括神經受體的感受能力。因此,儘管裸鼴鼠失去了痛感,但這對其生存沒有造成威脅。

裸鼴鼠還具有超強的抗癌能力。研究發現,在自然環境中裸鼴鼠的細胞沒有癌化的現象。科學家曾使用多種致癌物質試圖誘導裸鼴鼠的細胞發生癌變,但都沒有成功。

裸鼴鼠能夠抵抗癌症,主要原因是其具有一種稱為「早期接觸性抑制」的機制,即當細胞的密度較高時,細胞自身會進行自我調節以抑制細胞的繼續分裂,從而抑制了腫瘤的發生。

科學發現,這種機制是由一種透明質酸引發的。透明質酸是普遍存在於哺乳動物細胞間質中的非蛋白結合因子。在正常組織中,透明質酸以高分子量的形式存在,具有抑制有絲分裂、抗炎和抗腫瘤的作用。裸鼴鼠體內的高分子透明質酸含量,是人類和其他齧齒動物的5倍之多。

相貌醜陋、擁有抗癌機制的裸鼴鼠,在行為、生理和生態學等方面獨具特色,不僅豐富和加深了人們對動物適應環境能力的理解,還為人類在攻克癌症、研發止痛藥、抵抗衰老等方面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選自《科學畫報》

