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血緣中的詛咒:遺傳慘劇與抑癌基因的發現

2020-11-26 驅動之家

視網膜母細胞瘤,是一種罕見又致命的兒童腫瘤,相信不少人也都對這種疾病有所耳聞。它表現為生長在兒童眼睛裡的白色腫瘤,如果不及時治療,腫瘤會越來越大、擠出眼眶,甚至危及生命。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患病率約為兩萬分之一,是兒童最常見的惡性腫瘤。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費盡心機想去解開這種疾病的謎團,沒想到卻意外地發現了第一個抑癌基因。


不少視網膜母細胞瘤是拍照的時候發現眼球中有白色異物而發現的(aravind.org)

致命的眼部腫瘤

視網膜母細胞瘤是一種可怕的疾病,它不僅外觀可怕,還可能會奪走孩子們的視力甚至生命。即便病孩運氣較好、成功戰勝了病魔,到青少年時期,可能還會再次長出一種名為骨肉瘤的惡性腫瘤。

為什麼?因為他身上可能攜帶著一種不幸的腫瘤基因,會遺傳給下一代,簡直就是一種刻在血緣之中的詛咒。

科學家們很早就開始研究視網膜母細胞瘤了。早在公元前2000年,瑪雅的石碑上就描繪了一個病人眼部長出巨大腫瘤的景象。

1597年,一個丹麥解剖學家記錄下了歷史上第一份關於視網膜母細胞瘤的醫學記錄:「我打開了一個三歲幼兒的顱骨,孩子在過去的幾個月內一直在遭受左眼部巨大腫瘤的折磨,他的眼球可怕地向外突出了眼眶,那個腫瘤足足有兩個拳頭那麼大。」


19世紀插圖中描繪的視網膜母細胞瘤,腫物已經長出了眼眶(Wikipedia)

這個孩子死於視網膜母細胞瘤。事實上,在那之後的250年裡,每個患上這種疾病的孩子都重複著同樣悲慘的命運。

醫生們試著找出腫瘤的病因,提出了各種猜測,從真菌感染到意外創傷,甚至還說這種病可能是孩子看了太多的燭光引起的——但這些猜測都是錯的。

遺傳悲劇

19世紀初,有些外科醫生決定死馬當作活馬醫,試著用手術的方法移除病人眼部的腫瘤,從而想要挽救他們的生命。這種嘗試聽起來很合理,但在那個沒有麻醉術的時代,卻是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操作。

就算病人們願意犧牲眼球勇敢一搏,手術卻還是失敗,因為落後診斷技術,視網膜母細胞瘤被發現往往已是晚期,已轉移到視神經甚至已經轉移到大腦。就算摘除眼球和腫瘤,孩子也活不了多久。

到了19世紀中葉,兩個重要的醫療發明——氯仿和眼底鏡出現了。氯仿便是麻醉劑,能讓手術變得更人道溫柔,而眼底鏡則讓醫生能夠看清微小的腫瘤,這樣就可以實現早期診斷和治療。

雖然或多或小會影響孩子的視力,但性命終是能夠保住了。感謝科技的發展,病童才有機會活到成年的那天。


眼底鏡下看到的景象,圖中的白色腫物即是視網膜母細胞瘤(Wikipedia)

隨著病童們長大,人們發現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有些人會把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悲劇遺傳給下一代。

1866年的一份記錄顯示:一個小時候被切除了右側眼球的男孩,長大後生下了3個患有同樣腫瘤的孩子。

類似的悲劇不斷上演,在往後的一個世紀裡,人們逐漸發現這世界上可能有兩種不同的視網膜母細胞瘤:一種是遺傳性的,一種是非遺傳性的。

這兩種視網膜母細胞瘤在病程上有著顯著的不同:遺傳性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病人年齡通常更小(一般只有9個月大),而且腫瘤的數量較多、常常累及兩邊的眼睛;而非遺傳性的腫瘤好一些:它的病人年齡較大一些(十八個月以上),腫瘤數量通常只有一個,只長在一側的眼睛裡。

當然,遺傳性的視網膜母細胞瘤是兩者之中更可怕、更惡性的那種。

二次打擊假說

1971年,一個名叫阿弗雷德·克努森(Alfred Knudson)的美國醫生在分析了48例視網膜母細胞瘤病人的資料後,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

