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動物不患癌症的秘密:大象有抑癌基因19個,人類僅1個

2020-11-30 澎湃新聞

有些動物不患癌症的秘密:大象有抑癌基因19個,人類僅1個

陸靜怡 翻譯/科技日報

2017-07-28 15:19

裸鼴鼠 本文圖片均來自科技日報

近年來,裸鼴鼠、大象和弓頭鯨引起了癌症研究者的注意。乍看之下,這3種動物幾乎毫無相似之處:裸鼴鼠這種嚙齒類動物住在地下;大象於陸地漫步;弓頭鯨在海中遨遊,但這三者確有相似之處。首先,它們的壽命都相對較長:裸鼴鼠可以活過30歲,壽命比大多數同體型的物種長得多;有些大象最長能活70年;弓頭鯨的平均壽命則長達兩個世紀。其次,這3個物種基本都對癌症免疫。

大象

其實動物和人類一樣,也在與癌症殊死搏鬥。一篇2015年的綜述中提到,狗患癌症的概率比人類高10倍,而裸鼴鼠、大象和弓頭鯨則「似乎對癌症完全免疫」。

弓頭鯨

流行病學家理察·佩託於1977年提出了「佩託悖論」。這個悖論指出,因為癌症是由有害的基因突變導致的,所以細胞越多,基因突變的機率越高。由此推論,比起小白鼠等壽命短的小型多細胞動物,大象等壽命長的大型多細胞動物患癌的風險更高,然而事實卻正好相反。舉例來說,大象的細胞數量是人類的100多倍,其癌症發病率卻僅為5%,相比之下,人類的癌症發病率卻高達20%—25%(不包括因吸菸等原因而患癌風險上升的人)。

為了解開這個悖論,進化生物學家文森特·林奇和同事開始比較大象等不易患癌的大型動物和蹄兔(一種類似豚鼠的動物)等易患癌的小型動物的基因組。蹄兔看似與大象毫無關聯,但卻是現存物種裡與大象親緣關係最近的。在2016年發表於eLIFE期刊的研究中,林奇和同事發現,大象雖然體型龐大,但卻額外進化出了19個被稱為「抑癌大師」的TP53基因,這或許是大象能破解佩託悖論的部分原因。研究者認為,這對預防癌症至關重要,因為TP53基因能殺死特定細胞,來應對DNA損傷等多種刺激。而體型比大象小得多的蹄兔只有一個TP53 基因(人類也只有一個)。林奇推測,這些額外的TP53基因也許能縮短細胞修復各種DNA損傷的時間,讓細胞在程序性死亡之前重獲新生,從而降低基因突變的可能性。

研究裸鼴鼠和盲鼴鼠的羅切斯特大學的生物學家維拉·戈爾布諾瓦對此表示贊同。在2013年發表於《自然》的一項研究中,戈爾布諾瓦及其共同作者發現,一種裸鼴鼠細胞分泌的透明質酸也許能解釋該物種為什麼能免受癌症困擾。裸鼴鼠體內的透明質酸分子比人類和其它哺乳動物的要大,含量也多得多。研究者懷疑,高濃度的透明質酸或許一直都在抑制細胞快速分裂、防止細胞過剩,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和擴散,從而起到抗癌的作用。戈爾布諾瓦說:「我們或許能制定出策略,想辦法讓癌症易感者分泌更多透明質酸。」

將大象等動物的抗癌機制應用於人體似乎已曙光初現。美國猶他大學基因學家麗莎·阿貝格倫和同事在近期研究中已經成功合成了許多TP53基因,並將其注入人類細胞。人類細胞接納了人工合成的TP53基因,且在研究人員觸發DNA損傷後,人類的細胞死亡量有所增加,這能防止癌細胞擴散。

但研究人員也承認,將這些研究成果轉化為治療各種癌症的方法尚需時日,更別說預防癌症了。不過,裸鼴鼠、大象和弓頭鯨等這些對癌症免疫的動物終究為人類找到攻克癌症的方法指明了新方向。(原標題《自然界為什麼有些動物能不患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癌症 基因 大象 狗 TP53基因

相關推薦

評論(21)