微信發表時有改動

轉載請保留作者,註明轉載自科學畫報

相關焦點

  • 有些動物不患癌症的秘密:大象有抑癌基因19個,人類僅1個
    有些動物不患癌症的秘密:大象有抑癌基因19個,人類僅1個 陸靜怡 翻譯/科技日報 2017-07-28 15:19
  • 某些「低等的」脊椎動物也知道疼痛嗎,疼痛的定義是什麼?
    除了大腦皮層的複雜性(不是直接感知疼痛的地方),動物的神經系統幾乎和人類一樣,它們對疼痛的反應,如恐懼、出汗、血壓升高、心率加快、代謝異常,也非常相似。然而,許多人認為像魚這樣的低等脊椎動物沒有疼痛。在他們看來,只有大腦有新皮質的動物才會有疼痛。那麼,魚真的沒有疼痛嗎?很難證明。例如,當魚咬鉤時,它會因為疼痛或反射而做出反應嗎?
  • 疼痛排名前五的疾病,經歷過的都是勇士
    疼痛也分等級世界上最痛的病是什麼病,沒有人一次性都體驗過,而且每個人的「痛閥」還不一樣,痛感這種東西還真不好說。臨床上,醫生評估一個患者的疼痛經常使用「NRS疼痛評分法」來判斷疼痛標準,這個評分就是讓患者根據表情和10分制來評。
  • 全身遊走性刺痛是癌症兆嗎 遊走性疼痛的原因
    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偶爾,磕了碰了引起身上的疼痛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有人會說,全身遊走性疼痛是癌症的預兆,這個說法是真的嗎?引起遊走性疼痛的原因是什麼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什麼是遊走性疼痛遊走性的疼痛一般多數發生在類風溼性關節炎或者風溼性關節炎。醫生把這種全身輪換著的疼痛叫做遊走性疼痛。
  • 英國科學家:同情心可以抑制生理上的疼痛
    但是有時候,這種性格也有一些缺點,之前中科院的腦研究所就曾報導過關於共情能力與精神分裂之間的關係,共情能力強的人,精神分裂的危險也比較高。翻譯成中文就是《同理心對疼痛的抑制功能》。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可以幫助那些遭受疼痛折磨的人緩解不適
  • 為什麼世界上最有毒的植物會引起嚴重的疼痛?
    人們將這種疼痛描述為酸灼傷和電擊的混合物,這些可怕的感覺可能持續一個月或更長時間。而且甚至止痛藥也無法緩解這種疼痛。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還不了解澳大利亞的植物如何給人們帶來如此可怕的折磨。事實證明,它含有一種以前科學還未知的毒藥。
  • 王一雄:專治各種疼痛的泉州一哥
    閩南網11月25日訊(閩南網記者 尤燕姿 吳圳烽 文/圖)那些疼痛到極度的病人,尤其是癌症晚期患者,很多人都無法想像,他們那種受盡疼痛折磨的情形。看到這些病人,王一雄常常想起父親曾教導他的奉獻精神:當一名醫生,就要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 科學家發現:人類的許多疼痛均來自於進化
    人類的進化帶來了背疼、分娩疼、牙痛等疼痛。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我們目前正在經受的許多疼痛來源於人類的進化,例如:背痛、分娩痛、牙痛等等。  從進化意義上來說,人類是地球上迄今為止最成功的靈長類動物,世界人口已接近70億。人類的成功進化產生了許多著名的適應性特徵,例如:大而複雜的頭腦,以及兩條腿直立走路。但是同時這些進步也帶來了問題。  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人類學家Alan Mann說:「我們正在處理人類進化產生的傷痕,進化不會產生完美」。
  • 龍蝦也能感受到疼痛,了解了這些,你也不會覺得有什麼怪異了
    直到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和獸醫都被訓練成忽視動物的疼痛,因為他們相信,感覺疼痛的能力只與更高的意識有關。然而,今天,科學家將人類視為一種動物,並基本上接受了許多物種(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有學習能力和某種程度的自我意識。感受疼痛以避免傷害的進化優勢使得其他物種,甚至那些與人類生理學不同的物種,可能擁有類似的系統,使它們能夠感受到疼痛。如果你扇了別人一巴掌,你可以根據他們的反應來判斷他們的痛苦程度。
  • 疼痛科就是疼痛病人的「家」
    光明日報訊   2007年7月16日是中國疼痛醫學發展史上值得牢記的一天。衛生部籤發了關於《醫療機構診療科目名錄》中增加「疼痛科」診療項目的通知文件,確定在《醫療機構診療科目名錄》中增加一級診療科目「疼痛科」。根據這一文件,將在我國二級以上醫院開展「疼痛科」診療科目診療服務。
  • 「健康」最美中醫|認識疼痛,遠離疼痛
    但久治不愈的頑固性疼痛則會轉變成慢性疼痛,而慢性是一種病,會給人體帶來嚴重危害。國際醫學界將疼痛列為繼「呼吸、脈搏、血壓、體溫」之後的第五大「生命體徵」。我不知道大家面對疼痛會怎麼樣,就拿我自己來說,如果是可以忍受的,可以通過時間,緩解的,我會選擇「忍」,這種做法對嗎?
  • 癌症晚期病人要活得久、活得好,疼痛都沒有控制好,何談活得好?
    臺灣節目主持人傅達仁患胰腺癌,因疼痛不能有效緩解而選擇安樂死,以他生活的環境應該想了很多治療癌痛的辦法,顯然效果不好。我們常常提到癌症中晚期治療的兩個目的,讓病人活得久、活得好,而癌痛得不到好的控制,何談活得好?
  • 魚會感覺疼痛嗎?
    多數人認為像魚類這樣的冷血動物是沒有痛覺的,在他們看來,只有那些在腦部有新皮質的動物才會有疼痛感。魚類真的沒有痛覺嗎?要證明這個問題很難。首先,魚類不像小狗那樣可愛有趣,因此不能像小狗那樣從人們那裡得到很多的同情。其次,魚類不能像小狗那樣叫,因此也就不能告訴人們它們是否感覺到疼痛。第三,如果魚類能感覺到痛,那麼是疼痛還是反射?比如一條魚咬鉤,它的反應是因為疼痛還是因為反射呢?
  • 臺女子因癌症骨轉移鑽心痛 接受熱治療緩疼痛
    中新網7月4日電 據臺灣「中廣新聞網」報導,根據統計在癌症三到四期的患者中,有將近五成的病人會出現骨轉移,是癌症遠程轉移的前三名。常伴隨蝕骨鑽心的疼痛,一位41歲因為乳癌第三期,化療後卻仍然不幸發生骨轉移的患者陳女士表示,在骨轉移發作的期間,她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完全無法照料小孩。最後在建議下,接受了「超音波熱治療」療法,疼痛才獲得了改善。一般而言,癌症疼痛的治療可分為兩個面向,一個是針對疾病本身,使用放射治療或外科手術來殺死癌細胞,來控制腫瘤。
  • 我科學家發現新「疼痛基因」
    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學院教授劉靜宇、姚鏡,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教授張學合作,成功揭示家族性發作性疼痛疾病的致病原因。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疼痛是人體在受到各種傷害性刺激時所產生的感覺,過度的傷害性刺激不但會引起強烈的疼痛感覺,還會導致機體生理功能紊亂甚至休克,目前世界上有10%的人忍受著疼痛的折磨。疼痛致病原因十分複雜,已發現多個疼痛致病基因,但因疼痛的類型多樣化,存在著遺傳異質性。
  • 螃蟹能夠感覺並記住疼痛
    據美國《科學》雜誌在線新聞報導,最新的研究表明,這種甲殼綱動物能夠感覺並記住疼痛之前的研究發現,動物具有逃避傷害的本能,而螃蟹對疼痛的反應可能更為複雜。研究人員在3月27日出版的愛思唯爾期刊《動物行為》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與對照組相比,在接受過電擊後,生活在貝殼中的寄生蟹(如上圖)更不願意離開它們的家,這意味著甲殼綱動物能夠評估它們感到的疼痛水平。此外,那些曾被打敗的寄生蟹會更快向新主人讓出它們的家,這說明它們記住了曾經的傷害。
  • 疼痛也有等級,如分娩疼痛為12級,痛風疼痛則小於7級
    眾所周知,由於身體內部出現疾病而引發的疼痛是非常折磨人的。因為這類疼痛往往不能及時得到緩解,痛風就是這其中比較典型的一種。痛風患者一旦發作,對自己所承受的痛苦,往往會有生不如死,痛不欲生的形容。我們首先要知道,引發痛風的原因。
  • 人為什麼會感到疼痛?如何評估疼痛?
    不同人的感受器和大腦對疼痛的識別是存在細微差別的,因此儘管有時我們遭遇了同樣的「刺激」,但我們所感受到的疼痛可能是不完全相同的。其實打針時產生的疼痛和用力鼓掌時產生的疼痛都在相同的疼痛範圍內,可我們很多時候還是覺得打針更痛,這是因為恐懼和焦慮會放大人的痛感。
  • 肩部疼痛或是肺尖癌作祟(圖)
    肩痛背後隱藏癌症殺手  很多市民尤其是都市白領,都有過或是正處於肩部疼痛時期。對於這種「小病」,許多人都抱著忽視的態度,覺得不過是有些炎症罷了。殊不知,反覆肩痛的背後也可能隱藏著致命的疾病——癌症。  盧教授表示,肺尖癌、轉移癌都可能造成人體肩部的疼痛。
  • Science:揭示多種非洲齧齒動物對疼痛不敏感的分子秘密,有望開發出...
    她的目標是利用這些知識開發新療法,以便更好地治療疼痛而無需使用阿片類藥物。阿片類藥物是治療疼痛,特別是急性疼痛的有力工具,但它們並不能精確地靶向特定的疼痛機制或信號。相反,阿片類藥物主要用於降低細胞傳遞疼痛信息的能力,而不會實際關閉這種信息本身。Young對這項針對裸鼴鼠的研究感到震驚,這是因為這些有機體已對非常特定的痛苦刺激物不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