他認為,腫瘤的形成需要歷經兩次的基因突變,也就是所謂的「二次打擊」。那些患有遺傳性視網膜母細胞瘤的孩子們不幸從父母那裡繼承到了一個有缺陷的基因。


克努森醫生(BMJ)

當然,單靠著這一個缺陷基因是不會發展出腫瘤的,腫瘤的發生,還要等到第二次的基因突變——這種基因突變的門檻並不高,細胞每天都在分裂,分裂過程中一不小心可能就會出現DNA的錯配。

這種細微的錯誤,一般情況下不會引起大問題,但要是發生在本來就有一個缺陷基因的孩子們身上時,二次打擊便湊齊、致命的腫瘤便誕生了。

二次打擊假說能夠解釋很多過去人們所不解的事。為什麼非遺傳性的視網膜母細胞瘤出現得比較晚?因為這種腫瘤要湊齊兩次隨機的突變才能出現,需要更加漫長的時間。

而那些患有遺傳性視網膜母細胞瘤的孩子們,天生就帶有一個缺陷基因,只要隨機突變一次,立刻就會身陷囹圄。

克努森的假說改變了人們對腫瘤發生的認知,不過,在那個年代科技局限,他並沒有試著想搞清楚到底是哪個基因出了問題、具體是出了什麼問題。想要深入研究,就只能靠漫無目的的幻想。


一個眼球標本中的視網膜母細胞瘤(眼球中的白色腫物)(Wikipedia)

抑癌基因的發現

幸好的是,科技以一種令人驚嘆的速度在發展著。到了1980年,科學家們已經把決定視網膜母細胞瘤的基因定位到了第13號染色體的q14片段上了。

不過,想要真正揪出罪魁禍首還是一個難題。人類基因的平均長度是2萬個鹼基對,而在q14這截小小的片段中,共有五百萬對鹼基對。

另外,有研究發現,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有一個特殊之處:它其實是一個「好」基因,是突變讓它喪失了抑癌的功能,從而導致了腫瘤的發生。

在此之前,人們發現的所有與腫瘤有關的基因都是「壞」基因,這些壞基因的異常激活導致了腫瘤的發生,因此它們被稱作致癌基因。

抑癌基因的研究比致癌基因要困難得多。想要研究致癌基因,只要搞清楚它們在腫瘤的形成中幹了什麼壞事便可以了。而想要研究抑癌基因,就必須要知道它沒幹什麼。

可是,在它變壞之前你對此一無所知,壓根就不知道它能幹什麼!這便是它的撲朔迷離之處,也是抑癌基因的研究比致癌基因落後一大截的緣故。

在數年日以繼日的研究後,哈佛醫學院的幾位科學家終於找到了視網膜母細胞瘤的基因,並將它命名為「RB(視網膜母細胞瘤英文名稱retinoblastoma的縮寫)」。

這個發現刊登在1986年10月16日的《自然》雜誌上,引起了全球性的震動,就連《時代》雜誌、《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這種大眾傳媒報刊也紛紛大肆報導。

RB的發現鼓勵著人們繼續深入研究抑癌基因這個重要的領域,後來人們發現,RB的突變與多種常見腫瘤均有關。未來一日, 或許我們可以試著恢復重現抑癌基因的功能,研究出全新的腫瘤解藥。


1957年,一個等待放射性治療的視網膜母細胞瘤病孩(Wikipedia)

參考資料:

1.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03). "Chapter 85. Neoplasms of the Eye". Cancer Medicine. Hamilton, Ontario: BC Decker Inc. ISBN 978-1-55009-213-4.

2. Byrne, J., Fears, T. R., Whitney, C. and Parry, D. M. (1995), Survival after retinoblastoma: Long‐term consequences and family history of cancer. Med. Pediatr. Oncol., 24: 160-165.

3. Knudson, Alfred (April 1971). "Mutation and cancer: statistical study of retinoblastom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68 (4): 820–3.