相關焦點

  • 自然界為何有動物不患癌:大象額外有19個TP53基因
    自然界為何有動物不患癌:大象額外有19個TP53基因 2017-07乍看之下,這3種動物幾乎毫無相似之處:裸鼴鼠這種嚙齒類動物住在地下;大象於陸地漫步;弓頭鯨在海中遨遊,但這三者確有相似之處。首先,它們的壽命都相對較長:裸鼴鼠可以活過30歲,壽命比大多數同體型的物種長得多;有些大象最長能活70年;弓頭鯨的平均壽命則長達兩個世紀。其次,這3個物種基本都對癌症免疫。  其實動物和人類一樣,也在與癌症殊死搏鬥。
  • 擁有抑癌基因就不會得癌症?腫瘤專家教你看清癌症的秘密!
    已知有100個以上的癌基因與人類腫瘤形成有關。 例如,ras基因編碼的Ras蛋白能調節細胞的分裂,該基因的變異使Ras蛋白異常活化,導致細胞生長和分裂失控。 事實上,在25%的人類腫瘤中都有Ras蛋白的異常表達。
  • 2類沒被發現癌症的動物,它們的抗癌基因,對人類有什麼意義
    既然動物和人類一樣也會得癌症,那麼是否存在不會得癌症的動物呢?大象的體型大且壽命長但是卻極少得癌,通過基因學與進化學的研究發現大象癌症罕至的原因與基因有關係,原來人體細胞內只有一份的p53基因在大象的細胞內居然多達20份!p53基因到底是何方神聖?
  • 大象這種大體重的動物為何反而很少患癌症?
    這種體重和癌症機率不符合邏輯的現象被稱為Peto悖論,因為這一現象是英國牛津大學流行病學家Richard Peto在1970年代發現的。生物學家認為,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大型動物獲得了更多預防癌症發生的能力。根據最近2項研究,大象確實有更多對抗腫瘤的基因。1.
  • 中國科學家《癌症研究》封面成果:讓抑癌基因不再「沉默」
    今年8月出版的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美國癌症協會會刊《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封面文章報導了楊誠教授課題組研究成果。打破「共沉默」有助抑癌近日,楊誠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腫瘤病人經常存在腫瘤細胞內抑癌基因低表達的現象,腫瘤中常出現多種抑癌基因共沉默導致腫瘤惡性程度增加的現象。
  • 抑癌基因或許會促進癌症發展 它還有什麼神秘作用?
    我們都知道,抑癌基因能夠有效保護機體免於癌症的產生,然而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他們發現,有時候這些抑癌基因或許也會促進癌症進展,而且在疾病發生過程中或許還扮演著其它角色,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進行了整理,讓我們共同學習,揭開抑癌基因的神秘面紗!
  • 這些動物已「攻克」癌症,人類正在向它們學習
    首先,它們的壽命都相對較長:裸鼴鼠可以活過三十歲,壽命比大多數同體型的物種長得多;有些大象最長能活七十年;弓頭鯨的平均壽命則長達兩個世紀。其次,這三個物種基本都對癌症免疫。人們常常會忘記,動物和我們一樣,也在與癌症殊死搏鬥。近幾年,研究人員意識到,研究不同物種的癌症或許能有所收穫,這也開闢了一個名為比較腫瘤學(comparative oncology)的新領域。
  • 深度闡釋| 抑癌基因p53如何促進癌症發生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Genes & Development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澳大利亞沃爾特與伊麗莎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闡明了抑癌關鍵基因p53的突變誘發腫瘤發生的分子機制;研究者表示,在癌症早期階段,突變的p53會攔截正常的p53蛋白,並且阻斷其扮演保護性的角色,因此,p53就無法激活機體自身抵禦癌症的天然防禦性策略了,比如機體的DNA
  • 科學家發現新的結腸癌抑癌基因
    本報訊(記者黃辛)近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陳雁小組新發現了結腸癌的一個抑癌基因PAQR3,並從細胞、動物和人群三個層面
  • p53抑癌基因可預測12種癌症_海峽都市報電子版_海都報電子版_網絡...
    p53抑癌基因檢測已經在福建開展 據介紹,不少患者是有明顯的症狀才到醫院檢查,此時往往已經到了癌症的中、晚期,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所以早發現、早幹預是治療癌症的關鍵。 p53抑癌基因檢測是癌症早期篩查的一種,是通過高科技手段來檢測人體p53基因的序列是否發生變異,從而進行預測和評估癌變的風險。
  • 與飽受疼痛折磨的人類相比,這種動物既不患癌症也沒有疼痛
    ,人類與疼痛、癌症的鬥爭一直在進行中。不過,世界上有一種動物,既不患癌症也沒有疼痛,這就是長相有點醜陋的裸鼴鼠。 非典型的哺乳動物 裸鼴鼠在分類學上屬於哺乳綱齧齒目,主要分布在非洲東部的肯亞、衣索比亞、索馬利亞等乾燥炎熱地區。