4. Friend, S., Bernards, R., Rogelj, S., et al (1986). A human DNA segment with properties of the gene that predisposes to retinoblastoma and osteosarcoma. Nature, 323, 643–646.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新的結腸癌抑癌基因
    本報訊(記者黃辛)近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陳雁小組新發現了結腸癌的一個抑癌基因PAQR3,並從細胞、動物和人群三個層面
  • 中國科學家《癌症研究》封面成果:讓抑癌基因不再「沉默」
    科學家仍在努力尋找新的靶向藥物和研究方向,在對付腫瘤時喚醒人體自身的免疫機能,讓抑癌基因不再做「沉默的羔羊」。南開大學藥學院楊誠教授課題組研究了腫瘤惡性演進中抑癌基因共沉默現象,並針對這一現象設計了通過納米微球運載的人工單鏈環狀DNA,通過吸附miRNA以提高機體抑癌基因的表達水平,從而抑制腫瘤進展。
  • 研究發現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抑癌基因的表達
    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美國NIH癌症研究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H3K4me3 Interactions with TAF3 Regulate Preinitiation Complex Assembly and Selective Gene Activation」的文章,發現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著名抑癌基因
  • Cell:研究發現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抑癌基因的表達
    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美國NIH癌症研究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H3K4me3 Interactions with TAF3 Regulate Preinitiation Complex Assembly and Selective Gene Activation」的文章,發現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著名抑癌基因p53特異性靶基因的表達,由此指出了一種癌症表觀遺傳作用新機制
  • 擁有抑癌基因就不會得癌症?腫瘤專家教你看清癌症的秘密!
    圖片來源:騰訊醫典 主要的兩大類變異基因是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已知有100個以上的癌基因與人類腫瘤形成有關。 例如,ras基因編碼的Ras蛋白能調節細胞的分裂,該基因的變異使Ras蛋白異常活化,導致細胞生長和分裂失控。 事實上,在25%的人類腫瘤中都有Ras蛋白的異常表達。
  • Carcinogenesis:陳雁等發現一個新的結腸癌抑癌基因
    近日,國際腫瘤領域知名雜誌Carcinogenesis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陳雁研究組的最新研究進展,揭示了PAQR3是結腸癌發生過程中的一個新的抑癌基因。陳雁研究組長期致力於PAQR3即RKTG的研究,發現PAQR3能通過在空間上調控細胞內關鍵信號通路,影響多種細胞功能,但是關於PAQR3是否在結腸癌中發揮作用還不清楚。
  • 基因TP53如何抑癌?一文解讀
    TP53基因突變常見於各種基因檢測報告,在人體基因裡,TP53是非常重要的抑癌基因,在正常細胞中低表達,在惡性腫瘤中高表達。TP53基因翻譯的P53蛋白是細胞生長、增殖和損傷修復的重要調節因子。抑癌基因如TP53、BRAC1或BRAC2、PTEN、RB1和APC等,它們負責調控腫瘤細胞的增殖,如同汽車的剎車。需要注意的是抑癌基因的突變是比較隨機的,不管在基因的任何位置發生任何形式的突變,只要這個突變導致該基因失去功能,或者功能降低,都可能導致腫瘤的發生。
  • TSGene:腫瘤抑癌基因資料庫
    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簡稱TSG,是一類存在於正常細胞內,可以抑制細胞生長並且具有潛在抑癌作用的基因。TSGene是一個從文獻中收集整理的抑癌基因資料庫,文章發表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連結如下https://academic.oup.com/nar/article/41/D1/D970/1074154資料庫的網址如下https://bioinfo.uth.edu
  • 明星抑癌基因p53的那些亮點研究
    p53抑癌基因是生物機體中一種抑制細胞轉變為癌細胞的基因,當該明星基因突變後就可能會引發腫瘤產生,近年來科學家們投入了大量精力對該基因進行研究,本文中小編就對近年來明星抑癌基因p53的突破性研究進行盤點整理,與各位一起學習!
  • 抑癌基因甲基化聯合檢測與肺癌早期診斷
    DNA 甲基化是指在 DNA 甲基轉移酶的作用下,以 S-腺苷甲硫氨酸為甲基供體,將甲基基團轉移到胞嘧啶-磷酸-鳥嘌呤二核苷酸中胞嘧啶的第 5 位碳原子上[5],其在肺癌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抑癌基因啟動子區域 CpG 島的異常甲基化可以導致抑癌基因的沉默,進而影響腫瘤的發生發展[6]。
  • 抑癌?必須知!