  • 抑癌?必須知!
    癌基因是基因的一類,指人類或其他動物細胞(以及致癌病毒)固有的基因,又稱轉化基因,激活後可促使正常細胞癌變、侵襲及轉移。腫瘤的產生與癌基因(oncogene)和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有關。凡能參與或直接導致正常細胞發生惡性變的任何基因序列均稱為癌基因。
  • 抑癌基因甲基化聯合檢測與肺癌早期診斷
    正文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1]。在我國肺癌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居惡性腫瘤首位[2]。肺癌預後較差,5 年生存率僅為 16.1%[3],而早期肺癌患者 5 年生存率可達 90%[4]。因此,肺癌早期診斷至關重要。DNA 甲基化檢測是肺癌的一種主要早期診斷方法。
  • 明星抑癌基因p53的那些亮點研究
    ,近年來科學家們投入了大量精力對該基因進行研究,本文中小編就對近年來明星抑癌基因p53的突破性研究進行盤點整理,與各位一起學習!【1】Nature:p53 缺失促腫瘤的新發現doi:10.1038/nature17157TP53抑癌基因突變在人類癌症中廣泛存在,突變的p53會廢掉原本p53所具有的抑癌功能。
  • 大象細胞數量龐大,為什麼患癌率低?科學家:它有幾十組奇特基因
    一般來說,體量或者細胞數量多的動物,體內細胞發生隨機突變的可能性會更高,因此細胞癌變的機率也會更高才對。要說現在陸地上最大的動物的話,那就要數大象了。大象的體型比人類大幾倍多,更別說重量了,那麼它們的細胞數量則更是一個天文數字,據說比人類身體細胞多數萬億個。但是科學家發它們的患癌率比人類低得多。
  • ...為什麼不患癌症?基因測序揭開答案:基因突變數遠小於其他哺乳動物
    鯨魚體型巨大,壽命也很長,例如藍鯨,體長可達33米,體重僅200噸,壽命約100年。 這應該意味著鯨魚這種地球上體型最大和壽命很長的動物,具有患癌症的巨大風險。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鯨幾乎不會患癌症,同樣體型巨大的大象也是,體型巨大的恐龍早已滅絕,它們會不會患癌症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恐龍的親戚鳥類,也很少患癌症。
  • Genes & Devel:深度闡明抑癌基因p53如何促進癌症發生?
    2018年11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Genes & Development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澳大利亞沃爾特與伊麗莎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闡明了抑癌關鍵基因p53的突變誘發腫瘤發生的分子機制;研究者表示,在癌症早期階段,突變的p53會攔截正常的p53蛋白,並且阻斷其扮演保護性的角色,因此,p53
  • 刻在血緣中的詛咒:遺傳慘劇與抑癌基因的發現
    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費盡心機想去解開這種疾病的謎團,沒想到卻意外地發現了第一個抑癌基因。到了1980年,科學家們已經把決定視網膜母細胞瘤的基因定位到了第13號染色體的q14片段上了。不過,想要真正揪出罪魁禍首還是一個難題。人類基因的平均長度是2萬個鹼基對,而在q14這截小小的片段中,共有五百萬對鹼基對。另外,有研究發現,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有一個特殊之處:它其實是一個「好」基因,是突變讓它喪失了抑癌的功能,從而導致了腫瘤的發生。
  • ...砒霜竟可以復活結構性突變的最強抑癌蛋白p53,恢復其抑癌活性丨...
    我們都知道,在人體內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突變後,就會編碼癌蛋白,誘發癌症;而抑癌基因突變,會導致抑癌蛋白失去抑制癌症形成和發展的能力。因此,從理論上講,消除癌蛋白和恢復抑癌蛋白活性,都能用於癌症的治療。  不過,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 癌症治療取得新突破 —— 南醫大教授抑癌基因成果引關注
    本次大會以「智匯江蘇共創未來」為主題,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68個大院、大所1500餘名專家參展參會,展示了當前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在生物醫藥與大健康專場,針對當前面臨嚴峻挑戰的癌症轉移和耐藥形勢,中國毒理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毒理學會理事長、南京醫科大學教授周建偉帶來的「抑癌基因JWA」醫學研究成果引起了眾人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