    DNA序列,是控制性狀的基本遺傳單位。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之間的相互關係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是在細胞生長、增殖調控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二者相互制約,維持正負調節信號的相對穩定。抑癌基因分類迄今科學家已從細胞中分離鑑定出大約100餘種抑癌基因,最常見的如Rb、P53、APC、nm23等基因。Rb基因(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是第一個分離獲得的抑癌基因。正常人都有完整的Rb基因,Rb基因的部分缺失,可引起視網膜母細胞瘤(成視網膜細胞瘤)及結腸癌等多種癌症。
  • 【每日一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二十、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解析1 解析:B癌基因雖然最早在可導致腫瘤發生的病毒中被鑑定
  • 深度闡釋| 抑癌基因p53如何促進癌症發生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Genes & Development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澳大利亞沃爾特與伊麗莎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闡明了抑癌關鍵基因p53的突變誘發腫瘤發生的分子機制;研究者表示,在癌症早期階段,突變的p53會攔截正常的p53蛋白,並且阻斷其扮演保護性的角色,因此,p53就無法激活機體自身抵禦癌症的天然防禦性策略了,比如機體的DNA
  • 院士論壇 | 王紅陽院士:基於抑癌基因pten的膽管癌治療新策略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紅陽在由中國抗癌協會主辦,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廣東省抗癌協會承辦,國際抗癌聯盟、中國整合醫學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協辦的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CCO)院士論壇上,王紅陽院士針對此問題,向我們展示了基於抑癌基因
  • 我科學家揭示抑癌基因抗病毒機制
    我科學家揭示抑癌基因抗病毒機制 2015-12-28 中國科學報 崔雪芹 魯偉 【字體: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基礎醫學院郭德銀研究組揭示了人類重要抑癌蛋白PTEN不僅具有抗腫瘤功能,還在抗病毒先天免疫中發揮關鍵作用,相關研究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免疫學》。
  • 眾病之王——癌症傳讀書筆記(九)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發現
    羅利發現,這個被砍掉的頭被貼在了第9號染色體的尖端,而第9號染色體逆向與第22號貼合在一起。這一基因事件被稱為易位(translocation)——兩條染色體的正反易位。羅利檢查了一個又一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染色體,都發現了細胞中同樣的染色體易位。她的發現表明:癌症不是紊亂的染色體混亂,而是有序的染色體混亂。
  • 如何在細胞系中敲除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
    我們一般在細胞基因敲除的時候都是在腫瘤細胞系中進行的,我們一般將要敲除的基因分為兩類:促進細胞增殖基因(原癌基因),抑制細胞增殖基因(抑癌基因),所有的後面細胞的操作都要和這兩個概念有關。促進細胞增殖基因:該基因在細胞代謝、分裂、細胞周期等具有促進的作用,可以使得細胞的增殖速度加快,對細胞生長有優勢;抑制細胞增殖基因:該基因是抑制細胞代謝、分裂或者對細胞的分裂有嚴格的調控作用,可以使得細胞的增殖處於正常速度或者是不失控的狀態下,對細胞的生長處於正常狀態非常重要。
  • 抑癌基因或許會促進癌症發展 它還有什麼神秘作用?
    我們都知道,抑癌基因能夠有效保護機體免於癌症的產生,然而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他們發現,有時候這些抑癌基因或許也會促進癌症進展,而且在疾病發生過程中或許還扮演著其它角色,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進行了整理,讓我們共同學習,揭開抑癌基因的神秘面紗!
  • ...砒霜竟可以復活結構性突變的最強抑癌蛋白p53,恢復其抑癌活性丨...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盧敏和牛津大學Xin Lu領銜的研究團隊發現,砒霜(三氧化二砷,ATO)中的砷原子竟然能插入發生結構性突變、不能正常摺疊的p53蛋白的DNA結合域,幫助突變p53蛋白摺疊出有抑癌功能的三級結構[1]。
  • Nature子刊:上海交大發現,著名抑癌基因PTEN,有促進腫瘤作用
    、與腫瘤發生關係密切的抑癌基因。 該論文報導了腫瘤抑制蛋白PTEN翻譯變異體PTENα/β呈現促腫瘤效應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研究團隊等以肝癌為研究對象,發現相較於癌旁組織,癌組織中PTEN和PTENα/β的蛋白水平變化不一致性,存在PTEN降低而PTENα/β不變或升高的情況。在PTEN蛋白水平降低的肝癌病人中,PTENα/β的蛋白水平不變或升高組的病人生存期相較於降低組更差。